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以用《周易》或者《道德经》的理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或推导质能方程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不能直接证明,但对证明有帮助!

计算方法是:先算出某类物质一克中含多少个原子,再计算一个原子含多少负电子(能量),最后就能"质能互算"!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必先弄清"物质的宏、微观",这个是我结合现代科学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在《易经》易理的提示下得出的科学大发现!下面附上文章全文:

物质的宏观与微观:

二十世纪,人类对物质的宏、微观区分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大家默认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的为"微观",而肉眼能看见的则为"宏观”。人的眼睛可看见"光”,那么"光子"也是宏观物质吗?这种模糊的传统宏、微观分界法正确吗?它符合自然事实真相吗?请大家先思考这几个问题!

传统的宏、微观分界法,在自然科学对物质的研究还停留在"原子”层面的时候,并没有产生什么问题,世界也很正常。但随着科学对物质的研究突破了"原子"层面,发现了更细小的"质子、中子、正电子和负电子"等粒子后,奇异的现象发生了:按常理讲,随着物质结构研究的深入,人类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应该是更加清楚明白,但事实是越深入越迷惘!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是自然科学研究方向错了,有人则坚称科学不会犯错,之所以还有困惑,是因为研究还不够深入。可事实是:西方科学界发现了更多更细小的粒子一一夸克丶胶子丶介子丶夸夸克等上百种,非但没有给人类认识世界带来什么帮助,反而让人类更加困惑:反物质在哪里?暗物质是什么?依然是一头雾水!

物质有宏、微观之分,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它们之间有天然的分界线吗?当今科学界对这个似乎并不关心,也许是觉得以前没认真分过也没什么问题,那么现在又怎么会有问题呢?那么它是不存在呢,还是存在却未被发现?事实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来见证奇迹,发现真相!

首先,我根据当前科学界对物质形态的研究成果,画一个总结图,如图A

根据图A,我用排除法来确定。首先,固、液态是人们触手可及又随处可见的两种常见形态,可真接划归为"宏观";接下来,假设"气态"为宏丶微观分界线,那么来看一下会发生什么状况:原子(元素)有化学性质,而"质子丶中子、正电子、负电子"没有;单一类的"原子"可以构成"元素(物质)",而单一类的"质子、中子或正电子、负电子"则不能构成"元素"!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规律,世界仿佛乱套了,自然规律也不可靠了,难怪有人说真理没有了!事实上,自然规律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改变过,它绝不像春天的天气那样说变就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最后,假设"原子"为宏、微观分界线。我们再来看会发生什么情况:很明显,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以下几条重要规律来(注意:下面的名词概念须与以前固有的观念加以区别)

一、单一种的"宏观粒子”一一原子可以构成元素(也即宏观物质)!这与事实完全相符!

二丶单一类"微观粒子"不能构成"宏观物质一一元素"!这也符合事实!

三、宏观物质(包括宏观粒子)有化学性质,而微观粒子没有!这又与事实相符合!

四、宏观界的自然现象与微观界的只是相似,但不会完全相同!比如宏观界有动、植物,而微观界只有微观粒子,动、植物分公母丶雌雄,而微观粒子分正丶负!

五、宏观界有宏观物质体(包括宏观粒子),微观界只有"微观粒子"!

接下来,我把图A用立体图来呈现,如B图

这时候,我们才明白:当科学对物质的研究停留在"原子"层面时,不管怎么分都是宏观,所以让人产生了"宏丶微观没有区别"的错觉!当科学对物质的研究突破"原子"层面,发现了"质子、中子、正电子和负电子"等微观粒子后,还坚持以前"宏丶微观无区别"的错误观念时,各种错误的观点便"诞生"了!

由此可知,"原子"就是"宏、微观之边界"!是天然存在的!

(注:A图大家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自已画)

其他网友回答:

哥德巴赫猜想和《周易》(《道德经》更不在其中)根本就是两回事。

因为,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的皇冠,她所依据的是数理逻辑,最终证明"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数字"2"是偶数中最小的偶数,如果能证明这个最小的偶数是两个质数之和,也就证明了哥氏猜想。实际上就是用数学中的数论,如何证明"1+1"是不是真正等于2的问题。

中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先生,花费了几乎一生的精力,接近了皇冠的顶端。

也许普通人会问:有必要么?既使证明了,又有何实际意义?

对这样的问题,恕我回答不了。

然而,我国的老一辈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先生,在他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表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将无数的当时的青年人和中学生,引向了科学的殿堂。

《易经》或者《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她的思维方式完全,或者说基本上不同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分析演绎法为主,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归纳总汇法为主。

由此而论,用《易经》或《周易》去推导哥德巴赫猜想和质能方程,完全是异想天开,或者说水中捞月,甚至可以说是借经典之名而沽名钓誉,哗众取宠。

《易经》的先天八卦,每一卦的卦数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按此卦数对六十四卦进行排列,构成了六十四卦的卦序,形成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确实蕴涵了一定的数理科学。

然而,这个方圆图和卦序之间,仅仅只是这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数理逻辑或数论关系,与质量守恒定律更是风牛马不相及。

河图与洛书,与易经相关,其实是后人附会而已;《道德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或者"道可道,非常道"等等,更是与哥德巴赫猜想毫不相干,与质量定理完全不一回事。

周文王演易成《周易》,孔子五十岁学易著《易经系列传》(并无确切定论),都是将以卜卦占筮为主的易经导向社会人文方面,告诉我们要用综合的、变化的、辨证的方法去认识和看待世间万事万物。

真正懂易经的人,是"善易者不卜";真正懂易经的人,绝不会去徒劳地证明哥氏猜想!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易和道德经理论作为源于河图与洛书的易学体系中的哲学,它包罗万象,它揭示了万物的运动规律,不管是宏观之天文学还是微观之化学,还是数学,所以易学理论同样可以解释哥德巴赫猜想和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E=m.c.c。

哥德巴赫说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也就是说任何两个质数之和为偶数,在易学里面,质数为阳数,而偶数为阴数,也就是说每个阴数都可以由两个阳数合成,这与我们的八卦之易学不谋而合,我们知道我们的阳爻写作一大横,而阴爻写作两小横,这其实就说明了阴数也即偶数就是由两个阳数即奇数(奇数包含了质数)构成。易学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来源和一切科学知识的总结,哥德巴赫之猜想也能被它解释那说明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是可以成立的数学之理,在这里为之点赞!

至于爱因斯坦提出的的质能方程式E=m.c.c,它要表达的意义其实是质量与能量之间是可以转换的,且具有光速的物质聚合时产生的能量其实是它们聚合后失去的那部分质量所具备的动能便是它们聚合时释放出来的能量。而关于此理论我们的阴阳太极图可以解释它,如下图一。在太极图里黑色的代表阴代表质量,白色代表阳代表能量,从太极图可以看出聚合的黑色物质的质量变得越小那么它释放的白色的能量越多,这跟质能公式所代表的物质聚合时质能之变化是一致的,且太极图里黑色之中带有白点,白色之中也含有黑点,这也形象的说明了具有质量的物质里是具备能量的,而释放出的能量中也含有质的,所以黑洞相聚合时它放出的那些白色能量最终会形成质。其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质能公式都是研究易学后得出的理论。

从上面这些事实也同样可以让我们明白易学乃一切知识之源,所以我们若要在科学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必须从易学出发,我相信只要潜心研究易学我们必定会象先祖们一样伟大必定会再次引领全世界再次登上文明之尖峰!美国说要封锁我们的技术岂不知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科技发明的灵感都源于中国之易学!



其他网友回答:

甩锅吗?"科学家"干什么去了?"科迷"们也露一手,来证明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不能,周易思想是归纳与分类思想,而逻辑推理是其弱项!

其他网友回答:

《周易》,周为圆,圆周,太极,宇宙,零(O)也就是老子讲的道,既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包罗万象,数为其中。数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九归一,周而复始,无生有,有生无,阳盛阴衰,阴盛阳衰,物极必反,阴阳平衡。太为初,极为限,宇宙总在一至九之间在一定规律中不断运行变化和发展着,如果一个人真能看懂河图,其就能看到宇宙天体星辰之变化。因为宇宙一切事物总在阴与阳之间而变化。阳为奇数阴为偶数。有时方程会突然在眼前显现,一晃而过,这就是老子讲的玄,也是众妙之门。未来随着人们对《易经》和《道德经》的深入了解,将会解开诸多未解之迷,但条件为上善若水,尊重自然,按顺其自然的自然规律办事,老子讲反者道之动!

了解道,要从零(O)开始,零(0)为大道,宇宙一切皆在零(O)中,既道中。

标签: 哥德巴赫 质能方程 道德经 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