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一个词叫做“三教”,一般认为指的是佛教、道教以及儒教。所以有人认为“儒”其实也是宗教。但很明确地讲,这里面只有佛道两家是宗教,儒教不是宗教。
宗教的一个特征是神化自身组织的首脑人物,像佛和道等教派,都将首领奉为神灵。而儒家虽然也称儒教,但孔子等人被称为“圣”,同样属于人的范畴。
至于说“儒”是起源于上古的巫术,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都是不可信的,即使真的有,那此“儒”也非彼“儒”,完全是两种事物。
从儒家所提倡的观念以及其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来看,儒家是不可能成为宗教的,也就自然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神话。
但必须看到,先秦之儒和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对鬼神的态度以及不选择神化的原因都是不同的。
01先秦之儒:重人事,轻鬼神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都是为结束乱世而生,这就是胡适所讲的:
吾意为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在。这些学说里面,无论是儒墨道法等显学,或者是其他末流学说,没有一个是通过神灵来解救乱世的。这也是中国人很早就诞生的“务实”精神。
诚然,古代普遍认为,世界上存在一股人类所不能拥有或者理解的力量,所以将祭祀看得非常重要。祖先、天地甚至一些有名号的神灵、上古先贤等,都在祭祀范围。但是,当时的人并不会祈祷应用此种力量,而仅仅是表达敬畏而已。
这就是儒家创立时的背景。
儒家思想对统治者提出了两点要求:
孔子在《论语·雍也》里讲:
这句话主要是针对各种祭祀而言的,孔子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只不过并不想让社会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无谓的祭祀之上。而儒家的方法一般都是从上至下的教化,也就是“风行草偃”,不让百姓过分重视鬼神,那首先就要制止统治者过多的祭祀活动,这是从行政举措上对统治者进行规划。
孔子在《论语·先进》中又讲到:
这句话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如果连人都不能治理得好,哪还有时间去侍奉鬼神?这是从行政理念上对统治者进行规划。其立论的根本就在于,统治者所治理的国家,组成的根本在于人民,而不是鬼神。
儒家思想要成为一国的施政思想,自身便宣扬“敬鬼神而远之”以及“事人”理念,那就必然不会将自身化作宗教神话了。
儒家同样对自己培养的人才提出了一个要求: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说君子要守以本心,不为“鬼神”等事所迷惑而丧失了正道,体现的其实是类似道家“守中”的中庸思想。
所以,先秦之儒不论是从施政理念还是人才培养上,都是反对过分推崇“鬼神”的,拒绝将自身学说神化,故不会产生宗教一类的组织。
02董仲舒之儒:皇权与神权的斗争董仲舒改造了儒学,让其成为了后世大一统王朝下的指导思想。虽然自此之后,儒家对“鬼神”的态度与先秦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同样也没有选择成为宗教一类的神话。
为了解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帝王合法性”难题,刘邦身为平民而成为帝王,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念,将皇权的诞生推高到“天命”的程度。
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的儒家高调地承认了“鬼神”的存在,并且在名义上将“鬼神”的地位抬高到了可以决定“皇权”的地步,但实际上都是为了维护皇权而采用的手段而已。
西方封建时代经历了一段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神权凌驾于各国皇权之上,为国家的安定带来了极不稳定的因素。而中国面对相同的情况,做出了与西方相反的选择:皇权要凌驾于神权之上。
这时候的儒家借用“神权”的威慑,虽然在名义上将“神权”抬高到最顶级的地位,但同时也是将神权与人类社会割离,皇权就成为了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甚至将“皇权”当做“神权”在民间的代言人,自身就成为了神权的一部分。
这样一来,一手缔造了“神权”与“皇权”关系的儒家自然就知道,“皇权”才是实在的,“神权”是虚无缥缈的。
在这一背景下,自然不会选择将自身化为宗教存在了。
所以,儒家在先秦以及汉后都不选择作为一种宗教存在,是有着不同的考虑。但最根本上的原因都是为了成为“施政思想”,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载体,不能选择成为虚无缥缈的“神话”。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中华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龙的传人,有着悠久历和神话传说。中华哲学是世上独具一格的,她主要探索了人与人的关系和品德,道德思想观在儒家学说中根深叶茂,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仁爱、追求道德的伟大民族。孔夫子的儒学就是在中华文明的人文氛围中,不断生长发展的,几千年来顽强陪伴中华民族向前。中国之所以成为以儒教为传统的古文明大国,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以和平为主丶仁爱为核的文明古国!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的“圣”,是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封的,当牛做马的老百姓不知情。
其他网友回答:儒家学派从被汉武帝推上神坛后,一直都在复制神话,强化神话。他们把一个背叛华夏先祖先贤尊重,关爱,辅助广大小人百姓的民本思想和相民传统,转而站在最广大的普通劳动人民对立面去仇视,轻慢,攻讦最广大的小人百姓的人民公敌孔夫子装扮成了万世师表。将孔夫子的反人民言论粉饰成了救世经典。这已经达到造神的登峰造极的水准了,您希望他们还要怎么造神呢?
其他网友回答:正因为没有神话,所以,儒家文化是脚踏实地的文化,有治国,修人的文化。更是适应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所崇拜的最高的神祇,无论它是一神崇拜还是多神崇拜。在宗教中的神,他们都具有超自然的超越人类经验世界的能力,他们无所不能,统治着宇宙和地上的现实世界。对神的崇拜,是宗教的最本质的特点。
但,儒家没有自己所崇拜的神。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孔子所崇拜的圣人,他们是现实中的人,是聪明睿智的,是道德高尚的,是对人类做出牺牲与贡献的上古帝王,是尧舜禹,是周文王周武王与周公。如果给他们做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仁且智。请注意,他们不是神,是现实中的人。
孔子是反对别人叫他圣人的,他认为自己不够格。但孔子的弟子,比如子贡等,认为孔子是圣人,因为他仁者爱人,因为他聪明智慧,子贡认为仁且智就是圣人。而孟子,更是把孔子看成是圣人中的金声玉振,集大成者。
但无论是孔子的圣人,子贡还是孟子的圣人,他们都是人,而不是神,所以,儒家不是宗教,而是政治学,是伦理学。
孔子是不大相信鬼神的,他对鬼神的态度是,存而不论。他关注的是人世间的事情,是现实的生活,他考虑的是如何让世界更和谐,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爱,如何建设一个大同世界。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活着,关键是现实社会中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不是去追求彼岸的世界和幸福,对于不存在的,或者说是无法证明的东西,不要去想,你做好现实的事情就行。所以,当子路问孔子关于死的问题的时候,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你要考虑生活的事情,而不是死以后多事情。
所以,孔子不是神,自然他的弟子也不是神了。
这说明,儒家说现实的,理性的,是立足现实的人间哲学。
其他网友回答:大家可能发现了一个现象,古代的很多学说,当它出现以后,到了后世,这门学说的创始者及其徒弟们,很多都会成为神仙。
比如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他后来就成了太上老君。尤其是宗教的创始者,成为神仙的更多。实际上,所有宗教的创始者,本来他们一开始创立的并不是什么宗教,他们只是一些思想者,一些学问的传播者。他们只是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播出去。但是到了后来,他们最终都成了神仙。比如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以及释迦牟尼的那些徒弟们成了神仙,基督教的创始者耶稣以及耶稣的徒弟们也成了神仙,伊斯兰教的创始者穆罕默德以及穆罕默德的徒弟们也成了神仙。
(老子)
中国古代,我们称作是“儒释道”三教并行。在这三教中,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他们的创始者最终都成了神仙。但奇怪的是,儒教的创始者及其徒弟们,无论是孔子,还是子路、子贡、颜回,包括后来的孟子、荀子等人,却都没有一个人成为神仙。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是谁让这些思想者以及思想的传播者成为神仙的。
显然,是他们后世的那些继承者,也就是继承这些先知先哲学说的人。
比如后世的那些基督教徒们,他们就对后世宣扬说,耶稣虽然被罗马教会钉定死在十字架上,但是耶稣其实并没有死,后来他复活并且升天了。耶稣本来就是上帝的儿子,他被钉死,也就是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同时,耶稣的那些门徒们也跟着升天了。
后世的佛教徒们也宣称,作为创教祖师爷的释迦牟尼,当他参透了“生老病死苦”以后,他并不是死亡,而是获得了永生。
老子本来只是一个思想者,或者说是一个哲学家,他只是对天地的规律和人生的规律进行了思考,他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徒弟。但是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那些信奉他学说的人,包括张陵等人,就创建了五斗米道,创建了道教,然后就把老子变成天上的神仙了。
(释迦牟尼)
总之,那些思想者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神仙,成为宗教领袖,都得益于后世继承者和传播者的功劳。
那么,这些继承者和传播者,为什么要把他们的祖师爷变成神仙了?
显然,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他们想要让他们信奉的学说,获得更多的人的相信和支持。只有获得更多人的相信和支持,他们的力量才能够发展壮大,才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当然了,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利益。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迷信。
迷信是什么?迷信就是着迷和相信。只有着迷和相信,才最容易的传播。所以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一种宗教,他们都会把迷信放在第一位。你相信了,肯定你就会坚决执行。这样的“粉丝”,才是最忠实的“铁粉”。
但是儒教是不一样的。儒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广泛的信徒,到了汉朝汉武帝的时候,他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教和政治生活、社会运行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儒教就一直在中国享受着“国教”的地位。
(古代儒士)
准确地说,儒教其实并不是一种宗教,称它为“儒学”显然更恰当。因为它并不具备宗教那样的信条和传播方式。宗教都是追求死后生活的,而儒学追求的是在世生活。而且儒学不靠“迷信”来进行运行,他依靠的是国家力量和道德规范。它与世俗生活贴得太近,大家都看得见,很难让人“迷信”。
尽管如此,依靠道德规范和国家力量来执行的儒学,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
首先就是让你遵守道德,遵守社会规范和秩序。而且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遵守道德规范,是与仕途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举孝廉”就是这样的。如果你的道德是好的,那么你就更容易走上仕途当官,你的人生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如果你不相信这些,你不遵守道德规范,那么统治者就可以利用国家力量对你强制约束。这样一来,你也没有办法逃脱出去。
总之,由于儒学与社会政治以及现实人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无缝对接。因此不需要把儒家的祖师爷及信徒们塑造成神,不需要通过“迷信”的方式来管理运行。因而最终,儒家的先师们,没有一个成为神仙。
(参考资料:《中国的儒学统治》等)
其他网友回答: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儒家致力于在人间建天堂,而不是向彼岸求解脱。
儒学的立足点是人道,出发点是批判现实,基本思想方法是实用理性,终极目标是天下大同,人类幸福。所以一开始就排除了神化的可能。孔庙是精神的殿堂,里面供奉着"仁","礼",不是偶像崇拜的庙宇。中国人祭孔,不是把他作为一位人格神来祭拜,而是价值观的确认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孔子创立的教派是世间法,研究的是世俗谛。孔子在论语中已经划清界限,打好预防针了。比如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还说:敬鬼神,而远之。再有: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另外笔者还发现一点。儒学崇尚礼的精神:自卑而尊人。这也是历代儒家传承学子没有神话孔子,也没有神话其他人的关键原因。
儒家注重自身修养,然后广大之。无论广大到何等地步,都保持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修养。有修养的人,只会更谦虚。所谓满瓶不响,半瓶晃荡。
即兴发挥,浅见如是,请诸位达人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创办的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成为主流的学说,反而被各国的君主嫌弃。最后孔子也只能灰溜溜的回到自己的老家去教书育人,这才有了所谓的“3000弟子,72贤人”的说法。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克己复礼,他认为春秋时期的问题就在于礼乐崩坏,应该回到周公的年代,恢复周朝的礼制。但后来的儒家思想在经过各种包装后已经变样了,远远不止是孔子的那点思想了,但都包上了孔子的外衣。
孔子为了论证自己的学说,也制造了不少的谎言。他认为要推行仁证,所以就编出了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孔子在鲁国执政期间,还残忍杀害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少正卯,并且还曝尸三日。可以说孔子就是在挟私报复,利用公权力打击学术对手,丝毫没有仁爱之心。
但孔子在自己学生们的包装之下,在春秋末期就成为了一尊神。到了后世儒家思想基本上成为了一种宗教和信仰,被皇帝当成了束缚思想的工具,被文人当作自己的升官之梯。
熊逸在解读哲学思想说,信仰就是要部分的放弃理智。接受了一种宗教和信仰,就没有办法允许别人攻击这种信仰,更不认为这种信仰存在着各种的漏洞。
在儒家思想成为国教的时候,实际上孔子已经被神化了。这种神话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再有思想的人,他的学术地位也不能超过孔子,不能超过在他之前的那些圣人。因此像王阳明和曾国藩这样的“圣人”因为出生的比较晚,就只能排在最后边了,这是多么荒唐的逻辑。
不仅孔子被神话,几乎所有的圣人都被神化,这就是中国历史的一种传统。在明《武宗实录》里,王阳明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小人。在后来清朝修订的《明史》里,王阳明就成为了一代圣人。对于曾国藩的争议更多,在这里就不再多叙述了。
当然这里还要澄清一个观点,宗教不等于迷信。宗教也是一种信仰,有很多正面的东西。当人们面对未来感觉无力和不确定性的时候,宗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抚慰人的心灵,给人继续前行和做善事提供能量。
迷信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对任何一种信仰的沉迷都是迷信。任何真理都是有边界的,越过了边界真理就成了谬论。迷信一种信仰就是相信这种信仰是万能的,是万世不易的,这才是大害。
神话孔子本身就是一种迷信,或者说是在制造迷信。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走上历史舞台,在西汉末年登峰造极。王莽的新朝就是儒家思想最好的试验田,王莽的失败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的失败,这标志着儒家思想根本没有办法成为治国理念。
后世之所以还把儒家思想奉为国教,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在整个皇权专制的年代,搞的都是外儒内法的那套。从表面上看是儒家思想,从骨子里看是法家思想,二者紧密结合就成了皇帝统治天下的秘密武器。
现在依然有人抱臭脚,认为儒家思想可以拯救二十一世纪的全人类,东方文明将会拯救全世界。实际上早在清朝的时候,张之洞就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其实不过是为了忽悠人罢了。
威海链 » 儒家为什么没有创造出自己的神话,孔子还有他的弟子也没有被神话?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