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狐试答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语出《论语 为政》篇,这一章句应当是孔子回答弟子如何来识人、察人的话吧。
“以”此处当根据讲,是指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目的、动机。“由”是过程,也就是做事的方式、方法,用什么手段。“安”就是做完事情以后的态度,指高兴、遗憾、伤心、后悔、不好意思、内疚、无所谓等心理的外在表现。
这句话可谓是识人、知人的金科玉律,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做的时候动机不同,方法手段不同,做完后的内心表现也会不同。这句话就是今天用于公安查案、破案都很有价值;用于考察干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平时生活中和人打交道,识人、知人这更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论语》中关于辩人识人的著名论断。大意是说认识和了解一个人,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做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做饭了这三点,不管这个人隐藏的多深,都是能被认识的。它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认识一个人,不能看他怎么说,关键要看他如何做。
这种看人过去,看人现在表现,爱好,给人答分的基本方法仍有现实意义。
怎样认识人,评价人,从哪里开始,从他过来走过的路,或说做过的事。一是人的名声,干过那些好事。另一点,看是否做过不仁,不义,不讲信用的事,是否判过刑。
认识人,看过去,还看现在,什么爱好,如果有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有这十种表现,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基本可判定。
把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所做所为都放在一起,一看便知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意思是:看一个人行动的原因、行动的途径和所求之处。一个人还能隐藏吗?还能隐瞒吗?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孔子讲观察一个人人品性格的方法,视、观、察三重递进。
《论语》全书有的非常好理解,而且引用率非常高;比如“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等等。有的却似乎难以理解,而且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 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 所安③,人焉瘦哉④?人焉瘦哉?”(《为政篇第二·第十章》)
这一段话其实讲的就是孔子是如何考察一个人方法的“语录”。孔子的这番话也有出处;引自《大戴礼·文王官人》篇:,原文是:“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有几个地方需要解释一下:
①所以: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所结交的朋友;二;所抱有的动机。以:因为的意思;此处解释为行为的动机比较符合原意;也就是“为什么作某件事?”。
②所由:由:经由的意思。所由,即指其行为的趋向;也就是如何去完成某一件任务?或者如何去做某一件事情?。
③所安:安:安定,安乐之意。所安,即指其行为的心情与意态;也就是做了这件事儿以后到底心态怎么样了?是心安理得还是惴惴不安?
④人焉瘦哉:焉:何处。瘦(此处应该应该读作“搜”):它的意思是:隐藏;藏匿。这句话的意思是“何处躲藏呢?
用现在的语言翻译一下:
(考察一个人)应该看看他做事的动机;做事的方法以及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完成的?完成以后的心态怎么样了?这样去考察一个人,不是将他的为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吗?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的表面意思解释起来比较的深奥,因为毕竟都是后人“揣摩”孔子的意思,至于他老人家是不是这个意思,没有人知道。
所以下面咱们一句一句的解释,就很清楚了。
这句话基本上是讲“如何识人”的,这里面的“识人方法”,就算是在现代,依然还是可以使用的。
“视其所以”究竟“视”什么?这句话有一个很常见的动词“视”,简单来说就是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想要知道一个人到底“怎么样”,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人“约出来”,当面谈一谈。
所以“视其所以”,基本上就是看这个人平时都干了什么,一定要眼见为实,这样你才能真正的了解一个人。
这种方法在咱们当今社会,也是很“普遍”的做法。
比如,现在虽然互联网很发达,视频聊天也很高清,但是两个人谈恋爱,还是要当面见见才放心。
还有谈生意的时候,无论你的商业计划书写的多好,想要让一些大老板给你“天使投”,依然还是要见面吃饭。
通过和你面对面的交谈,还有你在饭桌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动作,基本可以判断出你是不是一个“靠谱”的人。
“酒桌上谈生意”,其实吃饭是假的,识人才是真的。
“观其所由”究竟“观”什么?
这里面也是很常见的一个动词——“观”。
简单来说,还是“看”,不过是“看”的“plus升级版”,因为上面的“看”基本上就是眼见为实,你看到啥就是啥,“简单粗暴”。
但是这句话里面的“观”,就不会这么“直白”了,这里的“观”,不但要看你平时明面上的一些事情,还要“暗中观察”你不展现在明面的事情。
还要判断“所由”,就是揣摩你做这些事情的“理由”,或者你做这些事情的“动机”。
因为大家知道,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君子”的人,说不定背后是一个“小人”,这样的人应该很多。
高明的伪君子不会在一切可能的场合施展自己的技艺的。在所有不重要的事情了,谁能比他更公正、更诚实、更坦率、更高尚?——阿瑟·赫尔普斯我有本领装出笑容,一面笑着,一面动手杀人,从上面的两段名言可以看出,人类其实是“很虚伪”的,所以想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人,还是要“暗中观察”他做事的动机和理由。
这种方法,在咱们现代依然适用。
比如上面讲的相亲或者谈生意,其实见面看一看,只是一个初步印象,初步印象不错,才是“第一关”,接下来还会考察你的其他方面,就是“观你所由”。
“察其所安”究竟“察”什么?这个依然是动词,依然和“看”有关系。
这三句话,“视”“观”“察”其实是有一个递进关系的,都是在教咱们如何“识人”,但是道理却是层层深入的。
先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所安”字面上意思,就是一个人“安心”的事情,引申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安心想要做的事情”,就是他心中的理想,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这个东西更加高深了。
还是以咱们现实的情况举例,比如还是“相亲”和“谈生意”。
第一关——“视你所以”。
简单来说就是“第一印象”,满意了再说其他的,不满意,“吃完这顿饭”,估计这辈子都不见了。
第二关——“观你所由”。
表面上看起来看不错,但是我还是不放心,还要“进一步”的观察,从其他地方,搜集一些“小道消息”,看看你这个人的“人品”如何。
要是你是个“行事不端”的伪君子,那咱们顶多是“多吃几顿饭”,但是该“拜拜”的还是要“拜拜”。
第三关——“察你所安”
经过多次考察,发现你这个人还真的很不错,但是还是不能轻易下“决断”,毕竟有些人“隐藏”的很深。
这个时候,应该来一点“灵魂的拷问”。
来和你谈一点更加深奥的东西,就是“察”一下你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再直白一点,就是考察你的人性。
当然在现实中不会这么直白的去问,会采取一下“极端”的手段,毕竟灵魂的拷问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里面的东西就比价深奥了。
不过影视剧里面经常会看见,富人家的小姐,喜欢上一个“穷小子”,家里面的人不同意,这个时候,就会设计出许多“难题”,这些难题甚至会威胁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才能看出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去向”,对富家小姐来说,一个人愿意为她付出生命,已经是“爱情取向”里面的最高境界了。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就是“察你所安”在爱情里面的体现,“安”的就是“对你好”。
当然,现实远比影视剧精彩,而考察人性,是“识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困难的境界”,因为人性很复杂,也很难考察。
小结:
到这里,这三句话基本上都解释清楚了。
所以后面的,“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也很好解释了,就是,如果一个人可以通过上面的“三关”,也就是上面三种方式的考察,那么这个人的内心还有什么好隐藏的。
至于为啥孔子连着说了两句,这个就不知道了,也许只记录多写了一句,也许孔子当年讲学的时候,感情上来了,连着说了两句,也未可知。
瘦(sōu):隐藏,隐蔽。总结:大家知道,就算是在“今天”,“识人”依然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但是大体上离不开孔子说的这三种方法,通过“视”“观”“察”(也就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种手段,基本上可以把一个人看透。
我个人认为,其实能把前两种方法用好,基本上就可以满足日常需求了,至于最后的“察觉人性”,其实实际操作中,是很困难的,不过,想要“深度”的了解一个人,还是要“察觉他的人性”,哪怕是“浅层次”的,也会让你更加了解一个人的“真面目”。
附加小知识——孔子通过“视”“观”“察”分辨出了“几种人”?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如何鉴别呢?”这就是孔子分辨出来的五种人,原文的意思是,要是可以分辨出这五种人,那么长久治安的统治艺术就全明白了。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孔子的一句话,主要是告诉我们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仅仅要看这个人当前所做的事情,还要综合考察这个人过去所做的事情,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考一下这个人做事是为了什么、心安于什么,这样大抵就可以相对客观地了解一个人了。
其实,如果相对凝练一下这句话,孔子大抵是在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人心隔肚皮。人的行为具有迷惑性,所以不可因人的某些行为而轻易对一个人进行判定。第二,日久见人心。即便一个人可以伪装,但是日子久了,所作所为积累起来,大抵也能暴露一个人的本性,从一个人现在以及过去的经历,往往能判断一个人行事的目的,继而能够对这个人的本性有所了解。
1、孔子的识人智慧“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句话出自《论语》,要具体理解这句话,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含义。这句话是说,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首先看看他正在做什么,然后再看看这个人过去做了些什么,最后,再观察这个人心安于什么。这个时候,这个人还能隐藏些什么呢?
也就说,孔子告诉我们认识一个人要分三步,分别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和“察其所安”。
所谓的“视其所以”,就是说要观察一个人在做什么。我们每个人做事,大抵都是有一个目的的,我们也可以大概从一个人正在做的事情来推理这个人的行事目的。但是,因为一时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我们要判断一个人的行事目的,还要结合这个人过去的经历,也就是所谓的“观其所由”了。当然,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和经历来判断一个人,可能也能对这个人了解一二,但是总归还是不太准确的。如果可以观察到这个人的目标是什么,理想是什么,因为什么而感到安心,再结合这个人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作为,大抵就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大方向了。
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的两点启示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两点启示。首先就是人心隔肚皮,与人交往要有一定的警惕心,不要因为对方一时的好意而轻易交付自己的信任,这不是勇敢,而是草率。
其次,就是日久见人心,这就是说,我们对于和他人交往一事来说,虽然要谨慎,但是也不能过度悲观,我们可以在长久的相处中,了解这个人的过去,观察这个人的言行,明白这个人安于什么,继而能够对这个人的人品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把握,从而也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交到值得的朋友。
3、总结综上所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句话其实是孔子告诉我们的一个辨识人性格人品的法子,即我们可以综合一个人当前的行为、过去的经历和安于什么,来综合了解一个人。
其他网友回答:夫子之所以是夫子,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对人性的洞隐烛微,一针见血。
看人可以拋掉一切细枝末节,只看三样东西就足够了: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要做,原因是什么;靠什么安身,以什么安心。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第一件事是摆在明面上,想瞒也瞒不住。
第二件事看做事的结果,做完事后看自己和别人分别得到了什么,做事的动机立明。
第三件事看靠什么生活,怎么生活,什么是自己真正内心牵挂的,做或不做让自己得以安心的,稍加注意就会觉察。
简单明了如此,又怎么隐藏的了?!
这就是圣人之言的可畏之处。也是君子为什么要“畏圣人之言”的原因。
威海链 » 论语说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是什么意思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