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业影响后世深远的秦始皇为什么会被人们诟骂和丑化?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开创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被誉为“千古一帝”!而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却被一些人诟骂和丑化,这些诟骂和丑化他的人无外乎就是想到了他的“焚书坑儒”和暴政。从这两点就给他盖棺定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未免有些牵强。而他的丰功伟绩就无需赘述了。

在阿贵看来,还是有必要简单赘述一下他的功绩比较好。他灭六国,废除分封制,设郡县制,统一了文字、货币与度量衡;修长城、驰道、开发南越。这些丰功伟绩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尤其是他的大统一思想,置根与每个人的心中,已成为后来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帝王的最高理想。


秦始皇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避免了国家再次陷入了政权林立局面。历史证明看来郡县制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实行分封制的王朝几乎都会造成社会动荡。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都证明了秦始皇是一个远见卓识的伟大政治家。

他的这种政治体制改革开始之初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实行时就遭到了六国贵族们激烈的反对,这些贵族金贵们主张的是分封制。后来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下令焚毁民间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金典、诸子以及其他历史古籍之外的藏书。

秦朝是第一个依法制国的国家,其推行的外儒内法,以礼教化万民,以法约束官吏。这种政治体制自秦汉开始后的两千年,都是沿袭了这种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中,偏偏有些术士,儒生对这两件事情耿耿于怀,就到处宣扬与诽谤秦始皇刚愎自用,滥用酷吏,破坏礼乐。由于推行的国家政治体制改革遭到了阻力,加上国家改革势在必行愤怒的秦始皇下令将制定反对政策的460余人活埋于咸阳。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记载的片段: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 ,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可以想象出当时的场面。然而从近代出土的文物以及考古发现了新的历史证据表明,真正焚书的人是项羽。这个对中国历史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千古一帝”被骂了两千年。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反观现在那些诟骂和丑化秦始皇的人我们也不要去计较太多,毕竟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认知,因人而议、因事而定、因情而感、因事而发地对自然景物、生活现实、客观事物、历史事件而阐述自己的认知与理解。只不过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立场是正确的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其开创性的功业影响后世深远,但后世对他的评价颇具争议。明代思想家李贽赞誉他为“千古一帝”,很多人却诟骂和痛责他。秦朝统治下的人诟骂秦始皇的王朝为“暴秦”,后世之人更是将秦始皇视为专制残酷暴君的代表。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将四五百年来华夏各国哲人“天下大同”的理想加以实现。大家理应歌颂他,拥戴他,为什么刚好相反呢?

我们冷静地分析,当时的人痛恨他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各国民族主义在作祟。多数人虽然希冀天下一统,共享太平日子,但被征服后的心理反应也很复杂。张良是韩国真正的贵族,他要刺杀秦始皇,为的是替韩国报仇。有名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显示楚人对秦痛恨之深。秦昭襄王将楚怀王的尸体送还楚国时,楚人全国哀悼,项羽入关后对秦的大肆报复,与这种心情有关。换言之,数百年政治思潮主流虽是大同主义,但亡国之恨、故国情怀很难顷刻完全从人们心里抹去。秦始皇用人,尽量不分国籍,唯才是举,但仍有很多人隐逸不出,张耳、陈余、范增等人都是例子。对知识分子而言,民族情操是不会被轻易忘怀的。

二、秦自商鞅变法彻底实行法治,一举而将贵族政治消灭,其政治结构、社会风气、人生价值,全部丕变。到前221年时,秦国已贯彻推行法治一百三十余年,法治成为秦的定型。其他各国在战国时期亦先后变法,但绝不像秦国那样彻底,有的只是局部改变。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偏重军事;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只着重削弱贵族的特权;其他诸国变法的重点多限于加强国君的权力而已,与秦国的变法大异其趣。严格地讲,如以秦的变法做准绳,其他各国的“变法”只能被视为改革。一旦秦制推行至天下,各地、各阶层的人自是极不适应。商鞅有孝公全力支持在秦国实施法治,最初三年也遭到强烈反对,后来虽然平服,孝公死后,变法已行之二十余年,反对商鞅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他们对商鞅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可见变法阻力之大。天下各地的社会背景与人情风俗极其复杂,不似当年秦国之单纯,秦始皇不能因时因地制宜,又未必有如商鞅之能者逐步施行秦制,自然引起天下各阶层的强烈反感,但他们震慑于秦的声威,敢怒而不敢言,故怨声载道;秦廷加以强力镇压,自然会被视为残暴。大家只感到“暴秦”的压力,却忘记了战争的灾难!

三、秦自封建国家蜕变而出,有若干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仍不能完全摆脱,最重要的是仍按传统制度,要民众为政府贡献劳力——徭役。国土小时,民众服劳役往返数日,多亦不过十余日,多于农隙为之,所以徭役并不被视为苦事。天下一统后,疆土扩大,服役时行程有逾千余里者,往返需时太多,遂为民间极痛苦之事。行程辽远,淫雨洪水常成为不可预知的阻碍,而据秦法,误期者斩,这便是陈胜和吴广揭竿而起、死中求生的原因。秦始皇求治心切,他自己跋涉奔波,每日必披阅一定量的公事,勤政而不爱民。修驰道、筑长城、戍南疆、建设首都等,动辄役民数十万,过分使用民力,是天下沸腾、人心动荡的主因。苛政猛于虎,是大家共同的感觉。

以上三点是秦始皇虽然顺应潮流,使先圣先贤的理想得以实现,为生民谋永久福利而仍为当时大众所诟骂和痛恨的主要原因。但为何后世之人也几乎异口同声地视之为专制残暴君主的代表人物呢?其原因分为一般性的原因与特殊原因两类。一般性的原因如下:

一、秦始皇及二世享国仅十五年而亡,并无孝子贤孙长久促使无耻的文人去颂扬其祖先“圣德睿哲”“宽仁内蕴”“天质英毅”等“圣德”,又无争宠的佞臣芟削其丑恶谬妄的言行。所以关于秦始皇的评论,遗留下来的只有六国遗老宣泄其对秦深恶痛绝的言论。这些言论,有的有部分理由,有些仅是情感的发泄。再加上承继朝代的人们,必定要歌颂开国之君“宽仁爱人”、除暴安良的圣德,于是将一切丑恶猬集秦始皇一身,以宣扬卑陋不文的汉高祖的伟大。汉代收集秦始皇的“丑德”,甚至对他的身世,对他母亲的“败德”之事,均大肆渲染。

二、秦厉行法家政治而又国祚短暂。汉初是黄老之治,与法家思想是两个极端。汉武帝(前140—前87在位)以后,则儒术盛行,大家都避免谈法治,主要原因是以秦为鉴,认为行法治会很快亡国。即令有人行法治,也是“貌儒实法”,表面上仍然要批评法家。因为法治受到后人歧视,厉行法治的秦始皇自然与法治分不开。“人治”从此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成为中国政治根深蒂固的传统。这个桎梏没有被解除以前,秦始皇便得受人唾骂。我们认为秦始皇“贻祸”中国最深远的地方,是他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行法治便享国不久的恶劣先例,使得中国政治长久厉行人治,而且君主在行人治专制时还振振有词!

三、一般腐儒或者理想主义者,借怀古幽思之情斥责秦始皇。按孔孟美化古代,实因目睹当时之世争名攘利,骨肉相残,鱼肉生灵,乃借古讽今,赞颂尧、舜、禹三代和周公之治,怀念熙熙和和、揖让有礼的封建时代。孔孟的动机原未可厚非,但后世未能深悉其理,将孔孟的美梦当作真实的历史去顶礼膜拜,认为秦废封建乃今世一切罪恶之源,遂诟病秦始皇之废封建。他们既然将“封建制度”当作最完美、最理想的制度,当然无法体会秦始皇为生民恒久享受和平之福的崇高理想,竟责骂秦始皇不恢复腐败的封建制为罪恶。

除上述的一般原因而外,尚有最为后世所诟病和痛责的“焚书”“坑儒”两事。对于这两件事,我们应研求真相。

秦始皇的焚书令并非毁灭各家书籍,而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将《诗》《书》百家言的保存者加以限制,将学习的范围加以规范。他的主要目的在于严禁以古非今者主张恢复封建,不是后世所谓的文字之狱。

至于坑“儒”,与焚书是全不相干的另一件事。“焚书坑儒”四字连在一起,似乎焚书与坑儒互为因果关系,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废除封国制立郡县制等等,总结下来就是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大一统。历史中的秦始皇总而言之功业影响后世深远为什么会被人们诟骂和丑化呢?

如何评价始皇帝“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及殷夏之间微散。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这两话大致说出始皇一脉的由来。经历兴衰最终成始皇帝,始皇帝自以为功业比五帝大,土地比三皇宽广,就认为跟五帝、三皇相比是羞耻。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这两段话出自《始皇本纪》,基本上是在说始皇帝是暴君,

我个人评价始皇帝为千古一帝,有功而无过,虽然暴政,大兴土木也为万世之基业。始皇也深知民心的重要性随即想以两世得民心,知道其子扶苏仁政为民,让自己背负大兴土木,以及箝制思想,摧残文化,刑法残暴等恶名,震慑不臣稳定天下。而后立扶苏为帝以仁政治天下得贤名收人心,这是一个父亲伟大,一个君王为民之牺牲。

秦始皇为什么会被人们诟骂和丑化?

《始皇本纪》包括后世历史学者为何如此说秦始皇,不外乎四点。

其一 汉朝刘邦在得到天下建立汉朝之后,为了让政权合法化,要宣传夸大秦朝得政治不当之处,这就足以解释为何汉朝史书上秦始皇是暴君,这是立场不同造成的。

其二 始皇帝法家思想治国和打压儒家思想,让后世把秦始皇当成儒家最大的敌人,而后世基本上以儒家思想来教育民众,所以秦始皇的过错被无限放大。那怕是坑杀术士也被放大成焚书坑儒。

其三 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与骊山墓,阿房宫毕竟是否真的存在有待考察毕竟没有证据有营造阿房宫。骊山墓是动用了七士余万囚徒作为劳力,囚徒本来就是被惩罚对象,去修建骊山墓本来就是对囚徒的惩罚。而被后世解读成了劳民伤财,大兴土木。

其四 修万里长城这是为了抵抗匈奴,连年有数十万人力被投入修筑长城的工程之中。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秦国不受外族侵扰,自然要用上民众力量,只是秦始皇在修筑长城犯了一个错误,秦始皇认为我这么做是为国家,民众出力是理所应当,可是这件事民众是不理解的,他们没有那么高的理想。后世历史学者站的角度站在了劳苦大众这里,就以最高的道德约束来批判秦始皇是劳民伤财。

以上几点就可以说是人们诟骂和丑化秦始皇的根本原因,站的角度不同,你站在一国之君的角度来看待秦始皇那是功在千秋,如果你站在道德制高点来评价秦始皇就是一个十足的暴君。而我们也有一个共识,遇到不公之事各个都是以大儒,道德君子的身份来评判不公之事。所以说多一个角度去看待秦始皇也许我们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始皇帝。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被世人诟骂和丑化也是由来已久,主要依据他的残暴统治,让大秦子民们不堪忍受,沉重的徭役苦不堪言,百姓就像他唆使的工具,当机器一样二十四小时不停运转,修长城,修陵墓,还有筑宫室,修驰道,规模可见不是一般小,都是巨型工程,遍布整个广大的秦朝疆域,所以秦始皇劳民伤财也足以见他残暴不仁。

除了他明显的政策弊端,还有个人的性格,尉缭子曾接触过秦始皇,言:“嬴政为人,峰准,长目,挚鸟膺,挚,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从这句话得知秦始皇除长相迥异以外,还把他说成软骨症患者,豺声,音带刺耳,有鸡胸,明显患有支气管炎,鼻梁高挺,也肯定与气管炎有关系。所以通过尉缭子这一些话,传到至今,也不会把秦始皇形象描写那么好,性格方面少恩,虎狼心,易出人下,得志轻食人,种种说明秦始皇是个不计恩惠的人,而且不甘人下,雄心勃勃。首先从从他成长经历就可以看出,秦始皇早年在赵国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受尽贫穷,苦难。一回到秦国,不到二十岁时就有理政独断专行的能力,铁腕手段极强,粉碎嫪毐叛乱,贬母后,又遣散仲父吕不韦,一手拿到了大权,集权于一身。后又进行消灭六国战役,所以就铸造了这样的人物,正是这样,让他反而走向了成功。

除了个人因素以外还有最污的那就是焚书坑儒,将先秦诸子百家用这样残酷方式取缔,杀冥顽不灵的儒生,实际上想推广法家,取缔孔儒,尽而也让先秦竹简的书籍大部分流失,秦始皇这样做,也是对文化上的摧残。

还有他本人的不良嗜好,沉浸于声色犬马中,大兴土木,消灭六国后,将六国宫室原原本本复制在秦咸阳周围,建造了如星罗棋布一样咸阳宫,围绕咸阳在渭水以南以北分布,几乎遍地都成皇家宫阙,不止如此还收拢六国贵族于咸阳,试图把咸阳建立成国际大都市。秦始皇感觉这样的荣华富贵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原因是自己快慢慢老去,于是求方士得仙丹,试图去蓬莱寻长生不老药,由于秦始皇过多服用含汞的丹药,也让他壮年奔猝。不到五十岁这个年龄,最终死在东巡的半路上。

可是他刚一死,太监赵高就按捺不住,假传旨意,令长公子扶苏赐死,立胡亥为帝,他更是残暴,对兄弟姐妹动杀心,加上急着封陵,加重徭役,征调各郡县民夫,于是就出现渔阳郡陈胜和吴广起义,一直杀到秦始皇陵临潼附近。接着就是项羽刘邦的楚汉争雄,直接将秦朝给推翻。所以总结一句,如果不是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曾经强大得消灭六国的秦帝国却不到二十年奔溃,肯定有他的原因。

从这几点就知道有些人会名正言顺的把秦始皇的功业尽量贬低,用过大于功来衡量。加上汉承秦制,汉朝漫长的四百年里,不乏也有对前朝的贬低,而提高自己形象,也尽而把秦朝描绘成黑暗的朝代。就如唐贬低隋炀帝一样,简单说用罄竹难书可以形容,以至于传至后世,就连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得按照汉朝思维来想问题,加上时间久远,只有通过考古发现来辩证,所以就有被人们诟骂和丑化的原因。

但实质上却不知道秦始皇的另一面,他改变了一个时代,由纷争的时代尽而走向中央集权,奴隶制向封建制迈进,他之所以修建长城无非就是想作为保护中原的屏障,抵御外夷。修驰道,运河是利国利民,筑宫室,修陵墓是彰显大秦之盛,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却由于急于求成,劳民伤财最终埋下了苦果。其次就是他焚书坑儒一种想法是他统一思想,尽量撤掉分封制不想帝国分裂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人无完人,秦始皇有功劳,也有过失。对于秦始皇有人赞美,也有人批判,认为“秦始皇被后人诟骂和丑化”本身就是一种误解。有一种风气,就是黑白二元论,对一个人的评价总是非黑即白。说这个人好,就恨不得他放个屁都是香的;说一个人不好,就把他全面否定、丑化。其实,我们还可以辩证地看待一个人、几件事。下面跟随【尔朱少帅】捋一捋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做过什么?北征匈奴、南伐百越、修长城、正交通......这些功劳是很大,但是这些陈词滥调中的功劳,后人也做过很多,这对于秦始皇都不是主要的。下面举两个真正影响深远的。

统一中国,奠基中华历史版图;统一文字、度量,奠定大一统思维。

始皇帝之后,不管治乱分合,中原王朝的疆域始终都在秦朝的基础上,缩小或者扩张。从此以后,即使是乱世,即使是庸者当政,即使是诸胡入中原,统治者集团的终极愿望,都是一统天下。就是因为,自秦开始,大一统观念的种子,已经在华夷各族血脉中生根发芽。两年多年中,古波斯、古罗马、阿拉伯、奥斯曼一个个帝国分裂、瓦解,落入尘埃,唯有我们国家,历经治乱更替,仍然可以“分久必合”。

建立中央集权帝制中国,废封建,建立郡县制度。

“皇帝”自嬴政开始,不只是名称的变化,制度、法律、管理方式、权力分配,统统立下模板。商鞅已死,秦法不灭;秦朝已亡,秦制永传承。某种意义上,秦朝真的可以说传承了千秋万载。且不说,帝制、中央集权的利与弊。范晔说“汉承秦制”,岂止是汉朝,直到辛亥革命前,帝制与中央集权,一直在秦制的基础上修修补补。“郡县制”则流传至今,不管是“省-县-乡镇”的三级行政机构,还是“省-市-县-乡镇”得四级机构,不都郡县制的变种么?

人们往往误以为古人喜欢骂秦始皇,殊不知,古人夸起来秦始皇用词更夸张。看看古人们怎么夸秦始皇吧:

王莽评价秦始皇很直接,那就是“功越千世”。汉武帝时的大臣,主父偃、桑弘羊的评价:

  • “秦皇......功如丘山,名传后世”——桑弘羊
  • “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主父偃
既然秦始皇功勋卓著,为什么秦朝二世而亡呢?历代已经说得很清楚:暴政。这里引用李世民的话:“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秦始皇做了什么事,让人们认为是暴政呢?刑罚峻、赋税重、劳役繁、焚书坑儒。

秦律以细致、严苛、轻罪重罚、重罚少赏闻名于后世,一人死罪株连三族,一家犯法连坐邻居。只是死刑,就有名目繁多的酷刑死法,举几个:腰斩(一截两段),枭首(砍头),凿颠(头顶凿窟窿),抽胁(拆肋骨),镬烹(锅里煮),车裂(五马分尸)。

“依法治国”好不好,当然没问题。但是处罚太严酷,矫枉过正就不好了。想想看,你家邻居偷鸡,你要跟着坐牢,你乐意吗?或者,你就是偷只鸡,却被施以“宫刑”,你受得了吗?有人说了酷刑各朝各代都存在,明朝朱棣还诛人家九族呢,难道大家一起犯错,你就不算犯错了吗?

秦始皇给后人留下的两个“世界奇迹”:秦始皇陵和长城,还有个不知影踪的阿房宫,费时三四十年,征集70万-100万以上的劳力。当时秦朝才有多少人口,人们劳役的繁重程度可想而知。“焚书坑儒”即使焚什么书、坑什么儒,大家还有争论,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就是秦朝版的“文字狱”。

古代都向往统治者能够“爱民如子”,然而,秦始皇的暴政说明,百姓就是任其役使的“蝼蚁”——“人命如草芥、百姓如蝼蚁”。每个人都会崇拜秦始皇一统山河的气概,但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做他脚下的“蝼蚁”吧?汉代贾谊《过秦论》,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为秦始皇的错误和二世而亡的原因,做了很好的注解:不爱民、不施仁政。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历史已经盖棺定论:他是一个丰功伟绩的不世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暴君。不能为了批判他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功绩;也不必为了宣扬他的功绩,而掩盖他的过错。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嬴政从一开始争议就很多。无论生父,死亡原因还是他的功绩抑或是他的罪责。

不管咋样人们对他始终都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几乎人人都可以张口就来一般个关于他的故事。

即使不知道他的故事,最少秦始皇几个字还是听过的。历史人物中,一旦死去那么就,功过任由人评说了。

在古代,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物,多数都会得到一个官方的谥号,来评价他的一生功过。尤其是先秦时期。

正是这样,历史上有很多的人活得时候威风八面,在死后都被正面或者负面评价,很多时候也基本上保持公正,毕竟,谁愿意难为一个死人呢?这个也就是常说的盖棺定论。

但是有趣的是,秦始皇登基以后,自认为功过三皇五帝,开创皇帝的称号。又认为死后受到子孙大臣的评价那就是子孙不忠不孝,犯大不敬。于是废除千年的历史习惯,自己是始皇,以后便是二世三世直到子孙万世。

这是这一改变使得他死后,官方没有及时给一个工正的评论他功绩的谥号。没多久又是秦王朝迅速的淹没在各地复国的烽火之中。

这个时候秦始皇已经死了,他也不知道这个事情,而六国复国者为了进行政治宣传,肯定不遗余力的宣传负面消息,于是秦始皇越来越黑。

随着时间的流逝,负面消息一旦传开就没有手法来止血。毕竟古代时候交通不便消息不灵,人们也没有心思究竟这个故事是否真的。他们只在乎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一个汉朝建立以后,为了凸显自己正当性,于是不遗余力的黑化前朝,树造自己正当光辉形象。

加上朝廷的独尊儒术使得儒家一枝独秀。而秦始皇最为出名就好看焚书坑儒。你坑杀了不少儒生以及稍等东方六国史书,这样就使得儒生以及史家对他意见格外的大。

其他网友回答: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秦始皇去世后就遭逢战乱,所以相关的历史资料、记载极少,后人对秦始皇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



先需要澄清一点的是,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其历史功绩是受到普遍的承认和高度评价的,诟病和丑化秦始皇的只是一部分人。而诟病和丑化秦始皇又是基于几个方面,一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二是秦朝的“严刑峻法”,三是杀戮过甚,四是滥用民力修筑长城、直道以及阿房宫等大型工程。



首先来说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丞相李斯之所以建议秦始皇“焚书”,是因为“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说明白点就是自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意识相当混乱,各种学术流派都有流传,并且以各自奉行的学说来“非议朝政”。所以李斯建议秦始皇“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执行了“焚书”的策略。至于“坑儒”,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则是因为几个儒生因为不得朝廷重用,于是不仅非议朝政,而且诽谤秦始皇,于是秦始皇诏令御史彻查,后果是“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这就是历史关于“坑儒”的记载。通过以上的记载,我们可以明确“焚书”事件和“坑儒”事件,在时间上差两年,根本就是两回事,各有各的因,也就导致了各有各的果。焚书的目的是为了禁止一些不利于国家统治思想散播,以便于把国民的思想统一到一个国家意识。坑儒的目的,则是为了惩戒儒生乱法误国,昭示法制的威严。司马迁作为儒家门徒,在他所编著的《史记》中,其态度难免会偏向于儒家。后来者把“焚书坑儒”连在一起来说,给人以很大的误导,导致很多人以为焚书坑儒是同一事件,也以此来否定秦始皇,未免显得过于无知。



其次是秦朝奉行的“严刑峻法”,乃至于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其直接理由也是因为误了行期,按律当斩。但以这一点来诟病秦始皇,似乎有点底气不足。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思想,奉行的是依法治国,推崇的是制度、规则,推崇的是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个传统由来已久,并不是秦始皇首创的。而且,从现实的效果来看,奉行法家思想的秦国,能够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就证明了法家思想的有效性。而后世从汉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的统治思想,自然要贬低讲究使用主义的法家思想,也就要贬低达到法家思想巅峰的秦始皇。



第三是攻击秦始皇“杀戮过甚”。秦始皇灭六国,自然少不了战争,有战争,自然少不了杀戮。但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秦王朝杀的最多的是六国的军卒,鲜有杀害平民百姓的记载。这其实是和秦王朝奉行的法家思想一脉相承。秦军之所以作战勇猛,能灭掉六国军队,可以说在当时是冠绝天下。如此具有战斗力的原因,则是大秦军中也奉行法制和规则,很明确地规定了士兵通过杀敌可以获得从“公士”到“彻侯”的爵位,这就是二十级军功制度。这一制度的施行,导致的结果就是秦军在战斗中悍不畏死,杀戮自然也就很大。而在儒家思想中“仁”无疑是核心思想之一,由于“道统”的原因,作为两千年来掌握着“话语权”的读书人、儒生自然要攻击和丑化因为“不仁”而取得天下的秦始皇,以此来维护自己的“道统”和学说。



第四个重要的攻击点,是说秦始皇滥用民力,修建长城、正道、阿房宫以及寝陵等大型工程。秦始皇修筑长城,当时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角度考量,都是正确的选择。修直道,建驿站,更是大大加强了国内的沟通和交流。至于修筑阿房宫,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当时只是打了一个地基,根本就没来得及修,很显然是后来的史学家对秦始皇的构陷,这更证明了道统之争的存在。



综上所述,诟病和丑化“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掌握着话语权的后世儒家读书人,出于维护儒家道统和自身利益的目的,所进行的无耻攻击!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被后人丑化也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六国后裔对秦始皇的怨恨,以及汉朝统治者的有意为之,还有就是司马迁《史记》的记载。

1、六国后裔

秦始皇用武力征服六国之后,虽然实现了天下一统,但是被征服的六国后裔的心思也很复杂。被灭国的人们,开始怀念以前的日子。秦始皇强行把秦国严苛的法律应用到全国,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被打破。再加上秦始皇对六国后裔的打压,使得六国人民心中怨恨加深。

秦始皇死了之后,秦二世在赵高的教唆下,胡作非为,还让赵高身居高位。赵高的乱政,使得秦朝的威信大幅度降低,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即将爆发的状态。最后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在六国后裔眼中,秦始皇就是一个暴君,虽然秦始皇也没干出什么暴政。因为六国人民心中有怨恨,这种怨恨的由来是多方面的,但是人们就是愿意相信,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秦始皇。所以六国后裔更愿意把秦始皇描绘成一个暴君形象。

2、汉朝统治者

汉朝成立以后,统治者为了证明他们皇权的正统性,就必然会对秦始皇进行丑化。只有把秦始皇说成暴君,他们的夺权才能具有合法性。

3、司马迁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也是参考了多方的意见。但是当时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已经被人们所接受,所以太史公得到的信息也是这样,就被他写到了书中。

因为《史记》最为比较正统的史书,被后人广泛使用,所以人们也就原因相信秦始皇是暴君了。司马迁在丑化秦始皇的路程上,做出来巨大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朝代,可是这个经过几代人努力,最终才得以大一统的伟大王朝,却在大一统后,不到短短十五年就宣告灭亡,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嬴政本人,也被后世诟骂和丑化,不由得让后人感慨万千!而其之所以国灭名裂,不外乎以下几点:

徭役过重

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土是有限的,民众们服劳役的时候,往返数日,最多也不过是10余天而已,所以不算什么苦差事。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对以往的劳役制度进行重新修订,而统一后的疆土扩大,服役行程过远,往返所需时日过长,因此服徭役成为了民众最苦的差事。

而始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他既修驰道,筑长城,戍南疆,又要建阿房,造皇陵。动不动就征民众数十万,过分的使用民力,导致天下沸腾,所谓的苛政猛于虎也不过如此。天下民众自然反感秦王朝及始皇帝本人,又因为国家的幅员过于辽阔,服役行程经常长达千里,中间路程中淫雨洪水又不可预测。如果遇雨延期,按照秦朝法律当斩。陈胜、吴广就是因为遇雨误期,两人死里求生,冒险率领众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拉开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于是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中,秦失其鹿,群雄逐之。这是其国灭名裂的一个原因。

商鞅变法继续推行

秦国之所以能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导致国富兵,功不可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商鞅的变法迅速推至全国,除了原来已经变法的秦国外,其余人员都极不适应。

想当初,商鞅刚开始变法时,虽然有秦孝公全力支持,最初的三年还是遭到了强烈的反对,连太子都犯法,可想而知,当时推行变法的阻力有多大。秦孝公死后,变法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反对变法的势力依然强大,这些势力对办法的商鞅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讽刺的是,这些反对势力最终成功了,商鞅因变法使秦国强大,却被强大了的秦国五马分尸。商鞅死了,他的新法却被秦国保留了下来,继续实行。

现在在原来的六国的范围内继续推行新法,原六国各地社会背景、风俗人情根本就不像当年秦国一样单纯,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始皇帝既没有像商鞅那样逐步推行,又没有因地因时制宜。可想而知,各地的反应比当年秦国变法时遇到的反应要更加强烈,只是震慑于始皇帝强大的声威,都敢怒不敢言,稍有反抗,始皇帝自会强力镇压,等到始皇帝去世,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天下应者云集,赢粮影从,当然也包括这些被变法折腾的死去活来的人们,可行而知,这些人对秦王朝及始皇帝本人也没有什么好感。这是其国灭名裂的另一个原因。

六国贵族后裔心存故国

秦国依靠强大的武力,攻必克,战必胜,征服天下,统一六国后,并没有将六国贵族后裔们赶尽杀绝,这些被故国灭亡的六国贵族后裔们心怀亡国之恨,充满故国情怀的他们时时刻刻都想着报仇复国。他们一方面不遗余力的宣泄其对秦国的及始皇帝的不满,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方式,想方设法为故国复仇雪恨。所谓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比如,汉初三杰的张良就散尽家财,雇佣大力士,在博浪沙用大锤狙杀秦始皇。

秦始皇在世时,这些六国贵族后裔们残存各地,等待时机,一旦风云际会,这些人便打着复国的旗号进行起事。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后裔纷纷风起云涌,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复国运动中去,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原来的楚国贵族后裔项梁、项羽叔侄,他们杀太守起兵,率八千江东子弟,渡江北上,响应陈胜吴广,成为了反秦的主力军,然后立楚王后代为楚怀王,充分利用六国民众的故国情怀,最终六国名义上全部复国。这是其国灭名裂的再一个原因。

胡亥败国

综上所述,始皇帝自从统一天下后,就一直坐在火药桶上,不过万幸的是,由于秦王朝一统天下的巨大声威,这个火药桶并没有爆炸。但始皇帝统治天下时间过短,他本人又求功过切,百端齐举:废封建,置郡县,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修长城,销兵器,毁堤防、要塞、堡垒,修驰道,戍南疆,建阿房,造皇陵,焚史书,坑方士等等。民力不胜负担,天下纷纷侧目。

等到二世胡亥继位后,在赵高的全力协助下,二世皇帝更是胡作非为,杀宗室(兄弟姐妹全部杀绝),斩大臣,严法令,继续加重赋税,横征暴敛,频繁徭役,建阿房、修驰道。最终,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六国后裔推波助澜,反对变法势力、不堪劳役群众云集响应,赢粮影从,伐无道,诛暴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因此覆灭,而后世人为了说明得国的合理性,自然不遗余力的宣传暴秦以及暴君了,这是其国灭名裂的又一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文人的书写是一个因素,后代统治者要有一个反面的标杆,修长城,修皇陵,奴役百姓,就成了这个标杆。

标签: 诟骂 功业 丑化 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