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宣扬的是无为,是道德无为,还是无为道德,你怎么理解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道德经》宣扬的无为,是道德无为,还是无为道德?要解理这个问题,就一定要搞清楚“德”与“道”的关系,和“德”的表现形式,才能够理解无为与道德关糸。才有正确“无为”答案。先来论述一下“德”与“道”的关糸。

“德”与“道”的关系就是,“德”是“道”的具体体现。“道”是“德”的实现内涵。

“道”是无形的,抽象的,捉不到,摸不到,看不见的。而“德”是有形的,外在显现出来的。隐含在内的就是“道”,外在显现出来的就是德。

我们经常说道德为一整体,就是“道”为体,“德”为用,体和用必然统一的,两者是不可分开的,这就是“道”与“德”关糸。(认明白这点非常重要)

现在来论述“德”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显示出什么样的表现行为。

《道德经》中的“德”分上下两个层次:上德和下德,就是有上等德性和下等的德性。区分的标准就是表现形式,是或不是有意地把“德”的行为表现出来。

“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也就是无心地表现出德性,是自然而然的。

“下德”却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操作的,虚伪的,产生故意的成份在里面。

为了更好理解“下德”的表现形式,举例来说明一下:

比如某建设单位要建工程,面向社会建筑单位招标承建,引来好几家建筑队招投标,本来这很公平很透明操作,即可确定建筑队来承建。可是有的建筑队为了得到承建权,就不择手段,找关糸来打听标底。采取找客观原因拖交预算标表。从表面看请客送礼很有德的表现,其实这个德的表现是有目的搞到承建权。这就是下等的德性表现,很明确就是“下德”。

综上所述,道和德的关糸和德的表现形式已一目了然清楚了。《道德经》宣扬的无为,是道德无为,还是无为道德。为此,再来论述无为和道德的关糸。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八章。

《道德经》这句话就是说,上德的人是不妄为的,而且无以为。“无以”就是无意,是无意地去作为。下德的人是有所作为的,而且是有意去作为,行为带有主观的意念。为此,这里所说的“无为”与上德和下德在以上理解的表现形式中是一样的。这也就清楚了无为和道德的关系实质就是,无为和上德下德关系。

为此,以上多论为证,《道德经》宣扬的无为,是道德无为,还是无为道德,这个问题最终理解就是无为道德(无以为道德)。有了无为道德才可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完全正确!

其他网友回答:

华夏先民的哲学思想取法于天地自然。道生万物,理于阴阳。协和阴阳,道理自化。人禀天地而生,则性亦当则天地,亦当无为。天地之道无为而备,无求而得,是以知其无为而有益也。

老子曰:“为无为,则无不治。”有欲才有为,无欲生无为;人有其好,反自为祸。是故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是以圣人内修其本,执道之要,观无穷之地。

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无为者,不先物为也。物,理也,道也。

天哲曰:“法自理出,猷从道得。尧舜之治,非圣人之治,乃圣法之治也。尧舜得以圣,不在人治,而是以法垂天下也。人治出于己,理亦非理;法治利万物,理所毕至;循道无为,则天下无不治也。土处下则不危;水静淌则无害。君子无欲则刚,圣人无为则治。”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五十一章云:道,生之。德,畜之。意思是道,生养万物。德,统御万物。所以《道德经》中的道德不是现在所说的行为标准的道德。无为是治理天下的策略,《道德经》第三章云:为无为,则天下治。即顺应自然变化来治理天下,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故而没有道德无为,或无为道德之说。

其他网友回答:

道遍一切处,道是无作而无不作,无为

而无所不为。道是不以主观意识而强加

于客观存在的。从不刻意破坏自然规律。

顺应天地,仁慈莅物,成全万物而无一

遗漏。如同自性,亦即佛性一样,无来

无去,无方无隅,无形无体,却又遍一

切处,无所不在。体用无穷!

众生受用,百性领纳,却毫无所

知!故君子圣人所行之道,天下又能

有几个人知晓呢?!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无为的意思是,不乱作为,不随心所为!不胡作非为!不肆意妄为!不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君子做事要符合天道,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坑蒙拐骗偷,是所不为,仁义礼智信,是所必为!知天道!顺天道!应天道!行天道!


其他网友回答:

按道法自然顺势而为,不是以个人意志。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不把私利权利当有为。高下相倾,长短相形,让百姓顺应自然规律,自然无为而治。倒行逆施,则物极必反。得民心则有威,失民心者则亡。有德之君自然把黎民百姓大众放在心里。无德之人专门只顾自己。要让人信,服,首先是有德之人。道高龙虎服,德重鬼神钦。以德服人,人则顺之。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不管过去还有现在都表示一种似是而非的意念,对于社会发展基本没有什么推动作用,所以孔夫子编6经也没有把道德经列入7经。

其他网友回答:

说道德经是讲无为的人都是不带脑子读书的人。

我记得道德经第十一章的内容是: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很多人都瞎着眼只注重的去理解“当其无”后面的内容,而完全忽略了前面的“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等等,然后就觉得自己貌似领悟到了道德经的精髓就是无,觉得“无”有用,延伸到“无为”就是老子提倡的主流思想。

但事实却是,老子已经明确的告诉你了,需要“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才能有车之用。

老子所言的“无为”也是如此,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都没有几斤几两,又怎么能承载得了无为之用。能称之“无为”的,你首先要能大有作为,否则那根本就不是无为,而是无能。

我记得零几年的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说是有个高考生,在高考的时候交了白卷,是为了抵制什么所谓的应试教育。这事当时还上了新闻,想必不少人都听说过。

我不知道你们看了他的行为是什么感觉,但我当时只觉得这个人不是脑子进水了,就是压根没脑子。

这件事情,也就在那么一两天里火了一下。后来那个人也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

他就是典型的拿无知当无为的那种人。

当初他要是有本事,能做到不去上学,也能考出以最优异的成绩,取得中国最高学府的入学通知书。这时他再以放弃入学的方式告诉大家抵制应试教育,想必所有人都会觉得,他确实说的有道理。

不学也能考入最高学府,这是有为,以放弃入学来批判他认为的应试教育,这叫无为。这才能称之“无为之用”,而不是像他那样,用交白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无私无为”,因为那其实不过是无能的表现而已。

然而现在很多人对“无为”的理解就如同上述的那个人一样,把无能当无为,有的人还因此而自鸣得意,觉得自己体悟了圣人的思想,有的人却因此而对圣贤肆意抨击,所谓圣人也不过如此,自己的在智慧上碾压圣人。这些人也委实可笑之极。

因此老子才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因为人从智商上确实是分三六九等的,这一点从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可以看出一二来,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也八九不离十。

目前有些人穷,倒也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只是时机未到。但很有一部分人,那是真的穷,这种穷可以说是思想上的穷,就算你给他再多的钱,他还是会坐吃山空,最终又变回穷人。这就是智商上的差距。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道者有三层意思:一是天地万物之源,道生万物;二是推动万物运行的无形之手;三是万物运行所遵循的规律法则,是为德!五个字总结:道生而德养,原文为:道生之,德畜之!

所谓无为者,既非道德无为亦非无为道德,而是遵循自然规律、法则而不妄施、妄为!统治者摒弃个人欲念无常心,一切皆以百姓心为心,如此百姓皆可自化,做到无为而治,为无为而无不为!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亦是无为的境界!马克思的学说之所以在中国

标签: 道德经 道德 宣扬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