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韩非子的“无为”虽然是“道法同然”,但是两者在思想和政治上都有所不同。《道德经》同时成就了儒家和法家的伦理道德,儒家和道家的“无为”都是得到老子的真谛而完善创新。
道家之“无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处世智慧,老子的“无为”是任何事物以及为人处世不要强求,只能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地作为,让自己始终有一个好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人和事。道家反对强作妄为,横加干涉。老子处在乱世的时代,他提出独特的救世学说,最重要的就是“无为”的思想。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生之可恶,以柔克刚,无坚不摧。
老子在政治上不提倡严格的礼制,他认为君主的“无为”,天下自然太平。民心所向,国家安定发展,君主自然得到的更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万物之源,养育万物。“道”什么都可以做,没有什么做不成的。君主的大行其道,由“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这就是国泰民安的和平盛世。
韩非子是第一个注述《老子》,师从于荀子,他本是儒家弟子,由于受荀子性恶论的影响,也由于当时社会的动乱的原因,他的思想倾向于法家,并成为法家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和著名的人物。
韩非子之所以伟大,是他的法家理论,构建了大一统中央政权的法制框架。韩非子之“无为”是“恩威并施”的用人之术,是“刑罚武力”的治人之术。他的“无为”思想既有道家的一面,更多的是法家的“以法治国”
韩非子的“无为”没有道家自然的概念,有些方面脱离了老子的本意。韩非子“无为”的思想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君主统筹全局,做的是选拔人才,用好人才,不必每一行亲力亲为。让群臣发挥才智,各司其职,而达到国强民富。君主的“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无为而治”。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意思是:接照规章制度管理用人,让下者各负其责,上者就不用做多余的事,所以是无为的。韩非子将“无为”具体化,他认为人性的私欲功利导致他们的为非作歹,就必需以刑罚让歹徒改邪归正。
韩非子把“无为”与“有为”相结合,把德治与法治溶为一体,主张以“利民”为主,顺应民众之意,同时推行严格的社会制度秩序,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有序地发展。
道家之无为下落到人生层面来说,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处世智慧;而韩非子之无为,则更多是一种君王之用人之术。
韩非子的无为和老子的无为不是一个意思,或者说得更加准确一些,韩非子的无为和老子的无为强调的点不同。老子旨在揭示一些个处世道理,告诉世人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可获得更好的身心状态;而韩非子则不同,韩非子则是告诉为上者,抓住万事万物背后的规律,以此做到用人有方。
1、韩非子无为思想虽然有道家的影子,但是更多受到其师傅荀子性恶论影响韩非子是荀子的徒弟,荀子属儒家,儒家自然是讲究积极入世的。所以,即便韩非子深谙道家思想真谛,但是受到师傅之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中之“无为”,即便在许多地方可以找到道家的影子,但是韩非子之无为思想,却在道家基础上加以改造。韩非子去掉了道家“无为”思想中的自然性,接纳了道家“无为”思想所揭露的规律。
同时,荀子亦在稷下学宫多少受到了些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从道家之自然观出发,认为天没有意志,是纯粹的自然之天。以此,他将人和天分离开,继而冷静地看到人身上的“动物性”,即人生来就是“好利”的本性,也就是韩非子所谓的“自为心”,我们可以把“自为心”理解为自私心。
而韩非子之“无为”放在其用人之术的思想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人之自为心为基础,展开论证的。
2、道家无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处世智慧,而韩非子之无为则是一种驭人之术从道家经典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家反对强作妄为,讲究自然而然地去作为。同时老子还借着水虽柔弱却无坚不摧的属性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此举是在告诫世人,做人要有水般坚韧,做到守柔处下,不要去强求,不要强出头,以此达到哀乐不入之身心无束的自然状态。
但是,韩非子则不一样,韩非子直接将道家的“无为”加工成一种用人之术。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就是说,为上者按照一定的规律来管控为下者,让下者各司其职,这个时候,为上者因为不用做多余的事情,所以是“无为”的。这就犹如把握一定的规律,让鸡守夜打鸣,让狸猫抓老鼠一样。君之无为就体现在,君只用做君主该做的事情,在君的操持下,狸猫不用做公鸡的事情,而公鸡亦只用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韩非子之无为思想,实则就是告诫为上者去把握一些事和一些物背后的规律,让物和事按照他们本来的轨迹行事。为上者不能因为一己喜好去做多余的指挥,为下者在为上者的操持下,亦能各司其职,这个时候,为上者是“无为”的,事物之发展当属顺畅的。
3、韩非子的无为思想更像是一种用人之术,他摒弃了道家“无为”思想中的自然性通过上述的议论,我们不难分析,韩非子之“无为”和道家的“无为”是两个意思,虽然二者都讲究要顺势而行。只是,道家之“无为”所揭露一些个规律,意在告诫人们要按照规律行事,不强求,不妄作,旨在让人以此获得身心的自由与和谐。
而法家之韩非的“无为”虽然也是不妄作,这个不妄作是要求为上者在执行管理之责的时候不因为自己的一己喜好而让“狸猫守夜、公鸡抓鼠”,是告诫为上者要把握事物变化之背后规律,让人和物各司其职。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韩非子“无为”是一种用人之术,而道家之“无为”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处世智慧。
本文由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其他网友回答:无为,字面上看好像是说无作为,什么都不做,其实在古代诸子百家眼里,无为有更深刻的意思。老子讲无为,韩非子也讲无为,但是他们两人的“无为”不是同一个意思,在思想上和具体政治表现都有明显区别。
一,思想上的区别
(一)老子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际,这是一个大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相继崛起争霸,战火纷飞不断,无论国君将相,王侯公卿,都是工于心计,旧的社会秩序渐渐被破坏,新崛起的势力越发贪婪,不断掠夺土地和人民。处在诸侯战乱的时期,老子用他的方法,提出了独特的救世学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无为”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思想中的“为”,意思是带着目的性去做,所以无为思想的主要含义,就是让人们不要带着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要顺应自然规律。
要深刻了解老子的“无为”,我们先来说下老子的“道”,老子主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是,“道”常常不带着目的性去做任何事情,但是它却无所不做。老子的“道”是指万物本源之道,老子觉得“道”产生并且养育万物,但是“道”并没有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然而“道”却没有什么做不成的。
所以老子由自然界的“道”,引申到“人道”上来,提出了“人道无为”的观点。但是老子主张的“人道无为”,并不是要人跟自然界的道一样不进行人为操作,只是要求人要遵循自然规律而为。
也就是说,只要人遵循自然规律而为,不带着目的性功利性去做,也能像“道”一样,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就是老子人道无为的含义。
老子提倡,人民应该遵循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去做,不能阻拦事物的自然发展,更不能随意破坏,就像鱼是生活在水里,你就应该顺应自然把它养在水里才能更好地生活,又比如种花,我们应该按照花的生长规律按时浇水施肥,而不是不浇水或者大量浇水。
反应到人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随遇而安,而不是过分有目的地追求其他利益,这样反而会使得自己身心疲惫,得到相反的效果。所以这里的“无为”有一个意思,就是要人随遇而安,淡泊名利,实时适应环境,而不是怨天尤人。
除此,老子的“无为”还有不自私的意思,他提倡人民要没有私心,能够舍己为人,帮助别人,这样反而自己最后能得到利益。
所以,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终极奥义,就是人民虽然不带私心、功利性去做事情,无私奉献,最后却能得到福报,得到自己想要的。
(二)韩非子
韩非子出生在战国末期,比老子晚了一两百年,韩非子是韩国人,当时韩国由于国小势弱,经常被其他国家欺负,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当时韩国国君却昏庸无道,不听劝谏,所以韩非子就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了《韩非子》一书,而韩非子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当然韩非子的“无为”跟老子的“无为”是不一样的,我觉得韩非子的“无为”相对好理解一点,韩非子的“无为”主要表现在“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上,这句话的含义是国君不要去管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只要负责统筹全局就好,让群臣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这就是韩非子的“无为思想”,其主要内涵就是君主不需要自己做什么,通过控制群臣为自己处理事务就好,从而达到很安逸就能治理国家。
韩非子不仅将“无为”跟“有为”结合起来,还提倡以法治国,把法跟道结合起来,通过用法控制群臣,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二,具体政治表现的区别
老子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带到了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老子觉得君主过分地“有为”,贪婪功利地去掠夺土地,横征暴虐,会造成国家动荡,失去民心,而采用“无为而治”,君主如果能够清心寡欲,这样天下自然太平,民心所向,国家安定发展,君主自然能得到想要的利益,最后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另一方面,为了使老百姓能够“无为”,老子还提出“愚民政策”,老子觉得人民太聪明的话,就会有私欲,有功利心,就会有目的去争夺利益,这样就不能做到真正的“无为”,所以只有人民不聪明,才能真正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做事。
而韩非子的“无为”在具体政治表现上,就比老子复杂一点。
为了能达到“君道无为,臣道有为”,韩非子提倡以法治国治民,设置法律,赏罚分明,调动臣民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为君主服务,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只靠君主一个人的能力治理国家。这可以看出韩非子已经看透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利益关系才是最稳固的,只有让臣民得到利益,他们才会甘心为国君办事。
对于具体设置的律法,韩非子主张要以“利民”为主,能顺应民众之意,对民众有实际的好处,这样臣民就都能够为了利益全心为国君办事,这样国家富强就指日可待。而且还要赏罚分明,既不能乱罚,也不能滥赏,而且君主必须守信,做到言出必行,该善该罚都不能受个人感情因素影响。这样臣民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这就是“臣道有为”的真谛,也是达成“君道无为”的途径。
而且为了保证法的公平性,君主必须隐藏自己的喜好,不能让有心之人通过迎合君主的喜好获得特权,这样就不能选取到优秀的人才,不能充分利用臣民的智慧了。另一方面,还要让大家都一起监督,让那些没有尽职的臣民都受到惩罚。
其他网友回答:笔者认为区别在于,老子很大程度上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韩非子是一个彻底的朴素唯物主义者。这还是要回归到老子与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来看,割裂了他们的系统思想单独说无为,是没有意义的。
老子的无为,核心是“道法自然”,归根到底是指导世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和法则,要顺势而为,应时而动。《道德经》一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这里玄之又玄的道、玄之又玄的无为,非常容易落入客观唯心主义陷阱。同时,这个道怎么怎样落地见效,老子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和技巧。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这种集大成体现在:他既从师于儒家集大成者荀况,又学通并综合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术、势”三家之长,同时热衷于老子的道家思想。他所著的《解老》一篇中,就很好地解析了自己对老子无为的理解。他认为,道,是人要通过不断积累才能达到的,具体体现在“德”上。有德则无为又可无不为,这一层又体现在“仁”,即自然而然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质朴仁心,从而有顺天应时、合乎规律的“义”来匡正秩序,进而有人们内心坚定的“礼”来维持相互关系。最终通过法治的形式,把这种外化的礼数规定下来,成为给世人立德并统治世人的有效方法,也把老子的“道”的神秘面纱揭开了,实现了道的落地。
韩非子论道,都是结合人和社会本身的最大实际去论述,反映出了区别于老子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学习道家学说是应该借鉴和注意的。
韩非子的“无为”是从老子的“无为”延伸过来的,即从老子的形而上的哲学转化为形而下的实操,把老子的理论实战化。
韩非子崇拜老子的无为思想,韩非子与老子有着千丝万缕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他与李斯从师于荀子,荀子是儒家,但思想极尽开阔,早年在稷下学宫任祭酒,而这个稷下学宫是以黄老道家学说为主流的思想阵地,因此荀子的思想洪流里,一样流淌着黄老之学的血液。
韩非子法家学说的立足点是刑名之学,但源头却是道家的道德之学,所以司马迁在为诸子写传时,也是将老子跟韩非合在一起作传的。
《老子韩非列传》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老子讲无为,是不加人为的,人为即为“伪”,“伪”即非道。就是说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人主,要效法大道的自然而然,遵道而行,不要妄动、妄为,不加任何主观意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没有偏私,没有个人主观倾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的无为,是一种纯性自然的状态。
老子认为,人主如果无为,就能够取天下、治天下,无为可以无不为。能无为,则无不治,这是他的无为观。
但是,因为道生万物的原因,道之为体,德之为用,名为体,形为用,因此,道与法两者,在韩非那里,很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说“道生法”。“道”“名”“法”从“道德”到“形(刑)名”再到“法术”,是一个由哲学而实战、由本体而功用的关系,道、形、法是哲学、是本体,德、名、术是功用、是实战。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但道生一生二生万物,因此生形、生法,“道德”被韩非子看做“形名”“法术”的源头。
但韩非子的无为,有明确个人目的,无为的背后隐含着技巧、谋略,是法,是术,是势三者的结合。
韩非子说:
什么意思?他的大意是说:君主的存在感很小,寂静啊,寥廓啊!君主似乎不在其位;臣民也不知他在哪里。明君若无为而治,群臣就会诚惶诚恐。因为群臣不知道君主的明确意思,这样才能调动聪明人的才智,发挥贤能者的才干,君主因此更显得大德大智,永无穷尽;君主会占尽天下贤名,过失则由臣下承担,君主美名常在,成为贤人的老师和智者的君长。天下功劳归之于君主,而劳苦归之于臣下,这才是贤明君主的常法。
由此可见,韩非也提倡无为,是装出来的无为,是让臣下摸不清君主的所思所想,施加压力于臣下,以便更加驾驭群臣。
韩非的无为与老子的无为区别在于:老子的无为是真无为,维持现状不做改变。因为他认为世界纷纷扰扰,变化万端,“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互化,善恶互动,美会变成丑,丑会变成美。人主若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清静无为,而天下自化,实现无为而治。
韩非与老子不同,他是完全站在强者立场,以“术”驭群臣,阴沉无着,不轻易表态,也不轻易奖惩,目的是让臣子摸不透而诚惶诚恐。而且,人主无为的前提是有“明法”保障的,不是叫你乱做,要“以法治国,举措而已”(《韩非子·有度》)。
总之,老子的无为是君臣都无为,韩非是“君无为,臣有为;人无为,法有为”;老子的无为是纯性自然,是循道而行,韩非的无为是统御之“术”;老子的无为是“不争”,韩非的无为“争霸”。
其他网友回答:是一个意思。
当时韩非子和庄子就是并称得到老子“无为而治”精髓的两大传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是将老子、庄子、韩非子合并列传,甚至还包括申子他们也被归入道家。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社会按自己的规律变化,別刻意有为,自然就无所不为,“无为”是为了无所不为。
韩非的无为-上无为而下有为。高高在上的少管或别管下面细枝末节的事儿,让他们自己玩儿,“无为”是为了更有效的所为。
两种“无为”都是对社会的管理的手段,实质上都是在“为”,且不必为字面意义所疑惑。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韩非,个人认为,二者早已看清了当时战国前后形势,两位高者都给给当时不少好的建议,根本得不到当权重视。
故此有时讲完自己道理之后;你不听或不相信也没关系;当时都常用无所为告诉世人,将来会证明各已道理,非常正确。无所为,就筒称无为,其实为了安慰自己。不定准确,个人试给,请予参考,谢您邀问。
其他网友回答:不一个意思吧!个人感觉老子的不为是寻找天道然后去遵循天道的不为。顺其自然。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他所推崇的无为应当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无为,任何行为都要遵循法度,无超越法度的乱为。其实是一种更有现实意义的无为而治!
其他网友回答:假设要(你)将心比心、也许比(老母猪上树)还难哟?你们就非要用(刻舟求剑)吗?为何不用(借船称象)呢?心哪?
威海链 » 老子讲无为,韩非子也讲无为,韩非子的无为和道家老子的无为是一个意思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