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邀自来,请多包含!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说法不一,常见的理解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但是,从《道德经》的通篇来看,它应该是另外的含义:
古文今译: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
我的理解:天地之间是一个虚空的状态,就像个风箱一样,在当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不需要的时候,便悠然止息,缄默无事。天地顺任自然(“无为”),万物反而能够生化不竭,所以天地运行,万物便生生不息。
政令也应如此,一般情况下,民众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若强制干预或太过多事,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于政令或制度,不应该今天发布一个,明天再换一个,今天变一下,明天变一下。政令烦苛(“多言”),反而加速败亡。
比如,有的公司领导,做事情喜欢想一出是一出,临时想到什么方法,就立马开会安排,还未等下面的人落实清楚,就又换了一个,常常让员工手足无措,导致他们工作效率低下。同理,父母的不断唠叨,自食其言,都会让孩子常常感到痛苦、压抑和迷茫!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或者给大家一个新的思路,如果大家喜欢,欢迎关注我的其他文字!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含义有二,从老子治国思想看,就是告诫君主不宜下达过多政令;从为人处世上看,就是要人适度发言,保持谦逊。
这句话出自《老子》,老子向来反对过多去作为,老子认为,无论是在治国,还是在修身上,过多地作为、发言,总会引发纷乱。在老子思想中,过多作为、发言,也是“强作妄
为”中的一种。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有着浓郁的出世味道,其中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就在于道家反对人过多去“作为”。老子基于人出于利己私欲而表现出的作为过多之现状,继而提出了“无为”思想。需要注意的是,老子这里的“无为”可没有叫人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老子这里的“无为”,是针对人在作为上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常理的一种极端倾向。
也就是说,一个人做事做得不到位,或者做事做得太过,在老子眼里,都是“强作妄为”,都是与其“无为”思想背道而驰的。老子之无为,强调的是一个“度”,这个“度”不是人决定的,而是自然决定的,也就是道家思想中的“道”决定的。
2、“多言”违背老子无为思想,从老子的治国思想出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旨在反对为上者过多政令在《老子》这本书中,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天地是没有仁爱的。为何没有?如果天地去仁爱谁,就说明天地有仁爱之目标,有目标,则有目的性,有目的性,就意味着有“私”存在,有“私”存在,就不能是“无为”的,而是出于“私欲”的有为。所以天地是不仁的,对待万物就和对待刍狗一样,任其按照其背后之规律自生自长。而圣人就和天地一样,不会有偏私之“仁”,也是任其百姓各自安居乐业的。
老子这句话,从治国层面来看,老子是反对为上者发布过多政令。其实,这句话有其逻辑的合理性。 如果一个国家政令太多,往往会造成百姓的困扰,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虚静。 政令太多,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出现的问题多,或者为上者的需求多。出现一个政令,要么是这个国家出现了相应的问题,要么是为上者有相应的需求,这都是不好的现象。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太多的政令,说明这个国家之为上者没有多少需求,又或者是在说这个国家没有太多的问题。
所以,老子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从政治层面来看,就是告诫为上者,不要太过干涉百姓,不要颁布太多政令限制束缚百姓。
3、 从人生层面来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表达一种“言多必失”的处世智慧同时,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思想,也可以放到人生层面来分析,大抵就是在告诉我们一种“言多必失”的处世智慧。
言语是风波的发祥地,我们每次就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一个观点,大抵都会夹带着我们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但是,我们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无论多中立的观点,总有偏颇的地方,因为我们无法观察到一件事情的全貌,我们总有“眼界盲区”。于是,我们表达的观点,总是有些个偏颇的。
但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别人未必没有注意到,别人注意到的,我们未必能够注意到,于是,总有和我们对立的说法产生。
也就是说,说得越多,则表达自己立场越多,有立场,就有对比。自己的立场越鲜明,就会出现与自己对立的立场,这样矛盾就会越激化。于是,言语往往会引发矛盾,也就是“风波”。所以老子才讲,与其说得太多,表明自己的立场太过,不如少说一些,保持一个谦逊的态度,不偏不倚去分析事情,分析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以一个中立的态度,尽可能看到事情的全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之词,引发一叶障目之悲。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治国上,告诫为上者不宜政令太多;处世上,告诫人们不宜说得太多综上所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从老子之治国思想来看,实则是在告诫君主,不要施行太多政令,干涉老百姓太多肯定是不好的。我记得以前听一位法学专业老师讲课,那位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国家之法律,如果太多太细的话,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那么这个国家也走不了多远。”现在想想,这也某种程度上契合了老子思想吧。
从人生层面来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则是在告诉我们,言语中往往带着自己的立场,同时,因为自己的眼界无法做到绝对全面,在这种基础上说太多的话,就容易偏执,继而一叶障目。与其这样,还不如少说一些,保持谦逊的态度,抱着欣赏的眼光,去体味一下别人的说法,以此尽可能减少自己的眼界盲区,继而能够获得更加客观的认识。这是一种深刻的处世智慧,值得大家好好体味。
本文由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谢谢大家。
其他网友回答:“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简单地说就是:话说得太多了,就避免不
了困窘,不如恪守中道,恪守那虚与静。
其他网友回答:【春影】
鱼游浅拽影,
行微查易惊,
垂花着色暖,
穗柳风摆轻;
春意入远岭,
近岸闻流莺,
莲芽掬弱水,
天蓝韵波平。
青鹏.2020.春分
【注】
泊舟静岸,俯身窥群鱼浅游,日光映照鱼影于水底随行,看来比鱼本身要清晰的多;任何风吹草动皆可令其惊觉,动静一瞬;徐风暖阳,岸畔早已花开柳绿,倒影湖面的艳花浓色与摆动的柳穗枝条莫要惊扰到她们才好。深邃的蓝天,碧空如洗,静怡的湖面,风轻波平,近岸密林花丛中 偶有莺燕执韵幽鸣,寻而不得。浅滩的荷莲,芽叶萌发,心急者业已擎露水面,掬几颗明珠晶莹于怀;举目远眺,高山远岭处亦着了春意,世界漫是充满生命力的绿意盎然。
得益于浅滩的浅,游鱼才能留影随行,莲芽方得分水露叶,故言”弱水有三千,知足取一瓢饮。”取舍间,浅现深藏,怀远近行,抱酬鸿志自当由浅入深,先尽心做好眼前事吧。
“守中”,持盈之相;“数穷”,自损之相。所谓持盈,守而不失也;所谓自损,贪而不让也。贪多反而致穷,守中自然持盈。
其他网友回答:<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天地无所谓仁爱,对待万物像对待祭祀时草扎的小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然生长;有道的人无所谓仁爱,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关键在于一个多字。这个多字,是指与主题不相干的话。与主题即要表达的意思没说清楚,没有说到位,就需要反复强调,至说清楚为止。与主题思想不相干的才为多,既是多,那就不于不说为好。
其他网友回答:我也发表一句,简单的,言多者,必败。
其他网友回答:指导入静口诀!多言脑子里想法很多!就静不下心来!数穷就是没有办法了!那好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守中!放弃上面!把注意力放到下面去!重基础!慢慢地走向中!就是当先下后上的思路!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小竹驿站,竹下点墨,品百家之学。我们立志打造自由、轻松国学圈
多言数穷”,意思就是说一多说话就会加速你的穷尽,“数”通“迅速”的“速”,多说了反而伤元气,人就走到头了,加速你的死亡。马王堆帛书本作“多闻数穷”,“多闻”就是博学,老子认为越多学识反而越多困穷,问题就出在“多”字上,越想多越没有,越少就越有收获。这一点和孔子不同,孔子主张多闻博学、闻一知十。为什么多闻博学反而加速困穷?老子的理由是多闻博学,不免于迷惑,“少则得,多则惑”。越简单越接近真理,越接近真理的东西越简单。所以老子强调要简单、要少、要虚静。“多言数穷”,是要人们少说话甚至不说,正如佛家所说的要戒妄语。“不如守中”,就是说不如守着中道。道它不说话,保持虚静的状态,但它的作用却无有穷尽,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从它那里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威海链 » 如何理解“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