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尊称谓“亚圣”,他对儒学的贡献有哪些,请详细谈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孟子(约前372一约前289),字子舆。
孟子自认为是孔子的忠实信徒。但因为相距了约100年,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取舍而且有所发展。
论"天"。天的意义一般有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孟子讲自然之天。有"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天之高也"。有义理之天,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命运之天,如"若夫成功,则天也","吾之不遇鲁候,天也"。
却没有主宰之天。但是,孟子又提出了一种深刻的"天"。如"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天不说话,拿行动和工作来表示罢了)。
其实 ,这种天就是民意。他又说"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论"命","天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没有人叫他们这样做,而竞这样做了的便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竟这样来的便是天命)。就是说命运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却没有主宰或指使者。然而孟子不是宿命论者。他对命运的态度是,"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于巖
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无一不是命运,但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正命)。
看来无论命运有多么巨大的力量,但我还依我的"仁义"而行。不无故送死。只要尽我之道,死也是"正命。"如果胡作乱为触犯刑罚而死,便不是"正命"。
孔子讲"仁",孟子则经常"仁义"并用。孔子重视人的生命,孟子更重视人民生存的权利。孔子因为周武王讨伐商纣而得到天下。议论音乐。认为周武王的".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孟子却不如此,齐宣王说。"武王伐纣"是"臣弑其君"。孟子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不但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主张"贵戚之卿"可以废掉坏君,改立好君。这种思想是孔子"仁"的学说的大发展。因之,孟子看君臣间的互相关系也比孔子有所前进。孔子只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却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种思想比后代某些"理学家"所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高明,且先进不知多少倍!
孟子"道性善",并且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所说的"性善",其实际意义是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用孟子的话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从天生的资质看,可以使他善良,这便是我所谓的善良,至于有些人不善良,不能归罪于他的资质)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认为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意识。他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半强暴,不是天生的资质这样不同,是环境,是他们的心情变坏的缘故。)
孟子还认为事物各有客观规律,而且应该依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他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天下的讨论人性,只要能推求其所以然就行了,追求其所以然,基础在于顺其自然之理。我们厌恶使用聪明,就是因为聪明容易陷于穿凿附会,假如聪明人能像禹的使水运行一样,就不必对聪明有所厌恶了。禹的使水运行就是行其所无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假设聪明人也能行其所无事(不违反其所以然,而努力实行),那聪明也就不小了。天极高,星辰极远,只要能推求其所以然,以后一千年的冬至,都可以坐着推算出来)。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试试

其他网友回答:

<2>孟子为什么被后世儒家尊为“亚圣”?他的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孟子名轲,是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一说当时属鲁)人。孟子的先世是鲁国公族“三桓”中的孟孙氏,到孟子时代,孟孙氏已经衰落下来。孟子幼年丧父,母亲从事女织,家境比较贫寒。

  • 孟子是在严格的家教中长大的。据《列女传》和《韩诗外传》,孟子年幼时,他家居住在坟地不远处,孟子做游戏时便学习埋葬死人,孟母唯恐对孟子影响不好,就搬了家。这回他们住在集市附近,可孟子又学商贩叫卖,孟母便再次搬家。这次是搬到学校旁边,孟子便从此学习礼仪,“设俎豆,揖让进退”。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又传,孟子小时候不爱读书,贪玩好耍,孟母质问他,他却说是去找丢失的东西。孟母很生气,就用刀把正织着的布割断,并趁机教育孟子说:“要你读书,就是希望你成名。现在你不读书而去玩耍,就像割裂织布机上的布一样。学习不努力是不行的。”这就是“断机教子”的故事。
  • 孟子稍长,从学于子思的弟子。孟子通晓五经,尤其长于《诗》《书》《春秋》。他虽然没有直接受业于子思,但却属于子思学派。他的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又形成了“思孟学派”。
  • 作为孔子的崇拜者,孟子一生的出处进退也与孔子相似。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孟子在后来便开业授徒了。孟子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便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他的一生除中年以后的二十几年游历各国外,主要从事教育事业。孟子的弟子虽不及孔门弟子的数量多,但仅就《孟子》一书所记,可考者也有十几人,如公孙丑、万章、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 当时,学士们游说诸侯的风气盛行,为了宣传儒家的学说,孟子学成后,也“以儒道游于诸侯”,企图凭借诸侯国君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据学者考察,孟子先后到过魏、齐、宋、鲁、滕等国,但都“与所如者不合”,虽然他也每每受到诸侯国君的优遇,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最后只得回到邹地,与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一书。
  • 作为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他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奠定了孔孟之道的基础,对光大儒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孟子的宣扬,战国时的儒学才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
  • 正因如此,后世的学者十分推崇孟子,汉朝的学者把《孟子》一书视为辅翼经书的“传”,并设立博士官进行研习;
  • 唐朝的韩愈提出道统说,他把孟子看成儒家道统的嫡传;五代时期的后蜀主孟昶刊刻石经,《孟子》亦为其一;
  • 宋代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学者们更多地谈论心性等问题,由此出现了孟子地位的“升格运动”:北宋神宗时封孟子为邹国公,与颜回、曾子、子思一起配享孔庙;
  • 南宋的朱熹则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孟子的地位空前提高;
  • 元朝,元文宗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
  • 明朝景泰年间与孔子同去臣爵,尊为亚圣孟子。这样孟子成了孔子以后被后儒尊崇的又一位“圣人”。
  •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当时与儒家对立的,以墨家和杨朱势力最大,所以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又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墨。”(《孟子·尽心下》)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儒、墨、杨有三分鼎足之势。
  • 孟子继承孔子的衣钵,以孔子的保护者和儒家的卫道者自居,辟杨、墨,正人心,捍卫孔子之道。他对孔子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既有继承,又有改造。
  • 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为核心,为了论证和阐发自己“礼”的思想,他又较多地谈到“仁”,用以解释“礼”,或者把“仁”作为“礼”的最终目标。孔子的政治思想,即主要在于健全“礼治”,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统治秩序,他的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思想体系便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 孔子以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政治理论——“仁政”学说。孟子的这一思想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他提倡“王道”“仁政”,其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得天下”“王天下”。
  • 孟子以此学说游说诸侯,但在那种特殊的时代,决定了他也与孔子那样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虽然不得意于诸侯,但他却有坚定的信念,认定“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孟子·滕文公下》),并以此著书立说,教授生徒。
  • 孟子“仁政”学说的纲领在于“制民之产”。要实现王道政治,必须有一定的物资基础,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人民应当有一定的耕地和住宅,才能谈得上安居乐业,才能谈得上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才能有序。
  • 所以当政者应当把土地分给农民,使每家各有“私田”百亩,中间有百亩“公田”,由八家共耕,以使“耕者助而不税”。为此,孟子不但重视农业,主张“不违农时”,“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而且主张“省刑罚,薄税敛”,藏富于民,“取于民有制”。
  • 为了实现“王道”“仁政”,孟子提出了争取民心的主张。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而得民心,就应该与民同乐,因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 从这个前提出发,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著名命题,认为国君“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把人民提到了比社稷还高的地位。
  • 尊贤重士也是孟子“仁政”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国君要“王天下”,带来政治上的益处,就必须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
  • 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孟子·告子下》)前代的圣王霸主取得天下,无一不是如此。
  • 孟子还十分重视对人民施行教化,这也是其“仁政”学说的特点之一。在孟子看来,人民有了稳定的经济生活,仅仅是“王道之始”,只有进而对人民施行教化,才能完成王道政治的实现。这与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如出一辙。
  • 他推崇古代圣王的教化能力,一再谈及应该“谨庠序之教”(《孟子·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膝文公上》)。他把庠序之教与政治、经济并提,有时甚至提到政令之上,把教育看成施行王道政治的根本途径。
  • 在世界观上,孟子也是孔子“天命”论的继承者。孟子说:“《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他还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万章上》)他认为人应“思诚”,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人做到了至诚,就能感动上天。
  • “孟子道性善”,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等乃是人性固有的,与生俱来的;否认了告子“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说法。孟子的这种性善论归根到底是以其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础的。
  • 为了按照“天命”行事,首先必须知道“天命”,为此,孟子又提出了一套尽心、知性、知天等原则。“尽心”就是要尽量扩充、发展仁、义、礼、智等固有的“善端”,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体认人的本性;能完整地认识人的本性,就能够知道“天”了。
  • 这种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不断扩充、膨胀,终于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的地步。
  • 孟子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人性论溯源于天,归本于人,这也是他的“王道”“仁政”学说的理论根据。

其他网友回答:

孟子对于儒学的贡献有许多,主要在于他提出的性善论、仁政学说和良知说。

要说孟子对儒学的贡献,首先在于其性善论,而后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又提出了“仁政学说”,最后,由其性善论,孟子继而又指明了“良知”说,这也为后世的阳明心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儒学发展寓有重大意义。

1、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想必大家大抵已经耳熟能详了,关于人性,孟子继孔子之后,孔子只是说了“性相近、习相远”,肯定了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并未明确说人性善恶,而孟子则相对明确提出了性善论。孟子通过性善论,来表明人之恶因后天物欲所致,所以人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保有自己的善良本性。

孟子指明,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分别为仁、义、礼、智,在《孟子》一书中,有相关记录: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代表仁义礼智的四心,这四心是人先天之善的表现,人性是善良的。如果有一个人做出了不善的行为,问题并非出在他的本性,而在于这个人没有把持好自己的本性。所以,孟子继而提出了“养心莫善于寡欲”。

也就是说,在孟子心里,人本性是善的,但是因为后天的欲望会蒙蔽人的本心,所以也有人表现出不善的行为。因此,为了保有自己善的本心,就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压抑自己的欲望。而孟子之性善论最终实则更多为了表明“后天教化”的重要性,人要保有善之本性,区别于禽兽,就需要在后天的教化中学习,修身养性,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

2、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的许多学说,都以性善论为基础展开议论,比如孟子思想中比较有名的“仁政”学说。

孟子发展和改造了孔子提出的“礼治”和“德治”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他的“仁政”学说。而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也是他观察当时社会之严刑峻法下百姓民不聊生的结果。在孟子时期,类似商鞅这样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家积极主张土地开垦,鼓励私人占有田地等行为,这让孟子深感忧虑。孟子认为这种做法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出现“私肥于公”的情况,于是孟子便以“仁政”学说为核心,提出了井田制。而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要是讲究“以德服人”,所以孟子十分看重为上者的德行,并且表明一个有德的君主,一定要仁爱自己的百姓。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处,孟子是在告诫君主要重视百姓,要将百姓放在自己和江山社稷之前,只有君主行“不忍人之政”,仁爱百姓,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江山才能更加稳固。而孟子这句话,也千百年来成为无数后世君主的警句。

孟子的“仁政”学说,首先指明了君主需心怀“仁德”,否者以“霸道”治天下,天下必定不稳固,其次,孟子也十分明显地表明了“民意”对维系国家稳定的重要性,这在当时那个时代,十分难得。

3、孟子“良知”说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代表仁义礼智的四心,进一步推衍,孟子实则也在告诉人们,这四心其实就是人先天的良知良能,不需要后天学习,属人生来就有的存在。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而在孟子的思想体系里面,代表善的“四心”是人不用学习就先天拥有的,比如人的恻隐之心,人不用学习,看到他人的悲惨遭遇就会不自觉产生同情心。基于此,孟子认为人先天就有“仁义礼智”,这是人良知良能的体现。

但是,人虽然先天有良知良能,可是这先天之善却会在后天的物欲中被遮蔽,所以孟子提出了:

“不明乎善,不诚其身也。”

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之“诚”实则就是“善”,人想要恢复自己先天之善的良知良能,就要“思诚”。其实,所谓的“思诚”或者说“明乎诚”,某种意义来说,大抵就摒弃私欲,继而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理想境界。

4、总结

综上所述,孟子被称为儒家“亚圣”其实也不无道理,他的“性善论”将“仁义礼智”上升到了人先天就有的高度,并且以此将人和动物作出了区分,孟子此举实则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强调“仁义礼智”,继而让人更“乐意”去摒弃私欲,在后天教化中修身养心,反身求诚。

基于此,我们可以总结,孟子对儒学比较突出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性善论,以及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仁政”学说和“良知”说。

其他网友回答: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孟子最大的贡献,是结合战国形势发展,及时根据实际提出了符合当时社会的观点,是孔子学说在战国时期的发展和补充,使得儒家思想得以继续发扬,成为主流。

其他网友回答: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师,因此被后世称之为“亚圣”,同孔子合称为“孔孟”。然而,后世的人们为什么会给予孟子如此高的赞誉呢?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守旧思想,推崇复古,反对变法,主张维护阶级等级秩序。同时还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和“性善论”的民本思想观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亚圣孟子对儒家学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仁政学说。这是孟子对孔子“仁”的学说的一种发展。孔子的这一学说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孟子将孔子的仁学思想扩而广之,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纲领,这就是仁政。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任用贤能;在经济上主张减少赋税,使“民有恒产”;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进行儒家思想教育等。

ニ、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怜悯同情之心、着耻憎悪之心、恭敬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萌芽,如果能让人们把这些萌芽扩充开发出来,就会汇成滔滔江河,不可遏止,治理天下就是极其容易的事了。

三、民贵君轻的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在这三者中,人民最重要,接下来是国家,最后才是君主。君主要想巩固统治,就要取得人民的拥护,而要获得人民的拥护就要施行仁政。这是一种重民的思想,应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贡献。孟子在谈到君臣关系时指出:“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自己的手足,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是自己的腹心;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是狗马,臣子就会把君主视为一般人;如果君主把臣子看成泥土草芥,臣子就会把君主视为仇敌。”这一思想发展了孔子提出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观点。

四、积极的进取精神。孟子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怕吃苦,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如果一个人不能经受住苦难的磨难,是难于担当大任的;二是要积极进取,要具有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甚至要“舍生取义”;三是要具有高风亮节,即要具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要敢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抗争。

正因为孟子在发展儒家学说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故元朝在至顺元年,加封他为“亚圣公”,这是以后称其为“亚圣”的缘由,并在文庙中处于陪享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是因为孟子在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特别是孔子的仁的学说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孟子的成才之路和孔子相似。

第二,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并创造性地把孔子的伦理学思想,发展成为政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第三,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性善论,并进行系统性论证的思想家,这个性善论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

第四,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修身养性的道德原则。比如仁、义、礼、智。比如反求诸己、培养浩然之气等。

第五,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十分大胆并且具有革命地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其他网友回答:

孟子对儒家学说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仁政学说。

这是孟子对孔子“仁”的学说的一种发展。孟子将孔子的仁学思想扩而广之,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施政纲领,这就是仁政。

(2)提出了性善论。

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每个人生来就具有怜悯同情之心、着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

(3)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在这三者中,人民最重要,接下来是国家,最后才是君主。君主要想巩固统治,就要取得人民的拥护,而要获得人民的拥护就要施行仁政。这是一种重民的思想,应该说是一种了不起的贡献。

(4)积极进取的精神。

孟子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他认为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怕吃苦,所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如果一个人不能经受住苦难的磨难,是难于担当大任的;

二是要积极进取,要具有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甚至要“舍生取义”;

三是要具有高风亮节,即要具有“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要敢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抗争。

(个人觉得这是对当今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一点。)

正因为孟子在发展儒家学说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故元朝在至顺元年,加封他为“亚圣公”,这是以后称其为“亚圣”的缘由,并在文庙中处于陪享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1、仁政,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以缓和阶级矛盾。2、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道德规范。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4、性善论。他强调“性本善”。

分享到: 相似文章推荐
  • 小松鼠壁挂炉缺水故障分析(壁挂炉缺水故障维修)
  • 《林海雪原》里管二当家的叫“粮台”,是什么意思?
  • 怎么鉴定浪琴手表真假?
  • 假设苹果公司远程锁死国内的苹果手机怎么办?
  • 自闭症的孩子可以恢复正常吗?
  • 国产手机质量最好的是华为么?
  • 驾考的时候怎样才能轻松考过科目三?
  • 暗黑2单机如何获得装备?
上一篇:《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怎么做才能做到无争无害? 下一篇:儒家主张守孝要三年,对此你如何评价? 最新文章
  • 华帝油烟机全国24小时服务热线号码2022已更新(400/更新)
  • 容声冰箱全国售后服务热线号码2022已更新(400/更新)
  • 海信电视全国24小时服务热线号码2022已更新(2022/更新)
  • 创维电视全国售后服务热线号码2022已更新(今日/更新)
  • 长虹空调全国售后服务热线号码2022已更新(400/更新)
  • 好太太燃气灶售后服务电话24小时2022已更新(400/更新)
  • 西门子洗衣机24小时服务电话号码2022已更新(2022/更新)
  • 长虹电视全国售后服务热线号码2022已更新(今日/更新)

Copy right©2006-2021惠修网hfqx.com.cn版权所有 赣州名都贸易有限公司 赣ICP备2021008248号

报修电话

标签: 孟子尊 亚圣 儒学 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