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这个问题的楼主不仅没有历史知识,而且是个没有思想思维的虚幻主义者。
老子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大臣,后周朝衰败时,很可能受到排挤,所以他辞官归隐,退居民间。后来不知去向,可想而知他也是为生活而劳碌,为生存而受别人打击,经受过不平凡的生活。
孔子也是一个教育者,他带着学生周遊列国,受尽含辛茹苦,他那样不畏艰辛,不惧下耻,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生存快乐和幸福,他也知道人生要快乐和幸福就得自己去争取,去创造。根据流传他们的事迹,虽有超人的智慧,但是都为了生活而没有得到快乐和幸福。
所谓快乐和幸福,就是人到了什么处境的情况下,睡觉不做梦,醒来开心,衣食丰足,无忧无愁,天天逍遥自在的生活境界。世上有这样的人生吗?可以肯定地说:设有,世上根本就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生。
人从呱呱落地,就己经注定了生,老,病,死,苦的磨难。人要生存就得要物质,没有物质就会死亡,因而就得从事生产劳动,世上沒有人为你的生存而买单。因此:就得走出困境,从艰辛的道路上而求生存,从事各种生产力取得物质。要取得物质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累汗水。
思想史是思想者的领地,哲学是思维概念。我认为人在生活中并不是如何运用先人的智慧而得到快乐和幸福,而是只有知道快乐和幸福的人才是真正的得到快乐和幸福。
都说孔子和老子还有智慧,我们该如何应用他们的智慧活得更快乐,幸福?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知道老子与孔子的关系、排序。
首先,老子年龄比孔子大,老子是长辈。
其次,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孔子算是学生。
《老子韩非子列传》中孔子问礼于老子。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知者,若是而已。老子说,你所说的这些古人尸骨已经腐朽了,只是他们的语言论还在,就像在耳边刚刚说过一样。
有德性的人,则兼善天下;没有机会的人则独善其身。真正有智慧的富人,都深藏不露,装扮成穷苦的样子。
有德行的人,深怀大德,看上去却很愚钝木纳的样子。
舍弃你身上的骄气和追求的执念;舍弃你外在的表相和不切实际的志向。
这些对你的人生价值,是没有帮助的东西,我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而已。
这就是当年孔子问礼老子的回答。
老子所说的话,就是告诉我们追求学问的态度,、立身处事、修心养性,治国救人的道理。
老子和孔子都是很有智慧的人,他们几千年前的名言,如今仍然给人予生活智慧的启迪。兹列举二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色彩的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伤害视力;长期音乐的大声喧嚣使人失去听觉;酸甜苦辣咸太重的美食口味,使人舌不辨味;纵情山水狩猎使人心如野马,一发不可收。奇珍异宝使人往往心起歹念。
所以有修养的人,应当舍弃物欲的诱惑,或名不符实的虚名,保持简朴而又知足的生活。
老子向我们阐明:人的一切行为,吃、喝、玩、乐,一定要有节制,要适度。不能过了,过了就损伤我们的身心。
正是由于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能感知、分辨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缘镜像。
人有七情六欲产生了喜、怒、哀、乐、忧、思六种意识。
而怒伤肝,恐伤肾、喜伤心……
人就被七情六欲所伤。情深不寿!
所以有人说,人间有味是清欢。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的美与丑,都是相对比较而言的。
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互相转化;长和短相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对而存在;音节和旋律相互和谐;先和后相随才有次序。
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人间物事。不用发号施令,让万物自然的生产而不去人为的干预。让它休养生息,自由发展。
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审美不同、欲望不同,品格德性不同,遂而产生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有了了分别心,产生了或平和;或无私;或自私;或贪婪。
殊不知一切的物事,都是相对而言的。
看清了事物真相,我们就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辨正对待人和事。这样才没有纷争是非,没有纷争也就没得与失,也就没忧愁和烦恼。
孔子: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原文:“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驰,文武之道也。”
意思是说百日的劳苦,一天的欢乐,这是君主的恩泽,不是你所了解的。
每日辛勤劳苦,却不休息,连君王也做不到。
而只放任享乐却不努力,君王也做不到,人能够劳逸结合,有紧有松才能得到真正的休养生息。
现代的生活节奏太快,往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太多人为了生活,梦想而奔波。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紧张,不知劳苦地工作,熬夜加班,时间一长,无法负重。往往心力交瘁,仓卒而终。
孔子提醒我们,学习、工作、生活应该松紧有度。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身体,才有其它的可能。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一个人持之以恒地学习,对人的学识修养和大脑都有好处。可以陶治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稳定、良好的精神状态。
……
老子和孔子的智慧博大精深,通过书籍而得以传承几千年,要想得到心灵的宁静,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惟有安静下来,与圣贤们的思想相互往来。
其他网友回答:管好自己的事,别人不找你的时候别去管别人的事,你就会活的很幸福。
其他网友回答: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幸福和快乐就会到来。幸福就是这样的简单,如果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那么你就会越来越偏离幸福。结合现代实际的情况,幸福就是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美好的家庭、人脉,围绕这三点探讨下。
孔子口中的天命就是天降的使命,所以才周游各国。而在我看来,你要不断的探寻自己的天赋,尽早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是一味的懒惰,这样永远都是在替别人而打工。
孔子非常讲究爱人,自己不想做的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对于家庭来说这点很重要,说到底这都是人性在作怪,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尤其是面对家庭的时候,因为特殊的关系,让我们忽略了这点本质。
孔子和老子都说在于别人交往的时候,到懂得克制自己的贪婪,尤其是现在做生意的,讲究的就是一个诚心诚意,一定要按照圈子里的规矩而行事,切忌不要动贪念,否则最终出局的人就是你。
想要幸福和快乐其实很简单,持续做好自己就可以,不用过多的贪求很多东西,不用对别人过分的要求,就是最简单的快乐和幸福。祝愿大家每天都能幸福快乐!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请多多指正。
经典名言作为我们的祖先,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祖,他们的思想源远流长,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其中不乏一些至理名言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比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生活感悟孔子的这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主要指的是对远方来的朋友表示欢迎。我想在现实生活中,多了一个朋友自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就算这个朋友再不济,也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多了吧。少一些虚情假意,利益谋划,广结善缘,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友人,相信自然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过得快乐幸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一定也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现在不论生活还是职场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每一个人的目的性都越来越强,很少能够更多的去主动关心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反而适得其反。比如,一个领导确实很忙,有更紧急的工作要做,如果那领导把手上一件繁琐的事情直接让手下去做,那手下嘴上不说,心里也一定会不痛快。但是如果领导稍微有点耐心,先问问手下忙不忙,能不能帮忙做一个事情,自己确实忙不过来了,那这个手下的感受肯定不一样。所以,换位思考很重要,环境和谐了,才能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这句话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这更是一种大格局,如果真的能够领会并运用,那生活岂有不和谐的道理。
总结所以说先贤们是很厉害的,早在几千年前,他们就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如果能够领悟其一二,相信也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游刃有余,永远快乐幸福。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和老子都是贤能圣人!都是将自己的经验智慧传递于后人的尊师。孔子是教育家。重视教育。为人类千年谋福。老子,是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他传于后人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遵道。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逻辑。是说天是最大的自然,可以包容万物。万物为自然而生,万物已撑起这片天。人是万物之一种。人又是最智慧的。属万灵之首。作为人应该维护自然。孝敬自然。而不能去破坏自然。若损坏自然。就违背了世理天道……
其他网友回答:运用他们的智慧就能快乐吗?他们本身也没有多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憾无学识来报君,
寻遍头条必有文。
人生如开车,既要知道前进方向,又要知道怎么开才能到达。生活也一样,既要知道生命该向何方,又要知道如何才能到达,这样才能活得充实、明白、坦然,有发自生命深处的快乐与幸福。而为我们提供人生方向的就是孔子,教我们处世的就是老子。
亲情:孔子的生命从此出发《论语》中的一个故事颇能说明孔子认为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前来请教:“按礼的规定,父母去世,君子要守孝三年。这期间君子不能处理国家大事,国家会乱套的。依我看,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孔子反问宰我:“父母去世后,冷冰冰的躺在坟墓里,而你却鸡鸭鱼肉、锦衣玉食。这样做你心安吗?”宰我说:“我觉得这样做没问题,很心安。”孔子怒说:“你就心安吧!真正的君子在父母去世后伤痛欲绝,所以吃东西不觉得香,更无心享乐!”宰我离开后,孔子说:“宰我真是无情无义!人三岁前都长在父母怀抱里,这是多大的恩情!所以父母去世后子女都要守孝三年。宰我难道忘了他也曾在父母怀里待了三年吗?”从这故事可以看出,宰我是个现实主义者、享乐者。而孔子最在意的是人内心对父母的真情!在孔子看来为何有丧礼?就是因为子女内心对父母的一片真情需要恰当的表达,这才有丧礼。可见孔子主张的道德、礼仪其根基都在人内心的真情。
在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看来,生命的方向就存在于我么内心最自然、最纯真、无邪无假的情感里!亲情是这种情感的典型代表。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在某些时刻,你的内心被深深触动,生起感恩、神圣、至美纯真之类的情感?比如亲人遭遇大难,你痛彻心扉,泪流满面,不顾一切要守护他们。这就是生命自己在给自己指出方向!这种情感不可能伪装,是人生命深处本质存在的自然流露。人只有在这种情感里,才能获得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满足、快乐、幸福。情欲的一时满足只能带来暂时的刺激性愉悦,哪有发自内心深处的快乐与幸福呢!这就是孔子指出的生命的方向。
纵深思考而非简单直接:老子教人的处世之道《老子》一书,重在破除常人处世的平面思维,学会以纵深思维处世。我们只有学会纵深思维,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有快乐、幸福的生活。
什么是平面思维?就是只看见当下看见的,为了达成目标,手段简单直接。比如西医,检查显示病人有病毒或者细菌感染,就使用抗生素等直接杀灭;检查显示病人得力恶性肿瘤,则手术放化疗等直接杀灭。什么是纵深思维?就是不只看见当下看见的,为了达到目标,手段是迂回的、曲折的,而非简单直接的。比如中医,不只看见感染、肿瘤,更明白这些只是人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中医更关心的这个有机体整体如何保持和谐稳定(治本),而非消灭这个消灭那个(治标)(当然这也很重要),故其手段往往看似和感染、肿瘤没有丝毫关系,是迂回的、曲折的。
再比如,革命时期,王明和博古主张直接进攻敌人城市,而毛泽东主张从农村包围城市;王明博古坚持打阵地战保卫根据地,毛泽东主张灵活的游击战,诱敌深入,通过“迂回包抄”,迷惑敌人,赢得战斗。这就是平面思维和纵深思维的对比。
两种思维的本质区别在于,纵深思维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全副面貌,这样就明白,有时简单直接的方法只会坏事,根本不能达到目标。《老子》一书如果用平面思维根本不能理解,比如他主张柔弱胜刚强、功成身退、甘居人下等,这些都要用纵深思维才能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圣贤智慧在于解决个人与环境的对抗而产生的痛苦,开释内心困顿而豁达清明。圣贤为人们梳理达到生命终极的路径以及遇到坎坷的解决办法。平凡的我们要从圣贤那里学习,汲取营养,必须深入经典著作,深刻思考、参悟,并付诸行动积极践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慢慢消除愚钝的思维方式,达到幸福快乐的人生境界。圣贤说:人人皆圣贤;万物与我同一。所以我们也不必悲观消沉,暂时的没有做好自己只是一时糊涂而已,当下明白改过,当下即得自在。佛家讲作:知妄即真。
威海链 » 都说孔子和老子很有智慧,我们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活得更快乐、幸福?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