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年轻人该看看《道德经》这类书吗?希望大家在解答前说一下自己的年龄?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年轻人该看看《道德经》,无须问年龄。我的体会是:到了30岁或以上的年轻人,如果能通晓《道德经》精髓、大彻大悟者,那一定是非凡的一生。以下例举具有普遍规律性质的几个方面:

1.《道德经》第五十二章:“……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其中“母”代表唯物论,“子”代表辩证法,二者是统一的,这表达的就是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终生就不会失败。

2.《道德经》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揭示的是事物相互作用原理,老子认为是永恒的规律,可以用于指导人的一生发展,包括创业、创造、创新。

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即事物或许损而反益,或许益而反损。二者也是辩证关系,启示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奋发图强,自我教育,自我制约,敢于并善于扬弃否定。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4.《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即祸啊,是灾难,但可以转化为福;福啊,是幸福,但也可以转化为祸。这是祸与福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要求人们要正确对待。

5.《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即善于以“道”闭情欲,无门闩,也不可开;善于以“道”结事、结亲、结心者,无绳索,也不可解。这有利于人的自身成长、发展,创造价值。

6.《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即踮起脚后跟想站得高的人难以久立;脚步跨越得越大,反而难以远行。这个哲理告诉人们: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喜欢自我表现,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不要自高自大。

7.《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这是要求人们要避免各种极端、奢侈和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甚,极端。奢,过分追求享受。泰,古通“太”,过高,过高则危。

8.《道德经》第九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是说人在自身发展道路上,有了业绩,或富起来或当了官,不要忘乎所以。如果富贵而骄横跋扈,会自埋祸根,总有一天会失败的。咎,灾祸。

9.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即过分地喜爱虚名、功名、私欲,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贪欲、聚敛过多的财富,必遭惨重的损失。这要求人们在自身发展道路上,要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长久平安。

以上所述对任何人都有教育、启迪和借鉴作用,特别是年轻人,如能准确地理解并运用好,那一生大有作为,一定很幸福。从整体来说,“青年兴,则国家兴”。因此,年轻人不仅该看看,而且必须弄懂《道德经》精髓。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谢谢邀请!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

知人者智,自知之明。

你们年轻人是人,是个人就得生活在群体中,生活中群体中就必须要有道德底线。不读《道德经》如何做人?凭什么依据给他人讲道理?

道;天道,天经地之义道。

德;地德,厚德载之乃物。

为人子者学做人,为人父母者传教于后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生相和,前后相随。

年轻人都是“王”吗?是王也不能没有德相吧?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学,应该早学。

《道德经》这类书比较难懂,里面的道理初学不易明白。但这些道理是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的。是需要学习工作生活来验证。有学在先,对以后的工作生活的感悟会更深刻。

但我认为,有《道德经》还不够,有机会还要研究一些佛法教义,譬如《六祖坛经》《金刚经》等大乘佛学经典,会更有助于理解这个社会。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1975年生人,谈中国文化,自然绕不开儒家,佛家和道家。《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文字简约圣洁,字字珠玑,铿锵有力。老子的声音,观点也是热闹而快乐的,穿越时空,把一个老人和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带给了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而且大多数读者所理解的原文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我所认为的道家思想,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做减法。在当下喧嚣,浮躁的社会阶段,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应该研读《道德经》,让我们的文化呈现出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不是只守着一个中庸思想,固守到底。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应该看,如果这个问题换个问法你可能就不会有这个疑惑了:年轻人应该阅读经典书籍吗?

这个问题应该不会有太大的争议吧,我们当然应该读经典书籍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写作了无数的书籍,而经过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性,常读常新的著作,这样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经典。经典作品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都应该常常拿出来读一读,仔细领略其中的奥义,提高精神文化素养,指导人生漫漫长路。

《道德经》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道德经》相传为老子所著,老子名李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道德经》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哲学,治国,修身,用兵,不一而足,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为中国人不可不读。

其主要论述范围就是“道”,何为道?全书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开宗明义,揭示出了思想主旨,后面通过几千字的讲述来解释什么是道。道是与天地同在,万物共存的一种形而上的本原,它创造了世间万物,却又有利于万物之外,它只创造物体,制定规则,其他的一切就不管了,全让你们自己去搞定。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矛盾而存在的,何为矛盾?有生就有死,有美就有丑,有大就有小,有长就有短,有黑暗就有光明,有善良就有罪恶,这些都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就是因为这些矛盾才使得世间万物得以存在,而矛盾的不断变化产生了无数的分支,就产生了更多的物质,就像太极图一样,黑白相间,黑白共同组成了太极图。

作为中国人,我们至今都受到《道德经》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下,我们更应该好好读一读《道德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其人不属统治者阶层,所以可对统治者进行评说。其又非社会权贵阶层,所以能体恤平民诉求。其主张“无为”,实质是地位低微,无所作为。做为一个落魄文人,就其阶级属性来说,属被统治阶级。因此,他能够阐明客观事物真相与规律,而无思想禁锢。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一部经典文学典籍,《道德经》一直流传于世,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但看过并且看懂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多。

我就看过这本书,但并不认为自己看懂了。

于我而言,光是第一篇就有些晦涩难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怎么断句,怎么理解,或许三个人中就有三种答案。

道是什么?是道理,还是方法?而所谓的名,又是什么?

可以说得清楚的“道”就不算真正的道,或许,所谓的道,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既然这本书这么难懂,我们年轻人该不该看呢?我认为还是可以一看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本书难懂就不去阅读,正是因为它“玄之又玄”,才可以让我们带着思考去阅读,而不是“泛泛而读”。

学习道德经有什么好处?我认为其中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道德经》是我国一部伟大的哲学体系典籍,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道理”,我把它归结为“为人处世之道”。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而治,是一种政治手段,也是一种处世之道。

这或许就是道家的思想,他们崇尚自然,认为凡事顺势而为即可,过多地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

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凡事都有两面,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像弹簧一样,压得太紧反而会事倍功半。

所以,我们既要立下规矩,更要注意是否会起反作用,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一门学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与人为善,人必善之。《道德经》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要谨记“善”之一字。

善良的人,不争不抢,内心平静不起波澜,所以少有过失和怨憎。

我认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因为我们总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虽然有一些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毕竟时代在变),但那是最原始的“道”,多学习这些道理,对自己总有一些益处。

以上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从30岁的时候就读《道德经》。厚黑学。我今年55岁。学了一辈子我也没有真正学透,不能真正的使用到生活中,也可能是那时候年轻,没有理解《道德经》的精髓。我现在重新开始学,感觉到和30岁前有不一样的效果,感觉到现在的学习的才是真正《道德经》的精髓。我希望年轻人多学一些,也可能成为治国的栋梁。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60后。20年前读过道德经,但是那时候只是翻翻而已,并没有所谓的研究。正式接触道德经,还没有一年。

为什么那时候只是偶尔翻翻?因为那时候做新闻工作,常常接触一些三教人物,偶有兴致,找来相关书籍,不仅是道德经,包括佛教相关的书也是随便翻翻,脑补一下基本常识。去年接受一家杂志邀请,去做道学方面的文章编辑,才开始滴滴答答地读了一些。

接触的时间不长,感受不是很深。但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于年龄与经典

所谓文化经典,就是文化领域被广为接受和学习使用的优秀文化,与年龄关系好像不是很大。君不见,现在国学(姑且这样称呼吧)复兴,各地国学班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及全国,其中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培训班都有,并不限于中老年人。看看历史上,诸子百家纵横列国时期,大多都是年轻人,孔子第一次去鲁国权臣季孙氏家里应聘时也就17岁,第一次问道于老子时正处弱冠。

其他各家名流也都是年轻人,荀子二十多岁游学齐国,齐国当时是天下“学都”,天下第一所国立大学“稷下学宫”就是齐国创办的,后来,因为荀子的博学多才被推为“祭酒”,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他的学生李斯、韩非更年轻,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

不光古代,近代,清华四大国学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演恪、赵元任,清一色的年轻人,教授队伍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多岁,年龄大一点的也就三十岁左右,比如陈独秀。

这些年轻人能当国学导师,那么多年轻人能当大学教授,当然与当时那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需要相关,但也同样说明他们有着扎实的国学基本功。而这种扎实的国学基本功,绝不是一时兴起,临时突击所能达到的。

所以,道德经之类的书籍与阅读者年龄没有多大关系。

为什么道德经等经典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阅读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都具有提供修身养性、提高修养、学习知识、了悟人生的普遍指导性,是经过千百年检验,被证实了的具有陶冶性情、开发智慧,启迪人生的经典秘籍,对于读书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只看古往今来那些真正的人生大赢家的阅读经历,便可窥得一二。

道德经这部书,被誉为“万经之王”,何意?就是说它微言大义,涵盖宇宙大道、人生哲理。说起来是写给圣人、君主的讽喻之言,显得高大上,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每章每节都与生活息息相关,都有广泛的普适性。

不信,我们选取几个章节,即便是十分具有针对性的治国理念,也同样适合普通人的修身养性。比如: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是论述“大国”与“小国”相处的原则的一章,好像跟我们极其遥远。其实,文虽不同,理却相通。

这里的“下流”不是我么所说的恶俗下流,而是大国要像水向下流动那样,亲近小国家。对于个人而言,即便地位提高了,富有了,强大了,也要时刻保持谦卑自抑,与人为善的心态,才能获得亲戚朋友社会的广泛支持,就像万水归海那样,民心所向。而自身还不够强大时,也要保持谦逊的心态以获得成功者的接纳,并取信于他们。这样才能达到各自所需要的东西,实现双赢。否则,只能是相互伤害,害人害已,不得安宁。

像这样的关于治理国家的章节,对于我们都如此亲切,更不用说其他各章节了。

所以,道德经之所以被称为万经之王,不是浪得虚名的;之所以一万个人读道德经就有一万种读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此,道德经的光辉不会因为读者年轻就会收敛其光芒,你只要打开它,他一样会“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把你带进一个至高至大、空阔无边的奇妙世界,让你领略古人智慧,揭示人生奥秘!

希望有所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年轻人该看。《道德经》是我读过的书中,认为最该读,而且伴随一生要读的书。因为,只有这部书把宇宙讲透了,讲到底了。因为,只有这部书讲明,人有第三种认识能力有待开发,明白的人就是高尚的人,不明白人就是有病的人。因为,只有这部书,教读者如何开发第三种认识能力即开发大智大慧。因为,只有读了这部书,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价值,明白自己的天命,从而,看人看事看社会全都不同从前了等等。

标签: 类书 道德经 解答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