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创始人是先秦时期的墨翟,尊称墨子。墨家主要有十大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战国初期是墨家影响力最大的时候,到战国末期已经衰败,西汉后期已经基本消亡。
曾经和儒家学说并称显学的墨家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消亡了?不外乎内外两种因素。
我们首先看外部原因:
墨家跟儒家不一样,它有着严密的组织,首领称为“矩子”。墨家学者对组织绝对服从,对实现理念极端狂热。因为对组织的绝对服从让一个学术派别变成了游历于国家政权之外的团体。
并且他们否定阶级的存在,不愿意与统治者合作,所以也没有办法获得统治者的信任。没有政权支持的情况下,甚至被统治者猜疑的情况下,自然会受到排挤和打压。
他们的理念虽然很好,但是从当时的历史阶段来说太理想化了。这一点也是区别于儒家的地方,儒家承认现实存在的一切,提倡用道德仁义来感化一些不和谐的地方。
治大国如烹小鲜,太激进的思想对社会而言并不是好事。另外,汉武帝独尊儒术虽然不是导致墨家消亡的主要外部原因,但也可以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吧。其次,我们从墨家学说的内部来探究导致它消亡的原因。
有句话说得好,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的,墨家的消亡也是一样。我认为其消亡的内因有以下几点:
1,墨子之后再没有一个代表人物,所以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墨子之后,墨家分为三大派系:相墨氏,邓陵氏,相夫氏。这三个派系对墨子思想选择性的继承,却没有发扬光大。
2,后期的墨家在大方向上分成了两支不同的队伍,一个专注于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是他们的研究方向;另一支队伍则转化为秦汉时期的游侠。
3,墨家严密的组织也是导致他们消亡的原因之一。从墨家的十大主张我们可以看出,成为一个真正的墨家学者对道德要求是相当的高。不仅如此,严厉的规则、艰苦的生活以及身体力行的战斗都不如儒家思想让人容易接受。
墨家虽然只存在了一段很短的时间,但是他们的思想传承却从来没有断绝,对后世的道德观价值观影响深远。孙中山和梁启超二位都对墨家以及墨子的思想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仔细研究墨子的思想,我个人认为,墨家的消亡其实可以归纳成一个原因:他是在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阶段提出了远超时代的主张,所以才会后继无人。
现在,我们有了这个条件,可以批判性的重新学习墨子,学习这位精神宗师留给我们的智慧。
其他网友回答:<2>引言: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的反映。墨家的盛衰与其生存环境及其主张息息相关。
一、先说说墨家的兴起及其成为显学的背景。墨家兴起于战国时期,此时的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以及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而在此基础上,原有的井田制日趋崩溃,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即小农经济得以确立。加之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商周时期工商食官的经济政策,个体手工业者也纷纷出现。墨家正是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代言人。
政治上,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而战争给刚刚兴起的个体农耕和私营手工业者等下层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加之诸侯国之间的吞并战争尚未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大一统,宽松的政治氛围,给墨家的发展带来了大好的机会。
文化上,经济政治上的变革带动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百家争鸣,各派思想之间不断进行着碰撞与交融。从而推动了墨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再说说墨家的主张。面对社会的变革和无休止的征战与动荡,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站在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立场上,他们高呼“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力、尚贤、尚同”等一系列主张。他们基于社会的不平等提出了平等的主张,面对诸侯之间的攻伐战争,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不义战争的主张,他们反对铺张浪费,主张简朴,崇尚劳动,希望由贤明的统治者来治理国家,进而达到大同的目的。
由于墨家代表了最广大基层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在战国宽松的政治局面下,一度追随者趋之若鹜,声势浩大,所以成为显学。
三、墨家的衰落。乱世促成了墨家的显赫,而自秦以来统一的政治局面,则造就了墨家的日益衰落。
因为墨家代表了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封建统治得以确立并强化的局面下,统治阶级与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之间形成一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尤其是个体农民,是封建政府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而墨家的主张,阻碍了封建政府对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管理与控制。
于是,秦朝种用法家打击各派思想,汉代从黄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后,对墨家思想也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打击。经历了秦汉两个封建王朝的压制,墨家思想逐渐陷于沉寂。
小结:总而言之,战国时期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方面发生的大变革催生了儒学的兴起与大发展。而秦汉实现统一后,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则一步步压制了墨家思想,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落。
其他网友回答:<2>物述家说,故事里的人事物,总是有趣的。
先秦时期显赫一时的墨家,为什么会消失呢?原因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有关。
一、墨家的思想内核
墨家是由墨翟创立的先秦学派,主要是以平民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主张,主要思想有以下几条:兼爱(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非攻(反对侵略战争)、节用(反对铺张浪费)、明鬼(借用鬼神之说让君王不要滥杀无辜)、非乐(摆脱礼乐制度的束缚)、天志(按照章程做事)等。除此之外,墨家也主张重视科学技术。
当时的墨家,与儒学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之一,不但人数众多,而且组织严明。当时墨翟前往楚国,阻止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时,就已经有数百名弟子协助他了。
当时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一位墨家弟子的儿子杀了人,当时的墨家巨子要求他将儿子送回。虽然这位弟子舍不得自己的儿子,但依然含泪送出,最终儿子被处死,可见当时墨家巨子的权威程度和墨家森严的纪律。
二、封建社会主流思想
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和法家,即“外儒外法”“儒皮法骨”。
汉代的儒家思想代表是董仲舒,他首先向汉武帝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天人合一”等思想,迎合了汉武帝希望借助利用儒学稳定统治的目的,因此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并最终成为封建帝王治国思想中的一部分。
但单凭儒家这套“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并不足以治国,西汉时期的汉元帝刘奭就曾希望推广儒学所倡导的仁政,却使汉朝自废武功,最终为西汉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儒家的哲学虽然能统御人心,却不能完全套用在国家治理中。
真正能让封建王朝得以长治久安的统治思想,其实还是法家。法家最早源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管仲、吴起、商鞅、申不害、韩非等著名思想家。法家讲究的是以强权君主为中心,制定强有力的法律统治国家。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时,就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激励百姓的积极性,虽然有些内容过于残忍,但的确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此后两千多年间,封建帝王一直以商鞅建立的这套法律,结合《韩非子》的思想进行统治。但法家本身过于严酷,他们也需要一层外衣,于是他们又选择了儒家。
三、封建统治者与墨家思想的矛盾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封建帝王统治的华美外衣,法家是他们真正治国理政的良方,那么墨家就只是他们统治的绊脚石。墨家的很多思想过于理想化,不能直接用于实践中。而作为一个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怎么可能不发动征战、耗费金钱呢?这明显不符合君王的利益,因此并不受统治者欢迎。因此,汉代罢黜百家之后,墨家也就渐渐走向了没落,直至消失。
其他网友回答:非常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曾与儒家并称的显学墨家,它的消失并不是突然地就消失,它也是逐渐消失的,而它消失的原因,与它自身“兼爱”的空想性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方针有关。
第一, 墨家思想“兼爱”的空想性
众所周知,古代是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的封建社会,而墨家这种“兼爱”的思想就是要冲破血缘宗法制,它虽然反映了当时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朴素愿望,但是它的这种思想并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虽然,宗族制度在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遭到了严重的冲击,但是因为小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长期结合在一起,使宗族观念具有牢固的物质基础。而且,中国宗法制社会结构随着时代的演进和朝代的不断更替而不断强化和稳固,这就使得宗族组织在中国长期保留下来。因为墨家思想的“兼爱”学说具有强大的空想性,所以它就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衰落。而儒家的仁爱思想因为有差等的,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需要,因此得以传承发展。
第二, 受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影响
董仲舒为了应对新的社会形势,就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而董仲舒的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黄老思想、法家思想、阴阳家思想,是一个高阶段融合了各家思想的新的思想体系。就是说,它否定了法家强调的法治,以吏为师,不重视文教德治的片面性,吸收了他的集权专制和注重刑、法的思想;否定了黄老消极无为的片面性,吸收了它的自然观思想。因为它更全面的总结了历史经验,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就被打入了政治冷宫,不被重视。
总结
因此,墨家的衰败,与它自身的空想性有很大的原因,虽然汉武帝所实施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墨家的衰败有很大关系,而这也是因为墨家自身的空想性的原因,因为它的思想不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超前性。
其他网友回答: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最活跃的时期,一批思想巨人崛起,一个个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其中广为人熟知的便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和兵家、纵横家、阴阳家。各家奔走天下,寻求人才,希冀得到君主赏识运用自家主张从而一统天下,由此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每一流派都有自己的特点,然而谁能大放异彩,成为天下显学,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战国还出现众多怪才,如鬼谷子、墨子等。墨子的怪异,则在于终其一生与世俗强权格格不入,胸怀经天纬地之才而甘为贱人苦行,不做官更不求官,风风火火地奔走全部为的扶弱救国;兼爱天下,蔑视强权,却在墨家内部搞出一套权威分明的“巨子”制;巧思天工,连著名工师公输班都自叹不如,却又崇信鬼神怪异······端的是庞大博杂地理不出头绪。这样的流派,诸子百家中更是绝无仅有。墨子因其博爱非攻思想,大有侠义之风受到中小国家、贫苦百姓的爱戴。其弟子人数众多、武功高强、手艺精巧,令天下强权势力闻风丧胆,何其威风!
墨家在战国时期极富盛名,与儒家争锋相对,有非儒即墨的说法,那为什么到了西汉时期墨家便渐渐的消失在大众视野当中了呢,这当然和西汉的政策不无关系,汉武帝遵行儒术,罢黜百家。使所有的学派都有所衰减,加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但是据考古研究直到晚清时期依然有墨家弟子的存在,但因抗夷而全部消亡,墨家在历史上有着绚烂的一笔,墨家弟子也因侠义而闻名,墨子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以我个人以为墨家是值得敬佩的,我们更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个以兼爱为基础的学派。
其他网友回答:民间流传?深入人心?
这是谁说的?不大可能吧?
最应当应用的思想,一定是最先被扼杀的思想!
因为墨家思想侵犯了高阶层群体的利益!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同样忽略了一个绝对不能忽略的问题。
人性!
兼爱?你有钱,却不给我。你又如何说爱我?我凭什么又爱你?
非攻?我是匈奴单于,如果不侵略中国掠夺粮食,我的臣民就会渡不过这个冬天,你说我侵不侵略中国?
尚同?意味着任何有心之力都可以高举”我是上天选中的圣人“来吧,你把皇位给我,我当君主!
在奴隶社会推行共产主义,这合适么?
不论挣了多少钱,都要大伙均分?这合适么?
任何一个君主都希望自己的统治千秋万代,怎么可以采纳墨家的主张呢?不仅不会采纳,而且一定会消灭!因为一旦采纳,意味着任何一个人都有资格坐上王位,统领臣民,社会不乱才怪!
小到家庭,中到公司,大到企业,高到国家,仅仅一个尚同,就让墨家学识的溃败成为必然。
后来墨家有了分支,都过上了苦行僧的生活。或是科学家,或是游侠,或幽居,哪里还有当时的风采!
如果社会上真有主张墨家学说的,要么是环保人士。要么就是社会最贫困的群体,但是不可以否认,如果这些贫困群体一旦有钱有势,第一个要灭掉的就是墨家学说。
因为人性绝对禁不住考验!
其他网友回答: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生活在春秋晚期,他创立的墨家思想兴盛于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大约200多年以后就彻底的衰落了。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力,杰用,节葬,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愿望,集中体现了以木匠瓦匠为代表的手工业者的要求。
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儒家和墨家学说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兴盛一时。到战国中期,法家思想在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儒家和墨家衰落了,儒家在西汉武帝时获得独尊地位,墨家却永远的衰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社会阶层发生剧烈的变动,作为社会上层的奴隶主贵族,许多人沦落为社会的中层,甚至社会的底层。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上升到社会的中层,许多社会中层的人们上升到社会的上层。而且从空间来看,出现了人员的大流动,这样,作为社会下层的手工业者,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他们由于职业关系,能够与社会的上层中层人士进行广泛的交往。从社会空间来看,他们能够以集体的形式进行东西南北的大流动,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思想能够通过上层中层人士传播出去,在社会上形成相当的影响。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而奔走四方,又能扩大他们的影响,因此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墨家成为显学。
第二,针对春秋时期的不义战争,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兼爱就是无阶级差别的爱,是一种广泛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战争,企盼和平。这既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也和以木匠瓦匠为代表的手工业者的切身利益有,尚贤则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开明政治的向往,尚力则是对手工业者自身价值的肯定,节用则是劳动人民珍惜社会财富的表现,节葬既反映了劳动人民对鬼神的怀疑,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更反映了劳动人民竭尽所能在战乱困境中顽强生存的强烈愿望。由于墨家思想在下层劳动人民中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又由于大国争霸,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缺乏有力的控制。因此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墨家成为显学。
第三,从秦朝统一全国到明清时期,从来没有出现过像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大动荡,大变革,大分裂,因而墨家思想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并不具备。在大一统王朝统治下,统治者追求政治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不会理会墨家思想,即使在分裂时期,处于分裂的各方也要追求安定统一发展,不会理会墨家思想。
第四,从秦朝到清朝,以木匠瓦匠为代表的手工业者,从来没有形成像墨家那样的社会群体。木匠瓦匠基本上都是分散的独立的从事手工业劳动,即使结伙儿也是暂时的,即使长期结伙劳作,也受严格地域限制。由于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手工业者很难形成全国规模的团体,更不能对社会的发展提出手工业者的要求。
第五 从思想内容来看,墨家思想反映社会低等阶级低等阶层的本质要求,反映出个人朴素的思想和善良的愿望,归根结底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格格不入的,因而不可能被统治者采纳。
其他网友回答: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为何墨家却在战国后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对于周边诸侯国的管控能力不足,各个诸侯国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体系,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文化形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人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理念,因此衍生出了很多文化派别,又被称为“百家争鸣”时期。
而在诸子百家之中,墨家和儒家是当之不让的大学排,在当时,它们被人们并称为“显学”。比如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称墨家和儒家为“世之显学”,儒家核心人物孟子也曾说“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的激进派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由此可见,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是何等辉煌。
但是奇怪的是,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儒家、墨家这两个当时不相上下的学派却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儒家为世人所推崇,而墨家则在战国后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为何呢?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为墨翟,此人被后世誉为墨家学派的第一代“巨子”。墨翟是个有能力并且很有自己想法的人,他比孔子生活的年代要晚一点,原本也是儒家弟子,因此有着“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的说法。
墨家学派建立之后,便深受底层老百姓的喜欢,因此孟子曾经评价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可见在当时,墨家学派是被人推崇的。而当时又有着“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的说法,也就是说,儒家和墨家相辅相成,有一较高低的能力。
墨子为了传播墨家学派,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比如前往宋国充当大夫。墨子甚至曾经与鲁班进行过“攻守演习”,并击败了鲁班。由此可见,墨子是一个有思想并且还有实践能力的人。
但是可惜的是,在后来的秦汉王朝之时,墨子学派却逐渐没落了。其实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墨子的思想与封建帝王所需要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政策相违背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墨家学派认为“天子”和“三工大臣”是需要被选出来的。而当时的统治阶级只想要“家天下”,又怎么可能愿意去传播墨子思想呢?
第二, 墨子主张“兼爱”与“人人平等”。对于统治者而言,他们希望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自然是不愿意与底层人民“人人平等”,因此他们并不喜欢墨家思想。
第三、汉武帝时期,大肆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官学政策,墨家也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从此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墨家思想才被学者重新发掘出来。
倘若墨子生活在如今的年代,或许他的思想会为人们所推崇的,但是可惜的是,他生活在了一个阶级深严的年代,最终让自己的思想逐渐走向了穷途末路。
其他网友回答:从来没有消失,一直都在,民间自有,不关注不了解不熟悉不理解必然认为不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出自于《韩非子》,里面说,儒家和墨家是世之显学。后来,唐代的韩愈也曾说,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不入儒则入墨。可见,儒、墨思想影响的深远。
那么,为什么墨家会衰落呢?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墨家思想太具有普遍性。日本学者谷中信一曾在《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里面专门写过,墨家思想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太普遍,有点像普世价值,所以这种思想肯定不能凸显一个学派的价值。比如兼爱,就是让每个人爱每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世界充满爱,“非攻”就是息战止兵,用协商的方式去处理纠纷,有点像现在西方哈贝马斯所提的“协商性理论”。所以,当这些观念普及之后,人们自然也就忘了墨家学派的贡献。
墨子
第二个,则是儒家成为思想主流的缘故。我们要知道,墨家思想是在孔子之后出现的,而且它是以批判儒家思想作为自己使命的。比如孔子讲“爱有差等”,墨子就说要“兼爱”,孔子强调音乐的作用,它就说音乐是统治阶层的工具。孔子重视祭祀和丧葬礼仪,认为这是关乎人生死的大事,墨子就说这是虚假的形式,劳民伤财等等。所以,当两种思想激烈交锋,且有一种思想胜出的时候,另一种思想肯定会遭到压制。
第三个,是墨子的秘密结社思想引起了统治者的畏惧。墨子有一个秘密结社组织叫“巨子”,这个结社里面有严密的等级秩序,下层要服从上层,外出作战要身先士卒,如果有谁敢临阵脱逃,组织里的人是可以杀掉他的。而且,这个组织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就是阻止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是他们以兵止兵的方式让很多统治者感到害怕。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尤其是汉朝初年对地方结社的打压,让墨家的组织不再有生存的空间。所以,差不多到汉朝初年,或者说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之后,墨家思想就几乎彻底绝迹了。
威海链 » 有人说墨家思想在民间流传广且深入人心,为何墨家消失了?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