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如何理解?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是指,最善者如同水一般高尚。因为水,作为天地万物之一,看似平常无奇,但它滋润着天地万物,可以想象如果这世界上没有水,也就等于毁灭。所以,将最善者比喻水是非常崇高的一种境界。

众所周知,古人有一句话叫:“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饮水思源”。还有一句话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所谓“友”的解释为:“从二又相,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如左右手也”。为什么如此解释?因为“君子之交淡如水”。为什么人往高处走,水却要往低处流?因为地低成海,所以,处事低调,为人真诚,心静如水。由此可见,水虽不起眼,但水是忘我牺牲的一种非常崇高的精神。

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所有人类,动物、植物包括细菌病毒间都在为争夺生存权而战斗,只有水不与其纷争。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无风不起浪,是风作怪。

所以,人性也是一样的,只有克服自私于无私,才是真善。只有牺牲忘我的利益付出,才是上善。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第八章独家解析版

欢迎您收藏、关注、善意整篇转发及共同探讨学习。

声明:恶意盗仿、片段粘贴复制、抄袭者必究!

《道德经》前后共分81章,今天在《弯豆聊国学》里继续解析第八章部分,以后还会对81章的其它部分逐一进行解析,后期也会对这些解析,做相应的视频诵读。

春秋时期 · 老子在其《道德经》第八章里有如是说: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④。夫唯不争,故无尤⑤。

【注释】

①、上:位置在最高处的~~~简单化点可直接理解成最 善:良好的品行 若:如、像

②、处……所恶:处在、呆在…厌恶的地方

③、几:这里可看做副词、将近, 于:往、去

④、渊:深远、博大 善:此段话都泛指德行、品德、大善等 事:动词做、做事 动:

⑤、夫:指人、那人、圣人、有贤德的人 等 ,唯:只有 ,只要或代表无具体所指 尤:过、过错,怨恨。

【解析】

译:

最高尚的行为规范如同水一般。水,最高贵的品德在于不但能用自身润泽万物,且不与万物相争,并让自己呆在万物都不喜欢呆的地方。所以说,它最接近道。【选择品德高尚充满仁爱,氛围良好的处所居住,在这充满仁爱,品德高尚的地方,让自己心怀大爱,并与那些品德崇高者同行,说话讲究诚信,为政就以德治天下,个人处事要以德待人,并积极的去做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事,行动上则选择有利于发扬光大德与道的最佳时机】。贤德之人不会与人争功,所以也就没有过错更不会招来怨恨。

白话文译释: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译注。本人与传统上许多的注解版本不同。个人认为老子此处不管是语句上,还是用词排列上对中间那个“善”字的用法都是很讲究的。理解正确对理解老子的思想不但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它们代表的应该是一个意思,而非各有所指。就是说他们代表着相同的概念。这个“善”字在这一串的三字言里,是同一概念的递进表达,是指大善、大德!这样才说的通。绝非这同一个“善”字在不同的三字言里,各代表不同意思,可以向不同方向演绎。所以本人坚持把这句话按个人的理解译释为:【选择道德风气良好的地方居住,让自己心怀大爱,并与那些品德高尚者为伍,说话讲究诚信、 为政时就以德治天下,在个人行事上,力求以德服人的同时,还要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来做这些事。在行动上则要选择德与道并存的最佳时机,并将之发扬光大】

* * * * *

那么把第八章用白话文完整的译释出来就是:

最高上的道德品行规范就如同水一般。水最高贵的德行在于它不但润泽着万物,还不与他们争高低、论长短。并让自己呆在万物都不愿呆的地方。所以说,它最接近道。选择道德风气良好的地方居住,让自己心怀大爱,与那些品德高尚者为伍,说话讲究诚信不撒谎骗人,为政时是以德治天下,个人行事力求以德服人,再积极充满正能量的去做这些事,在行动上选择德与道并存的最佳时机并将之发扬光大。贤德之人就是这样为人处世的,他们不会与任何人争功,所以也就没有什么过错,更不会招来怨恨。

#原创诗文图片##摄影##时尚在身边##国学##道德经#

其他网友回答: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为。

上善若水一句,应该是道德经一书里面,被误读最严重的一句。而且被误读后的解释,也流传的最广。通常,这句话被理解为,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再往人伦琐碎上发散一通,这样一来,道德经就彻底的被降格解读了。沿着温柔-不争-不辨-无为-宽恕,这样一条世俗人伦的脉络阐释下去,最后曲解了《道德经》的原意。

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说,在圣人看来,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为,就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又是怎样的呢,往下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此句中,利的真正含义,是指通利。争,则是不与外物撞击之意。最高明的做法,就像水一样,能够通利万物,而不与万物撞击。这个思想,也体现在庄子的思想里面,庄子所说的应物无穷,游刃有余,都是在阐述老子的这个思想。因为水没有常形,它是根据外物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形状,沿着空虚的地方,使自己通利过去。从而也避免与万物发生碰撞。这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其他网友回答:

我理解老子在告诫世人,水利万物而不争,人们应像它那样为社会谋福祉。不应该斗斗斗,应该滋润万物。不要楞角,应随方就圆。

其他网友回答: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②,处众人之所恶③,故几于道④。居善地⑤,心善渊⑥,与善仁⑦,言善信⑧,正善治⑨,事善能⑩,动善时⑪。夫唯不争,故无尤⑫。

[通释]

上等表现像水一样。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的地方,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标准。居处以环境适宜为善,思想以深邃为善,结交以仁爱为善,言辞以真实为善,为政以安定为善,做事以持久为善,行动以时机适当为善。正因为不争夺什么,所以没有灾祸。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等的表现像水一样。上善,最好的表现,最好的做法。

②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利,施利于,向……施利。

③处众人之所恶: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之地。恶,音wù,厌恶,讨厌。

④故几于道: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几,音jī,几乎,接近。道,正确的原则,道的标准。

⑤居善地:居处以环境适宜为善。居,居处。善,以……为善。地,名词,适宜的生存环境,清静的环境。

⑥心善渊:思想以深邃为善。心,思想。渊,深邃。

⑦与善仁:结交以仁厚为善。与,结交。仁,仁爱之人,仁厚之人。

⑧言善信:言辞以真诚为善。言,说话,言辞。信,讲信用,诚信。

⑨正善治:为政以保持安定为善。正,同“政”,为政,治理国家。治,秩序稳定。

⑩事善能:做事以持久为善。事,用作动词,做事。能,同“耐”,音nài,忍耐,长久坚持,持久。

⑪动善时:行动以时机适当为善。动,行动。时,用作动词,时机适当,把握时机。

⑫夫唯不争,故无尤: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没有过失。夫唯,正是因为。 尤,过失,引申为灾难、祸患。

[意义归纳]

本章讲上善若水的道理。全章分为两层。

第一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围绕“不争”谈水之善。

第二层:“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谈“若水”之善的具体表现。

[解读与点评]

最好表现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向万物施利而不争夺,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标准。要注意“上善若水”,这是用比喻来领起,是说“上善”的做法似水,“上善”的品质似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直接说水之善。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则回到“上善”,从不同角度说怎样做到像水一样的上善。选择适宜的居处环境才是最好的,保持思想深度才是最好的,选择仁爱的人来结交才是最好的,说话保持客观本真才是最好的,为政保持安定才是最好的,做事持久忍耐才是最好的,把握恰当的时机再行动才是最好的。

正是有了这种不争的品格,所以不会有灾祸。“夫唯不争,故无尤”回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时对上面“七善”进行概括总结。

本章表面是“水论”,其实是以水做引子,引出“上善”的道理。

很明显,本章意在告诫身处上位之人,向善最好的表现就是像水一样。水有何善?水善处下,善以柔胜刚,给予万物好处而不与万物争利。水往下处流,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道的原则就是不争,就是甘处其后,甘居其外,甘居下游。“处众人之所恶”,本来说水,却拿人的主观感受说事,赋予了水人格化的内涵。

本章讲了“七善”。居处以选择环境为善。选择什么样的环境,这里没说,大概就是不引人注目的环境,大概就是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是不争之地,应该是清静之所。“居善地”大概与孔子的“择不处仁,焉得知”暗合。思想以保持沉静深邃为善,这样才深不可测,才可以达到“莫知其极”(第五十九章)。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不争之心。结交仁厚之人,此仁者应该是不争之人,与他们结交可以避免危害。言辞真实、真诚,恪守信用,才能让人信服。这些言辞应该是不争之言。“信”是道的品质,循道而行之人有信就是有德,即“德信”(第四十九章)。为政能保持稳定秩序,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达到长治久安。什么样的为政才稳定?当然是不争之政。处事容忍,才能不躁动,“能”的本质就是不争,因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急功近利、贸然而动多败。诸版本尚未有将“能”解作“耐”的。耐是一种品质,是“忍耐”之“耐”,是“吃苦耐劳”之“耐”,守道之人才能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耐得住平淡,耐得住辛苦。做到了“耐”,就能宽容、包容、兼容,就能清静无为,置身于矛盾纷争之外,就能“后其身”“外其身”;耐,又是一种坚守,是对道的一种态度,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适当的时机才行动,才会有好的效果。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解说像水一样品格:严冬来临,江河冰封;春暖花开,江河消融。“事善能”就是在严峻的形式下让自己处于“冰冻”状态,“动善时”就是随着温度的回升使自己逐渐流动起来——概括起来,这七善就是存不争之心,处不争之地,结交不争之人,说不争之话,行不争之政,做不争之事,因时而动,做到这些就是不争。不争就不会出现过失,就不会招致灾难。这些都是“上善”的品质。

其他网友回答:

好玩的国学的回答,好玩有趣又有料。·

老子为什么喜欢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老子喜欢水的原因,还不仅仅在于此。在老子看来,水集中了道的最高规律,集中体现了老子的道家哲学的观点,特别是道家的自然无为守拙示弱的生活哲学。

在解释道德经第八章的“上善若水”一节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道家哲学,了解一下老子的人生哲学。

第一,道是老子道家哲学的最高原则。老子说道很难懂,看不见摸不着,是宇宙的最高原则,它是无法用语言来界定的。道在本质上是无,但是它有驾驭了宇宙万物,属于有。

第二,人要道法自然。人也是道的一部分。道就是事物的规律,是本然,是自然而然的样子。

第三,在人生哲学上,人要清静无为,要融于自然,而不是对抗自然。

第四,人要学会示弱,因为一切柔软的东西,都最终拥有强大的蓬勃的力量,反倒是那些刚硬的东西,容易折断,容易死掉。所谓强梁者不得其死。

第五,人要慈爱,要有一颗包容之心。老子说到自己的人生经验的时候,说他有是三样宝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面就包含了老子的道家的人生哲学。除了要慈爱,有包容之心和宽大的胸怀之外,还要活的简单淡然,最好是人淡如菊平淡如水的那种生活。最后一条是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要去争先恐后,以不争之心去过生活。

这是老子的道家学说,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论述。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道德经的第八章,关于上善若水的思想了。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的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水是最接近道的,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水的几种优点,或者说水的生存方式,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启示。

第一,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所以说有柔情似水的说法。

第二,水也是天下最为坚强的东西。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水依靠自己锲而不舍的顽强的毅力和坚持,最终却能战胜一切强大的东西。

以上这两点,不正是老子强调的柔弱示弱的哲学吗?老子的守弱示弱的哲学,其实并不是让我们做柔情似水柔软无骨,而是要学水的坚持和顽强。

第三,水可以包容一切。水正是包容小河小溪的水,最终才成就了汪洋大海。所以水又有包容慈爱的特质。这与老子的三宝是极为相似的。

第四,水是奉献者。水滋养万物,但从来不去争功,也不去抱怨,而是默默地做贡献。这不正和老子的不争哲学一脉相承吗?

接下来,老子从政治、社会、人的价值观等方面,从水的各个方面的善,继续进行论证:

心善渊:人的胸怀要像大海一样宽广。

与善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我们要学水的精神,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我们也要实践不争的精神,唯有不争,才没有人与你争,这样你就能成为最伟大的强者。这个不争,不是说让我们心如死灰什么也不干,老子告诉我们,争还是要争的,关键是要以不争之心来争。这才是道。

言善信:水如镜子,是真实地反映万物。人也应该如水一样恪守信用。

政善治、事善能: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治理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都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也应该顺势而为。


  

其他网友回答:

《人生成长的启示,老子全文解说》第八章:人在社会中应该如何定位

01,当社会性遇到自我中心

上一年,人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开始出现在人文系统中,但它还没有完全长好,带着需要继续成长的礼旋钮,人生进入到了第八个年头。我们的社会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儿,叫做:七、八岁,讨人嫌。这里所说的七、八岁应该指的是虚岁,分别对应的是人生的第七和第八个年头,用现在常用的周岁年龄来说明的话,应该是6岁和7岁。和这句俗语相对应,就在这两年,人的社会性开始出现和形成。但这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因果关系。正是由于人的社会性的出现,使得6、7岁的孩童开始意识到社会的存在;正是由于社会性的形成,使得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来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予以定位。上一章所介绍的延续自我中心的努力将贯穿礼旋钮形成的这两年中的每一个日子,而在更早一些时间出现的逻辑旋钮,经历的几年的历练,将在此时为维护自我中心而派上用场。以自我中心为基础,将周围的人视为自己的陪衬和玩具,并有一套自以为合理的逻辑相伴随,此时的孩童往往会将大人逼入墙角。于是,我们看到的七、八岁的孩童是那样拿着不是当理说,是那样的令人气愤,是那样的“讨人嫌”。

02,山峰方案

当一个新人出现在某个组织中时,不可避免的就是他要为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以及与组织中其他人的关系予以定位。与此相同,随着孩童的成长,他或她以新人的面貌出现在社会之中。以什么样的姿态融入社会?给自己在社会中确立何种地位和形象?这些问题都是刚刚进入社会的新人必需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延续孩童的自我中心意识是一种方案,很多家长会选择这个方案。其原因是这种定位会使得这个年龄的孩子接受起来相对容易,家长也乐见自己的孩子被众人围绕。同时,这个方案在初期操作起来也不太困难。延续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为他找一些朋友,其主要目的是陪他玩,人为地建造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小环境;还可以为他培养一种技能,通过在学校比赛、表演,从而获得自我中心的心理感受;或是不论孩子所做的事产生什么结果都激情澎湃地对他说:你是最棒的。在这两年使用这些方法都会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这样的意识原本是人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出现之前孩童的思维模式。显然,延续他的思维模式比改变来得容易,孩子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方案。这个方案的特点是让孩子将自己定位为社会的中心,认为自己是人群中的山峰,我们可以称其为山峰方案。

山峰方案显然不太好,甚至是太不好了,尽管有许多家长选择它。这个方案的初始操作难度小,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变化小,孩子易于接受,家长也喜欢看到自己的孩子拔尖和出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这个方案的家长和孩子会发现路越来越难走,问题越来越难以应付。为一个6、7岁的孩子找几个小朋友,让他成为这个小环境的中心可能还容易些,花些钱,办几个聚会就可以做到。但是到了15岁,再要找几个孩子来陪着你那个自以为中心的孩子玩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维持这个年轻人自我中心意识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自我中心思维模式的孩子为了维持山峰方案会逐渐消耗这个家庭前辈所积攒的家庭财富、人文关系和社会地位。这个方案能维持多久,完全取决于这个孩子的家庭有多少财富、多大的名声和多高的地位可以用来消耗。普通家庭能将孩子的自我中心维系三、五年就已经很不错了。那些社会名人,高官、巨富当然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在自我中心的环境中生活的久一些,但也不会久多少,到了15岁,最多到20岁,这些在家长精心设计下,延续自我中心思维模式的孩子就会为这个家庭带来无法承受的重压。几代人所积累的家庭财富、名誉和地位将完全填进山峰方案之中。

03,石头方案

山峰方案不好,那就换一个好一些的方案。显然,在孩子礼旋钮成长的这两年,不去改变他的自我中心思维,尽管获得了短期的平顺,但却给未来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应该告诉孩子他不是社会的中心。不是中心,总要是些什么。在家里如果不是所有的人都众星捧月般地对待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不会完全延续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他可能会将自己看作是一块石头,石头比山小,由于大小、材质的不同会在某些时候成为中心,某些时候淹没在人群中。我们将这样的方案称作石头方案。《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就是一个典型的石头方案所塑造的人。由于他的父亲一直压制他,尽管家里的其他人都视其为珍宝,他还是没有形成自我中心的山峰思维模式。采用石头方案的孩童会在礼旋钮形成的这两年经历一定程度的心理落差,但是这个方案可以走得长远很多。比较山峰方案,这个方案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来加以维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保持自己从这两年开始就形成的自我认识,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定位。由于生活环境、自身经历的差异,他可能认为自己或是块宝石、或是块顽石。尽管这种思维定位会比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更有利于进入社会,但是由于石头有棱角、有形状、有大小尺寸,让一块石头完全融入环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石头方案塑造的人会执着于自己的风格,就如同石头执着于自身的棱角。这样的人虽然不会要求社会以自己为中心,但也与社会有着不小的距离。这样的人非常有可能在成年后遁世,就像贾宝玉一样。虽然比起山峰方案,石头方案要好很多,但并不能完全让我们满意,特别是在融入社会的环节。为了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或许需要让自己的个性比石头还小一些。

04,沙子方案

沙子方案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将自己看作是微小的沙粒,非常符合人在芸芸众生中的形象。沙粒微小,放在那里都不显眼,沙子融入环境的能力显然要比石头强很多。可以想见,如果一个孩童在礼旋钮形成的这两年就将自我定位从中心改变为万千沙粒中的一粒,尽管这样的转变可能会很难,但是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显然是有利的。这个方案所塑造的孩童对比前两个方案会有明显的优点,他们将更加容易度过人生第三个阶段的起始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青春期;他们会在人生的第四个阶段,也就是成人期,更加容易地进入社会、并融入社会。对于人的社会性来说,沙子方案显然是一个好的方案。然而,尽管这个方案不错,还是有问题存在的。就沙子的特点而言,融入社会问题不大,但要其完成什么伟大的事业也很难。有着沙子定位的人在进入社会后主要面临的是自信心的建立,这样的人非常有可能庸庸碌碌地走完一生。当然,人的自我定位并非不能改变,有着山峰定位的人在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如果他没有崩溃,就很可能将在我定位变为石头或沙子。而有着沙子自我定位的人有可能在一次次的成功之后而逐渐建立自信,改变自己的定位,进而做更大的事。但是,如果我们不考虑日后的改变,仅就沙子定位而言,它或许是个好方案,但并非上好的。有没有什么事物,它们可以很小,小到被人忽略;但又可以很大,大到势不可挡。有的,这样的东西名叫水。

05,水方案

说到小,水可以比沙子还小,它们以分子的形态存在于空气之中。这样的形态我们根本无法看到,只是通过“湿度”这个概念来感受到它。说到大,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表面被水覆盖。蓄积起来的水可以冲开崇山峻岭,可以载动艨艟巨舰。如果我们的性格像水,那么,我们不仅可以相当容易地融入社会,也可以做出开山劈岭的宏大事业。可见,相比起其它方案,水方案才是上好的。水可大可小,并且为万物所必需。说它大,它可以滋养万物,有利于万物;说它小,它从来不为自己滋养了万物而争取什么名分。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团体里是水一样的性格,那么他在的时候,对整个团组起着滋养作用,而人们很少能注意到他。可是,当这个水样性格的人离开这个团体后,大家会马上就会发现他的价值。就如同我们看待水那样,平常的日子里,我们不会时时感受到水的存在,而一旦停了水,种种不便就马上就会反映出来。应该说,如果一个人在某个团体里有着水一般的作用,那么他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水的特点还不仅仅是利于万物而不争,它还会处在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不是有那么句话吗,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就是说,水是处在众人都不喜欢的位置。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位置,才是最接近于道的位置。

尽管水方案是上好的,但我们无法刻意地去采取这个方案。在我们介绍的这几个方案中,只有山峰方案是可以人为去安排的,可惜的是这样的安排需要巨大的耗费,故不能长久。对于其它几个方案,刻意地安排就很难做到,那需要环境的配合。一个人,特别是礼旋钮成长的这两年的孩童遇到什么样的环境,才可以使他的性格趋近与哪种方案,这是非常难以事先安排的。就算是我们想为自己的孩子安排一个上好的方案,那也需要越过自己的心理承受关口。为什么这样说呢?水方案告诉我们,水处在众人都不愿意去、都厌恶的地方,这样的环境基本上是一个受众人欺负的环境,试问一下,有那个父母能把自己6、7岁的孩子有意地放到这样的环境中?因此,这需要机缘。或许是这样的状况,孩子在某个集体里一直受欺负,但是他的父母一直没有发现,反之一直在鼓励孩子努力融入那个集体。在一段时间孩子受到周围人的团体欺负而没有崩溃,挺过来了,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很大的机会进入到了我们所提到的上好的水方案之中。与此同时,那些欺负这个孩子的小团体的所有成员就完全失去了采用人生定位中上好方案的机会。一个人采用了水方案来塑造自己,其代价是一群人远离了道,因此,我们可以确信地说,在6、7岁这两年,受了周围孩子欺负的那个孩童不一定是不幸的。

06,水方案是上好的

水方案之所以是上好的,是因为它利万物而不争,处在大家都不愿意去的所在,与道的形象最接近。正是由于与道相类似,水才有许多它自己最擅长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一个人做大事所需要的品格。

首先,水最善于找到它自己的居所,无论是山间的小溪、辽阔的海洋还是天上的云朵,水总能从容地存在于其中。融入社会仅仅是最为简单的能力,发现自己在社会中最合适的位置才是水的特点。这叫做:居善地。

另外,水还能比任何其它事物都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渊深,任何事物的蓄积都无法像水那样能够很快地形成深渊。一个渊深的内心是人成就大事不可或缺的条件。这叫做:心善渊。

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许还容易些,但保持自己做事每次都能做对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却又是很难达到的。然而这正是水的特点,无论是润物的春雨,还是带走酷热的台风骤雨,水总是能够让它所做的事尽量完美。做好自己的事,这样的行为有个名字:忠。人的社会性——礼旋钮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忠。这叫做:与善仁。

守信是人所组成的社会可以延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孔子就说:“民无信不立”。如果仅就一个人来说,信是没有意义的。有人与人之间关系,才有信这个概念。信是人的社会性——礼旋钮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信,我们会发现水做得非常好。世间万物,无论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还是无生命山川、大地,几乎没有谁是不信任水的。如果我们可以像水那样获得社会的信任,我们就有可能被社会委以重任。而被委以重任,是做成大事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这叫做:言善信。

有了大事让我们做固然好,但是否能够驾驭它却成了大问题。有的人管理一个县没有问题,管理一个省就会出乱子。能够管理多大的团队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与水平,而在这一点上,水表现得就极为出色。无论水涓涓细流,还是浩瀚的江海,水总是能显现与水量相匹配的最佳形象。如果类比于一个社会,水对自身的管理是很完美的。这叫做:政善治。

水除了有以上的这些特点外还特别会善用自身之力和善借外部之时,也就是说,水能够在充分借用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因势利导地、非常有效地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到最大。所谓善用自身之力说的是能够将自己本身的力量通过某种方式集中发挥出来。《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学了九阳真经后,体内拥有巨大的内力,但他还是无法推动“无妄位”的巨石,而在修习了乾坤大挪移之后就可以推开巨石了。乾坤大挪移没有增加张无忌的内力,只是将他的内力有效地发挥了出来。水就是这样,不仅拥有巨大的内力,还有善于发挥自身能量的技巧。无论是滴水穿石,还是水涨船高,水都能向我们展现它善用自身之力的特点。这叫做:事善能。

水不仅能善用自己的力量,还善于借用环境的力量。高山峡谷间的瀑布借用的是重力,满月时到来的潮汐借用的是天体之间的引力,对这些力的借用没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和水相匹敌。水总是因时而动,因势而动。很好的把握时机和外部势力才能将自身的力量充分地显现出来。这叫做:动善时。

一个具有了水一样性格的人就会具备以上的这些特点,他会善于发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善于保持自己内心的渊深;会做事;守信用;善于治理团队;善于发挥自身的能力;善于把握时间和借助外部力量。不仅如此,这样的人总是利于万物而自己不争。然而,这样的特性恰恰又是社会、团体非常需要的。虽然他不争,却总会有人来请他来做事。水一样不争的品格不但不会被社会遗忘,反而会被委以重任,会获得做大事的机会。这样的不争是无害的,是不会妨碍人生价值的实现的。

塑造水一样的性格是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做的事情,尽管如此,在人生的第七、八这两个年头,人文系统的社会性单元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在这两年采用水方案来塑造礼旋钮,进而塑造人文系统对未来的人生道路都是极其有益的。由于人的社会性单元正处于发育期,此时将水性格注入人文系统会比以后任何时候做这件事都要容易很多。给一个新系统输入观念总比改变一个已有系统要来得容易。在人生的第八年,采用水方案是一个上好的选择: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其他网友回答:

我没有读过道德经,上善若水是在30岁出头的时候听见的,水为什么善是老子观察而细思出来的,水流则不腐,遇阻则可绕道,遇渊则可成潭成湖集聚力量,你用藤条抽打,它不叫疼,也不记仇,所以老子教育世人,水为上善之物,喻人事则心善如水,处事可集聚经验教训,天下没有克服不了的事。这是我没有读过道德经的人在听到这句话的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

水是一种很柔弱的东西,它没有自己的主张,但是水的变化无穷无尽……你放个方的容器盛它,它就是方。你放个圆的盛它,它就是圆。水热的时候就会变成蒸汽,遇到冷空气的时候也会变成雪花落下来,也会变成冰包打下来。根据天气的气候改变而改变,水可以往低下流,也可以往上升。颜色也会跟着色身而改变,万物静它也静,万物动它也动。水能利万物也能毁掉万物…………

当人口渴的时候,它能滋润一个人,当人弱水喝多的时候也能杀掉一个人。所以水对人的作用要回归中道这里来,不能多也不能少。

金能生水,但是从自然界来讲作用并不大,水能克火,这个在自然中发挥作用很大。

还有人类拿水来做个实验,当你爱它发语言,再结冰放大观察它就结出美好的雪花,当你来骂它!它发出很丑的雪花形状来!所以人爱自然,自然也爱人类。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会毁掉人类!

无量天尊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都讲究“善”的内涵,其中儒家和佛家的“善”是仁爱和慈悲的意思。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曾这样讲述“善”的内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这一段话中老子提出了“上善若水”的概念,因为在天地自然的万物之中,万物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水的滋润,它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处处为万物着想,而从不考虑自身的利益,不争名、不图利、至善至柔,这是一种崇高的品行。因此说;水所具有的这种善,具体到一个人的身上,是指人们的品行如果能够达到水滋养万物的地步,胸襟包容天下,不与世人争一时长短,那么将是最高的一种德行了,具体而言,在为人处世上,我们要学会居善地,也即秉持谦卑的姿态。

心善渊,像大海一样具有广阔的胸襟。

与善仁,只求付出,不求回报。

言善信,言出必行,行必有果。

正善治,像至柔至美的水一样立身公正。

事善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才能。

动善时,善于把握良好的时机。

所以综合理解“上善”就是至善至美的意思。“若水”和水一样柔和处世,滋养万物而不争。同时还要具有以柔克刚、胸怀万物的宏伟气度。更要有水滴石穿的坚韧不拔,兼具柔水那般能上能下的平和心态。


标签: 上善若水 第八章 道德经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