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在说什么?我们需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老漁是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开始进入对《弟子规》孝篇的理解,《三字经》比之《弟子规》更博杂广闻,《弟子规》在人生启蒙上更详细。从人之初性本善的生命幼芽史起的弟子之规,说到这里让老漁很纠结,虽然《弟子规》和《三字经》在出书时间以及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异,《弟子规》在待人接物,衣食住行上规范的更详细。这次的提问是对父母态度的问题,所以老漁建议应该在《弟子规》的第一章“入则孝”(常说的“孝篇”)里寻找答案。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弟子规》被称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 ”,规范了做人的最基本的行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他网友回答:

弟子规,在说规矩,说戒律,教为人,教处事。

弟子规的问题在于,说的太多,管的太宽,节无大小,事无巨细。有些是常理,有些悖公理。

谁也不可能以弟子规为规范都做到,都做到了你啥也做不了。包括作者也做不到!你仔细观察一下,绝大多数讲弟子规的,一面给别人讲,你一对照,讲的人正在违犯者。

人往往是能做到的会欣然去做,可以通过努力做到的也会去做。明知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他就会放弃了,或者弄虚作假。弟子规明显属于后者!

弟子规,读读看看,取其精华还是可以的。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师重道,都是非常好的,是需要倡导弘扬的!

其他网友回答:

说几个观点:

一、《弟子规》不是儒家经典。

二、它套用了论语的一句,但核心内容都是违背儒家文化精神的。

三、儒家文化鼓励学生立身行道,而弟子规要求孩子言听计从。

四、儒家文化鼓励创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弟子规却禁止孩子各种独立思考。

五、儒家文化是立身行道,修齐治平。《弟子规》却是教孩子做奴才,完全违背儒家天道精神。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弟子规》在说什么?

《弟子规》主要是指导少年儿童如何按照儒家的道德要求做人。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编写的,共有360句,1080个字,全篇由“总叙”和“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八个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弟子规》要求一个人从青少年起,就要懂得在家庭生活中要孝敬父母,尊重兄弟姐妹;在外对人要谦恭,要彬彬有礼;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行都要遵守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交友要交益友;在道德素养提高的前提下,有余力再学文化,……。《弟子规》三字一句,和辙押韵,朗朗上口,是对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最隹启蒙读物。

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全心全意地孝敬父母,这已经是完全固化了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为人子,就得孝敬父母;忤逆父母,枉为人子。孝敬父母,就得对父母有个好态度。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的好态度呢?“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承顺。……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弟子规》),这就是对父母的好态度。有些事情,父母说的做的既使不对,也不可急头白脸地直接顶撞,这才是人子之道。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孝敬父母,不但体现在态度上,还要体现在赡养上。赡养父母是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有自己花的、吃的、穿的、用的,就必须有父母花的、吃的、穿的、用的,儿女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赡养父母。有些儿女,为了自身利享乐,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放弃责任,把父母看成累赘,推来堆去,不管不顾,迫使父母晚年陷入无依无靠,极端痛苦的境地。不赡养父母的人,连畜性都不如,天地不容。

让儿女、子孙学学《弟子规》,是完全必要的,要让他们懂得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

其他网友回答:

弟子规第1门课。是叫我们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心里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 都要照顾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其他网友回答:

现在学弟子规,下一步学什么?君叫臣死,不死不忠,父叫子亡,不亡不孝。上学时批判过这种腐朽的思想,几十年后又让孩子们学上了,说什么?怎么说?

其他网友回答:

好像在说,放飞自我,回归自然。

其他网友回答:

弟子规是相当于现在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没啥深研究的。属于基础教育必修课。

其他网友回答:

所以说这些教条太死板,不利于人的独立健全人格的发展,有弟子规要求孩子,那有什么要求做父母的呢?如果有,那估计更可怕,父母与孩子相处就像机器的吻合一般。古时儒家所倡导的人伦,君臣父子都是单向服从的关系。这在现在看来,是不灵活的,禁锢人们人格的东西。

标签: 弟子规 父母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