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顺道,连战马都用来耕地了;天下无道,戎马产驹都只能在战场的郊外。灾祸莫大于不知足,过错莫大于贪欲。所以,懂得如何知足的人,总是幸福满足的。
意思是: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春秋·老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扩展资料 1、《道德经》创作背景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2、《道德经》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天下”是指地上,地上就是指生物。那么这里老子主要指人类。 “天下有道”就是天下有了人道。 “天下无道”就是天下没有人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是说天下有了人道,却将马约束起来,安人道去行走,致使马连撒粪都不得自由,撒在人道上。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是说天下没有人道,战马就不需要在战场上驰骋,可以到荒郊野外自然生存。 老子的社会观,是十分理想的社会观,不是以某种特殊为特殊,也不赞成某种特殊就可以为特殊。物物平等,也就是“无为”的社会体制。这种社会体制,在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人不可以特殊。 应当遵循自然的“无为”的法则去发展。
天下如果有“道”,国家可以把战马送回农田里,为农田施肥;天下如果没有“道”,那么那些刚在郊野上出生的小马可能都要用来充当战马。 最大的罪犯就是能引起人们的欲望的事物,最大的祸患就是不懂得满足,最大的罪过往往就是什么都想要。所以,懂得满足才会永远满足啊。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四十六章》
——春秋.老子中的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意思是治理天下合乎“道”,天下安定,就可以把战马退换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戎马生于郊”出自《老子》,这句话大抵是老子在借小马出生于郊外的现象暗指激烈的战争。结合“戎马生于郊”的上下文,我们大抵可以了解到,老子这是在这借着战乱年代的无穷祸患来表明战争的起因源于人之不知满足的欲望,继而老子进一步提出其“知足”的中心思想。
1、为何“戎马生于郊”暗指战乱年代“戎马生于郊”的直接意思就是“小马在郊外出生”,而在我国古代,自道家老子以后,后世文人墨客经常用“戎马生于郊”来代指“战争”。
例如,在《隋书·经籍志一》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
很显然,这里的“戎马生郊”则是在形容类似兵临场下的胶着战况,而此处的“日不暇给”则表明战争激烈、紧迫,描述人因战争有太多事情要做而分身乏术的状态。
再如明朝的刘若愚在《酌中志·辽左弃地》中的慷慨陈词,他说:
“万一戎马生郊,小丑犯顺,卑职自甘捐躯报国。”
这是刘若愚在表忠心,表明一旦出现胶着且紧急的战况,刘若愚便愿意上阵杀敌,为国捐躯。
也就是说,“戎马生于郊”主要是代表“战况紧急的战争”。那么,为何“生于郊外的小马”会与“战况紧急的战争”联系起来呢?其中有老子强大的逻辑。
按照常理来说,古代社会中的马匹相对还是比较珍贵的,所以,能够繁殖后代的母马一般是不会上战场打仗的。在战场上和将士一同作战的,一般都是公马。而小马生于郊外,大抵是因为怀孕的母马在郊外。为什么怀孕的母马到了郊外?因为战争。当母马都被牵上战场打仗的时候,说明战况紧急,物资匮乏。所以,“戎马生于郊”便成为老子以及后人用来形容紧急战争的一种说辞了。
2、老子:天下无“道”时,小马在郊外出生“戎马生于郊”这句话出自《老子》,完整的句子如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这句话是在说,天下有“道”的时候,人们会驱使战马送粪种田;天下无“道”的时候,母马会上战场,以至于小马在郊外出生。
老子这里将天下有“道”和无“道”说得比较形象,用生活中的具体现象,来表明人民的生活状况。所谓的天下有“道”,也就是人顺着“道”自然而为,没有争斗,没有吞并战争,这时战马就没有必要上战场了。于是本来是上战场的战马,便因和平失去了战斗的效用,继而用来运送种田用的粪便,这是一种盛世的表现,在热爱和平的老子心里自然是好事情。而天下无“道”,大抵就爆发了战争,当战争扩大并且十分激烈的时候,物资匮乏,战马不够用,母马都要上战场,说明战争持续的时间比较久,且战争规模比较大、情况比较惨烈,这自然是老子所评击的现象。
3、老子以“戎马生于郊”来暗示战争的激烈,继而反思战争的原因源自“不知足”那么道家老子为什么要描述“戎马生于郊”这样的景象呢?老子是在借着“母马上战场,小马在郊外诞生”的情况暗示战争的惨烈,继而引导人们反省引起战争的原因。
关于原因,《老子》一书中也有相关描述: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也就是说,在老子心里,战争大抵源于人心中不知足的欲望。老子认为,想占有一切的贪欲,也就是所谓的贪得无厌,是莫大的罪过,而不知足则会引来巨大的祸患。如果一个人懂得知足,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贪得无厌的情绪,继而时时刻刻都会被满足。
基于此,老子通过惨烈的战争,深究人们发动战争的动机。在老子那个年代,战争大抵是为了争夺名利或者资源等等。有时候,许多战争的爆发并非是客观事实上的名利不够,或者说资源不够,而是人心中对名利和资源等的贪求没有止尽。因为这种无止尽的贪欲,人人相争,战争延绵。本来,人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发动战争,但是到最后,连母马都要牵上战场,也就是说,人因为战争而出现物资匮乏的情况,这可不就是得不偿失吗?如果大家都没有争夺的心思,自给自足,不仅不会出现母马上战场的情况,连本为战争准备的公马,都会用以农耕,这样的生活才是惬意自得的生活。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老子这是在用“母马上战场,小马生在郊外”来反衬战争激烈的事实,继而反思到战争爆发的原因大抵是人们心中不知足的欲望,并进一步提出了“知足之足,常足矣”的号召。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罪莫大于不可欲”这句话,王弼本,也就是王弼注译的《道德经》里面是没有的,但是,河上公本、傅奕本、景龙碑本等都有,所以上文也加上了这句话。
4、总结:“戎马生于郊”暗指激烈的战争,此处是老子以激烈战争为引进行反思,提出人当知足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戎马生于郊”其实是古代社会战争激烈时的一种社会现象,因为战争激烈,所以母马要上战场,继而小马就会在郊外出生。老子是借着“戎马生于郊”来暗指战争激烈,同时,顺着激烈的战争,老子深究战争的源头大抵在于人之不知足的欲望,继而进一步指出,贪得无厌是莫大的罪过,是远离“道”的行为。贪得无厌引发的战争最后会“回报”到人类身上,导致民不聊生,只有学会知足,才能懂得满足,继而便不会因为“贪”而“争斗”,没了“争斗”,人们的更多心思在农耕生产上,于是物资在正常情况下便难以有所谓的匮乏一说,于此,母马更不会上战场了。所以,公马在田里干活,实则是老子眼中的盛世景象;而小马出生于郊外,则是乱世之象了。
其他网友回答:单提一句而解有失其全而取其偏,应承前言接后语,才容易理解,你这是前言不接后语,语无论次,什么是有道无道,什么是走马戎马,天下有道则和平,无道则战乱,天下和平则走马观花,天下战乱则戎马生涯,走马是旅游玩耍,戎马是搏杀战斗,走马于圈里积粪,戎马于效外战斗,
其他网友回答:意思是: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春秋·老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作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此为圣人之语: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于郊。其意为,当天下都效法自然,不违背天意和天地之道,使万物共处,共生共为共用而相安,这为天地道法自然;当朝庭吏律严明,法有章程,政令不违民意,所行符合民心,后果益于天下,朝政安稳,万民乐业等,这为政道与人道。二者均为天下有道。当天下有道时,民养马以耕种,人养马,马为民,符合自然属性,这就是有道的结果。
当天下无道,朝庭昏庸失政时,则祸乱必生,朝中奸臣弄权,人人自危,天下万民不安,峯烟四起。战争与抢地不断,万物受累而遭殃,人民痛苦而流血。天下必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者。这样的天下,必是乱世英雄吃香,军人们,土匪们等必是常常骑着俊马驰骋于郊外原野之上,等着和敌方拚杀。
所以说,天下无道时,人们养马以供战争与撕杀。
其他网友回答: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戎马生于郊
第一解:母马在郊外生小马。延伸意思:天下若无道,世道必乱,百姓不能安其业,万物不能安其生,盗贼滋生,兵戈四起,所以要养兵屯马,以备国家之需要,维护国家之安全。
第二解:战马在郊外徘徊(形势严峻,战争要爆发了)
第三解释,再惨烈的战争也只会发生在郊外,(不会影响人们的传承)
天下有道,(老百姓)赶着马来肥田;天下无道,(国家)在郊外发动战争。
注释:1.先秦时期驱马肥田,这个有人考证过了。
2.戎马,这是一个词,专指军旅之事,有成语戎马生涯,戎是兵器,马是战马。
3.郊是城外特定区域,《礼记·郊特牲》“于郊,故谓之郊。”
翻译不能脱离《老子》成书特定时间,不能用现代汉语解读,也无需引申。
这句也没什么玄妙的大道,就是说有道,老百姓生活得好,有马肥田。无道,天下纷扰,战争不断。因为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是礼崩乐坏,周天子逐渐失去权威,诸侯争霸。老子主张各诸侯清静无为,不要为了争霸—有为,伤害人民。特别是那些希望建立武功成明君圣主的,老子更是针对地说要绝圣弃智。这句话就是老子告诉我们,有道无道的具体表现。
戎马生于郊……一般是指荒郊野外的人,虽然有本事,但是比较孤单,找不到合适的情侣,所以戎马生涯……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原文应该是“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用「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这个例子要说明的是「知足」「寡欲」的道理,即下文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知足,恒足矣。」
马这种东西是战略物资,无论打不打仗都要有大量的储备。所以天下有道的时候人们圈养野马喂它们多吃来生产粪肥;天下无道的时候,马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拼命的给马配种连战马都要边怀孕边打仗。。这些母马无罪而殃,因为人既要靠它打仗又想多产战马;它们的灾祸是源于不知足,它们的过错是因为贪吃。所以说家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梁天地宽,莫图自在误了前程。
有疑问才提问题:
一、“戎马”并没有性别之说。
二、“生”于郊,怎么就一定是是指出生呢?生活生存不行吗?服务(于战争)呢?
我们还是从全文找答案。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如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
人类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强壮的马就会被用来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兵连祸结,马就成为了战争的工具,效命疆场。不知足带来的灾难最为严重,罪魁祸首就是贪婪,因此懂得适可而止的人生活是快乐的,这样的快乐会伴随一生
分析:
1、老子在这一章以马为例。有道的,马服务生活;无道的,马用于战争。战争的根源在不知足,在贪婪,而快乐的前提是知足。
2、“戎马生于郊”,众多的解读是形容情况紧急战争惨烈,就是临产的母马也不能幸免于难。我们不妨提一个大家都熟知的问题。临产的母马,身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骑在背上人能无碍?马速是战士的生命,这种情况下的马能跑快?除非该战士作死。
3、从前文来看。有道,马为农业生产服务;无道,马服务于战争。
答、通过以上的翻译分析,“戎马生于郊”,只能解读为:马用于战争。
威海链 » “戎马生于郊”应该怎样解读?为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