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则留,孬则弃。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根,所以要继续传承,以德育人,忠厚善良做事,不忘初心,牢记根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成两个小问题来回答:一是为何现在还有人推崇儒家;二是儒家思想是如何发展的。现在悦哥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
不过,悦哥倒是希望,我们都能借这个机会,脱离轮回。毕竟,红尘是娑婆世界,娑婆即是遗憾。如果有机会能上升到更高级别的能量空间,不留遗憾,那有多美!
我是悦哥,我的梦想是“3+1”:读懂《论语》+《金刚经》+《道德经》这3本书,成为1个像张庆祥讲师那样的开悟者和传统文化传播者。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其他网友回答:儒道佛三足鼎立文化!儒入世文化更受欢迎!风行世界扬中华文化!融入大中华从学儒始!(题: 儒家学说风行世界)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思想形成儒家文化体系,从此两千多年以来始终社会为导向,继承与发展之中。
儒家文化所昌议天下,仁者爱人,礼义至上。把一切做人的社会习性都归纳一体,一旦有叛逆就是违法犯罪的框架之内。
对父母不尊,对国家不爱一一
就[信]而言,所指广凡。借人家钱不还是失信之人。说重一些,借钱不还的人德性有问题不说还荣冠老赖。
儒家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教育做人的标本。
总之孔子圣人的宝座上永远坐牢了,
社会再文明发展,都有儒学存在,又谁能赤裸裸的抛开不用呢?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思想在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怎样被推崇和发展的?我看过和记得的历史比较少,我也不是很懂,首先明白儒家思想是什么,古时孔子的教育纲要,要懂得天,地,君,亲,师。还有仁,义,礼,智,信。等等,我用一句话说,就是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包含了文化教养,品德修养,礼仪情感,思想信誉…等等,的社会生活伦理中。也表示正统传统的教育思想。
小时读毛主席语录,我记得毛主席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里面的道德就是儒家思想,现在的社会核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还有现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亲戚称呼,诸如:儿女叫父母为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三叔三婶,等等关互,我们不会教育儿子叫父亲的名字吧。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显示儒家的思想,大家可想而知儒家思想几千年发展了,而现在我们也生活在一定的儒家思想里。而且我们也在发掘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提升全民的思想水平,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国家富强安定,这就是发展儒家思想的最好体现。
其他网友回答:过了几千年,为何现在还有人推崇儒家?
试想一下,做奴隶久了,翻身农奴做了主人,一下子适应不了,而那些自认为是主人的正好借此机会将儒家封建的官本位思想搬出来作为其奴役大众的合法依据。在操作的过程中自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于是,历史不断的上演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且平稳的维持着这一过程。
儒家思想是如何发展的呢?
首先要给不同阶级的人规划一个行为准则,使其在此范围内自认为是‘主人’,即便是要饭的也会成为小猫小狗的主人,每个阶层的‘主人’可以在其范围内向下继续提出要求、规范行为、索取利益。而向上则称之为请求。以此类推……像极了现在传销的分配方式,使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利益的获得者并向着高等阶的‘主人’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现代社会依旧有人提倡儒家思想很正常,因为现代社会的儒家本就不是几千年前的先秦儒家,更不是汉代董仲舒的儒家。儒家思想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不仅包括儒家,即便是道家,还是佛学思想,都不是僵化,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们在历史长河中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创新。
我们现在看到的儒家,和几千年先秦时期的儒家大不一样,而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儒家思想,也是被现代人改造后之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并不是僵化不变的,下面就先秦时期,到汉朝、唐、宋明几个朝代更迭中儒家思想特色来进行阐述。
(1)先秦儒家:在礼崩乐坏的大时代提倡“重礼”,以期恢复社会秩序在先秦时期,社会大抵是战乱年代,面对“礼崩乐坏”的大环境,儒家先贤进行了诸多思考,认为要恢复社会稳定发展,就要解决社会秩序混乱问题。所以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思想里面多少总是在强调“礼”的。从孔子的“礼”到荀子的“隆礼重法”,都透露出儒家先贤对恢复社会秩序的重视。所以,先秦儒家的特色,大抵就在于其对“礼”的维护了,而对“礼”的强调,也是适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
(2)汉朝时期的儒家:巩固君主权利汉朝时期,以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为代表,儒家成为汉朝相对繁盛时期的主流思想,而带领汉朝修养生息,渐渐恢复国力的“黄老道家”被“拉下神坛”。其实也不必为“黄老道家”鸣不平,学说特色决定了这一结果。“黄老道家”的“无为”用来治理“盛世”,哪里压得住盛世下因利而生的“欲”呢?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恢复得差不多了,就需要董仲舒之“独尊儒术”帮忙治理治理社会秩序。
只是,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是有一些差距的,董仲舒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先秦儒家学说基础上进行“扬弃”般的发挥。比如,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到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性恶论,都体现了先秦儒家对主宰人之命运的“意志之天”这一观念趋于远离和否定的态度,而董仲舒则提出“天人感应”,认为天可以和人相互感性,如果君主不尊天而爱民,就会受到天的惩罚,董仲舒这里的天对人类的政治活动有一定的主宰意味。
但是董仲舒提出“天然感应”也是有原因的,一来,巩固君主的权利,提升君主的权威,二来也在利用“天的惩罚”束缚君主,强调君主切莫胡作非为。
基于此,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实则是在先秦儒家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社会环境进行扬弃和改进而来,符合汉朝汉武帝时期的社会大环境,而其思想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对君主权利的巩固。
(3)唐代儒道哲学:将外在名教礼法,上升到内在理性需要到了唐代,儒家思想又因为时代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了一些改变。唐代经历了魏晋玄学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渐渐下跌,道家以及佛学思想更具优势。为了与道教和佛教竞争,儒家思想在韩愈、李翱等思想家的努力下,开创了新学风。
汉代时期,到韩愈、李翱之前,儒者主要就是对古代经典进行注梳、训诂,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大抵就是在强调名教理法,但是却缺乏对名教理法内在合理性的思考,这容易导致理法僵化成教条,容易衍生“伪”,也容易束缚人的“内心”。
受到佛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以韩愈和李翱为代表的思想家创立了心性学说,强调正心、诚意以修身,继而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其对“正心”、“诚意”的重视,并借此将内在修养和外在明教结合,让名教理法不再是类似“外在束缚”的存在,将其上升到内在理性的需要。
这一点,也是极其符合当时佛家与道家学说盛行的大环境的,毕竟,佛学与道家学说,比较注重心之自由,在人的身心修养上,往往给人的启发更大。而儒家在此之前更多强调外在就事论事的名教理法,对于名教理法于人之内心自由的束缚尚未有太大考虑,这自然导致其比不过道家和佛学。而当时尊崇儒家思想的思想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继而借鉴吸收佛学、道家在“心性”上的研究,发展创造了唐代的儒道哲学,将外在名教礼法,上升到内在理性需要这一高度。
(4)宋明的理学与心学:越来越注重心性修养唐代的儒道哲学,一来照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二来,将外在名教与心性修养结合起来,让名教礼法不再是类似外在教条的僵化规则,而是人的内心认同,这其实某种程度上也照顾到了人之内心的感情需要。唐代儒道哲学超越现实名教礼法,并提升到更高的精神最求层面,被宋明理学发扬光大,而这一思想,到了王阳明的心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曾经就提出过“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人是理气合一的,而理是至善的,人的心不动时,心与理同,是至善的,但是人心一动,就有了情,而情就有善恶的分别了。与人性不一致之过度的情,就是恶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过度之欲。所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消灭人的“过度之欲”。
到了王阳明时期,王阳明选择性借鉴和吸收了朱熹等前人的思想,又在孟子之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其“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思想,而其“知行合一”更是对后世影响巨大,旨在强调人先天具有良知,人的善念是良知的“行”,人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指导行为的“念头”需是符合人先天之善的良知的,否则人的行为就不符合自己的天性,属悲哀的存在。
我们不难看出,从唐代的儒道哲学,再到宋明的理学与心学,人们越来越注重人的内心修养。这一点,首先说明人们渐渐从现实层面的物质追求,上升到了精神追求。其次,也说明,外在礼法之僵化运用,衍生了许多“伪君子”,而对“心性”之修养的重视,也表明了人们对“虚伪”的排斥。
(5)总结:儒家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每个时代的儒家思想都有其与时代相适应的特色人类社会渐渐发展成熟,人的需要渐渐从物质转向精神,儒家思想也渐渐从外在名教转变成内在心性修养,儒家在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的儒家思想同样也是与时俱进下的产物,即便是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儒家思想。我们看待儒家思想,不要因它发源自几千年前,就说它是“旧的”、“落后的”,儒家思想能够发展到今天,它的传承没有断裂过,那么它的创新与发展也没有停止过。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发展到后面宋明时期,以至于到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思想在时间长河中根据人的需要展现其不同的特色,通过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表现的特色,我们可以看出,人越来越注重“心性”修养。而儒家思想,也同道家、佛学思想一样,对现代社会之人之“心性”修养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威海链 » 过了几千年,为何现在还有人推崇儒家,儒家思想如何发展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