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你怎么看?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感谢邀请!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礼记.学记》中的话,也要用辨证的思维来对待它。如果是学习知识,那么就要多方求教,博学多闻,刻苦专研才行。如果是求上等的智慧,那不是光靠博学就能得到的,学是学不来的,只有靠自己修持把握做到:慎独,精专,妙思,真观,实证,明悟才行。

其他网友回答: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就是

地地道道,彻头彻尾的谬论!

独学无友,与那孤陋寡闻,八杆子都打

不着。很多潜修佛法的高僧大德,都乐

于孤居深山老林,却有很多修得广大神

通妙用,普利众生。

也许只有那些一颗妄心总喜欢乱动,乱

折腾,老是静不下来潜心学习的人,才

会造成自己的孤陋寡闻。

其他网友回答: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的确是至理名言,我有亲身经历,感同身受。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学习应该有着许多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向他们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这样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才干,受益非浅。相互共同学习,共同讨论,集思广益,见多识广,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许多学习上的难题因韧而解,提高了自己大脑的思维能为和聪明的才智。这种学术上活跃的气氛,没有写作的疲惫,只有激扬文字的其乐融融。

闭门造车,孤陋寡闻。一个人的寒窗苦读,孤独寂寞,非常乏味。没有一定的相互交流,只是因循守旧,原地踏步,固步自封,难以提高,更难以走向成功。知识层面的狭小,不能广开思路,只是人云亦云,还自高自大,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永远只是井底之蛙。

学友是与自己学业志趣相同的有识之士,并不是普通朋友,也不是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朋友。独学也很需要,做学问离不开冷静的分析和思考,这就需要清静的环境而不被他人所打扰。独学与交友同时需要,这就在于有志之士的把握分寸。

今日头条是一个大众平台,很多网友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在头条上能结交很多与自己领域相同的网友,向那些青云计划获奖者拜他为师,虚心请教,很有必要。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喜欢文学写作的数学老师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长期的学习及教学生涯能够真切感受到这句至理名言的内在的魅力,有一定得失感悟。

■原典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春秋至秦汉﹞《礼记·学记》

■释义

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礼”。它的作用体现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培养民族精神两方面。《礼记》为古代士者必读之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华礼仪之美!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为《礼记》中的一篇,被誉为教育圣经。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交流切磋、相互取益的重要性。成语“孤陋寡闻”即源于此。一个人学习,不接触外部世界,好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只有向他人学习,察纳雅言,才能获得更多知识,弥补自身缺憾。这句话本身是在探讨学习的法则。一个人,独自苦学再深,也难免偏颇狭隘,如果没有学友之间互相交流,那么久而久之就会孤陋寡闻、见识闭塞。

■解 读

1.交流

古今中外,读书治学最终成大器者,大多十分注重结交学友。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诗时,经常邀请名士同床共读,油灯的烟把蚊帐顶熏得漆黑。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实就是强调学习应该注重交流碰撞。其实,对个人而言如此,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同样是这样。

在学生时代,老师经常会对学生反复提醒:要师生之间多提问、要同学之间多请教。很多题目冥思苦想答不上来,只是源于自己思维方法上的障碍,与人交流之后,思路一开阔,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就是不能“独学而无友 ”在当代课堂生涯中的一种投射:“独学而无友”,会陷入模式僵化的怪圈,“孤陋而寡闻”,是打不破自我思维的桎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是教师不断成长发展的一条途径,是教师变得更加优秀的一条捷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是提升教师责任感,丰富教师知识,完善教师育人方法,增强教师育人情怀的有效措施。

而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人都着迷手机社交中的“朋友圈”:刷一刷,海量内容映入眼帘,四海内外尽收眼底。其实,这就是我们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不再仅仅依靠一己之力去获取信息、而是凭借众人沟通来扩展学识的一种方式。

在知识潮汐磅礴蜂拥的今天,却愈发彰显出了来自两千年前《礼记》这句话的现实性。倘若固守着“独学而无友”的步调,就会掉队在“孤陋而寡闻”的僻涩里。

2.交友

一些民间谚语更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朋友的重要性,比如,法国谚语说:“人生无友,恰似生命无太阳。”瑞典谚语说:“举目无一知友,见人抬不了头。”意大利谚语说:“无友又无兄弟,臂弯软弱无力气。”

交朋友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个好处是能从朋友那里获得事业的助力。三国时的刘备,才不惊人,貌不出众,力不胜人,虽说自称皇族之后,也难考证是真是假。只因交了关羽、张飞这两个有力量又有胆量的朋友,实力马上不同一般,谁都不敢不高看他一眼。

一 个人有无实力,不仅要看他本人有何种技能,还要看他有何种背景,其中朋友就是很重要的一块。你的朋友有实力,就等于你有实力。

魏文侯曾感慨地说:“我敬重子方的品格,有幸得到他做朋友。自从我和田子方做朋友后,君臣更加融洽,百姓更加亲附。我因此知道了与贤士做朋友的好处。我要攻打中山,我用武士的礼节对待乐羊,过了三年,乐羊就把中山打下来献给我。我因此知道了与武士做朋友的好处。”

交朋友的另一个好处是,能通过朋友得到好的名声。一个有好名声的人,当然会有更多发展事业的机会。

请看一则故事:楚国的令尹死了,景公路上遇到成公乾问:“您看谁将接任令尹的职位?”

成公乾回答说:“大概是屈春!”

景公发怒说:“全国的人都认为应该由我来担任。”

成公乾说:“你的声望小,屈春的声望大。子义获是个很坏的人,你却跟他交朋友;鸣鹤和刍狗二人见识浅薄,你却欣赏他们鸱夷子皮每天陪伴屈春,损颇跟屈春结为朋友。这两个人的智慧,足够做令尹,他们都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屈春,所以说政事还是应该归于屈春啊!”后来,屈春果然被任命为令尹。本例可以看出,像屈春一样交到名声好的朋友,就能得到好的名声;若是像景公一样结交名声很坏的朋友,只会得到坏的名声。就像交到有力量的朋友能得到助力,交到无力量的朋友只会受到拖累一样。

■拓展

宏观来看,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前进,也是这样。每一种文明,都如同是人类文明版图上一个独立的学生,倘若行辟而坚、固执封闭,这种文明的发展就会越来越艰涩、这种文明的存在越来越脆弱。这就同理于生物物种的生存规律,太过纯粹而无交杂,就会走向纤弱、病态甚至灭亡。

对于文化来讲,交融性,就意味着生命力。

比如,中华文明虽然古老,但是从不古板,始终都呈现为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永葆互动、交流融合的态势,否则:没有鲜卑族的加入,就不会有大唐精神的豪迈风采;没有波斯文化的影响,不会有青花瓷这种蓝白色调优雅了中国千年的瓷器;甚至,我们的家具、乐器、饮食,无一不是靠“胡风”炫丽了“中国风”。

世界文化的交融互动更是如此:唐宋中国,提升了日本文明,印度佛教,走进了中国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的神话认知里,都不约而同把“水”看作是象征文明的洪流,西方有诺亚方舟托起生命、开创文明新纪元,中国有大禹治水挽救生命、开启文明新世代——那么,文明形态就正如江河,包容吸收才绵延不绝,百川交汇才磅礴成海,拒绝新流只能萎缩成死水一滩。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互学互鉴,才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只有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我们才能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感悟

对个人而言,我们更要注重学习交友,产生思维碰撞,激发新的灵感。通过向他人学习,察纳雅言,我们也能更深刻的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不足,对症下药,全面提升自己。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学会世间的一切,但通过朋友,通过心灵的碰撞,我们便能踩着他们的肩膀,看到更广大,更美丽的世界。

其他网友回答: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汉代的郑玄对篇名的解释是:“《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这里谈教学的大方法,即大学之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单独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在学习中缺乏和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这里也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有井底之蛙的含义。

这句话通俗点说就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而朋友是你了解外面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一个人自我不断完善的标准。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不和外面联系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一起交流,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也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实要明白这句话,还要从《学记》这整段话去思考理解:

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问题发生之后再设法去禁止,则学生会产生强烈抗拒心理而没有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才去学习,即使勤奋刻苦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杂乱无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则教学会陷入混乱而学生学习没有成效;如果独自冥思苦想的学习而没有学友相互切磋,则会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与品行不好的朋友交往会学到一些坏习气而违逆师长的教诲;从事一些不正经的交谈会荒废学业。这六点,教学失败的原因呀。

小知识:《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得用辩证的思维去解读,也就是独学有独学的好处,关键还是要看学什么,怎么学;擅长交友、集思广益,有其可取之处,但还要看交什么朋友,交友后一起做些什么。

先来辩证地看【独学】

一个人如果一门心思自己学习,那能否学有所成,还要看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是否得当。

如果学的东西不实用,且经常死读书、读死书,就容易禁锢思想和眼界,变成个书呆子,这倒是符合了孤陋寡闻。

如果什么都学,但是什么都只是学个皮毛,打一枪就换个地儿。虽然可能涉猎广,但是懂得肤浅。

还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个人自学时,如果学习方法和内容上存在问题,可能无法及时发现纠正,导致绕了远路。

然而,如果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正确,学习效率也高,有人也能够博古通今,学富五车。比如“心学”创始人王守仁,就一个人去各种“格物”,最终反倒大彻大悟,成就一代名家。

再来辩证地看【交友】

交友后是否就能避免孤陋寡闻,主要还是看结交了什么类型的朋友,以及结交后做了哪些事。

如果是一些志同道合爱学习的朋友,能够相互鼓励,遇到困难也能共同解决、一起进步。同时,他们还能在自己存在问题时及时指出,帮助改善纠正。

如果结交了一些术业专攻或者见识广博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可以获得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各种有趣见闻,也能实在地拓宽眼界。

但是如果交的是一些酒肉朋友,甚至还有爱吹牛的,拉着自己只为了娱乐享受,传递的信息还容易产生误导,反而会局限眼界见识。

如此看来,“孤陋而寡闻”只是表达了“独学而无友”这种情况下的一种负面结果,忽略了可能的积极情况,所以是一种比较片面的说法。

其他网友回答:

<2>做学问应当交流,应当集思广益!

道是流通的,怎么能够闭塞,从而产生窒碍呢?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再高也及不上众人的智慧,更何况一个人是不可能全知全能的,总有你所不了解、不清楚,需要别人补充的地方。所以,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做学问的人,是最需要学习,需要交流沟通的,用现在的词语来讲这叫做学术交流,尽管你有可能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以及权威,却不代表着他就不需要像人学习了。因为人力是有穷尽的时候,你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另外,如果没有了朋友在身边督促,我们就容易固步自封,甚至自高自大,以至于发展到最后就是孤陋寡闻!

其他网友回答: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是“相观而善之谓摩”的反面,其意为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学习才能有收获,反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导致学习的失败。


宋·朱熹《中庸或问》卷三:“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学习就是做学问,做学问需要求学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提倡全方位开展

除了动脑,还得动嘴。若是想祈求做个闷葫芦,以为自己一个人学习会有所成,那学出来的是什么?孤陋寡闻,兴许遇上个自己懂得,但从你口中讲出来的并不为人信服。学习是要结合书本,也要结合外界。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顾炎武曾在他的著作《与友人书》中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就是朋友的作用。朋友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


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里头还提倡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汉代董仲舒的经学吸收了先秦阴阳家的大量理论,宋明理学家更是把佛家,道家的禁欲主义和儒家的伦理纲常结合起来。

这就说明了任何一种学术理想,一旦固步自封,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定会走向消亡。


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是强调了学习需要交流的必然性。文化因为交流而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也因为借鉴而丰富。

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源自中国,千年的碰撞带给对方的不是一方毁灭,而是二者择善而从,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更是提倡广纳贤言,广交良友。

学习不能只是学习,更要在与人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良好品格,完善自己。要深刻的了解自己,不足的地方,改善;优良的地方,争取进步。


一个人当然不可能学会世间的一切,有了良师益友,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自然看得更远。

【我是时小墨ZYT,一个喜欢写作,喜欢文学,更喜欢在文学世界里找寻真实的自己的大眼萌妹。喜欢我的朋友记得关注我哦!】

其他网友回答:

闭门造车,不去出门合辙。有几个朋友,就可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互相交流思想,彼此交谈意见。

在检讨中发现自己的缺陷,在畅聊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当然,这个“友”很有讲究。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所以说,朋友指的是那种益友,而不是任何的朋友。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强调了两点,即学习需要交流;学好需要朋友。

人生在世,没有朋友,在感情上孤独,对于发展自身良好素养也不利。朋友,虽可遇不可求,但是人生若能得一知己,当属人之大幸。同时,朋友不仅能够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支持,也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态势指导我们学习。有时候,学习还真可以看成演戏,自己在戏中,自然不知道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旁观者则不然,因为处于剧外,便能够以客观态势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含义

有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想要满腹学问,只需要大量阅读书籍,和书籍交流就可以了。这种说法无疑有些个偏激,好书固然是良师益友,但是书中的世界毕竟不是现实世界。人世的特色不就在于多变吗?但是书中的文字却是实实在在记录在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预设的背景,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预设背景,于是才有了老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

关于如何学习,《礼记.学记》中记录着这句话: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果一个人死读书,不去与人交流,那么必定会因为思想狭隘而出现见识浅薄的情况。

这句话虽然不是什么太难的句子,但是要理顺其逻辑关系,大抵就在于理清楚“独学”与“孤陋寡闻”之因果关系在逻辑上的合理性。

2、“独学”会“孤陋寡闻”之因果关系的合理性

为何“独学”会“孤陋寡闻”?因为“独学”的人在学习中“无友”。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时没有小伙伴相互“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出现眼界狭隘的情况。比如,我们看电影,每个人因为自身的性格特点,对电影的中心思想之领悟点不同,如果不想错过电影中精彩的中心思想,多多与一同看电影的人交流,往往可以捕捉到被自己忽略但被其他人注意的点,继而获得更大的启发。

学习也是一样。因为个人知识储备、性格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于同一篇文章之领悟,往往不太全面,甚至还会出现偏颇,继而变得偏激。这个时候,就需要与其他人多多交流,听听别人的看法,进行查漏补缺,获得更大的提高。否者就只会限制在自己个人的思维圈里,越陷越深,到最后,无法接受甚至无法理解别人的看法,这样就僵化了,会变得狭隘,继而孤陋寡闻。

3、学习需要交流,学好需要朋友

综上所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虽旨在强调学习要多多交流,要懂得相互借鉴启发。但是,如果进一步推理,我认为这句话也在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即学习需要交流,学好需要朋友。

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如果交流对象是自己的朋友,那么在这样的交流关系下学习,大概率是事半功倍的。因为真心朋友往往不会吝啬于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更会为了对方好而真心实意帮助对方找到问题,这是很难得的。学习之大忌,就在于闭门造车,而打破闭门造车的关键,很多时候就在于“真心朋友”的真心相助。

我是颜小二,带你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标签: 孤陋 寡闻 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