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人称上蔡先生,北宋官员、学者。师从程顥、程颐。他以“生意”解释仁,认为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仁体现万物的生意。故仁者,为天之理,非为杜撰。天理为当然而已,当然而为之,即是天的所为。也就是说,天理是自然的道理,无丝毫杜撰,人人皆有,是自然而然的。而人欲则与之完全对立,灭一分人欲就存一分天理。最后,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人感到饥饿,找东西吃,这就是天理,说想吃肉、吃好的这就是人欲;感到寒冷,找衣服穿,这也是天理,想穿好的就是人欲!
“上蔡先生”谢良佐区分天理和人欲的标准在于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法则”。人符合“道德法则”之表里如一的行为,则是天理的结果;而人出于欲望做出的一些即便看起来符合道德规范,实则表里不一的行为,则是人欲的结果。
要理解谢良佐的“天理”和“人欲”的区分,首先就必须明确谢良佐是如何看待“天理”的。值得注意的是,谢良佐所谓的天理,并非指的是物理意义上的客观存在,他的天理,是针对人类社会之“道德法则”而言的,与人之自私利己的欲望,是处于对立面的关系。
1、人物背景:程颢眼中“玩物丧志”的上蔡先生谢良佐在了解“上蔡先生”谢良佐心中的“天理”和“人欲”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谢良佐的背景,以求结合其背景,对其学说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把握。
谢良佐是北宋时期二程也就是程颐和程颢的得意弟子,因为是蔡州上蔡人,便被称为“上蔡先生”。二程弟子众多,但是“上蔡先生”谢良佐却是二程弟子中公认的最具创造性的门人,后世清代史学家曾经说“洛学之魁,皆推上蔡”,这也足见谢良佐在其学说上表现出的创造性。
对谢良佐思想启发比较深远的,是重“诚”与“敬”、为人幽默大方的程颢。话说当年谢良佐在见到程颢的时候已经是进士了,和程颢对话,谢良佐就各种引证史书来显耀自己,而且背水背得一字不漏。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此举不仅没有得到程颢的夸奖,反而被程颢训斥得面红耳赤,程颢说他“玩物丧志”,旨在批评他读书是为了显耀,而不注意心性的修养。自此,谢良佐便十分注重心性修养,关于这一点,在其对“天理”和“人欲”的相关看法上表现得尤其突出。
2、“上蔡先生”谢良佐心中的“天理”和“人欲”“天理”和“人欲”一直是宋明以来各大思想家议论的两个核心概念,但是,不同的思想家,对其会有不同的解说,谢良佐心中的“天理”和“人欲”也有其创造性的一面。
一般来说,不少思想家将“天理”直接看成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从事物的物理性质来理解“天理”,但是谢良佐心中的“天理”虽然也可以算成是宇宙普遍法则中的一种,但是却是人类伦理社会的道德法则。天理是“道德法则”的体现,而所谓的人欲,则是站在社会道德法则对立面的存在,姑且可以理解为人的私欲。
关于天理和人欲,在《宋元学案》中有这样一段议论:
所谓天理者,自然底道理,无毫发杜撰,今人乍间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方乍见时,其心怵惕,即所谓天理也。要誉于乡党朋友,内交于孺子父母兄弟,恶其声而然,即人欲耳。在这里,谢良佐打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方说明了“天理”和“人欲”的内涵。他认为,天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是自然而然的。如果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入井中,人会生发出同情心与义务感,于是便会自发去救,这种行为,是符合天理的。但是,如果人去救小孩的初衷是结交孩子的父母,或者说为了获得他人的夸赞,这便是所谓的人欲望了。由此可见,我们不难得出,谢良佐所谓的天理,实则指的是人伦社会中的道德法则,而道德法则的对立面,就是人的私欲了。毕竟,道德法则所限制的,就是人的私欲,所以人欲实则更多代表的是人自私利己的私欲。
基于此,谢良佐便对“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又做了一个总结,他说:
天理与人欲相对,有一分人欲即灭却一分天理,有一分天理,即灭却一分人欲。从这句话,我们大抵可以看出,谢良佐心中的“天理”和“人欲”不仅处于对立的位置,而且还此消彼长。如果人的欲望过剩,那么人身上代表至善的天理将会被压制;如果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表里如一”,而且都符合社会的道德法则,这个时候,天理就会压过人欲。
毫无疑问,谢良佐这是在告诉我们,人之为学的目的,就是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实则就是“穷理”的过程,所谓的“穷理”,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让自己不仅仅在行为上符合“道德法则”,在思想上也符合“道德法则”的要求。可见,谢良佐的考虑,也是十分深刻的了。
3、总结:区分“天理”和“人欲”的标准,在于人是否是身心合一践行“道德法则”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谢良佐所谓的“天理”,是人伦社会中的“道德法则”,而一个保有天理的人,往往在“道德法则”的践行上表现出表里如一的特征,没有一丝虚伪的成分。而所谓的人欲,实则更多指的是人的私欲,即便人的行为表现得符合“道德法则”,但是人的目的则是出于“利己”,这在谢良佐看来,都是“人欲”的表现,继而他提出人应该在求学的过程中克制“人欲”。而“穷天理”,也就是谢良佐期待人通过学习,克制自己的私欲,继而达到身心合一之顺应“道德法则”的状态。
威海链 » 作为理学创始人二程兄弟的徒弟,“上蔡先生”谢良佐是如何区分天理和人欲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