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中实际上包含三个小问题:

商山四皓分别是谁,干什么的?

刘邦为什么不能请这四位出山?

为什么吕后能请商山四皓出山?

少校来一一解答



1.商山四皓是谁?他们是干什么的。

皓(hao四声):是指白色的意思。四皓,说明这4个人的年纪都比较大,头发胡子全白了。

“商山四皓”算是比较有名的人,秦始皇的时候,整个大秦帝国只有70名博士官,他们是其中的4位。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分别职掌:

一曰通古今;就是指的是记录或者熟知历史

二曰辨然否;就是告诉大家这样做是对还是错的

三曰典教职:就像大学里的教授之类的,教授知识

我们要肯定这4个老头是很有才华的,否则就不会在人才济济的大秦帝国中,做到博士官这凤毛麟角的官职。



2.为什么刘邦多次请这4个老头出山,人家不理他呢?

刘邦对读书人极度不尊敬的谣传:

《史记卷79》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儒生戴着帽子,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刘邦听得不耐烦了,起身将他的帽子取下来,然后当众往帽子里撒尿。尿完以后把帽子掷还给对方,一顿臭骂将他赶出去。

像这样的小道消息,估计流传的速度比任何正史都要快得多,我们从商山四皓的话中也可以得到印证:“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意思是说皇帝刘邦对读书人不尊敬,辱骂我们。所以我们4个坚决不受他的侮辱,也不服从他的征召)



3.为什么吕后能请出山?

是吕后的能力比刘邦要强,还是吕后的面子比刘邦要大?都不是真实的原因,是吕后比刘邦会做人

首先:吕后让张良去请。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子弟,又是读书人。本身能耐也大,这正对着这4个老头的脾气。这就有了面子。

其次:吕后花钱了,而且花了很多钱。

用金钱收买读书人,不能说屡试不爽,但一定是行之有效

吕后让张良还有他的哥哥吕释之拉着一车金银财宝去了,一车的金银财宝直接闪瞎了这4个老头的狗眼。所以赶紧出山吧,还端着什么架子,这就有了里子。



最后:请这4位老头出山是为了辅助太子刘盈。

这4位80多岁的老头都是人精,刘邦多次请他们不出山,很大原因是刘邦那个时候已经是皇帝了,他们立不了功劳了。

而吕后让他们出山的目的是为了辅佐太子,刘盈这性质就不一样了,一个锦上添花,一个雪中送炭,你会选哪个?

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辅佐好了他之后以后就是从龙之功,这4个老头鸡贼着呢。

所以刘邦多次请这四老头出山,人家都不理他,但吕后一请就请出来了,便是说明了做事的方法的重要性。

其他网友回答:

商山四皓所指的是秦始皇时期,七十博士中的四个,是秦朝的官吏,深通黄老学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等到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这四个人早就已经年迈,据说平均年龄都超过80岁了。

在这么大岁数的情况下,他们当然是想要退休了。刘邦得知他们很有学问,所以就多次请他们下山来做官,可惜人家不愿意了,所以拒绝了刘邦。

01刘邦为何请不出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说白了都是秦朝的官吏,应该是拿着秦朝的养老金退休的。可是我们要知道一点,秦朝是谁灭了的?恰好就是刘邦。

刘邦带着人马击败了王离,第一个杀进了关中,逼迫秦王子婴投降,从而夺取了咸阳城。虽然后来项羽来了以后,又把咸阳城屠戮了一番,不过灭秦的的确是刘邦。

秦朝灭了以后,商山四皓的日常生活铁定是不太好过的。我们可以想象,每个月靠养老金过日子的老人家,忽然之间连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都没有收入来源,他们靠什么来生活?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记》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刘邦负有一定责任。商山四皓这四个老人家自然是恨透了刘邦这个家伙。

再说了,刘邦灭了秦朝,那商山四皓的周围同事们也都失业了。他们的门生故吏也都失业了,这些人也恨透了刘邦。

这个时候刘邦让他们出来做官,他们可能答应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岁数大了自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商山四皓比较痛恨刘邦的所作所为。

02商山四皓接受不了秦王朝的灭亡和汉王朝的兴起。

秦王朝是商山四皓的根基,可以说他们的学问才能可以得到施展,少不了秦王朝的支持。所以他们对秦王朝是有感恩之情的。

每天拿着人家发的工资,心里自然是要对老板感恩戴德的。但凡老板没有亏待过他们,那他们都会怀念秦王朝。

而刘邦一手灭了秦王朝,这是商山四皓们所不能接受的。由于对秦王朝的怀念,商山四皓也不会答应给刘邦打工。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

虽然他们只是打工的,可是人家是有气节的,这是很多人都比不了的地方。再说了,刘邦灭了秦王朝,又无缘无故地建立起了一个汉王朝,商山四皓会觉得靠谱吗?

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只持续了十几年就灭亡了,那再建立起来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又能够熬得过几年呢?

所以商山四皓担心若是再给汉王朝打工,要是没几年再灭了,那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出于对这件事的考虑,我认为商山四皓也不可能出山。

03商山四皓被吕后和刘盈感动到了,所以答应出山。

刘盈是刘邦的长子,这会让商山四皓想起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的公子扶苏。据说扶苏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公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秦始皇是打算把皇位传给扶苏的。

只是后来被胡亥这个小儿子给抢走了,这才造成了秦朝的悲惨下场。虽然他们打心眼里不喜欢汉朝,可是他们也不愿意国家再处于战乱之中。

当吕后带着儿子来的时候,商山四皓们明白个中利害关系。如果刘邦百年之后,也是小儿子登基的话,极有可能再创造出第二个灭亡的秦朝。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不知所为,乃使建成侯吕择劫良为画计。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四人年老矣,皆以上嫚侮士,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令太子为书,卑词安车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汉书》

这不是这四位长者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商山四皓愿意出山帮助刘盈,他们只是希望天下太平。再说了,吕后也是个苦命的女人,自己辛辛苦苦照顾着家里,把孩子拉扯大,结果被年轻的小姑娘夺走了所有的宠爱。

吕后心里当然伤心,现在就连吕后的儿子也有可能失去应有的待遇,这不管是谁看了,都会于心不忍。

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商山四皓出山帮助刘盈,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他们就算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也会愿意出手帮助刘盈的。

04有了商山四皓撑腰,刘盈的大位才算是稳了。

商山四皓答应吕后和刘盈出山以后,便跟随刘盈一起入宫,成为了刘盈的门客。这可是刘邦多次邀请都无法请来的人,现在却成了刘盈的门客。

刘邦看到刘盈后面站着的四个人以后,心里大吃一惊。过去他打算把刘盈给废了,改立小儿子刘如意做太子。

可是在看到这番景象以后,刘邦忍不住叹了口气。他知道商山四皓这是有备而来,再说了,有这四个人撑腰,刘盈的羽翼已经丰满了,再想废掉的话,那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为此刘邦便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结果刘盈顺利登基,成为了汉惠帝。而吕后也利用刘盈登基这件事,开始掌握权柄,打压戚夫人和刘如意,让他们双双惨死。

总结:商山四皓是不是老糊涂了?

我认为当时的商山四皓的确是老糊涂了,如果不是的话,那就是他们没什么真本事。从史书上来看,压根就没有这四个人的相关成就,可见水平只停留在书面上。

从他们愿意帮助刘盈登基,就可以看得出他们识人不明。刘盈后来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心痛,他虽然夺取了皇位,却完全不像个皇帝。

他这个汉惠帝完全就是傀儡,所有政务都只能听从吕后的命令。以至于当时朝臣们只知道有吕后,不知道有皇帝。

而且他放任吕后大肆诛杀老刘家的子孙,却丝毫没有办法。吕后将老吕家的人都拉进朝廷做官,他也没有办法。刘盈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皇帝。

以至于后来司马迁都不愿意为刘盈立本纪,可见刘盈在大汉朝的皇帝中,地位是多么低下。商山四皓选择支持刘盈,差点把大汉的江山给搅和完了,可见他们四个的水平其实也只能算是一般般。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对商山四皓的印象,来自于《史记》。这四位高人如同神龙一般,见首不见尾。他们在历史上,似乎就是为了稳固汉惠帝的太子之位而出现,随后就不知所踪了。

当年,汉高祖刘邦受戚夫人的恳求,想要废惠帝的太子之位。吕后十分害怕,专门请张良出谋划策。张良出谋说,请四位世外高人来辅佐太子,也就是所谓的商山四皓,这样就可能保住太子之位。

吕后按照张良的建议,请出了这四位高人。在刘邦晚年身体病重,他急于更换太子。可是,在一次宴会上,他发现太子身边四个随从举止不凡。这四人都是年纪八十有余,须眉皓白,穿的服装十分庄重。刘邦一问姓名,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也就是刘邦求之多年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刘邦在得知这四位的真实身份后,就停止了更换太子的行动。他对戚夫人说,太子的羽翼已成,无可动摇了。

在这里,史书上给出的这商山四皓宁可逃匿也不听从刘邦招聘的理由,张良和商山四皓的说的都是一致的。张良说这四人认为刘邦慢待贤人,喜欢侮辱人,所以宁可逃匿山中,也不做汉臣。而商山四皓对刘邦的解释理由也是如此,所刘邦这个人对贤士轻视,又喜欢骂人,我们不愿意受侮辱,才逃亡藏起来。还说,他们侍奉太子是因为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全天下的人都愿意争着为太子去死,所以才来侍奉太子。

从这里看来,这商山四皓是为了个面子问题,才不愿意来为刘邦服务。这个理由看起来也说得过去。刘邦这个人对读书人的态度确实不好,当年郦食其去见他的时候,刘邦手下的人就说刘邦对儒生十分不礼貌。但是,那是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到了治理天下的时候,刘邦要用这些读书人,当然态度会有所改变。

就是在战争年代,刘邦也不是随便侮辱读书人的。我们从他对待郦食其的前后态度的改变,就能看出来。他见郦食其的时候正在洗脚,当郦食其义正言辞对他批评的时候,刘邦马上就改变态度。还有刘邦对张良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不是对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轻视的态度,而是对那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才是这种态度。

而这商山四皓到底有多少真才实学呢?他们为什么会害怕刘邦侮慢他们呢?刘邦既然去请他们出山,那么自然会对他们以礼相待。所以。商山四皓的面子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张良既然向吕后建议请他们出山,那么就和这四人比较熟悉。如果这四人真的能力出众,在战争年代,张良为什么不向刘邦推荐呢?在这四人出山之后,都干了些什么?他们除了出面向刘邦显示了一下后,就只为吕后出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刘邦让太子带兵出征,商山四皓让吕后出面阻止,要求刘邦亲自带兵出征。理由是太子指挥不动这些老臣老将。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刘邦让太子带兵出征,就是要锻炼太子的能力,让他去压服这些老将。兵权在手,谁敢造反?这是太子千载难逢之机。商山四皓如果有真才实学,就该辅佐太子,将兵权拿到手中,培植自己的力量。

而商山四皓却出了个这样的主意,一下子就把自己无能的底彻底给暴露了。像这样才能的人,也就骗骗太子,估计连吕后都骗不过去,更不要说是刘邦了。这商山四皓如果到了刘邦面前,估计连三天都待不下去,还把一世的名声给毁了。所以,他们怎么敢去刘邦面前出丑呢?所以他们找了个好面子的理由推托了刘邦的招聘。

在当时,有很多像商山四皓这样的人。比如在刘邦去世前,吕后为刘邦的病请了一位良医。这位良医看过刘邦的病,说刘邦的病可以治好,不过得需要一百斤金子。刘邦听后骂道,我的命听从上天是安排,就是扁鹊来治又有什么用。不过,我要是不让你治,好像是我心疼金钱一样。于是赏了这个医生五十斤金子,没有让这个医生治病。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刘邦和吕后之间的差距。刘邦老于世故,能够一眼看透吕后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像商山四皓和所谓良医这一类人,只要在刘邦面前一试,就马上会露出原形。而且,我们可以看张良跟吕后说的招聘商山四皓的条件,实际上就一个条件,舍得花钱。除此之外,哪里有什么道义可言。所以,商山四皓怎么敢去应刘邦的招聘呢?在太子登基后,他们的作用达到了,他们也就销声匿迹了。

那么,刘邦最后看到商山四皓为什么停止更换太子呢?这是因为,这商山四皓给了刘邦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他身边的大臣已经站队了。大部分的大臣都已经站到了吕后的一边。像商山四皓这样的人,吕后能够请到他们,而自己请不到,这里面的警示刘邦一眼就看透了。

所以他才会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成。太子真正的羽翼不是这商山四皓,而是吕后。刘邦只有无可奈何的对戚夫人说,吕后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也是你们的将来的主人。这是刘邦对失控的政局,发出的最后力不从心的哀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被拒绝,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商山四皓到底是些什么人,实际上并没有很多文字记载!目前能见到的是《汉书》中关于张良传记里有些文字牵涉到这个四个人。

这四个人到底有多牛,也没有人知道,因为没有历史文献可查!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四个人并没有真心实意隐居的意思,终究丢不掉功名,而向往凡尘。

这样说,好像有点亵渎这四位如神仙一般的圣人!

有人会反驳,这四位老人不是真心实意隐居,为什么刘邦请他们出山,他们为什么无动于衷?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

刘邦请他们四人出山,为什么不出山?

综合史书给出的资料,有理由证明不是这四个人不想出山,而是刘邦做得不好,让这四个人不想出山、甚至不敢出山。

最少可以列举三点理由,证明问题出在刘邦。

第一, 刘邦到底有没有请过这四人出山?这值得怀疑。

因为,找不到历史文献资料证明刘邦曾经请过这四人出山做官。我们知道的就是《汉书》张良传中的那几句话。

刘邦见到跟在儿子刘盈后面的四位老人疑惑地问:“你们是什么人?”

这四位老人一一介绍自己的身份,此时刘邦才明白这样的四位老人就是商山四皓。

接着刘邦说:“我寻求各位都不见,今天为什么出现在我儿子后面呢?”

刘邦的这句话能说明什么呢?

刘邦的这句话能证明刘邦找过这四位老人吗?很难看出有这样的意思,顶多也就是刘邦的搪塞!

根据刘邦的性格,刘邦特定广场合说话,都是张口就来,是不讲究真凭实据的。

刘邦这句话,更像是刘邦见到疯传中的商山四皓一时好奇,来的应景之作!

有人说,张良也曾经说过,刘邦找过商山四皓!

《汉书》张良传中,确实有这样的记载。

张良对吕泽说:“皇上想念又不能招致这四人。”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很难说明刘邦去找过他们!

综合刘邦与张良的话分析,只能说明刘邦确实想见这四人,但是有没有派人去找寻这四人很难说。

就是刘邦派人去找过,也不是诚心实意,或者说并没有尽到礼数,所以才导致这四人没有下山见刘邦。

第二, 刘邦在读书人中没有好印象。

张良说过,因为刘邦傲慢、蔑视文人,所以这四人不愿意见刘邦。

这四人与刘邦见面也说过:“陛下轻慢文人、蔑视文人,我们不能忍受陛下的凌辱,就躲起来了!”

史书中记载刘邦侮辱文人的事件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刘邦见到文人,取下文人头上帽子,往里面撒尿。

既然是隐居,肯定是看重气节!

看重气节的商山四皓自然不愿见一个侮辱文人的刘邦。

第三, 刘邦身边那些人也让商山四皓瞧不起。

刘邦流氓出身,身边的人都是一些没有读过书的人。杀狗的、赶车的、吹鼓手等等。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从这个角度看,商山四皓也不会来到刘邦身边做官。

另外,说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下山,有点不妥!

那么,商山四皓没有被刘邦请下山,为什么吕后很容易就做到了?

理由很简单,吕后的做法与刘邦的做法正好相反!

第一,吕后听从张良的,让太子刘盈写了一封很谦卑的信,请商山四皓出山;并安排豪华的车子迎接商山四皓出山。这样给足了面子,让商山四皓享受到高规格的尊严。

第二,吕后听从张良的建议,馈赠了很多稀世珍宝珍宝。下山后,又安排在周吕侯家中食宿,这让商山四皓得到了实惠。

第三,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太子,这让商山四皓看到了未来。

由此三点,商山四皓一下山,就立即开展工作:建议吕后到刘邦那里哭诉,千万不要让太子出征!

现在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这四人到底牛不牛?

商山四皓下山,让刘邦改变了更换太子的决定。不过,刘邦也质疑这四人的才能。

刘邦对这四人说:“敬烦诸位能善始善终地教导保护好太子!”

一个“能”字,就可以看出刘邦怀疑商山四皓的诚意!

这四人辜负了刘邦的委托,最后让刘盈抑郁而终。要是这四人真的有本事,刘盈会被吕后控制,被吕后气死吗?

综上所述,商山四皓并不是真心实意隐居,只不过是沽名钓誉罢了,也没有什么真本事!

他们没有下山,来到刘邦身边为官,主要原因是刘邦并没有真心实意请他们下山为官,其次他们也害怕刘邦。因为在刘邦身边为官,没有真才实学,混不下去。所以借口刘邦蔑视文人来掩饰自己没有真本事不敢下山的真实原因。

刘盈请他们下山,他们就来到了刘盈身边。因为他们知道刘盈仁义、老实,好糊弄。实在混不下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其他网友回答:

书上写的都是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刘邦把握了尺寸,吕后则毫无底线。



刘邦并不是被司马迁抹黑的流氓,他最早混的也是游侠,接触过很多高人隐士,所以对这帮淡泊名利的求道者是非常尊重的,即使当了皇帝,也能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不会求全责备。



刘邦在早年混江湖的时候就听说了商山四皓的大名,因此当了皇帝之后慕名求贤,果不其然四人拒绝了刘邦的邀请。其实四人都八十多岁了,即使在朝为官者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因此他们入朝为官毫无意义。刘邦只是单纯想见见这四个人,没有其他想法。不来也就算了。



吕后是个女人,而且是个不择手段的女人,她为了向刘邦夺权,就让弟弟吕产去请四人,其实言外之意是,不来就弄死你们。不想死就识相点。四人毕竟还想活几天,于是来了。

刘邦问他们为啥来了,他们就编了太子贤能的谎话,其实太子贤能不贤能跟他们毛线关系没有,他们只想在山上好好活几天。



刘邦不是傻逼,一看吕后把这几个人都弄来了,就知道吕后下了狠心,自己治不了她了,所以跟小老婆作了最后诀别,他也知道,自己如果死了,小老婆会死得很难看。但是他也没办法了,这就叫英雄迟暮。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对“四皓”的要求不一样呗。

刘邦请“四皓”出山,是来辅佐自己治理天下的。也就是说,“请”他们来,给刘邦做手下。而刘邦素有不尊重知识分子的名声。“四皓”年纪大了,不缺吃不缺穿,就看重名誉,何苦去给自己招侮辱呢?


吕后请他们出山,并没有“四皓”帮助吕后和刘盈治理天下的记载。很可能,吕后开始就跟他们说好了,只是出来演一出戏,表演一下“太子尊重贤才,贤才爱戴太子”。这样小小的要求,又不损伤尊严,“四皓”也就却之不恭、勉为其难了。


“四皓”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他们只是在刘盈背后站了一会儿,就让刘邦以为“太子羽翼已成”,不敢再有易储的想法。


这其实只是吕后设计的一套营销方案。但是从这个设计,可以看出吕后胸中谋略,绝不是戚姬这样“以色事人”的胸大无脑的女人可比。刘邦把皇位传给年轻的刘盈,实际是传给了吕后,至少也是传给了吕后刘盈组合,肯定比传给戚姬和更年纪的刘如意这对组合,要放心得多了。

其他网友回答:

那刘邦估计就会说了!我什么时候请过他们啊,对,我就请过他们,而且我在年轻的时候具体怎么请他们的汇编出来一个很长的一段历史,然后告诉你说这四个人是有闲名在外的,而且我这十分听他的话!

接着再小声说一句,没想到我自己都没有编的事情,你们后人居然都替我编好了!

这样真的就刘邦起义阶段那个脾气,你别说,这商山四皓就竟有什么样的贤明在外,就算是孔老夫子在世,刘邦估计遇见的第一眼就是一脚把他给踹了!刘邦本身就十分痛恨儒生,就算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他也不想去引进!想当初有一个老儒生去投靠刘邦,刘邦二话不说,这民风淳朴的回了一个字,滚!你还叫他低声下气的去求教这四个老头!那刘邦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所谓的刘邦去请教这个商山四皓爷只是后来吕后编出来的一个手段而已,也可能是刘邦自己编出来的!反正就刘邦的脾气想去请这四个人完全不可能,就好比项羽知道接下来这个战略该怎么走一样!

吕后去请这个商山四皓!说实话,本身也是刘邦自己自导自演。

大家想想,就当时那个情况而言,吕后的儿子如果培养台,那刘邦这手底下打下的江山可真的就废了!虽然刘邦本意上来讲十分护着自己的刘氏子孙,但是,大家都不要往刘邦护着自己的刘姓子孙的第一要务是什么?稳住自己的江山,自己的江山里面不能出现异性王的同时,也不能出现那种违抗中央,忠烈朝廷的那些人出现,哪怕这些人里面有自己的儿子!

因此,刘邦是绝对不会说因为儿女私情,最后让自己的江山处于一种分裂边缘!很显然,吕后和他的儿子上台之后,戚夫人和刘如意是绝对没有能力反叛的,然后如果欺负人和刘如意上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吕后和他的儿子是有能力反叛的。而且吕后是自己的正妻,刘莹又是自己的长子,这一来二去,你不扶持吕后和他的儿子上台,你对得起天下吗?你对得起自己手底下的老陈嘛,你对得起自己这个江山!

在这之前,刘邦可能脑子是糊涂,过一会儿,由于这个欺负人,确实身材好,唱歌比较好,因此也算是限于温柔乡之中,奖励他的儿子做太子,但是很快刘邦自己也就反应过来,但是她又下不了这个台,毕竟在这之前已经答应过欺负人,树立他的儿子做太子,这个时候就必须得有人制止他!

找的这个人也很失败,是谁呢?张良!为什么很失败?如果说这是一个不知情的普通老百姓,知道这个事情啊,那当然这一手玩儿的很好。张良把神人也这个人出来劝刘邦,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真要了解这段历史,知道张良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再看这段历史就会觉得很尴尬!

张良本身就不想参与朝政,他不想趟这趟浑水!刘邦知道张量有多大功劳,想给他大批的封赏,张良自己说过不要,而且他在这之后也不参与朝政,他本身就是一个洁身于世外的人,刘邦偏偏选她来掺和自己继承人人选这个事情上。按张良以前的脾气,这绝对不会怎么敢,但他最后还是这么干了,这只有一个原因,能够说明张良为什么会参与到这个事情里面。就刘邦自己的意思,否则吕后就算再怎么有能耐能请的动张良。张良保证直接让他吃闭门羹,或者直接云游野外去了,你找都找不到他!

最后这个商山四皓,四个老头子住在一起,这事儿当时嗯也算得上是一个可以理解的事情,老人嘛,总归在年老的时候会找一些知心老友住在一起,大家互相聊聊天,看看大山也很好。但问题就是刘邦打天下的时候,那时候是什么时候,这几个老头子要像这么悠闲的待在山里面,早就被乱军给杀了!可是显然这是属于天下平定之后这四个老头才聚在一起的!这个谎话又是谁编出来的,也就是刘邦去请这四个老头出山辅佐自己,也是刘邦自己编的,最后刘邦自己都拉下自己的脸,算是给自己过去认个错,然后通过这四个老头还有张良做了个台阶,彻底否决了刘如意当太子这样一个事情的发生!

其他网友回答:

大概从汉九年开始,汉高祖刘邦愈发觉得,太子刘盈不像他刘邦,不是做皇帝的料,于是多次想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将其由接班人变成普通的诸侯王,而将当时是普通诸侯王的赵王刘如意改立为太子。

但在改立太子的事情上,刘邦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其压力来源有三。

一是太子名分早定,没有明显过错,不该被废;二是太子乃是嫡子,自古都是立嫡、立长,少有立贤的,废长立幼的教训比比皆是;三是来自包括御史大夫、太子太傅在内的一众老臣的压力。

但刘邦始终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为此,作为刘盈亲妈的吕后如坐针毡,请留侯张良为其出个计策,留侯张良向吕后推荐了商山四皓。

按照留侯张良的说法,汉高祖刘邦虽然求贤若渴,但商山四皓却坚决不出山。如果刘盈能把商山四皓请出来,刘邦见到之后,一定会感叹刘盈的才能,断了改立太子的心思。

后来果如张良所献计策那般,刘邦看到商山四皓,大惊,从而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断了改易太子之心,并跟赵王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说,他刘邦去世以后,吕后就是戚夫人唯一的真正的主人了。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为什么刘邦三请四催都请不到的商山四皓,能被时为太子的刘盈请到呢?为什么商山四皓不愿辅佐汉高帝刘邦,反而愿意辅佐汉高帝刘邦眼中不是帝王料子的刘盈呢?

历史记载中的商山四皓,只为刘盈献过一计,其所献计策又与汉高帝的行事风格大不同。

当时,淮南王英布起兵谋反,刘邦身体欠安,意欲派太子刘盈去征讨英布,当时的刘盈虚岁十五周岁十四,已经做了九年的太子,理应为父皇分忧了。

但商山四皓却认为,由刘盈去平叛非常地不妥。

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无功必矣。

商山四皓认为,太子已经是太子了,再去征讨英布,就算是成功了,对太子的地位也没有帮助,如果失败了,则将不会再是太子。况且,汉廷当时的将军,都是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的枭雄,定然不会尽心尽力地帮太子平叛的。

商山四皓的观点,其实大谬。

第一,太子虽然已是太子,但如果太子没有像汉高帝一样展现过帝王雄风,像英布那样蠢蠢欲动的诸侯王并不会把太子刘盈放在眼里。

后来太子刘盈袭号为帝,连吕后都不把刘盈放到眼里,说杀当时的诸侯王就杀诸侯王,刘盈想保护都保护不了。

第二,如果认为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的枭将不会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听从太子的将令,待到老皇帝咽气,岂不是更不会听从太子的将令?

后来刘盈袭号为帝,相国曹参就敢在朝堂之上不给刘盈的面子,说刘盈方方面面都不如汉高帝,所以刘盈所应该做的,就是不折腾。

可见,商山四皓的本事,也不怎么样。

汉高祖刘邦的确是经常无理,但对真有才学的能人奇士,还是很尊重的,《史记》中的刘邦从没骂过张良,也没侮辱过陈平,更没在言语上欺负过萧何,这足以说明,刘邦不是完全地不尊重人,而是对才学不够的人不尊重。

商山四皓之所以无法被刘邦请出山,就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是刘邦所要找的菜,所以他们才不到刘邦面前挨骂。

但刘盈就不一样了,刘盈就是个雏,弱得很,又对他们很是尊重,他们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于是就出山了。

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所以呢,刘邦之所以请不到商山四皓,并非商山四皓多么地看重礼仪,而是商山四皓有自知之明,知道他们的才学不够,比起张良、萧何、陈平、韩信来有天大的差别,就是比起刘邦的其他谋臣,也大大地不如,所以才借口「义不受辱」而拒绝出山辅佐汉高帝刘邦。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外戚世家》、《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曹相国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其他网友回答:

顺着历史脉络来分析,吕后应该向商山四皓使用了“杀手锏”——承诺太子刘盈上位,那么西汉将会把“黄老之学”定为官方显学,并且依靠“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理国家。相信再也没有什么条件比这个更能打动商山四皓的了。

在历史上,从汉初到汉武帝之前,西汉一直是用“黄老之学”来治理国家的,到了汉武帝之后才开始有所改变,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历经三朝,她本人更是“黄老之学”最大的支持者。


(黄老学说)

而商山四皓,是秦汉交际时黄老学派中的领军人物,如果吕后是这样的承诺的,商山四皓不可不能不出山。在《留侯世家》中记录了吕后请出商山四皓的三个方法:

一,语气谦恭的一封太子书信,代表着吕后对四皓的态度;

二,金玉璧帛的厚礼,代表着吕后对四皓的诚意;

三,请“舌辩之士”跟着去,一起说服四皓出山。

个人认为,“商山四皓”也是当年去过咸阳见秦始皇的人物,一封书信和厚礼就能把他们请出,这不太可能。因为比起“未来皇帝之位”来说,吕后所给的这些都是小恩小惠,太轻了。而且太子刘盈后来当了皇帝之后,商山四皓也跟着退隐了,这也说明了“四皓出山”也不是因为汉朝的官禄爵位!


(商山四皓与太子面见刘邦)

那“商山四皓”最终出山应该就跟第三条有关了——“舌辨之士”。“舌辨之士”到底得到了吕后什么样的指示?又向四皓承诺过什么?又是如何说服四皓出山的呢?答案应该只有一个——黄老学派的治世理想和道统传承。

对于士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门学说,是否能实现其治世理想,或者它的传承是否久远,都要看这一门学说是否能得到当朝统者的需要。比如秦始皇为了推行“大一统”的理念,因此法家学术因此成为了秦朝的官方显学,那么法家人士就可以通过他们的这一门学说,来实现自己治国理念。


(法家——依法治国)

而黄老之学想要传承久远,唯一方法就是能被当朝统治者所重用,如果他们的学说成为了官方显学,那么“黄老之学”将会与国同休,长长久久。

吕后去请商山四皓的时候,其实这四位老人已经白发苍苍,到了他们那个年纪,也没有多少活头了,能看中的东西必然也不会多。但是,他们本是黄老学派中的领军人物,将自己门派的学说传承下去,这就成了他们这几位老人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而此时西汉初建,国家病弊,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更是符合西汉的治国方略,因此,以吕后的聪明才智,她不可能不知道对症下药,请出商山四皓,既可以保住太子刘盈的太子之位,并且国家“无为而治”,又可以让西汉重新焕发生机,可谓是一兴两得。


(黄老学说——无为而治)

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有没有证据呢?我觉得是有的。我们先来看看“商山四皓”的生平事迹,然后再结合汉初执行的“无为而治”,看这个思路是否正确!

“四皓”,即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曾经被秦始皇召入咸阳。

秦始皇用军事统一了六国疆土之后,但是六国的文化并没有被统一。周朝八百年来的割据与战乱,使得当时的中土变成了人间炼狱。为了寻找出一条救世之道,各大贤纷纷入世救世,他们著书立说,也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四分五裂的土壤环境,这才催生出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随着乱世的结束,一个统一的国家,只能存在一种文化,一种符合国家生存发展的新文化,而不是所谓的“百家争鸣”。


(学术盛况——百家争鸣)

因此,当秦始皇灭六国之后,他召集天下士人集聚咸阳,想要利用各个学派的学说来取长补短,然后再合力打造出一个符合秦帝国生存和发展的新文化来,因此他专门为此设立了“七十博士议政制度”。

然而,这一次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文化”运动,开得并不成功,而“七十博士制度”也成为了秦国崩溃的“加速剂!”

首先,最能为“大一统”作理论支撑的是法家,秦始皇最看中的就是韩非子所说的那一句“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而第一个被淘汰的就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因为儒家尊崇的是周朝的“礼乐制度”和“重建诸侯”。

其次,在咸阳酒会上,当公子扶苏的老师、大儒淳于越炮轰秦始皇的时候,就为这一次“统一思想”运动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在酒会上,淳于越先把李斯、周青臣等法家大臣说成误国误君的奸臣,然后又把“郡县制”全部说成了秦始皇的过错。


(咸阳酒会上的争论)

其三,大儒淳于越提出的“依古制重建诸侯”,与李斯的“三代不相袭,五帝不相复,时变异也”,拉开了“师古”与“师今”之争,即分封与集权的理念之争。

这两种理念之争,不但不相融,反而是基于完全否定对方,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政敌关系。这也是秦始皇不想看到的,但竟然针锋相对到了如此的地步,又为始皇帝的“焚书”事件埋下了伏笔。

咸阳酒会之后,秦始皇大为愤怒,也大为失望,于是在高度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焚书事件”爆发之后,天下士人也对秦始皇大为失望,他们也各自纷纷离开了咸阳。


(焚书事件)

而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这四位黄老学派的士人,也发誓“不食秦禄”,离开了咸阳,退隐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一边耕田种地,一边发愤读书。

他们这一隐,就隐到了刘邦西汉王朝的初建,到他们出山的时候,都已经80几岁了。

刘邦以前走马江湖的时候,一看到读书人就嘻笑怒骂,甚至还在儒生的帽子里拉过尿,所以留下了“轻士善骂”的恶名。因此当刘邦力邀“商山四皓”出山的时候,都被四皓拒绝了。

而吕后在邀请四皓的时候,她却做到了极致,先是让太子刘盈把身段放得极低,然后又派遣“舌辩之士”同去,向四老承诺将黄老之学用来治国,这一下子就把商山四皓请下山来了。


(商山四皓)

那么,在历史上,我们看到汉代从初建开始,确实都是用“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国的,“文景之治”后,国家强盛,民间富足,“黄老学说”作为汉朝官方显学,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汉武帝时代,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已经严重阻碍到了汉武帝推行“北击匈奴”和“中央集权”的军政大计,再加上“七国之乱”后,民间军民厌战,汉武帝只能从儒家中选择了公羊学派的“大复仇”思想,在民间搞起了大宣传。

因此,在董仲舒这位空前绝后的儒学大宗师的打造之下,汉武帝最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才一举奠定了之后中国两千多年“尊儒”的政治文化特色。

文——千古

其他网友回答:

<2>商山四皓是谁呢?四位八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

他们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他们常年隐居山林之中,不为俗世所扰,当年刘邦想请他们出山辅佐,但被残忍地拒绝了,理由是刘邦不尊重知识分子。


刘邦确实看不起儒生,经常拿儒生开涮,当年儒生主动上门找工作,结果被刘邦一顿臭骂,骂了还不解恨,还把儒生的帽子摘了下来,往里面撒尿。因为这件“恶行”让许多儒生望而却步。

后来,吕后亲自去请商山四皓,这四个老头居然很给面子,一个个乖乖地出山了,吕后究竟用了什么高招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吕后为何要请商山四皓?

原来,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爱屋及乌,刘邦喜欢小儿子刘如意,后来架不住戚夫人的枕边风狂吹,动了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这时候吕后坐不住了,她是皇后,她的儿子刘盈是太子,她一直与戚夫人不对付,假如刘如意当了太子,她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她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刘邦改立太子。


这时候,心急如焚的吕后找到了张良,张良本不想掺和刘邦的家事,但架不住吕后的死缠烂和软磨硬泡,只得给出了个主意:请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刘邦想请也请不来的人,假如刘盈能把这四个人请出来,就足以证明太子刘盈有能力,得民心,那么刘邦必然会改变想法。

后来,吕后果然请出了商山四皓。这天,刘邦举行家宴,当看到刘盈后面站着四个白胡子老头时,忙问这四位是谁?刘盈回答是商山四皓。

刘邦大吃一惊,这时候商山四皓主动站了出来,说了这么一番话: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商山四皓把刘邦与刘盈做了对比,批刘邦不尊重知识分子,夸刘盈“恭敬爱士”,甚至愿意为刘盈去死!


刘邦一听此言,感觉刘盈羽翼已成,此时再废长立幼,无异于自取其乱,于是叹了口气,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了解了这么多,再回过头来看看,为何吕后能请的动商山四皓呢?

商山四皓是隐士,脾气臭的很,既然刘邦请不动,吕后能请的动吗?何况他们都八十岁高龄了,走路颤颤巍巍地,随时都可能一命呜呼,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地来到长安替刘盈说句好话吗?

我看未必!


其实刘邦没见过商山四皓,戚夫人也没见过,大家都没见过,否则也不会称之为隐士了,既然大家都没见过,事情就还办多了,随便找四个白胡子老头,只要身体硬朗,口齿伶俐,见过世面就行了,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商山四皓呢?

所以,吕后请来的商山四皓极有可能是假冒的!

标签: 商山四皓 吕后 刘邦 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