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性的人物。庄子与老子形成老庄学派,在汉代封为“南华真人”,《庄子》后来被尊称为《南华经》。《庄子》的开篇之作《逍遥游》最后的四句话是“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不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是庄子人生的处世哲学高度概括,他向往一种飘逸空灵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主张清静无为,以养天年。最后四句话说的是:一棵大树巳经老朽,木工觉得没有使用的价值。而庄子认为,如果把它移植在虚无的乡土上,宽广无际的旷野里,它可以枝繁叶茂,来往行人可以在树的底下逍遥自在地采凉歇荫。大树同样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它既没有受到斧头砍伐的伤害,也不因为所谓无所可用而感到困苦。
“物无所害,无所可用”,是告诉我们遵照自然本性地生活,不让许多的规矩和礼法约束自己。不让自己受到伤害,由无用而无不用,无为而无不为,那就没有任何忧愁与困苦。悠然自在,逍遥处世,何乐不为。
“无所可用”并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为和境界,让自己的内心无所欲求,具有最崇高的道德品质。这样自己也有着聪明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为大众为社会奉献青春热血,成为有用之才而无所不为。
《逍遥游》,看似逍遥不逍遥。庄子是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探索自然的发展规律,研究道的奥妙无穷不可言。通过逍遥处世,丰富他的哲学思想,开启他的文学灵感,激扬文字,语出惊人。 其他网友回答:无害者,与他人他物无利害关系。物对他也就无所作用,也就不会有对立面,不会有敌人。与物无争,与人就更无争。无物欲,物(质)欲对他们也无所用。别人也利用不了他。
其他网友回答:“物无害者,无所可用”是《庄子·内篇·逍遥游》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在回答好友、魏国前宰相、名家代表人物惠施的“答问”。原文是: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大意是:(大树)不会遭到刀砍斧伐,一无所用的东西,没有谁伤害它,怎么会有招来什么祸害呢?
本篇中,庄子认为“圣人无名”,他追求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逍遥”境界,达到如此境界就必须清静无为,去己、去功、去名,最后达到“无用”之境界,恰与儒家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相反。
“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就是对什么是有用和无用的最后总结,重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志在不受拘束,追求悠游自在的生活志趣。全篇反复强调无所依凭的主张,阐述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他把人类的生活与宇宙万物的生存相提并论,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现实。
《逍遥游》是庄子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也是庄子处世哲学的高度概括,这篇文章里,庄子塑造了一种飘逸空灵的人生境界,他主张清静无为、以养天年。他举例说:乌龟是神龟,有用却被剥皮供奉在宗祠,再也不能在污泥里徜徉自由;瘸子因残疾无用而不被征兵,就避免了战乱的危险。
庄子的思想与他生活的年代息息相关,从东周开始,从孔子说“礼崩乐坏”到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再到庄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已经腐朽不堪“不足于庄子语”,所以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入仕“害人”,鄙视功名利禄,他宁愿借债度日,也不去魏国、楚国当宰相,认为那是对他的侮辱。因此他认为,在那样的浑浊社会里,最安全的生存状态就是“无己”“无功”“无名”。这也是他批评礼虚、仁伪的原因所在。
在这样的整个不堪与庄子语的社会里,“有用”反而会阿谀于上层,混迹于污浊,害民于虚伪,最终遭致灭绝和杀戮,比如吴起在楚国变法,难逃杀戮之难;商鞅在秦国变法,最终被车裂。因此他提出“物无害者,无所可用”的主张,以图“全生”,以养天年。
其他网友回答:“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出自《庄子》,这是庄子心中的“无用之用”,世人眼里的“无用”,反而成就了所谓“无用者”本身的自由与逍遥。庄子这里并不是要人去追求“无用”,还是在暗示我们,如果人过度追求“用”,反而容易陷入困境,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低调谦逊些好,不要太争先,更不要太功利。
想要具体理解庄子这句话中的“无用之用”,我们还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1、庄子的“无用之用”在《庄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今子(惠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大抵是在说,惠子有一棵非常大的树,这棵树之所以可以长得这么巨大,主要原因在与这棵树长得不合规矩,于是对人而言属于无用的存在。在庄子眼中,大树既然长成了大树,就当让它在“无何有”的地方,“广莫”的旷野里自由潇洒地生长。人也可以精神放松,十分逍遥地躺在树下。不会有人用斧头来砍树,没有什么可以伤害这棵树。因为这棵树无用,对于树而言哪里还会有什么“困苦”。
也就是说,在庄子的心里,惠子的大树之所以可以长得这般大,是因为这棵大树长得“不合规矩”,对人没有任何用处。于是,因为对人没有用处,反而免于斤斧的砍伐。那么,我们不难得出,成就大树之大的,在于大树的“无用”,所以庄子要突出的,是“无用之用”,而“无用之用”也是“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2、庄子“无用之用”的处世智慧:不要拘泥于“用”,避免太过功利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大抵可以了解到“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句话中所揭露的“无用”之妙用了。大树因为无用,反而可以免于被砍伐,继而不受砍伐的困苦。这也就是说,有时候,世人汲汲追求的“用”,往往会使得人不自由,身心被桎梏,继而陷入困苦中。
因为自己的“用”,这种“用”可以为他人带来好处,为了好处,难免会吸引以“利”为目的人。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即便我们不大愿意承认,有时候,有部分朋友交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结交他对我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于是,每个人本着“朋友多好办事”的原则,尽力让自己看起来“有用”,但是以“利益”为目的结交的朋友,往往在情感上有些个“冰冷”,“有用之人”在众多分不清“真假”的笑脸和冰冷的利益关系渐渐被束手束脚,不得身心自由。
所以从庄子之“无用之用”的处世智慧,我们能够体会到“功利心”对我们身心的桎梏,也能理解不拘泥于“用”的逍遥。
3、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抵可以理解“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句话中折射出庄子“无用之用”的智慧了。如果从为人处世来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是在借着这句话告诉我们,太过功利,太拘泥于“用”,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得自由,有时候,低调一些、谦逊一些、平常心一些,往往能让自己的心境更加平和,身心更加舒畅。
其他网友回答:“物无害者,无所可用”是《庄子·逍遥游》中的最后一句话,原文是:“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说,树木要想不遭到刀砍斧伐,最好是不成材,因为一无所用的东西,没有谁会伤害它,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庄子继承老子关于事物的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用他那比喻的手法和幽默的笔风,对于事物的相对性进行详细论述。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否定人类认识的正确性。认为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由此出发来追求精神自由,最终把朴素辩证法变成了相对主义主义。相对主义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这两句的全句话是:不夭斧斤,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意思是,不遭受斧头砍伐,没有东西来侵害他。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这里是讲一个道理。有一种叫樗的树,树干树廇盘解,弯曲不能用。是无用之物。木匠不来砍伐它,反之,有用的好木材却被砍掉了。有用的遭害了,无用的安全了。"无用"好?还是"有用"好呢?而且庄子还讲了,可以将此树栽在乡土或旷野。能逍遥地躺在树下。无用的树就有用了。这就是说事物的好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而且是可以转化的,这就有了朴素辩证法的思维。
庄子是一位思辨大师,善于用一些具体事例来阐发深刻的道理,这是其中的一个小事例。
可以由点到面的来理解这句话
从前后文来看《庄子》中“物无害者,无所可用。”是《庄子》第一篇《逍遥游》里的最后一句话。
原文如下: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简单来说就是:
惠子说:大葫芦没用。
庄子说:是你们不会用。举了个例子,同样是让手不皲裂,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惠子举了个例子反驳:一颗大臭椿树,因为疙疙瘩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所以就算长在路边,木匠看也不看一眼的。
庄子再次举例,来升华了自己的论点: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从整个《逍遥游》全篇来看《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讲的是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逍遥游》的 理解,是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关键。
《逍遥游》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相对逍遥:庄子通过小大的分别来判断人或事物在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借鲲鹏游弋与翱翔、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所表现出的相对幸福。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讲绝对逍遥:消灭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
第三部分,用案例再次论证相对和绝对逍遥: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山的神 人,惠子忧瓠落无所容,置大本之木于广漠之野。
所以庄子给惠子讲的是大树之用,不为世用,无所可用,方是大用,方能不夭斧斤,不为物害,才能安所困苦,辟祸得安。
从庄子的哲学思想来看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享年84岁。与老子合成老庄,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的逍遥不是是王公贵族出身,祖上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是个富n代,他可不是因为贫苦而逍遥的。传统文化里面,庄子独树一帜,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但是更加脱俗,自由奔放,意境清奇。
大鹏扶摇直上,并不能算逍遥,因为它有所依赖,有所凭借,假如合适的外部条件消失,没有九万里长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它就只能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待在水边。没有约束,无需凭借,自由通透,来去自如,这样的境界,就是逍遥游。
庄子所处的乱世,他给惠子比喻,灵巧如狸猫黄鼠,虽东西跳粱,不辟高下,但也难逃过,中于机辟,死于网罟之命运。连大若垂天之云的牦牛,也不能执鼠,为其所欺。机巧灵活的不行,体大力壮的也不行,于是才有庄子无用为用,辟世独立。才有把大树栽在"广莫之野的无何有之乡",硬是突破现实,避免合污。这是寄沉痛于悠游的无奈之选择。
当你的心不再依赖任何事物,不再依附任何事物,自由,通透,没有羁绊,没有纠缠,你就可以逍遥游。
《庄子》中“物无害者,无所可用。”是对最逍遥的境界的一种描述,小用不如大用,大用不如无用,无用才是真正的大用!无害无用,突破二元对立,才是真正的逍遥!
其他网友回答:我所理解的大意:由于地处偏远,所以没有什么东西能伤害它?但是它也没有什么用。
放眼万物,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畏首畏尾,倒不如躲入“温室”祈求保护。人生在世,也一定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我们需要做的是,拿出你智慧的利剑,披荆斩棘,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锲而不舍的努力奋斗,才是硬道理。
朋友,不要再知难而退了,抖擞精神,为成功的到来,把目标或者困难分解,一步一个个脚印,永往先前!希望我的建议可以帮到你。加油!
其他网友回答:庄子中还有说过:人生来被人役或役人,才是有用的人,不能役人又不被人所役那就是废物。可能物无害者也就是物无利用价值了。
其他网友回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个开场白:吃得越好,死得越早;大自然淘汰人的办法,让管不住嘴的人先走。"物无害者,无所可用","物"万物,"害"不平和;药草是不是"偏性"食物?正是因为"害"(苦口),才是良药,先解释到这里。
威海链 » 《庄子》中“物无害者,无所可用。”怎么理解?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