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丢弃白话文和复古文言文。而且,不是现在才提倡学习文言文,而是一直都在提倡、在学习。提问者可能是小学文化,没上初中学过文言文!
这个提问太幼稚、太弱智!!!希望不再看到如此幼稚弱智的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能脱颖而出,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有几位大师人物在倡导推动,比如鲁迅、胡适等人;一是白话文本来就有平民化的基础。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白话文大行于世,就彻底抛弃文言文。因为古代留传下来的经史子集,是我们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这是绝不能抛弃的,否则我们的文明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我们要继承这份文明并使其发扬光大的话,就首先得能够读懂这些书籍。读懂了,才有可能传承与弘扬。可能有人会说,把那些古文全译成白话文不就省事了吗?诚然,这么做,是可以省一些时间力气的,但经过翻译的文字,必然会出现信息与神韵的误差与流失,尤其是古代韵文,比如诗词与辞赋,我们只能译出意思,而无法译出格律所承载的神韵与乐感。这与把唐诗宋词译成字母文字一样缺乏美感。
另外,在书法、美术、考古、文物等许多领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是无法入门的,更不必说有所成就了。
综上所述,白话文的大行其道与学习古文并不矛盾。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完全有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其他网友回答: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推广和普及白话文。白话文的推广其好处是多方面的,也是勿庸置疑的。因为白话文把口语和书面语最大程度的统一起来。这样,大大降低了文化学习的难度,把文化和文学从原来的贵族精英们专属,推向普罗大众。白话文的推行,为建国以后的扫盲工作打下了基础。因为白话文的使用,文学和文化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这样,也就增加人们学习文化的动力。因此,五四先贤们提倡白话文,并身体力行之,对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文明的发展,功莫大焉。
有一个问题,在这里必须提出来。白话文在五四之后脱颖而出是不假,但白话文并不是新生事物,也不是五四先贤们凭空创造出来的。白话文在历史上一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两套文字表达体系。一是文言文,一是白话文。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只所以能够五千年连续不断,与语言文字都有关系。文字上的原因不须多说,大家都明白。
中国汉字的发展,是五千年延续的。今天任何一个汉字,我们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它的源头,它最初的本意。简化字可以追溯到繁体字。楷书可以追溯到隶书,隶书可以追到篆书,再到甲骨文,今天的字,无论它是意义怎样,与它的本源,总是有逻辑上的联系。这是中国一个中学生,就可不太费力的阅读先秦古籍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其它文化国家的中学生都做不到这一步。英语国家现代人读懂莎士比亚,都已经不容易了。这是文字的原因。
五千年文化延续在语言上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白并行的两套书写体系。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常识,语言是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没有文字,不用很久,一个人假如穿越到一百年前,口语可能就听不懂了。所以,白语文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历史上成熟的白话文,大约是宋元时期的话本。唐传奇,在当时大约也属白话文。比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我们今天读来,大约应算是古文了。宋话本,是标准的白话文,这是古代说书人讲稿,其听众是面对文化不高的普通民众的。明朝冯梦龙《三言》中有好多故事,就是对宋元话本的整理。《三言》就是白话小说。
我们可以沿着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这个路子观察一下,古代白话随着时代的变迁,表达方式,和口语习惯会有很大不同。比如《金瓶梅》中,“我们”它都是写作“我每”。如果我们的汉语在历史上没有文言文,只有白话文,几百年之后,恐怕也会一样面临读不懂以前文字的情况。
相比于白话文,文言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行文方式和语法习惯的相对稳定。我们现在看两千多年前汉代人写的《史记》《汉书》以及民国时编辑的《清史稿》,其语法和用词都是一样的。因此,文言文是保持文化延续性的最好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了。这就是传统文化和文言文这些年又热起来的原因。
上面说的是文言文对文化传承中的好处。这是从社会功利目的出发的。如果没有其它的好处,仅仅如此,不足以让文言文延续。所以,文言文还有它自身之美。文言文比起白话文最大的好处就是言简意丰。含蓄深沉,虽然学起来比白话文难点,但因为有几千年的延续,它的美学和文化思想已经进入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有兴趣的学起来也不难。
清代浦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文言小说,现在出版的白话本,都是经过白话翻译的。如果你是认真读过古文原版的,你就会觉得,任何的白话翻译,都难以表达出浦极松龄原著的味道。
学习过文言文,具备了一般的阅读能力之后,就会发现,《二十四史》比任何小说都精彩。前提是,你必须读原文。因为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文人写的。
其他网友回答:文言是与白话文相对来说的,它是以古汉语(主要是秦汉时期)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言。
对于现代人要不要学文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个人认为:不可不学,不可全学。
学,首先是指国家在全民文化教育课程中也有文言文的教育,这必须学。
其次,从事中华文化研究、古典文化研究、古籍整理、考古工作者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也必须在已掌握一定文言基础上,继续学习。再次,从事文化教育,特别是语言文化教育的教师也要学习。第四,有志于从事以上工作的人,要努力学习。最后,喜欢古典文化的人,从欣赏的角度来看,也必须学一点。当然,掌握程度可多可少,达到欣赏目的就可。
不学,对大多数从事其他行业工作的人,如数学等,或对古典文化兴趣较少的人,只要是接受过全民义务教育中文言作品的基本知识,能欣赏简单的文言作品即可。
当然,文言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因此值得学习掌握的。
一、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中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其中用途最大的是写在书面上的语言,记载说明它们的绝大多数也都是用文言。
二、欣赏文学艺术的需要。文言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唐诗、宋词等。我们要能读,读懂,也要提高自己的文言水平,从而更好地欣赏、领略那些伟大的作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其他网友回答:白话文并不是从文言文中脱颖而出,在那个时代,文言文与白话文谁更胜一筹并无定论。即使是白话文大家鲁迅,也有文言文作品《中国小说史略》。
那为什么现在用的白话文呢?因为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提高群众的素质。尽管如此,扫盲工作还是很久才结束。加上印刷技术发达了,我们没必要为了节省纸张而用文言文。
但是现在我们中一部分人,比如中文专业的,或者古文爱好者,对古文的优雅与精致产生了兴趣,但很不幸的是,从赤兔之死到钢铁侠传,多多少少都有毛病。
因为大家以为文言文就是国学,殊不知形式只是载体,思想才能永存。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和语言文字方式是读不懂儒家文化著作的所以就不能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
其他网友回答:主要是为学习借鉴研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要全民普及应用。
其他网友回答:能否有一种介于文、白两者之间的语言,就像发电报那样。试举一例,某人远在他乡,家里发来一电: “母病危,归。”这个连小学生都能懂。如写成常文: “你母亲病情严重得很,如回来晚了恐怕见不到最后一面了,希望接到电报后立刻设法回家,一路上要小心,其他话等见面再说,就这样吧!”女士们、先生们,孰优孰劣,毋庸置疑。
其他网友回答:我们要面向未来,但不能忘记历史。
威海链 » 既然在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能从文言文中脱颖而出,为什么现在又有人提倡学习文言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