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田地劳作,我的感想有以下几点。
一是农民最辛苦,劳动最 伟大。试想,一个年迈古稀的老人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冬寒夏署,风雨无阻,在田野里辛苦劳动了一辈子。他种了多少粮食蔬菜去供应城市,他创造了多少财富去奉献社会,只要身体还能动,他就不放弃辛苦劳作。这就是中国农民最可敬,最可爱,最伟大之处,也是让我们最为感动的奉献精神。
二是城乡有差距,工农有区别。试想,一个年迈花甲的人,在城市里如果他是一个干部和工人,他就可以光荣体面的办理退休证,名正言顺的领取养老金,散散步,溜溜弯,养养花,玩玩鸟,会会友,品品茶,悠闲享乐,欢度晚年。而农民劳动了一辈子,没有退休金,又不想给儿女添麻烦,只有活到老,干到老,土里刨食养自已,直到最后一口气。城乡的二元化,工农的差距,贫富的悬殊是发人深思,需要不断改革的,什么时候才能让农民老有所养,就是社会进步到小康了。
三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田野劳作,也许他不是生活所迫,也许他的儿女有钱有地位,可以让他去城里享受晚年,不用再下地劳动。但他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天天与土地庄稼在一起,他住不惯城市,享不惯清福,停不下劳作,离不开故土。所以,他就回到故乡,操起农具,仍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家乡的田野,看到绿油油的蔬菜,黄灿灿的麦穗,他感受到新鲜的空气,劳动的乐趣,也锻炼了身体,享受自给自足的劳动成果。这种生活使他感到精神充实,自已还是一个有用的人,能养活自已的人,为此感到满足和自豪。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勤劳善良,朴实无华,一生节俭,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永远值得我们仰慕与崇敬。
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在田间劳作、在工地上搬砖、在大街上扫地的非常普遍。他们只是为了解决温饱,争取自食其力,不想拖累儿女和社会。有了微薄的收入,就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维持最后的尊严。
有些事情,不是他们不会想,而是不敢想、也不愿去想。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祈求身体健康,能够继续劳动,在有生之年,多攒些养老钱,以备不时之需。
不是农村老人不懂得休闭娱乐,而是他们没有休闲娱乐的资本。
其他网友回答:我们都在干,不知道咋说,表达不出来。不干没饭吃,孩子养他孩子呢,哪顾得他老子,逢年过节给买点米面,就这程度了。能动弹呢,还是得干‘两鬓苍苍赛如霜,锄镰在手三季忙。有得一口阳气在,焉能晒蛋等无常’。干吧,就这命,哪打铧子,哪卸犁杖。干就完了!
其他网友回答:在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在田间劳作,这是很平常的。当你要问他们怎么不歇息下来,老人们最普遍的回答农民是种地的,总不能让你荒着。一年多多少少收点粮食心里才踏实,让种地的买粮吃,还不让人笑话。
对于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在下地干活,着实让人非常同情,有颇多的感想:
老人们还是饿怕了。现在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是“三年饥荒”(1959――1961年)的亲历者。所谓的“三年饥荒”是指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也被描述为“大饥荒”的年代。百姓粮食很少,有的还没有,只能吃野莱。在一些地方连野菜也抢吃完了,便剥下榆树皮弄细了也吃。关于那个年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认为中国农村人被饿死的现象确实存在。现在这些六十七岁的老人就是目赌者,或者是侥幸活了下来的人。
如今的他们看到农村许多年轻人不愿种地,总抱怨种地亏本。还认为只要有钱不会买不到粮食。而老人们却不这么想,自己种地收粮,心里热乎。农民是靠天吃饭,万一遇到风不调雨不顺的年景,欠收或颗粒无收,有钱也不一定买到粮食咋办?农村六、七十岁的老人还真的是饿怕了,只要自己身体还行,多少种点地收点粮,心里才会踏实。
老人们还是穷怕了。现在的农村比过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衣食住行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但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消费水平的差异。物价不断上涨,各种开支名目繁多,对于基本没有来钱路子的六七十岁的老人来说,犹如雪上加霜。
很多的农村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养老。让六十五岁以上的农民“洗脚下田,老有所养”,只是政协委员的提议。农民没有退休,也不会退休完全是个事实,想得到退休全也是牛年马月的事。老年农民仅有的养老全,每月也就1z0元左右,就是到了8o岁,可以领到高龄补助了,两项加起来还不足150元。细算一下,农村老人每天5元的生活费。如果按一日三餐计算,每顿1,7元不到。就是买素包子,两个也买不来,这钱怎么花?怎么够用?还谈什么饮食营养化?如果还有不孝顺的子女,日子苦不堪言。趁着还有点力气,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换点钱,让自己后半生安心养个老。
农村六七十岁的老年人田间劳作,只有极少数是自愿的,“活动活动”筋骨,习惯成自然了。绝大多数还是老年生活被逼无奈造成的。衷心期望农村的养老问题不要再这么单一的解决方式。考虑及时的、适当的让发放农民退休金,让劳作了大半辈子的农民朋友该退休就退休,
其他网友回答:在农村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农村人,说句实话,谁不想享福,但因条件不允许,主要是为减少一点子女负担,只要身体状况可以,就必须继续从使农田作业,或到工地做工,或做清洁工,再说农民诚实,一般父母也很少张口跟孑女要什么钱,只要基本生活能过就行了。国家政策虽然给予农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一百多元补贴,在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孑女的部分负担,心里也开心,望国家能每年再提高点就更好了。
其他网友回答:土地是农民揦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只要身体健康,正常种地沒什么问题,年令大了外出务工无人要,在家种种地,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是沒什么问题的。
其他网友回答:我的父母在75岁之前,还种着他们三亩多地的口粮田和半亩地的自留地。当时,我们六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且日子都过的还可以,我们多次与父母交流,把口粮田给别人种,他们不同意,理由是:
1. 自己还能做得动,自己种粮、长蔬菜自己吃,方便放心;
2. 子女有孝心,但还要看媳妇和女婿的脸色,他们的意思是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
3. 红白喜事管人情随份子,自己有钱才有主动权,不能什么事都问子女要。
后来,我们子女想想也是,他们勤劳了一辈子,让他歇下来不干事,他们也着实不习惯父母们都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深知没粮吃的难处。他们六十多岁,身体还硬朗,自己种三亩多口粮田,吃不完可以存那儿,或卖或送给儿子家,以示对子女的爱或减轻儿子负担;农闲时,把自己长的蔬菜,拿到集镇上卖,挣点零钱;吃的油都是自己在田埂上种的菜籽和大豆榨的。用他们的话说,吃穿不愁,与“吃食堂”时代相比,已是一个天一个地了。
其实,父母要用的钱,我们子女都会满足他们,但他们在自己能动时,不麻烦子女的想法根深蒂固。让我幸运的是,在他们75岁之前,他们身体很好,真的没有给我们添什么麻烦。
至于他们的生活,一是我们子女都会每年给赡养费,随他们怎么用;二是只要他们说哪儿有点不舒服了,我们都及时带他们上医院检查治疗;三是按农保的最高规格,为他们办理农保养老。
2013年,老家拆迁,父母无地可种,同时也住进了城里2013年,由于老家房子拆迁,父母无地可种了。由于我们子女都有房子,所以,当时家里商量一致,不要安置房,直接要拆迁补偿款。
对于补偿款,我们子女达成一致意见,直接给二老养老用。至于住的地方,则安排到老三家闲着的商品房内。本以为父母这下就吃吃玩玩,享天伦之乐了。
那知住了二个月后,他们要到姑娘家玩玩,谁知一去就不想回来了。原因是姑娘家还有长蔬菜的地,二老在那儿又是指挥,又是帮忙,忙的不亦乐乎。
后来,为了防止媳妇说闲话,更是在我们的劝说下,他们还是住在新家里。吃用不愁,有房子拆迁的补偿款,有每月400多元的养老金,有新农合合作医疗,更有子女们的热情照顾。
慢慢的,他们也习惯了早锻炼,晚锻炼。就这样,父亲在83岁时驾鹤西去。现在母亲86岁,但身体状况已今非昔比,衷心祝愿母亲能平安健康,走如秋叶静美…
其他网友回答:这个问题我谈自身体会,不怕别人笑话。当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在田间劳作,我认为这是一种幸福。
其一,说明这个老人身体是健康的,否则,他是下不了地的。活到老,干到老,即为孩子们减轻了负担,又锻炼了身体,何乐而不为呢?其二,上了年纪的人整天的在家呆着,或是一蹲墙跟,没病也会闲出病来。出门去野外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呼吸一点大自然的空气,饭点多吃点,心情多舒畅。
当然,勉强去劳作,那就另议了。
其他网友回答: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不管如何让退休了,回家养老了。但勤劳却给自己带来身体健康。尤其是农村的农民老了,为了生计依然在农田里劳动,为什么?一个要使家庭富裕,二来为了子自女,生活的压力给老人带来了劳动,这种精神值得城里的朋友学习。家庭是一个整体,为了生存,老人的身体依然那么健康。老人有什么?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为了儿女,儿女却很年青,他们还在读书,为此老人却风雨无阻,为了家庭的整体,买房,给儿子娶妻,付出辛苦。也付出自己的身体。为了全家幸福,只好风雨无阻而劳动,维持家庭的付出。
想一想我们城里人的老人那是很幸福,在公园跳舞
威海链 » 当你看见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在田间劳作,有何感想?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