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接受“道”的约束,居无为之事,故曰“不窥于牖”。
行为上不以外力胁迫干预万物,行不言之教,故曰“不出于户”。
“知天下”者,知晓万物以“道”作为唯一标准。
“见天道”者,知晓运动必产生结果,以此来执掌万物的命运。
掌握了凡运动必然产生结果的客观规律,可以说“不出户而能知天下”
掌握了凡结果必然且只能由运动产生的客观规律,可以说“不窥牖而见天道”。
凡事纠结于现象,而不能根据现象抽离出事物本质,可以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道”衍生万物,万物接受“道”的约束,以“道”作为唯一标准。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凡物之间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
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就可以执掌天下万物的命运。
执掌天下万物之命运,就可以做到“不出户窥牖而知天下”,老子所谓的“执大象,天下往”。
此文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其他网友回答: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西汉竹书等出土文献,以及战国韩非子所引的《老子》,对这一章的文字基本一致,所以可以确定老子的原文即是如此,但对于《老子》这一章节的含义,历来却有着很大的争议。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看,很容易理解成不用出门,不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就能知道天底下的事,所以历代以来,既有很多人质疑这句话,认为这句话很不科学,也有很多人找种种解释来为《老子》辩护,还有人认为这就是老子在内明状态下领悟到了道。
那么,老子说的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我们要先看《老子》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为足,恒足矣。”根据出土文献及各传世版本,此章除了个别异体字,意思完全一致。
这一章的意思很简单,可欲、不知足、欲得都是无道,无道就是不好,有道才能幸福。
其次,还要看《老子》的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各种版本对于这一章的意思,也是完全一致的。
这一章的意思就更简单了,无非是讲学了道,就能够无为而无不为。
现在,我们把这三章意思连贯起来,就非常明白了:“要有道——见天道——无不为”,所以第四十七章的重点无疑就是“见天道!”
再从语法结构上看,如果两个并列的句子,往往后面一句才是重点,况且天道要比天下大得多、广得多,所以可以肯定,老子第四十七章的重点就是“见天道!”
那么,天道又是什么呢?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根据最为古老的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去除了“周行而不殆”一句,其他意思则与西汉竹书及各传世本完全一致。
老子告诉我们,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一个东西先存在了,这个东西是先天地生的,这个东西生了宇宙天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天地万物,都是这个东西所生的,而且这个东西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而成的,或者说是混元的,所以才能生出各种各样的万事万物,这个东西的形体是虚无飘渺的,他独自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不会改变,这个东西就是天地万物之母,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就给他取个名字叫作道,又因为这个道的形状和作用都非常大,所以再勉强给他取个名字叫作大。
根据老子的讲述,我们可以对道有一个基本认识。
一,道是存在于天地之前、宇宙之外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更不是什么客观规律、自然规律。
二,道的形体是虚无飘渺、无形无像无状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
三,道生了宇宙天地万物,也生了我们人类,道也一直在天地万物的背后,生生不息地作用着万事万物和人类。
四,我们可以从道对万事万物的作用中,感受到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我们再从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就可以领悟到道的存在了。
老子,就是看到了草木树林,在经过了日月运行四季变换之后,都会有所生长;也看到了一棵树,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阳光、水份就会长大,既不是有人去拉大,也不是有人去吹大,而是树木自己就会长大。
这就说明了,在万事万物的背后,还有一股无形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这股无形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道的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道的形体是虚无飘渺又无边无际的,道的作用是能生万物生生不息的。
老子,能够对天道有这样的领悟和理解,并不是老子出门走了多远,也不是老子窥了多少窗牖,而是运用了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通过对天地万物种种变化的归纳总结,通过对种种现象规律的一层又一层的抽象综合,最终领悟到了这个先于天地宇宙而存在的道!
天道,并不是推开窗户就能看见,也不是走得越远才能看到,而是完全可以坐在家里,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而领悟到。
《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就是指运用了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通过对天地万物的归纳总结,从而抽象出在天地万物的背后,还有一个先天的道。
所谓的知天下,当然是指万事万物的总体状况,而不是对各类事物的细节都有了解。
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以及在抽象的思维上再进行逻辑推理,也被称为是道家文化的两大法宝!
当然,像老子这样的古代先贤,在日常的生活中,肯定会对日月运行四季变换等情况,有着相当的观察和了解,然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再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抽象逻辑推理,才能领悟到道的存在。
如果一个人,一点也不知道日月运行四季变换等情况,就算也会抽象思维,也是无法领悟到天道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要领悟天道并不需要太多太深的学问知识,任何人只需要凭着对宇宙天地及万事事物的常规了解,只要能够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就可以领悟到这个虚无缥缈的道的存在。
所以说,只要看看万事万物的总体变化发展,就能够知道万事万物都在生生不息之中,这就是知天下;只要坐在家里,对万事万物为什么都在生生不息的原因,进行反方向的抽象推理,就可以领悟到天道的存在了,这就是“见天道”。
“知天下”与“见天道”,就是先知天下后见天道,是层层深入的关系。
如果,不是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而是想从具体的山水草木中去寻找天道,那肯定是跑得最远都找不到的,这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就是这样不出门而知天道的,虽然天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子却能把天道清楚地描述出来,还能够依照天道达到“不为而成”、“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道,比宇宙时空的形成还要早,所以才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作为先天本体的道,当然不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凡是把道解释为规律的,肯定都是错误的!
作为最早讲解《老子》的韩非子《解老》、《喻老》:“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韩非子认为,只要精神不外驰,只要神明内守,就可以坐在家中知天下了,可惜这样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谁也不可能只要达到了“神明不离其实”的精神内守,就可以坐在家中也能把什么道理知识都不学而知。
总的来说,只要理解了什么是天道,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老子的这句话了。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其译文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天道”,不妄为而可有所成。
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从未间断,对老子这段话的解读与理解亦众多且有异。本人学习借鉴他人之前论述或见解,理解如下:
宇宙空间世界万物虽然复杂多变,但是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有“道”的圣人认识并掌握了这个规律,既便”不出户、””不窥牖”、不远行,也能洞察事物,明“天道”并有所成。依此判断,仅限于有“道”的圣人方可为之。何谓有“道”的圣人,博学多识、极富智慧的天才哲人老子便是其一。老子为何能及,陈鼓应先生说:“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现在律。”(《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49页)遗憾的是,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与老子比肩,正如是“大道至简,知易行难”。放在当下,我们要下功夫饱览群书,广猎知识,不断自省自悟加强修养净化灵魂,提高认识、辩别事物的能力,领悟并运用其“天道”,在人生道路上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不摔跟头。
古语还说:“秀才不出门儿,便知天下事儿!”
这是古人对社会对人类的观察总结。
一方面是对读书人对圣贤的赞美,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在人的鼓励:多读书勤学习,继承圣贤之道,走好圣贤之路。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果所有知识都靠个人的社会实践而得显然是不现实的。读书获得知识是个人成才、人们掌握社会前进规律、引领人类发展的捷径,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事半而功倍!
“足不出户,目不窥牖”并不是说把一个人关到一个小黑屋子里,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这样的人再聪明时间长了也会成为傻子,方仲永没有切断与人与社会的联系,只是不让他参与后天学习他就“泯然众人矣”。
“不出户,不窥牖"是说人一心只读圣贤书,虽没有经过、没有亲眼见过,但读书人心中却装着上下几千年的故事,明白上下几千年人类发展的规律。读书人与外界的密切联系就是书,当然这样的读书人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时也容易陷入书呆子的陷阱,成为纸上谈兵的马谡,所以读书人要想有作为还要重视参与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又何尝不是在激励人们要爱学习,勤读书!人们参与社会实践如果只有实践经验而没有理论指导,会成为没头苍蝇一一乱撞,而人生是短暂的,经不起几个折腾!诸葛亮躬耕于垄亩之间,胸中已经谋划好天下大事,文王拘而演《周易》莫不是读书、前人的知识在起作用。
老子的境界我们达不到,无法确知。但说理解,每个人都可从自己的认知程度,做出自己的诠释。我觉得这是老子在静定状态下对天.地.间的感知,并非世间推理,归纳,演绎。是佛家的定慧,道家的仙慧,儒家的明德。只有修行达到明心见性,即开悟后才能达成的境地。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小。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用现代的话说,不出门就能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知道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在外奔走的越远,智慧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观察而能明大道,不妄为而有所成就。
老子先阐述自己的观点,真正有学问的人,不需要在外边跑。还举例说明,圣人就是很好的榜样。显然,老子更强调的是要“静修”,出去跑得多了,会“见异思迁”,不能很好地钻研学问。应该说,老子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
老子所说的圣人应该指的是周文王姬昌,《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曾问道于老子,老子大约长孔子40岁左右。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列传》中记载其父司马谈临终遗嘱,孔子距文王五百年,现在距孔子也是五百年,历史的责任落在你的肩上。意思是圣人五百年出一个,希望你不辱使命。司马迁谨遵父命,终成大器。司马迁也说过:“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与老子描述的“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相吻合。
但文王是不是真的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实这是有条件的。比如《诗经》的产生就有“采诗”之说,派遣男六十,女五十岁的孤寡老人到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天子通过这些采集上来的诗观察民情,考正政治得失。这其实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信息反馈的方式。所以老子所举文王的事例也是站不住脚的。
毛泽东的《实践论》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人的正确认识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不断循环往复得来的,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并把调查研究当作共产党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从反面证明了老子的观点是带有局限性的。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物极必反。
他的这句话说: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看窗外,知道宇宙的运行规律。现在来看,不得不佩服老子的远见和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世界。
老子作为一代大家,不仅是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理论知识深厚,精神世界丰富,他已经能达到了足不出户,已捉摸出了世间万物的变化运行规律,令人赞叹。
这句话放到今天来看,随着世界经济高速,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升级,不出门知天下事,已经不是新鲜事。就目前的武汉疫情而言,为了防止病毒的快速传播,许许多多人选择自我隔离,但是每天仍然知道疫情的最新变化,抗灾物资的最新去向,这都要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会越来越好。
老子虽然已经离开许久,但是回头琢磨这句话,也不失为应景之言。
其他网友回答: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我在学习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所论述的关于人的认识论这一重要论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由于圣人(修道有成者)和一般世人的所具有的不同的认识观,对老子所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意义,会做出不同的解读,其结论自然是大相径庭。
从这句话的字面上来理解,老子意思是说,有的人虽然不出户,却能知天下事。有的人虽不看窗外,但也能够了解和把握人道和天道的真情和 法则。
从常人的一般性认识论的角度看,老子说的这句话所说的意思,正好和常人所固有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通晓知识,出去走得越远,了解得东西就越多的基本认知相反。
因此,也就使得有许多人误解了老子的本意。错把老子所讲的圣人应该具备的认识观,看成了常人一般习惯应用的认识论。说的直更白一些就是,圣人看问题更理性、更抽象,我们常人看问题更感性、更具体。因此对老子所说的这句话,圣人和常人就有了不同的理解。
我理解,圣人之所以有不行而知的神通和本事,在于他们作为修道有成的圣人,已经通晓了天道的本性,并能够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规律,去理性地认识天下事。也就是说,有道的人,有了大道作为依据,即使不去看那些具体的事物,也能够据理推论出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结果,这就叫作“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思想家、预言家和军事家,所表现出来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神通和本事就证明了,所谓的有道者——圣人,确实有我们常人无法比逆的特殊的思维和科学的认识论。
我认为,圣人的认识观,则是注重分清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认识其本质进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他们这样做不但能获得对事物、对社会的真知灼见,甚至还可以真的能够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我们虽不是什么圣人,但至少可以在,正确认识了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具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做深入地理性分析之后,是有机会取得“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认识论上的自由的。
我的建议是:我们从体道认知的思想出发,来理解老子这句话本意,是可以使我们获得大智慧的。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第47章境界//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小。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精神集中,可以把事情想的更宽广更长远更有深度。意识投入,可以把事物看的更清析更透澈更加深刻。精神和意识松懈涣散,所想所看无疑不着边际目无头绪。善于思考的人懂的收摄心神所以能把事情分析清楚,善于观察的人懂的专心一致所以能把事物洞悉透澈,力能思考察看合一的人更能体现智慧集成之境界。(荐品)
威海链 »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怎样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