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到了战国时期,本身都已经做出了变革。没有任何变化的门派,在激烈的角逐中被淘汰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都应该算作是改革派。
随着各自的发展变化,诸子百家的儒、道、墨、法成为了最大的门派。其它的纵横、阴阳、兵、农、医、工等家,只是在各自的领域内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纵横、阴阳、兵、农、兵、医等家,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所技校。而儒、墨、道、法则是一所名牌大学!
如果把儒、墨、道、法放到江湖之中,按照他们各自的风格来分,道家就是东邪、法家就是西毒,儒家就是南帝,墨家就是北丐。
【东邪道家】
道家包罗万象,诸如兵、医、纵横、阴阳等,很多都和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法家的很多理论基础也是来源于道家。
道家在处事时非常讲究因势利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时候也能有些出人意料的方法。所以把道家比作东邪。
所以道家可以看做是改革派,有时候根据需要也会采取保守的方法。道家在行事上偏柔一些,属于诸子百家里的内家。
【西毒法家】
法家非常强调当今,主张以法治国。为了达成以法治国的目的,就必须通过强硬的手段剥夺特权阶层的特权。这大多就体现在了变法上。
由于很多贵族被剥夺了特权,所以便被他们诬之为严刑峻法,说他们都是刻薄寡恩。所以把法家比作西毒。
非常直观,法家就是坚定的改革派。部分法家也非常注重行事的方法,但总体上还是采用比较强硬的手法,属于诸子百家里的外家。
【南帝儒家】
儒家处处宣扬所谓的王道,其实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儒家处处宣扬的上古礼法,其实只是经过他们改造的礼法。
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想要恢复到以前的那种等级制度,也可以看做是改革派吧!
六脉神剑虽然威力巨大,但是没有足够的内力就无法使用。所以儒家在战国时期一直无法发挥出他的作用。直到汉朝才开始发挥出他的作用。所以儒家比作南帝。
儒家的礼法就像六脉神剑一样,属于诸子百家里的内家。
【北丐墨家】
墨家严格来说不能所做一个学派,应该说是一个组织。墨家有着自己的武装,有着自己的律法,有着自己的学术,有着自己的科技。
墨家最大的表现就是所谓的侠义,所以把墨家比作北丐。
墨家由于有着严密的组织,所以表现出了极大的保守性。他们和法家一样,在行事上比较古板强硬,属于诸子百家里的外家。
综上所述,法家、儒家都属于改革派;道家属于改革派还是保受派,要看他根据形势采取了哪种策略;墨家属于保受派。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其他网友回答:诸子百家中法家是改革派,核心思想是与时俱进;儒家是保守派,核心思想是恢复周礼。法儒两家势同水火,冰炭不可同器,彼此之间相互指责。法家将儒家视为五蠹之首,所谓蠹就是蛀虫,法家有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儒家将法家视为吃人的猛虎,老孟子曾大声疾呼“苛政猛于虎也”!
兵家不是治国之家,它只是为战争服务,追求的是用兵之道,如何训练军队,如何排兵布阵,击败敌人。墨家介于儒、法之间,他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意图以一已之力改变国与国之间的势态。墨家除了严密的组织外,还在科研上颇有成效,小孔成像最早就是墨家发现的。墨家还精于营建之法,机关之术。
纵横家也不是治国之家,它只是讲外交,如何游说国君。张仪、苏秦都是著名的纵横家,相比较而言,纵横家懂得审时度势,借势而为。老孟子曾将纵横家比喻成妾妇之道,说纵横家像小妾讨好主人一样去讨好各国国君。张仪针对这种说法,将儒家比喻成娼女处子,说儒家就如妓女一样,一辈子都在寻找客人,结果因为长得太丑,没有人光顾她,最终以娼妓之业,成处子之身。
道家是儒法两家的源头,他有保守的一面,也有极进的一面,因人而异,儒法两家各走了道家的一个极端。农家、水家、名家、计然家、杂家都只是一技之长,不涉及到治国根本,因此他们谈不上是改革派,还是守旧派。
其他网友回答:答: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生存发现都买寻求变革。同时也出现很多改革家,而相对的也有受到了很多保守的反对。
战国从三家分晋开始,韩魏赵三国分晋后。魏国由于地理位置国际环境的特殊,所以首个实行了改革。
魏国的李悝成了第一个改革家。
《法经》成为第一部依法治国的法典。
在春秋时期一般的诸侯都是采取奴隶制。随着生产的发展,这种制服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李娌的变法提出之后迅速成就了魏国。
魏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战国第一。
吴起:改革家,在魏国时他主要改革魏国的军事。魏武卒成为诸侯多亏了吴起的变革。
吴起最主要的改革并不在魏国,而且在从魏国跑到楚国之后。到了楚国之后,一年就成为楚国今尹(宰相)。
变法改革,商鞅不得不提。
商鞅也是从魏国跑路费人,商鞅在魏国没有被重用于是跑到了秦国。从此秦国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发展壮大。
当然有改革就有保卫。
魏国的公孙挫就是保守派的代表。吴起就是被他设计逼走的,而商鞅也是在他收下没有被重用而导致最后被迫跑到秦国的。
但是改革与保守不变的话题就是对立与矛盾。
改革家改革的就是旧势力的利益,将既得利益者改革。改革之后的利益分给农民和最高领导。所以很多改革者虽然成就了一世,却也成可能牺牲的很惨。
吴起被楚国旧势力万箭穿心而死,商鞅被五马分尸。
其他网友回答:战国诸子大都可以称为改革派,其特点就是:
打破旧式固有思想,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他们是当时动荡社会中各阶层代言人,为自己的阶层讲话,由于不主一家,所以才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首先,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需要大量人才,此时出现了一位教育史上的改革人,即是孔子。
他的私人讲学是改革新事物,可他维护礼并强调贵贱有序这类旧东西,仁必须要落实在礼上,并没有摆脱旧制度的桎梏。
因此,孔子在政治上对旧制度的坚持,就是保守的。
墨子创立的墨家:反对人的命运是先天规定的命定论;认识事物需要人们耳闻目见的认识论,具有实践精神的改革派大家都很熟悉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他就用一个“道”字,来代替了商周以来天帝的绝对权威,大改革呀。
老子在政治思想上对儒家和墨家是全盘否定,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当时老子思想学说之深奥,内容为:
孔子曾经前往老子所在处请教,回家后对他的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兽,我知道它能跑;可是龙,我就不知道它能不能随着风云上天了。我看见了老子,难道他就是龙吗?”
为什么孔子说出这番话?他直言自己看不透、摸不准或者听不明白老子,老子说了什么呢?
一个君子碰上时运好,就该为国效力,时运不济就该知难而退;一个好的商人会把宝贵的货物藏起来,不让人看见;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行为举止就该像傻子一样。你把骄傲态度去掉,清心寡欲,因为你的容貌和欲望对你毫无好处。我想告诉你的就是这几句话。这就是老子注重之处,自己须得隐姓埋名和不求名利,才是在修养道德,原来是孔子受教了。
道家的庄子
老子只是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不用先进的器具和车马,没有战争,总之老死不相往来;庄子更彻底,他认为最美好的社会是与禽兽共存,否定一切文化知识的进步和学习。
道家这种对现实的否定,或者也可称为改革,历史上《庄子》的共鸣者还是挺多的。
改革派的集大成者:法家的三个代表人物申不害,说了就要做的实行家。
他主张“刑名”,刑就是形体的意思,名就是名称的意思;一件事情要说明白,必须有名有实去做,让它成为事实;做好得到奖赏,做坏受到惩罚。
这也是法家的中心思想,重点所在。
韩非和李斯,战国诸子中绝对积极改革的人物。
这两人都是荀子的弟子。
韩非口吃,不善讲话,但他有独到新颖的改革思想,更是写文章的一把好手;李斯非常妒忌韩非,知道自己的学问比不过他,后来借用秦王之手害死了韩非,自己实现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理想抱负。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为本,并与术、势相结合,这是缺一不可的帝王必用套餐。“法”是君主制定的,用来统治人民的条规;“术”是手段,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势”是指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势。
法家的改革思想成为秦国的指导思想,因此秦国成为变法最彻底、最成功的国家,最后统一了中国。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综上所述,战国诸子中大都为改革派吧。
其他网友回答:战国诸子中的改革派,应该属法家无疑了,而保守派,可能争议较大,对比来看,墨家有保守派的趋势。
诸子百家虽然学说比较多,但对后世影响比较深的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下面我们就分别谈谈这四种学派在到底是有改革倾向,还是保守倾向。
1、儒家是保守派?更像改良派有许多人认为儒家属于保守派,因为儒家代表人物提倡“克己复礼”,但是这里的“克己复礼”,主要是提倡要人回复“仁”罢了。
关于“克己复礼”,原文是这样的: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这句话是在告诉大家要懂得克制自己,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礼”,这样就能做到“仁”了。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天下就可以归于仁了。
由此可见,孔子这里的“礼”是“仁”的代表,而儒家之“仁”,讲究中庸精神,定然不是“僵化”的。所以,孔子这里的“复礼”实则是“克制私欲,回复仁德”。
同时,周朝的盛世景象属于孔子所钦羡的,所以孔子所宣扬的“礼仪制度”,自然是建立在周礼之上的,只是定然不是对“周礼的生搬硬套”,毕竟周朝的衰败是事实,“生搬硬套”肯定没有什么用。所以,孔子所宣扬的“礼制”大抵是基于当时社会环境现状,在周礼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这也符合儒家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精神,所以,与其说儒家是保守派,不如说儒家更像改良派。
2、道家“自然而然”,是否有保守派倾向?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思想之特色更加鲜明,道家整体学说都讲求“自然”,有人说,道家所讲求的“自然”是提倡人回到“原始社会”,所以道家“保守”。这种说法无疑是对道家思想的“肤浅理解”。
道家之“自然而然”所对应的“无为”,是针对人因“私欲”而生出的“有为”。所以,道家之“无为”否定的是的过度之私,而并非有否定人所有作为的意思。同时,道家之道无处不在,万事万物之发展变化背后,都有一个自然之道,人类社会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也是“道”的结果。老子虽然提出过类似“小国寡民”的说法,但是老子大抵可能是在用“正言若反”的方式告诉“大国之君”对百姓干预过多往往会“得不偿失”。所以,道家没有保守派的倾向,但是,道家也没有改革派的倾向,道家思想更加“温和”。
3、“墨家”思想是不是保守派呢?有保守派的趋势而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曾经十分受欢迎,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出自当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下层小生产者,墨子子弟更期待抹除阶级间的“不平等”。而这一点,在墨家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首当其冲是墨家的“兼爱”思想,关于“兼爱”思想,在《墨子.兼爱下》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其说将必无可焉。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墨子这是在说,要反驳对方的观点,首先自己的观点得正确,如果自己的观点不正确,那么就好像用水救水,用火救火一样,这属于恶性循环,基于此,墨子提出要用“整体”来代替“个别”,也就是说为的“兼以易别”。
基于“兼以易别”的思想,墨子观察当时社会问题的爆发原因大抵在于人之间“不相爱”,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兼爱”思想。也就是说,人应当无差别爱一切人,也就是周爱人。而墨子的“不相爱”主要是针对儒家的“爱有等差”提出的,旨在强调反对“爱有亲疏”,实则进一步推理,是在反对阶级区分。
我们这里做一个假设,如果将墨家之“兼爱”思想极端推行,那么最后的结果势必是“阶级”的消解。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出现分工,自然而然阶级就会出现,如果“阶级”消解,那么“社会分工”大抵也会消失,这种状态则更倾向于“原始社会”。也就是说,若极端推演墨家思想,墨家的“兼爱”,甚至“非攻”思想,虽然初衷是好的,维护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罢了,但是,其结果却是有一定的“保守因素”。所以,若一定要说诸子百家谁是保守派,那么墨家姑且算是带有些保守色彩吧。
4、法家变法,属于改革派的代表法家各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等等,都因为变法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为什么说他们属于改革派的代表呢?因为在春秋战国以前的周朝,礼乐制度和宗法伦理精神是维系当时社会平稳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周朝属于“竞于道德”的时代,周朝的礼乐制度、宗法伦理精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再受用,社会渐渐演变成一个“竞于智谋和力气”的时代,这时,礼治和人治就相形见绌了。
而法家,正是社会会政治经济变革中演变出来的一个学派。法家一些代表人物,无论是春秋时的管仲、子产等等,还是战国时的商鞅、申不害等等,在其生前都有较大对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进行改革的举措,这些举措主要表现为重农抑工商,主张耕战等等。所以,对比其它诸子百家学说,法家应当属改革意味比较浓郁的学派。
5、总结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更加趋于“改良”派,而并非“保守”派;道家思想里面没有浓郁的保守意味,亦没有浓郁的改革意味;而墨家思想里面,类似“兼爱”思想推演起来,有一定的消解阶级的趋势,可以说墨家思想有一定的“保守派”意味。而法家思想的改革精神就比较突出了,当属诸子百家中的改革派。
当然,分析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若有不同观点,这是很正常的。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回答起来真的比较笼统,可以这么说战国的改革派主要代表人物是:
1 魏国李悝。
2 楚国吴起。
3 赵国赵烈候、公仲连。
4 韩国韩昭候。
5 齐国齐威王。
6 燕国在燕昭王(前311——前279年)时的改革比较深刻,并曾招贤纳士,引进了乐毅、邹衍、剧辛等一批很有才能的人。
7 秦国商鞅。
保守派主要就是:秦国太子师傅,公子贾等人。
郑国保守派人物主要就是叔向。
总之一些改革派的改革由于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就造成他们的强烈反对,在他们的统治阶层当中改革派还是少数。
其他网友回答:改变派有法家诸子,保守派有儒家诸子。
其他网友回答: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比较出名的有儒、法、道、墨等家,要说提倡改革的,非法家莫属,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秦国最为提倡法家。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国势日强,从一个偏距西部的被中原人视为蛮夷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问鼎中原的强大诸侯国,只至统一全国,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儒家代表旧贵族利益,思想比较保守,主张恢复周礼旧制,在风云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显然不利于诸侯争霸,因此没有太多市场。但当了大一统国家形成时,法家的严苛峻法就不适宜了,所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遵儒术,一直延续整个封建时期。
威海链 » 战国诸子中谁是改革派?谁是保守派?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