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会以儒家思想为主?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儒家为主而不是法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废除百家的出发点肯定是为了维护政权的需要。在汉武帝之后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也证明了这个选择的正确性。

在汉武帝之前,汉朝是用道家思想来治国安民。之所以选择道家,是因为统治者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道家的无为而治有利于暴秦之后的百姓休养生息。秦之所以二世而亡,并在历史上留下残暴的骂名,就是因为法家思想弊病大爆发的原因。

个人认为,法家思想有以下几个弊病:

1,过份强调法律的作用

2,过份强调集权,法自君出

3,推行国强民弱,禁私学

过份强调法律的作用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君臣》)。法家思想认为,事无巨细都应该在律法的框架内。甚至提倡在违法的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应该实施惩罚。

人之所以成为人,很大程度是因为产生了自主意识,这也是人和机器的区别。法家思想完全剥夺了人的自主意识,用专制手段控制民众,这无疑是违背人性的。

过份强调集权,法自君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到韩非子时候把三者统一融合,这种思想对秦统一六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思想体系下,君主完全不受约束,国家兴衰完全取决于个人行为。没有约束的权利是可怕的,是走向毁灭的。

推行国强民弱

法家认为,必须置民于贫穷困弱之中,然后利用赏罚的手段,民才有可能从令如流,克己之难,以赴耕战,只有人民努力耕战,国家才会强盛。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商鞅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这种思想让国家的权利无限放大,当人们的权利被完全剥夺的时候,为生存而争夺在所难免。这也是法家思想被取代的基本原因。

法家的专制不仅体现在国强民弱之上,还体现在教育管制。反对法家以外的一切学说,禁止私学,一切以统治者的权益为基础。

总结如下: 汉朝经过前期的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是因为看到儒家思想可以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比如新兴地主阶级和旧贵族之间的土地分配问题,君臣之道,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均衡等等。

儒家改变了由统治者把持学问的历史,提倡私人讲学。以仁为核心,实行德政,强调道德感化,社会责任,提倡大统一。这无论是对统治阶层还是百姓来说,都是一种进步。 另外,儒家思想讲究兼容并蓄,只要是对社会和国家有利的思想都会吸收融合,比如道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等。

所以,整个封建社会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表象,以法家思想为内核,佛道等思想为辅的文化体系。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儒家思想是统治者的宝典,而法家思想大众皆宜没市场。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文化,是因为儒家的仁爱思想,既适应民众的修身齐家,安居乐业,又合乎上层政治的治国平天下。为政以德,以民为本,广施仁政,得民心得天下,天归心

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过份强调法律的作用,独掌军政大权,推行严厉的法令策略和手段,维护君主的地位和利益,用专制手段控制民众。苛政猛于虎,只是令百姓苦不堪言,满腹怨恨,这样势必引起农民的反抗和起义。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各诸侯争霸天下,武力统治,儒家思想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那个时代的各国诸侯都是以法治国,以成就自己的千秋帝业。商秧变法促进了秦国的迅猛发展和强大的势力,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央政权大一统,成也法家。随后的大秦王朝仍然以法治国,又加上焚书坑儒,过重的苛捐杂税,兵役和劳役,致百姓无法休养生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揭竿而起,短命的秦王朝走向灭亡,败也法家。


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有过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认为“无为之治”难以稳固中央政权大一统的长治久安,必须有一种新的思想理论以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以维护上层政治的稳定和中央政权的利益。与汉武帝顺应历史的潮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博采众长,儒家思想走上政治巅峰,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体文化,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儒家思想一直是与时俱进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原始的内容有着很多的完善创新,是以儒家为主,集法、道、阴阳于一起,实行内儒外法的治国方案。后来的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又是儒家思想新的传承和发展,在后世五百年形成了巨大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历史选择了儒家思想,顺应民心,贴近百姓生活,适合社会现实。从而有着大汉王朝四百年的长治久安,政通人和,也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灿烂的文明,辉煌的盛世。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主,而非法家,让我自然而然的想起历史上四个对历史有所改变的四个伟人。儒家学创始人是孔子,公元551年9月,出生于鲁国陬邑平乡的一个没落贵族之家。他给世人留下的《六经》,《论语》,《诗》,《礼》,《春秋》等等古典文学,为中国文学留下了研究古文传播仁义礼智信等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中山丨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户普通农民家里。但他却提倡出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革命思想体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一同盟会。

毛泽东丨893年出年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里。为了解放中国各族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爬雪山,过草地,厉尽了千难万苦。丨949年十月一日,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邓小平丨9o4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改革开放真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下子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国两制的构思,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为中国的历史又添上一份新的色彩。

其他网友回答:

朱伯儒治家格言用的是儒教,了凡四训也是儒学十佛道,曾国潘用的是儒学育人。

他们有一共同特点,就是与人为善,少争强斗恨,也戒睹毒色欲。总之,儒学不宣扬与官斗,与匪斗,只讲做个本本分分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

后来我们给“儒家”和“法家”定义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形式对立派别。即儒家为保守的变革思想。而法家则是被定义为具有颠覆性的革命派。

这两种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确显示的不同效果。中国历史走到1840年,显示的就是中国两千年社会进步不及西方二百年的社会进步。中国历史二三百年就有一次王朝更替,但是不过是统治者换了一茬又一茬。而社会属性确一直停滞不前——封建社会属性。历次的王朝更替的主流思想就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皇帝轮流做。这都是儒家的保守思想使然。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革命确是彻底的推翻了封建分封制度,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一切利益靠资本分配。皇帝变成了“排位”。

那么,为什么儒家思想就能在这个几千年间一直占主导作用呢?答案就在历次的王朝更替中的领导阶层动机不纯。——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即便是到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初衷是好的,但是走的路也不是彻底的彻底革命道理。这一点鲁迅看的十分清楚。从阿Q正传中阿Q的行为举动就能一辨一二。阿Q代表的革命者想的不过还是通过革命来实现自己的个人抱负——睡吴妈罢了。

那么,儒家思想最有利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所以,在统治阶级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其意识形态主导思想就不会变。所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人民三千年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选择了儒家而非法家,是因为法家思想激化了贵族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而儒家思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君主权利的稳定,但是却也巧妙地缓和了贵族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

1、法家思想利用人的“自为”心,教君主如何控制臣下,重法太过,缺了“人情味”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法、术、势”,旨在教会君主如何利用人的“自为”心去更好地“驾驭”他们。可能“驾驭”两个字说得有些重,但是韩非子学说里面的君主与臣下的关系,像极了“驾驭”。

那么什么是“自为”心?说地直白一些,就是“以自身利益出发”的心态。韩非子认为人皆有“自为”心。不管自己承认不承认,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意无意被自己的“自为”心驱使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为上之君主就可以利用人的“自为”心来“驾驭”百姓。

同时,韩非子基于人“从利而动”的特点,继而提出“重赏重罚”。因为人之“趋利避害”的特点,所以人在“重赏重罚”下自然会“守法”以“求赏”了。

韩非子学说在逻辑上看起来还挺行得通,但是,韩非子以他的“自为”心推理出“重赏重罚”的成立条件,是在人极端“自为”的状态下成立的。但是,人真的极端“自为”?若承认这一点,那么人类社会也就太“冷冰冰”了。

同时,人类社会之所能够建立,定不是因为人之极端“自为”,社会是一个团体,团体的存在,必定需要“团结”,“团结”怎么可能靠挟持人之“自为”心来维系?

所以,法家思想,看上去有些重法太过,缺了些“人情味”。

2、儒家思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讲人情亦守礼法

而儒家思想就不同了,儒家思想显得“圆润”许多,它没有法家思想那么“尖锐”。儒家思想尊重人之有血有肉有情感。所以不会把人完全定义为“从利而动”的存在,即便是荀子,亦认为人可以在后天教化中,成为一个守礼向善的人。

所以,儒家思想之帮助君主治理百姓的法子,是以教化让百姓形成内在的道德自觉,让百姓尊从仁义做事,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百姓做事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尊崇于自己的内心,而并非是在礼法的“威逼”下行事。这首先就照顾到了百姓的感情。

同时,儒家也不是纯粹依靠“教化”来治理百姓,儒家也对国家之律法有维护,认为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不能包容,应该按照律法规定“以直报怨”。而面对有德之人的帮助,则抱之以德。可见,儒家思想的特色更加温和,讲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讲人情的同时亦守礼法。

3、法家维护君主集权;儒家讲尊卑亦讲重民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法家以人之“自为心”为出发点,来教君主如何“驾驭”百姓,这是一种用“利诱”以及“威压”的方式,让百姓屈服。这种“屈服”的状态必定会导致民怨沸腾,毕竟都是人,谁会生来就接受绝对性的压迫与利诱。法家思想长久施行下去,十之八九会引发暴动,秦二世而亡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儒家就相对比较“聪明”了,儒家深谙国之兴衰与百姓的意志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儒家思想在维护社会尊卑秩序的同时,一直不忘提醒君主“民重君轻”的道理。既然后世统治者要通过儒家教化百姓,那么儒家之“重民”思想定然会一定程度上作为君主之“警钟”,而君主更不会视百姓之“生死”为无物。关于这一点,除了历史上少数昏君以外,大多数君主还是为天下苍生劳心劳力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历史选择了儒家而非法家,是因为法家思想激化了贵族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而儒家思想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君主权利的稳定,但是却也巧妙地缓和了贵族阶级与老百姓的矛盾。

其他网友回答:

赤裸裸的保皇思想,岂能不被统治阶级利用?不要忘了:虽然维护一个政权能以它的虚伪性为腐蚀剂麻痺人民,但是颠覆一个政权又能以它的虚伪性为突破口号召人民!只有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精神,才是道德,才是做人的标准!

其他网友回答:

你今天开着上帝视角回过头去评价历史,评价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些社会治理模式、政治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行为。

你非要说儒家思想为主,那我问你:你能靠着儒家的礼仪规矩去说服士兵上前线打仗卖命吗?你能让那些老百姓们自觉的在自己田地里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耕种不会跑出去惹是生非吗?没有严苛的律法条例作为惩戒工具,是万万办不到的。你看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那其实也不过是裹着法制内核的儒家外衣,本质上,还是法制。而之所以会给你留下儒家思想为主的印象,恰恰是儒家的教化作用在作祟,让你在潜意识里已经接受法制的存在,行为上形成自我约束,并且在心里默认为,这就是儒家思想,而忽略了这其实是法制,这也是统治阶级希望看到的。

再者,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也是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的战略适时做出的调整。文景之治后,西汉的民力得到了足够的修养生息,国力经过两代的经营之后开始呈现走向强盛的势头,武帝继位,接过来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这些基础,让武帝看到了通过对外的军事战争一次性解决困扰了汉家五十年三代人的匈奴问题的可能。连年的和亲政策,带给汉朝的不仅仅是颜面上的羞辱,更重要的,是从下到上国家集体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才是最可怕的。

年轻气盛的武帝即位之初,便想改变这种局面,或者说在此时,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已然被提上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和日程,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其中的一个强烈的信号。武帝希望在开战之前,对匈奴的风土人情、对西域的地形地貌、对其他各民族之间存在的利益纠葛,能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在思想层面,要想集合整个的国力、民心,开展这场史无前例的对匈奴大作战,就必须保证官僚阶层和下层老百姓有着统一的思想基础,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儒家思想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董仲舒正是看到了汉武帝的渴望以及痛点,才提出独尊儒术,这种儒术,是经过现实的改良之后的新儒术,它的所谓君权神授,它的大一统基因,对当时的汉武帝来说,正中下怀,于是,一拍即合,罢黜百家。

但是,在这种现象之后,整个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还是基于法制的前提,儒家终究是一层好看又亲民的外衣。

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被儒家的思想影响太深,以至于现在都分不清什么是它的表象,什么是它的真相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以儒家为主?因为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深受统治阶级的吹捧,因此被历代立为国策,成为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而法家讲的是法治,人人平等,极大损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是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因此被出局之。。。

标签: 儒家思想 古代 独尊儒术 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