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表示君主以德服人,而“霸道”则表示君主属以武力镇压人。“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就在一个仁字。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君主施行仁政的关键。
1、孟子思想中的的“王道”与“霸道”孟子尊崇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在孔子“仁”的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观点,就是孟子认为人先天拥有恻隐之心,即人先天就有“不忍人之痛”的同情心,于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将其性善论的思想放在治国理政上做了上进一步作出推理,他说:
“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也就是说,孟子认为,君主施行爱人之仁的仁政,可善治天下。基于此,孟子提出了“王道”。所谓王道,就是以仁义为基础去施行仁政。
与此同时,孟子针对“王道”,也提出了何谓“霸道”。
“霸道”与“王道”是相对立的。“王道”讲求以德服人,“霸道”则讲求以武服人。
当然,以德服人当属心服口服,那么以德服人的君主自然不会惹百姓抱怨,继而能够国泰民安。“以武服人”就不一样,这属于一种由上到下的强制性、被动性的压制。谁天生喜欢被压制呢?同时,谁又能保证永远可以站在压制他人的那一方呢?所以孟子认为“霸道”之以武服人十分危险,一个君主以“霸道”治国,那么在他的治理下,暴动和战争时时刻刻都在酝酿中。
所以,孟子认为,一位明君,需要施行“王道”,而非霸道。
2、施行王道即施行仁政,施行仁政的关键在于解决民生问题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为,百姓的是否能够安居乐业,与君主是否能够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息息相关。
因为我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耕,所以,孟子想到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就是要给百姓土地。在《孟子》一书中,记录着孟子这样一段话: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也就是说,孟子觉得,一个施行仁政的君主,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让老百姓有土地,能够养活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这样,百姓便会有“恒心”,然后安居乐业。
君主要给土地百姓是肯定的,但是分配土地亦是个问题,基于此,孟子提出了“井田制”。
3、孟子的井田制:分清各自土地归属边界,以此避免战争与纠纷孟子认为君主施行“仁政”要保障民生,保障民生要给予百姓土地,给予百姓土地就要注意土地分配问题,于是孟子提出了井田制。
什么是井田制呢?从其土地分配制度上来看,大概就是九百亩田地按照“井”字排列,八户人家每家一百亩,中间的那一百亩地就属国家公田,公田由八户人家共同耕种。
但是井田制的意义并不在分配法则上,而在于孟子在井田制中强调“经界”的观念,说通俗一些,就是孟子十分强调土地归属边界的清晰明了。
孟子之井田制旨在强调:要保证国家安定,除了保证百姓有地耕以外,还要把土地归属边界划分清楚。如果国内百姓于百姓之间的土地界限清晰明了,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土地界限清晰明了了,那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与国之间,一定程度上就不会因为土地界限不分明而发生不必要的争斗了。
由此来看,孟子提出的井田制仅将其看成一个土地分配制度的话,肯定是不完善,但是其井田制透露出的“分清边界”的思想,却表现了孟子的重民思想,其次也侧面告诉我们,孟子认为当时社会的战争,大多源于争夺界限不明的土地等资源。
4、持王道可长治久安,施仁政需重民生总而言之,孟子所谓的“霸道”与“王道”,二者主要区别就在于君主是否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以仁义教化百姓的是“王道”,君主秉持“王道”,国家可以长治久安。以武力让百姓屈服的是“霸道”,秉持“霸道”之君主政权持续不了多久。
同时,孟子还指出一个秉持“王道”的君主施行仁政的关键就在于解决百姓民生。基于百姓民生问题,孟子指出,要想百姓有“恒心”去安居乐业,就需要让百姓拥有土地。谈到土地,孟子就想到了土地分配问题,继而提出井田制。
当然,孟子的井田制是有其局限性的,但是孟子井田制中强调的“分清边界”这一观点,却颇为深刻。一方面体现了孟子重民思想,一方也从表明孟子认为当时社会之战争源头,多在于对界限不明之土地资源争夺。
其他网友回答:<2>王道与霸道“霸道”,在春秋战国时有具体的指代对象,即春秋五霸。尽管五霸所指代的五个国家还存在争议,但是五霸的治国之道是相通的,即通过提高军事力量,武力征服他国,称雄天下。“霸道”的代表有:兵家、法家。
“王道”,即通过实行“仁政”,改善人民生活,采用合适的政策促进国家生产,提高综合国力,从而争取天下百姓的拥护,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王道”的代表有:儒家、道家、墨家。
孟子的“王道”观孟子是坚决拥护“王道”而反对“霸道”的,在《孟子》一书中,开篇就提出了“王道”的推行方法: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要做到“王道”,必然要反对“霸道”,原因在于战争必然会影响人民生产和生活,因而孟子对春秋五霸多加挞伐。而春秋五霸的依次交替似乎也能说明“霸道”虽然能让一个国家迅速强大,但却并不能长久地保持下去。但由于当时社会上找不到推行“王道”的国家,因此孟子只能将目光投向三代之治,以周王室的长久统治作为“王道”的榜样,鼓吹“仁政”。
仁政的关键因素“仁政”的核心,在于“保民”,只有充分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无敌于天下。“保民”的政策有:一是停止不必要的战争,二是鼓励农业生产,三是大力推行教育。
孟子的“仁政”虽然当时没有被采用,但后世几乎所有大一统王朝都必须要按照“仁政”的主张来,这就是“仁政”的过人之处,也难怪孟子会自信地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威海链 » 孟子思想中的“王道”和“霸道”是什么意思,孟子认为施行仁政关键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