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约前280~233)本是儒家弟子,却成为法家著名的人物,不仅受荀子的影响,而且博采老、名、法各家要旨,集成韩非子的刑名法术之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即荀子),斯(李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其中“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说明韩非成为法家著名的人物,不仅受荀子的影响,而且归根于老子之学。他的名著中,有《解老》、《喻老》二篇。归本,归根。黄,黄帝。老,老子。
谢谢邀请!
其他网友回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思想,他的核心主张是内圣外王之道。所谓内圣,就是主张人要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做一个道德上达到极为高尚的境界的人,这是说人的个人的修炼,而外王,讲的是一种治国理政之道,是说如何才能统一天下,实施仁政的问题。在孔子的传人中,一派传承了孔子的内圣的思想,这个人就是孟子,而另外一派继承了孔子的外王的思想,这个人就是战国末期儒家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个大师荀子。
在说韩非子之前,我们很有必要说说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主张,因为正是建立在人性论的不同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孟子与荀子之间思想的不同。
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人性善并进行系统论证的哲学家。孟子认为,人的内心天然地存在着四种善端,分别是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对应着人的仁义礼智等四种心。孟子认为,人性本性是善的,所以人可以为善,只要我们能好好地保持好内心的善端,不让他丢掉,就能做一个仁人,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孟子主张提升内心的道德,以此达到内圣的目的。
而荀子与孟子的思想完全相反。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因为人是有生存欲望的,而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旦不加限制,人的欲望就会无限膨胀,人就会做各种各样的坏事出来。但荀子认为,人性的恶可以通过后天的改造而发生改变,这个改造就是礼,就是社会秩序,只要用一定的严格的社会秩序要规范人的行为,那么人就能变好,因此荀子和孟子走出了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
从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的理论的不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孟子主张个人心灵的修炼,属于内圣派,而荀子主张加强社会控制,主张用礼来规范人的行为。这个礼,其实就是社会的强制力量,在荀子这里,礼其实已经距离法很近了。所以,我们说,在荀子的儒家思想中,其实早已经蕴含了法家的思想。
荀子有两个最著名的弟子,一个是韩非子,一个是李斯,这两个弟子都没有成为儒家的传人,相反,韩非子成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李斯,没有成为法家的理论家,而是成了法家思想的具体践行者,他制定了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的几乎所有的规章制度,将法家思想治国推向了高峰。
韩非师从荀子,但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这个法术的术,其实来自于法家思想家申不害的思想,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而法,这是来自于著名法家的思想家改革家商鞅的理论。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另外,我们发现韩非子非常崇尚老子的学说,他专门写了专著解释老子的学说,他思想中有老子的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的思想。所以,韩非子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思想,从而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一部分是建立在管子、商鞅等法家思想的基础上的,但是他的理论的根源,却是来自于荀子的性恶论,来自于荀子的礼的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对利益充满了天然的追逐,而韩非子这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只要有利益,人性中对利益的追求的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韩非子在荀子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法来约束民众,施刑于民,才可“禁奸于未萌”。因此他认为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韩非子的法,其实就是荀子的礼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教出来的两个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却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实践者的原因了。
其他网友回答:个人观点儒家和道家结合才是治世的良方。光儒家有剥削的嫌疑。光道家难以为继。相结合社会才有序,才有道德伦理。
其他网友回答:荀况(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原本是儒家弟子,后来反其道而行之。主张人性本恶和人定胜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不同,不相与谋。荀子后来被逐出儒门。韩非子原也是儒家弟子,正是受了荀子的影响,离经叛道而成为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荀子是儒法之大成者,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儒家或法家。性恶论的提出奠定了法家根基。不然,一个儒家学者教出了李斯、韩非子这样的法家弟子,岂不成了笑话。
威海链 » 韩非子本是儒家弟子,却成为法家著名的人物,是受荀子的影响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