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的每一首诗与它作者的性格高度一致,从另一个侧面描写了作者的精神风貌,使人物的思想与形象更加丰满。
《红楼梦》里的每一首诗都像夜空里的星星,有着自己的个性与光芒,因为它们的点缀而使夜色更加深邃迷人,诗和书是高度和谐存在的一个完美的整体。所以,《红楼梦》里的每一首诗都是曹雪芹写的。
林黛玉的咏菊名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曾不为五斗米折腰,林黛玉面对强权富贵,也不会低下他高贵的头颅。再如他的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试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片耀眼的洁白极致的美好,他的诗都是他高洁的思想品质的象征。
雪宝钗会画画所以他写的是画菊:
诗馀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浓淡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还有他的咏白海棠名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若不是一个画家兼哲学家,是写不出这么美的诗句的。
我们知道史湘云是个话唠,每次出场叽叽喳喳说笑不休,最搞笑的是海棠诗社搞完了之后众人才想起她来,于是让人把她接了过来。
史湘云一来就做了两首咏白海棠七律其一和其二,但是絮絮叨叨没有一个警句。曹雪芹讽刺史湘云那真是一点儿都不客气。
《红楼梦》读完第一遍时,薛宝钗的诗我记下了: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还有咏螃蟹的,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甚至还有写灯谜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林黛玉的诗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喜欢他所以他的诗记下的很多。甚至连薛宝琴也有明月梅花一梦这样的美句。
只有史湘云的诗,不管读了多少遍的《红楼梦》,脑子里面至今一句都没有。
《红楼梦》里面的诗都是曹雪芹作的,鉴定完毕。
一般作家,不可能全才,但收纳编辑能力很强,红楼梦诗词很多,而且经妙,不是出自一人之手,红楼梦不可能只曹雪芹一人完成。
红楼梦的诗词都是曹雪芹的吗?
这问题能写本书。我正在探索,还没写呢。谁有高见,我洗耳恭听。
其他网友回答:谢大圣书童邀!
目前出版的程乙版《红楼梦》,指明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高鹗所著,这基本上是一种共识。形成共识的原因,一是《石头记》楔子的提示,二是胡适先生的考证。楔子是原始文字,有非常高的可信度。程乙版《红楼梦》,起码前八十回中的诗句,应该是曹公一人所写。
依据是著作中的诗词歌赋,一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他人的诗作中,未见踪影;二是曹公不容置疑的文字功夫,作品中文字的魅力就是证明;三是脂砚斋只是评论者,编辑过程中最多只可能对个别字词句有修改,不可能再创作,而程伟元只是一位出版商,更不可能对该著作进行再创作。
曹雪芹生于豪门,早年生活优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个人天赋极高。家道中落,人生阅历如梦似幻,曲折离奇,落差巨大,期望落空,被现实抛弃。仕途遇阻,展现个人政治才能的舞台,已不存在,经天纬地之才,不为世用,于是潜心钻研文化艺术,以奇笔画墨,追求梦幻的世界。
宏大叙事的《红楼梦》,内涵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艺术成就冠绝古今,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曹公留给后世的文学盛宴。失意的文人,穷困潦倒中,苦心孤诣,文学修为更高,通过一部书证明自己,奇葩独放。
《红楼梦》开篇楔子“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说明此书是曹公一人创作,前八十回必是无疑。悲愤之作,常有悲愤之言,愤世嫉俗之作,目的是治邪思妄想,尊重生命的善根。
千古一梦,横空出世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融儒墨道于一体,囊括了当时各种知识和社会现象,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医学于一书。怀才不能补世,穷愁潦倒的书生,用毕生心血和生命智慧,为民族,为人类,奉献了一席精美的艺术大餐,雅趣极高,抚琴鸣鹤,诗词歌赋俱全,后世只能望其项背,应该以敬畏的心态拜读,而不是妄自菲薄,怀疑曹公的才气。
千古绝唱唱千古:“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末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答,红楼梦书的作者,本人听别人讲是两个著作的,曹雪芹写红楼梦书,没写完就逝世了,第二位作者继续写。第二位作者听说姓高。真真假假本人也不清楚。回答有错,请谅解。这是听别人说的。本人对这方面不了解。请谅解。
其他网友回答:要看具体是哪首诗词才对!
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便已经交待了那些诗词的初衷
脂批本《红楼梦》第一回:“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曹雪芹已经说了”闲情诗词“按第一回的总旨来说,即是反语,接下来是”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这当然是自谦之词,实际就是古人所说的”传诗“之意。即,就是借小说,将诗词流传下来,而这个传诗得到了后世学者的所有认同。如果说作者是谁,影射何事之类,或许存在分歧,但传诗这个观点,没有异议。
显然,《红楼梦》里的诗词分为以下几种
一种极少,属于作者自叙,比如开头的”无才可去补苍天“、”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种诗应是作者所写,还有一些配角的诗词如贾雨村也应是自己虚拟所为,
二是判词,关于十二钗正副册,每人一首,这个也应当是作者写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为书中人物进行另一角度的渲染。因为其他人没有理由写得如此完备并且和书中主要人物百般吻合。
三是日常生活的诗词对联,比如咏菊,比如三绝,比如葬花辞等,这些诗都是托人物而成,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年龄,经历。
也就是说,真正存在这个争议的正是第三类,那些闺阁诗词到底是不是作者本人所写,个人倾向于一部分是,一部分不是。
比如《题帕三绝》我个人认为是作者写的,因为里面有明显的男人粗糙的痕迹,不像是林黛玉那种”咏絮才“的水平,
但《葬花辞》则一定不是作者写的,因为其中的心性,意态,情感,完全是女儿家心思,丝毫不见雕琢刻画之意,所以,这一首我个人更倾向于作者当时所爱的女人自己的作品。
咏菊诗,咏絮诗,咏海棠,一定是自己的诗作和别人的诗作相掺,更倾向于通过真实人物的诗句,然后按主要人物性别区分,补齐了这些诗词。之所以认为是真实人物的诗词是因为里面的七言律诗闺阁气息很浓,尤其是笔法和结构,不像是清朝男人所为,清朝诗要好于宋诗和明诗,近于唐诗,而那些七律却不然,所以,小可个人认为,这是作者故意为之,半是原作,半是伪作。
另一首就是《秋窗风雨夕》这一首与林黛玉的诗风有所冲突,里面有棱角,有剑气,有阅历之后的人间孤苦,绝计不会是终日生活在宅院之内的小女子所为,应当是作者借林黛玉咏叹一番。
回到主题中看,所谓传诗,是传谁的诗?作者的?还是当年那些女子的?显然都有,因此,如果因为小说作者是曹雪芹,就认定为书中所有诗词是曹雪芹显然过于武断。
曹雪匠有自弃之意,如果说写小说是为了传自己的诗,显然是低估了作者的胸怀和气度,因此,小可主观断定
传诗,即传是自己那几首歪诗,又传的是”当日所有之女子“之诗。
这才不负作者传诗之意!
其他网友回答:《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䄄,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里就出现过曹雪芹借古人诗句来丰富小说的情节。
贾宝玉、薛宝琴、平儿、邢岫烟,他们四人同一天生日。在生日的这一天,众姐妹们都聚在大观园红香圃内为他们摆寿筵。
酒席间大家做酒令游戏,史湘云提出来的酒令淤戏要求是:
“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文,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人事的果菜名"。
下面的三首酒令,则都是按史湘云所提的要求来的。
【酒令之一】
“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
这个酒令是林黛玉替贾宝玉作的,在这首酒令中,曹雪芹暗喻了黛玉的孤独与悲哀的处境。
黛玉的身世遭际,也恰如诗中的折足孤雁,在天空失伴哀鸣。
落霞与孤鹜齐飞:引用了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诗。
风急江天过雁哀:宋代陆游《寒夕》诗中有“风急江天无过雁″句,这句是反其意而作。
【酒令之二】
“奔腾而砰湃,江间波浪兼天涌,须要铁锁缆孤舟,既遇着一江风,不宜出行。”
这个酒令是史湘云接自己的要求而作的,曹雪芹也借这个酒令隐喻了史湘云的身世遭遇。
史湘云自幼失双亲,家业凋零。更苦的是,自己婚后不久,丈夫早亡,真象江上的一叶孤舟,几经波折。
奔腾而砰湃:欧阳修《秋声赋》的句子。本来是形容风声如波涛奔腾澎湃,这里只说波涛。
江间波浪兼天涌: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中的诗句。
【酒令之三】
“泉香而酒冽,玉盌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
这是史湘云把酒喝的多了点,醉眠芍药䄄时,在醉梦中说出来的一段酒令。
曹雪芹借此酒令,表现了史湘云狂放不羁的性格。
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个句子。
玉盌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中的诗句。亦作“玉椀盛来琥珀光"。琥珀光,形容酒的色泽如琥珀。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与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其他网友回答:简而言之:并不都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主要体现为一是引用,二是戴帽言诗,一的话是引用这个在红楼梦里面已经有标注,比如说引用陆游的诗词"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第一回的《好了歌》为他人作嫁衣裳引·唐 · 秦韬玉《贫女》诗,原句为:"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第十七回 题大观园诸景对额 曲径通幽处引·唐·常建《题坡山寺后禅院》诗,原句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第十七回 旧诗有云 红杏梢头挂酒旗,引·明·唐寅·《杏林春燕》诗, 原句为:"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
第十七回古人诗云 柴门临水 稻花香(有改动)引·唐·许诨《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诗,原句为:"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
第十七回古人诗云 蘼芜满手泣斜晖(有改动)引 ·唐·鱼玄机《闺怨》诗,原句为:"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第十七回 书成蕉叶文犹绿 引·时古对类·佚名,原句为:"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
第十八回古诗 冷烛无烟绿蜡干 引·唐·钱珝 《未展芭蕉》诗,原句为:"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等等。
第二是戴帽,就是作者用书中角色的口吻写的诗句,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除此之外就是借助角色口吻写的诗,其中不乏佳作。曹雪芹从小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善书法,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曹雪芹深受其祖父的影响,工诗善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迁居北京西郊后,他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
我们以《葬花吟》作为例子进行赏析,
葬花吟
[清] 曹雪芹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
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中得到了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的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他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不自主是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写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的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和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节必定有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的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
参考资料:陈秋月《葬花吟赏析》
其他网友回答:有人认为《红楼梦》并非曹雪芹一人所写,而是集体创作。从目前的考评来看,八十回以后是高鹗续写,这基本上还是定论。八十回的内容,绝大部分文笔统一,文风贯通,应该是一人所为。至于在个别情节上采纳朋友的意见,这不能算是合作创作。
就像民国张恨水,写《啼笔姻缘》时,为了迎合读者,在原来的三角恋爱基础上,加上类似十三妹的人物关秀姑。添加这样一个三号女主角,算得上重大改动吧?也没见哪个读者跳出来要版权吧?
八十回中的诗词,风格多样,切合各人身份和水平。应该也是作者统一完成的。只有一首诗,我认为有问题,就是第七十九回中宝玉在紫菱洲感伤写的,在一般分析注释中被称为“紫菱洲歌”:
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
蓼花菱叶不胜愁,重露繁霜压纤梗。
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
古人惜别怜朋友,况我今当手足情!
这首诗写得水平不高,这倒没关系,因为宝玉一向是诗社中垫底的。我认为它不是曹雪芹手笔的原因,是因为宝玉跟迎春的关系没那么好,没到写诗悼念(还没死,不过跟死别也差不多了)的程度。
记不记得宝琴等人刚来,宝玉急着要起诗社,探春提出迎春生病不能参加,宝玉回答:“二姐姐又不大作诗,没有他又何妨?”冷淡之情,溢于言表。
还有一次,是迎春的乳母聚赌,“宝钗、黛玉、宝琴、探春等因恐迎春今日不自在,都约来安慰他”。宝玉没来。不是没来,是稍后才来。关键他来不是来安慰迎春的,而是柳家的通过芳官、求宝玉说情,宝玉“因思内中迎春之乳母也现有此罪,不若来约同迎春去讨情,比自己独去单为柳家说情,又更妥当”。是来利用迎春,而不是安慰!
说“利用”,可能有点过分。但他的确没有考虑过迎春的心理,没想过迎春可能“不自在”,而只想着安抚芳官。这样的姐弟感情,宝玉会为迎春的出嫁而伤心到写诗的地步吗?宝玉又不是乾隆,平均每天写好几首诗的。
迎春的出嫁,和抄检大观园、逐司棋、逐芳官四儿、晴雯夭折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繁华热闹的大观园散场的前奏。“少年不识愁滋味”,只想着“长聚不散”的宝玉,也终于预感到落幕的凄凉。但是在这几个事件中,迎春出嫁带给宝玉的刺激,绝对不是最大的。别说比不上晴雯的死,恐怕连芳官的出家也比它更震撼。
宝玉没给芳官写过诗。甚至没有探望(虽然动了动念头,“意欲到芳官、四儿处去,无奈天黑,出来了半日,恐里面人找他不见,又恐生事”)芳官。到紫菱洲的时候,迎春还没有出嫁,只是接到邢夫人那边居住、备嫁去了。宝玉怎么会伤心到感慨“燕泥点点污棋枰”的地步?
再说了,宝玉为晴雯写祭文,“要别开生面,另立排场,方不负我二人之为人”,把晴雯引为知己,才会舞文弄墨起来。与迎春这样疏落的交情,也写一首诗来纪念,不会冲淡对晴雯的“我二人之为人”吗?
“紫菱洲歌”的确符合散场前奏的悲剧氛围。但时间、感情、细节都不对,应该是续书人、或者抄书人、或者编书人的狗尾续貂。也许作者在这里的确想安排一首诗,但那一定是对司棋、芳官、四儿、晴雯等人(也包括迎春)的集体悼念,而不是像诗中强调“菱”“棋枰”,对迎春个人的告别。
<2>红楼梦的诗词应该全部为作者自己所写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为曹雪芹,因此书中没有特别注明引用或出处的诗词,都要认定为曹雪芹所写。
曹雪芹在写作过程中,有脂砚斋、畸笏叟或其他人评点校对甚至提供修改帮助的,只要没有署名,一律不算。事实上《红楼梦》确实为曹雪芹所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曹雪芹经历了社会和家庭由盛到衰的重大转变,思想受到冲击,有强烈的写作愿望。
在康熙末和雍正初期,曹家遭受查操,境况一落千丈。新愁与旧恨交织,曹雪芹决定广集素材,著书立说,反映现实,抒发愤懑。为了规避风险,采取春秋笔法,虚实相掩,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正如书中第一回写道:
综观全书,设及多少领域,神仙、宗教、典章、朝廷、礼仪、建筑、医药、饮食,美术、音乐,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有交代。全书故事情节明暗交织,头绪纷繁,虚实掩映。四大家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光涉及的就有975人,其中有名有姓的达732人。其诗词格律运用精准,造诣不凡。现举一首林黛玉《咏白海棠》为例: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从旁人的点评批阅和相互题赠,也可以证实全书以及诗词为曹雪芹所写。
脂砚斋和畸笏叟在批阅点评时说: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另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在《寄怀黄叶村》时,看到曹雪芹贫困交加,举家食粥,也规劝他不要到处求人,还是安心在黄叶村著书的好:
曹雪芹自己在书首也写道: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又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些都能够说明《红楼梦》的诗词都是作者自己完成的。
威海链 » 《红楼梦》中的诗词都是曹雪芹写的吗?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