“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这段话出自《道德经》,但还不完整,还缺“复归于朴”这句,这句不可缺也。
老子(网络图片)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有两种解读。
一是: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纯真状态。
二是:既知人们皆崇尚高贵,法律就应当关注卑贱,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法律才能具足道德,社会必复归于淳朴。
以上两种认识都有它一定的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一个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去认识人生,如何做人?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天下大治,回归似大自然一样纯真的生活;一个是站在法律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如何治理社会。要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社会贵贱,以此来填补道德的永恒,治理天下,使社会归于纯真。
笔者认为:这段话说的是个“人生观”问题。就是说人为什么而活着?既然人知道荣辱,又宁肯“守其辱”,又要为天下做事情,这怎么能行呢?
想为天下做事,就必须用“德”来束缚自己,而且要永远用“德”来纯洁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天下做事,做好事,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人,改变人,达到做人真实,淳朴的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仆。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萌解:
知道(人)事物有刚强(阳面,优势,长处……)的一面,也要能包容(人)事物柔弱(阴面,缺憾,短处……)的一面。(“谿”这是个啥字我也不知道,但拆开来它的意义就很简单了。)天下人或事物如同“谿”一样。谷(强,优,美……)里必有溪(弱,缺,恶……),溪里必谷,这是自然常态。能如此看待天下的凡人万物,可谓赤子之心是也。
(同第一句)凡事物都有其两方面,知其白(……)的一面,包容其黑(……)的一面。这是自然常态,大道无极,至阳至刚,至柔至弱的极端是不存在的。
(略同第一句加扩展)凡事物都有其繁盛与不足两方面,亦有其荣枯之时。跨越时空去看待凡事万物(包括人),其实也都差不多,简单而自然。
自然简单:此强一面,此弱一面;彼弱一面,彼强一面;此一时此强,彼一时此弱,彼一时彼强,彼一时此弱。(强弱不为强弱,概指美恶、长短,优缺等两方面。)圣人身心超越时空,外其身心观这世界里自然离散的万事万物之本性,如同看一个容器中的自然反映一般,时时有可选择的而用,时时有不用者暂不理也。
所以最好的制约就是不极端分化,自然之中自有制约,且可保时时有可用。
编外话:
天生我才必有用!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或者说没到成为资源之时。
物各有所用,人各有所长。用其用,用其长,容其无用,容其短。凡事万物都在周而复始的演化中,此无用仅一时无用,时至而为有用;此有用也只是一时之所用;时至复归无用。
凡物有美恶,凡人有黑白;凡物有盛衰,凡人有荣辱。
好一个“大制不割”。不割,即不极端分化,是为无极,是为赤子,是为自然,是为长久之道!
人之治不若天之制:人之治难免生极,生极而难长久。天之制自然无极,无极而无不制,无不制而无不可用,是谓保用之根,难道不是长久之道?
老子的圣人思维是跨越时空,是立心天地的。凡凡众生无远虑,目光短小,是立心于人生的,近忧何其多,何时是个头?概因对自然的认知不足,也或许是生存近忧的所迫?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一眼万年,万年一梦。荣花插满头,虚心映残身。
荣华富贵虚中盛,到头孤冷绕指柔。
行行复重重,望望织路路。
复身草芦间,复心天地间。我是我是谁?谁是谁是我?
叹,爱谁是谁谁,安然卧长眠!
萌解《道德经》二七: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萌解《道德经》二六章: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萌解《道德经》十章——灵肉抱一同步行,玄德皆有天地鉴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真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生活阅历日渐丰富,便越觉得此书的哲理无穷也。
我们先看下这段话的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荣,守其辱为三知三守的第三层。前二层与世人关系还不密切,这层就专为世人而写。世人每一天都在追求荣誉和高位,避免受辱和低位,为此奋斗了一辈子。又意为既知人们皆崇尚高贵,法律就应当关注卑贱,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为天下填平高贵与卑贱的鸿沟,法律才能具足道德,社会必复归于淳朴。
社会的两极一直由荣辱决断,原来自此就有了分明,可见人性亘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这里老子对世人的要求是有些高的,既要人能承受最好的,也要守住最差的,这才开始具备“常德”,而具备只是第一道标准。拥有常德以后还得使用准确无误,不可捧高踩低,不可趋炎附势,这是第二标准;常德充足,无需外界约束,可自行修炼,时常反省,这是最高标准。
没错,从这个角度切入,世人皆可成圣人。但是人性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是残缺不完整的。每个人的品行道德都不一样,知识涵养也各有差异,以一道标准去要求所有人,其实很难做到。
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道德,法律,规则永远没有制高点,永远在不断刷新和完善。
但是《道德经》是中华文化典籍中最深刻的哲学书了,它的存在原本也是为了规范和警醒世人,普通指明灯一般的存在,无论如何,我们终归要心存敬畏。
其他网友回答: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明白强弱表现而待人于示弱,甘做天下最低的地方,因为低所以常德不曾离失,就保持了婴儿般的纯真;清楚扩张和收敛关系而选择收敛,像上车用的轼一样,为天下人默默奉献,提供无私帮助,正因为这样,常德不会有过失,达到无极的状态;理解荣辱的差别而甘愿保持鄙微的地位,心胸成为天下最宽广的,心胸最宽广,常德就最充足,自然回到最朴实状态。
就象扑初之物可以用来制作器物一样,拥有这样修养的圣人自然成为领袖中的领袖。
其他网友回答:<2>《道德经》第28章起点//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译文:
相准自身的长处发力,不露声色掩藏短项。扬长可找到更多自信,避短可消除更多顾虑,保持优势体现自信携行。相准自身的爱好发力,拒绝一切敷衍行为。兴趣可使人趋于敬业,避嫌可消除诸多纠缠,保持动力体现雷厉风行。相准自身的禀赋发力,杜绝一切不自量力。特色独具可使人意气风发,避虚可消除众多指摘,保持定力体现阔步前行。发挥自身优势特长,于任何时间地域亦然得心应手,依此人生之转折和大小成就最终仍是取决于起点。(荐读品)
其他网友回答:我是颜小二,我来回答。
老子“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句话,我们可以分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表明了“道”一种“朴”的姿态,即知荣而不骄,甘愿处下,成为深谷一般的存在,包容天下。
其次,又表明了老子一个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的逻辑关系,明明自身属于无比光荣的存在,却不以光荣为意,继而以低姿态来守住辱,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低姿态,反而成就了“道”之包容万物的“德”,让其保有质朴本质。
最后,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推理一个深沉的处世智慧,即姿态低有时候是大智慧的体现,展现的是一个人的包容和长远的格局观,拘泥于眼前荣辱小利的,会失去质朴之德不说,也难以因包容而收获别人的拥戴。
1、道“朴”的姿态:知荣而不骄,甘愿处下,包容天下《老子》一书,也叫《道德经》,里面的二十八章记录着如下这句话: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有意思的是,这一章也被称为“反朴第二十八”,可见,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在讲“道”的“朴”。
其实,“朴”是“道”展现在老子眼前、或者说老子观察到“道”的一种“姿态”。虽然,这里用“姿态”二字有些个拟人化的意思,但是,要了解这个不可言说的“道”,此处的“拟人化”也是为了方便理解和益于表达的情非得已之选,大家能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
我们回到正题。老子这句话是说,明知自己的光荣,却守住自己的耻辱,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永恒的德便会充足,从而回到本始的真朴。
也就是说,“道”成就万物,用天底下最高的荣耀来夸耀它都不为过。但是,“道”之所以是“道”,因为它成就万物不为荣耀,而且也并非意在荣耀。道在荣辱上的姿态是“荣而不骄”并“甘愿处下”。
而道之所以能够“荣而不骄”并“甘愿处下”,是因为“道”的包容。试想一下,明明是最最光荣的存在,却甘愿守着辱,这难道不是一种极大的包容吗?这里的辱,也不要理解为字面意义的耻辱。
老子近乎是在从人伦方面,尽量描述自然的“道”,毕竟要向世人描述这个超越人伦的“道”,还得借用人伦方面的表述来进行。
这里的“守其辱”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包容且超越包容的姿态。如何理解呢?举个例子吧。人皆以“低洼”低且潮而避而远之,处于“低洼”的人,更是为旁人所嘲笑,或者说避之不及的现象也是有的。但是,“道”却甘处“低洼”,明明可以傲立于万峰之巅的它,却姿态极其低,不以低洼为低洼。这便是“道”的姿态,即“知荣而不骄,甘愿处下,包容天下”,而这种姿态也成就了“道”的朴。
2、“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里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的逻辑关系
要把握老子思想里面的深刻意义,最重要的是理解老子话语里的逻辑关系,这些个逻辑关系,有时候看似矛盾,但是,脱离世俗功利角度来理解,往往能看到其合理的逻辑关系。
也就是说,“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里面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道”为什么能够回归质朴呢?因为它包容。何以见得“道”包容?因为道明明成就万物而“功不可没”,但是它却不以此为荣,反而以低姿态,守着人人避而远之的类似低洼之辱,继而包容一切。低洼尚能包容,更何况其之上的存在。
因此,“道”不以世人之贵贱,而将万物分为三六九等,所以它不会“因荣而弃辱“,所以它显得十分“包容”,而它的“包容”则体现了它的“质朴”。正是因为它“质朴”,它才能成就万物,成为众望所归的存在。而它之所以能够包容万物、成就万物,则源于其“质朴”之性。这个逻辑是一个圆圈,大家可以仔细理解一下。
3、“道”之“朴”里的处世智慧老子“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句话,若从处世智慧方面来理解的话,可谓精妙。
世人汲汲所求的,大抵是高处远处,以及光荣处。但是,当人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头上挂上几个光荣象征的“光环”时,老子则以“道”为载体,发出了“知荣守耻”的呼吁,告诉世人“朴”才是人生圆满的表现。
毕竟,人人追那高处远处的光荣,大抵是为了成就自己。但是,老子看得十分透彻,痴迷于高处和远处的光荣,实则在人之境界上,并不“高明”。
这样的人容易在高处和远处的名利斗争中被推下“悬崖”不说,即便是到了“高和远”的地方,做到这一步,可能能够满足的自己欲望,但内心却早已荒芜一片。没有内心的人,站得再高,也无法欣赏远方的美景,有的,只是如何将人踩在脚下的“算计”。活在算计中的人,怎么会获得人生的圆满。
而真正追求人生圆满的人,大抵不会以高处远处、光荣处,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即便知道自己优秀的能力,但是依旧愿意做“幕下鼓掌人”一般的存在,这种“成人之美”的德,看似在成人,实则是在“成就他人”的时候,完善自己的“质朴”本心。
其实,说来说去,关键还是对于“本心”的保留,人活一世,如果为欲望而活,就一生争斗不休,而心无归处,着实可悲。真正的圆满人生,当是懂得“处下”的人生,以低姿态去包容,去成就,去做当做之事。
这个时候,即便所做事情都并非出于“功利”,但是,却能成为众望所归的存在,天下万物将“不请而自来”。当然,这种所谓的“不请自来之拥戴”,实则是保有“本心”的一个“副产品”,可有可无。
4、结语最后,简单做一个小结,“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句话里面有道家老子逻辑的合理性,因为道有甘于处下,成就万物的包容,所以,它才是“朴”的存在;而正是因为“朴”,它才有处下而成就万物的表现,继而吸引万物之拥戴。这句话,实则也表现了“道”之“朴”的姿态,即知荣而不骄,甘愿处下,包容天下。
当然,《老子》一书中记录的文字,大抵都有深沉的处世智慧,而从“道”之“朴”的特色来看,这里则表明了“处下”有时候是大智慧的体现,表现了一个人包容的胸怀,和长远的格局观。
图片来自网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我个人的理解是:为人、创业,即要知己所长,自信自尊,又要知己所短,明己之误,安辱忍辱;虚怀若谷,方为得道;做事以德义自量,尽力即足;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古人云,大器近朴,朴散为器。一旦成器实则已经远离自然。朴实无华,自在自然方是处世之道。
舒字解说:舒字是舍和予合成了一个小家庭。
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舒”字,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就是舍得给予的意思。所谓“舒心”,就是“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舞台再大,你不上台,就永远是个观众;平台再好,你不参与,就永远是局外人;能力再强,你不行动,就只能看别人成功。天上不会掉馅饼,踏实肯干才能有所收获,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想成为大树,就不要和草去比短期发展,草的生长速度和树相比,肯定是草的长势明显,但几年过后,草换了几拨,但树依旧是树...所以这个世界上只有古树、大树,却没有古草、大草。做事业,重要的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持久的发展力!平台好才能笑到最后!所以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志同道合,敢为人先,正直,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
你的责任就是你的方向,你的经历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格就是你的命运。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其他网友回答:世间事有好就有坏,失败是成功知母。只有有德行的的人,才知足常乐,好不骄傲,坏不气馁,平等平常心长存
其他网友回答:了解自身的优势发力,不露声色掩藏短项。扬长可找到更多自信,避短可消除更多顾虑,保持定力体现稳重前行。相准自身爱好发力,拒绝一切敷衍诱惑。兴趣可使人趋向敬业,避怠可消除慵懒散慢,保持热度体现厚实笃行。相准自身禀赋发力,去掉行事不自量力。特色独具可使人意气风发,避嫌可消除外加压力,保持形象体现品性德行。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在任何时间地域都会得心应手,依此人生无论大小成就终归取决于仍是起点。
威海链 » 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你怎么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