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源自道家,这种学术观点正确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诸子百家都是在追求“道(正确)”,但不能说诸子百家来源于“道家”。据说“道家”的名称最早出现于秦汉早期,而诸子百家早在先秦(春秋)时期已热闹非凡了。后辈生出了前辈,莫非时光倒流???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不正确。

在那个动荡不安,世风日下,民不聊生的先秦时代,思想家们都在为改变社会现状寻找着方向,谋划着解决方案。而要支撑自己的方案与措施,就要有一套较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思想体系又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托才更有说服力。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从远古演化而来,并且在周代起到了良好作用的《易经》。

只不过各家学派在《易经》中选取了他们最感兴趣的,最有所悟的观点将其发挥发展成为自己的学说罢了。

比如,道家,充分吸收了《易经》中阴阳两极相互转换,顺应自然的原理,向宇宙的本质本体本源发起了思考,从而提出“道”之所存;

儒家,将《易经》中的阴阳学说理想化,提倡仁爱,奉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理念,是积极入世的。

而法家,则看重《易经》的阴阳之变数,研究出一套对付“恶人”的办法……


结语:

所以说,诸子百家源自《易经》。诸子百家的学说实际上是对《易经》的传承和发展。好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都是一个“妈”生的孩子,就算每个孩子容貌、性格、爱好、观点有再大的差异,DNA也是相同的。万变不离其宗!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伏羲人祖一画开天而明道,没有道那有天人地三才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

完全正确。原因如下

道家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根本,只要是中国本土文化,都是从道家派生出来的

先秦诸子百家都是中国本土文化。

所以,他们都从道家里派生的。

并且印度佛教也受到道家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这种观念“混淆错位”是需要纠偏明确的。



首选说说“诸子百家”:在学术上,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在说说“道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最后的本原,故名为道家。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最深远的学派。

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需要我们知道的是: 人们往往把“老庄”“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其实,“老庄”和“道家”并非一回事。人们所称的“老庄之学”,本是指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但由于“道家”在战国就已开始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和思想倾向,而到战国中后期、秦汉以后更趋复杂,所以,不能简单、机械地把“道家”与“老庄”“道教”混为一谈。道家是整个道家众多庞杂流派的统称概念。老庄、道教只是道家众多学派之一。万不可说道教就是道家。


道家,作为本土文化,毫无疑问也受到了易经的影响,易经被道家和儒家都视为基本经典之一。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抱这一思想在易经还是一目了然的符号图,到了老子便有了种种具体的事物形象的分析。

《易经》又称群经之首,中国的诸子百家学术,其学术观点哲学思想与易经多有引用与直接的关联关系。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易学是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易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有很多易学精髓的东西在道教内部秘密相传着。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崇为“三玄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

总体而言,诸子多数缘于或借鉴道家思想的观点是普遍的认同。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诸子百家缘于道家,持此说者,郭沫若即是其一。

在三代时期,没有私学,只有官学,但官学的老师不是专职老师,而是官员兼职,也就是说,官员既是君主的臣下,同时也是官学的老师。官学,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大学,但是这个官学不是普通百姓子弟可以入学的。官学的任务是培养朝廷统治机构的接班人,除了君主贵族的后代,还有各级士大夫的后代,所谓世袭罔替,就是为世袭制度的延续培养接班人。

诸子百家产生的背景

百家争鸣发生于周平王东迁之后。此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天子名存实亡,官学解体,于是造成官学下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延展、扩散,民间始有“私相授学”之风,以至于私学勃兴。

稷下学宫。诸子百家的产生与齐国的国立大学“稷下学宫”有直接的关系。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府兴办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的核心和发源地,而学宫的官学则为“黄老之学”。

田氏代齐”的政治需要齐国是西周分封的第一批诸侯国,第一任国君为姜子牙。田氏政权取而代之以后,如何将其合法化,便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不为诸侯所认可。

齐国的田氏先祖公子完出自中原的陈国,陈国的始祖为黄帝,而姜氏的始祖为炎帝,这就为"田氏代齐"找到了法理依据。当时天下最有学问的是史官,老子是周王室的守藏史、太史令,为天下学人所尊崇,且老子祖籍也出于陈国。更重要的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与齐桓公、管仲的执政理念高度契合,于是兴办"学宫",招贤纳士,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因学宫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于是称之为“稷门学宫”。自然而然的,"黄老之学"被确定为学宫的“立校之本”。

百家争鸣的摇篮

田齐政权对于创办国立大学“稷下学宫”给予高度重视,这是新政权的需要,它是齐国一面旗帜,一个阵地,一个开放的窗口,一个文化帝国的金字招牌。在历代田齐政权的高度重视下,"稷下学宫"得以蓬勃发展,几与田齐政权相始终,直至秦灭六国,持续近150年。

灵活的办学方针。齐国的办学政策极为开放、公平,并制定了优厚的待遇,虽以黄老之学为宗,但兼包并蓄,并不排斥任何学派的争鸣;办学由政府出资,先生、士人可自由带徒教学,也可一边授徒一边从学;学宫不分学术派别,不分国家祖籍,也不分贵贱穷达,凡有学问者,皆可到学宫一展风采,著书立说或教或学;稷下先生、学士十分自由,可以"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也可以"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并且可以填报志愿申报功名,政府认定后,可受封"上大夫",配享相应的爵位和俸禄《竹书纪年》。类似当代高薪聘请海龟。

在如此宽松灵活而富于创新思想的办学方针支撑下,稷下学宫迅速走红天下,成为各学派交流荟萃之地,天下流动的人才“国库”,"百家争鸣"的大幕就此拉开。

办学规模。这所大学的“无差别”办学理念,备受关注,天下学人争相前往交流探讨,碰撞融合,极尽百余年之鼎盛,高峰时,云集了道、儒、墨、法、名、兵、阴阳、农、纵横等诸家学者(彼时尚未有明显的学派界别,只有学术倾向,学派之别始于后来的汉代),四方鸿学擦肩于齐都,各家名流交汇于稷下,济济穆穆,熙熙攘攘,呈一时之繁盛,逾百年而不衰。高峰时,教职员工逾千人。

其间屈指可数者,如孟轲、荀匡、邹衍、慎到、申不害、接子、驺奭、淳于髡、田骈、涓子、尹文、宋钘等等,都曾任教于学宫,施展于庙堂,深受齐君之赞赏,而为诸子所倾慕。

成果丰硕。孟轲曾两两度讲学于"稷下学宫",也是第一批获批"稷下先生"得名学者。享受客卿待遇,仅在齐宣王时期,受上大夫称号的稷下之士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多达七十六人之多。其中不乏贱民、奴隶,邹忌本为布衣之士,孙膑是魏国的"刑余之人",淳于髡则是髡钳的家奴,因学术成果丰硕,都被委以重任,俱皆位在上大夫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荀子以孔学嫡传自诩,却三任"祭酒"(校长),颇受黄老思想影响,颇具包容之风。历时十余年,杂百家,汇众学,成一家之言,助推了齐国"无为而治"政治理念的施行。正因为此,颇为孟子及其后儒们所诟病。

学宫开办期间,诸子著作相继问世,《宋子》《田子》《蜗子》《捷子》《慎子》《尹文子》《鹖冠子》等均在此时问世。虽然后来衰微,各奔前程,但都成为学界巨子,不少人直接参与皇皇巨著的《黄帝四经》《管子》《周官》《晏子春秋》《司马法》等书的编撰。

“学宫”衰微后,黄老之学流散于六国,畅行于民间。秦国国相吕不韦接纳了大批"稷下学宫"的学士为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且在秦国推行黄老政治,后被秦始皇终止。

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编写的《淮南子》,是"稷下学宫"道家思想的又一巅峰之作。

司马迁虽生活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代,但深受其父司马谈道家思想的影响,其代表作《史记》深深地打上了道家思想的印记。

至于汉初施行无为而治造成的“文景之治”,大唐尊老子为国学,则是政治领域的问题,姑且不提。

黄老道之学的分支

学宫以黄老之学为办学方针,因此,在稷下学宫诸子中,黄老道家人数最多,影响也最大,文子、列子是这一时期黄老道家思想主张的主要代表,黄老学的代表人物多数受到文子、列子思想的影响。田骈, 季真, 环渊、彭蒙、尹文等等均属道家,还有一些学跨两界,介于道、法之间、介于道、儒之间或道、墨之间的学者则更多。

主要分支情况大地如下:

一是宋尹派,即宋钘、尹文为主的学术团体。虽属黄老之学,但不乏调和儒墨之争的倾向,既有儒家的仁恕思想,又兼具墨家的非攻思想。他们坚持清心寡欲的道家思想,同时有着浓厚的墨家世界和平的主张

二是田慎派,即田骈、慎到为核心的学术团体,主张"以道变法",逐渐趋向法家思想。关于法家,众所周知,不再赘述;

三是环渊派,以老子的虚静无为思想为宗,代表作是《黄老帛书》,为"黄老之说"创始人之一,后学者有申子、文子等人。

而邹衍、驺奭等人,由黄老之学延伸发展成了阴阳家。

小结

“稷下学宫”虽以黄老之学为立校之学,但并不排斥其他学派,因此各种观点在此交汇融合,成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启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百家争鸣学风的形成,对开启秦汉文化的发展之源,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这一时期是道家文化大发展的高峰,它流派纷呈,蔚为大观,诸子,包括大儒荀子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以致三任学宫祭酒,其学生李斯、韩非也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并著有《解老》《喻老》等老学著作。其他各流派学者在此开展学术交流,无不深受道学影响,打上道家思想的烙印。

但若说包括儒家、墨家等在内的各学派均出于道家,恐怕有失偏颇。因为道家出于史官,儒家出于司徒,墨家出于清庙之守。史官之责为“君人南面之术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下同)”,司徒职责“明教化者也”,清庙之守的职责是“掌管宗庙”。这些职业及学派的形成应该在老子之前就已经存在,即便在稷下学宫那样的以黄老思想为主导的办学思想氛围里,儒墨两家的“底色”应该一直会保留着,但一定会相互吸收借鉴。

正是因为各家各派相互吸收借鉴,才形成了诸子横议,百家争鸣的大繁荣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很好理解,人类如果离开了“大道致简”和“道法自然”的思维模式和思想,那么人类作为万物之灵,会出现什么呢?人的思维和思想要么走偏,要么残缺;要么激进,要么后退;要么抱阴缺阳,要么首鼠两端;要么顾此缺彼,要么不能完美……。所以诸子百家就是由于顾此失彼等等偏颇因素造成的,也就成就了“诸子百家”学説和言论。人们都説孔二很伟大,是教与授的先师,但是由于他仅仅研究和論説人与人,个人与家庭,父母子女,君君臣臣,人与社会关系,没有提及所处环境(客观因素)及其影响,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就有错误及不完整的缺陷。所以,诸子百家就是由于思想和思维模式偏颇和不完整性才造成的。至于是否源之于道家和老子学説,尚不得而知,但是受老子学説影响是有根据的。老子天下第一,道法自然永恒。



标签: 诸子百家 道家 源自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