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婵改用内守,开科举,选良才,还会灭亡嘛?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事实上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的覆灭,其罪魁祸首并非刘禅,相对于刘禅来说,诸葛亮更应该对蜀汉的覆灭负责。要知道刘备白帝城离世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禅在成都即位称帝。刘禅即位后,根据刘备的遗诏,由诸葛亮辅佐朝政。说白了刘禅虽然当上了皇帝,但刘禅事实上没有什么实际权力。整个蜀汉的所有大权均握在诸葛亮之手。历史上记载的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段话就证明了整个蜀汉大小政事全部由诸葛亮一言而决。刘禅根本就没有插手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所谓的刘禅实行科举,固守领土等方案全部都是不现实的。因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他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

诸葛亮刚刚掌握大权后,他先是缓和了与东吴之间的联盟关系。毕竟夷陵之战差点导致蜀汉和东吴全面开展。孙刘联盟危在旦夕。经历了荆州惨败和夷陵之战惨败的蜀汉,国力极其衰弱。诸葛亮必须要给蜀汉争取一个相对和平安稳的环境让蜀汉休养生息。在这个短暂的和平时期内,诸葛亮的主要工作就是发展农业,广积粮为之后的北伐曹魏做准备。至于人才培养?诸葛亮压根儿就没考虑那方面的问题。困守川蜀之地?抱歉,诸葛亮也没有考虑到这一方面,自负的诸葛亮认为自己有能力北伐成功。结果却导致了蜀汉因为他的北伐而走向了衰败。

不可否认,诸葛亮对于蜀汉的贡献良多,但诸葛亮对于蜀汉所造成的伤害也是致命的。首先北伐问题。诸葛亮的数次北伐不仅毫无成果,反而导致蜀汉国力衰弱到了极点。这也是为何后来蜀汉无力抵挡曹魏入侵的主要原因。其次,三国时期蜀汉的人才是最匮乏的。一方面和大势有关,毕竟人才大多数集中在北方,而东吴又世家大族林立,他们双方都不缺人才,而蜀汉天然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诸葛亮专权,不愿意培养人才。这就使得蜀汉人才培养出现了断层。最后,诸葛亮即使用人也是任人唯亲。比如马谡毁了一次北伐。再比如诸葛亮死后,他的党羽迫害了魏延,使得蜀汉再无大将,再无可撑场面的统帅。这都是诸葛亮做的孽。

诸葛亮死后给刘禅留下的完全就是一个烂摊子。刘禅本身虽然并不傻,但也不见得能力多强。蜀汉原本在三国中就处于劣势。结果被诸葛亮这么一折腾,刘禅接手的蜀汉已经就是摇摇欲坠了。刘禅想的是如何能快速的稳定蜀汉的局面。至于培养人才方面,刘禅压根就没有功夫去想,即使想了也没有能力去做。诸葛亮虽然死了,但诸葛亮的党羽还在。蜀汉的高级官员基本上多是诸葛亮当初的党羽。他们把持着朝政,对于用人自然也延续了诸葛亮时期的传统,那就是任人唯亲。这就使得蜀汉人才更加的匮乏。否则怎么会在蜀汉后期,蜀汉得靠着廖化这个垂垂老将撑场面呢?就是因为无人可用。和曹魏以及东吴一比,蜀汉简直就是大猫小猫三俩只,凄惨无比。而造成这一切的元凶就是诸葛亮。刘禅不过是一个继任者,一个背锅侠而已。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其他网友回答: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刘禅这时,天下分得已经比较久了,是该合了。

从客观上,相互拼耗耐力,蜀国拼不过。

从主观上,为了过平静日子,疲弱的蜀国民众愿意投降。

不要以为蜀国投降是哪一个人的决定,她其实代表的是一种民心民意,代表的是大势所趋。

刘禅不是傻子,他是给他人,也给自己,谋一个可以接受的出路。

天意不可违,不要以为,努力干“正确”的事,就有用。

最正确的事情,其实是事情没做好,自己还活着。

其他网友回答:

纵观历史,同姓王朝几乎不重复出现,如秦(赵?嬴?)、汉刘、曹魏、晋司马、隋杨、唐李、赵宋、元奇渥温、明朱、清爱新觉罗……读者有兴趣甚至还可以往后细数,结果也是如此。

这或许只是历史的巧合,但若不是,这就涉及到自古以来的“天命”、“天数”观念。

古代的“天命”观将皇帝视为“天子”,秉承的是天的意志,而天的意志在于“德”,有句话常被影视剧引用:“上天有好生之德”,若是统治者缺乏德行,暴虐百姓,民不聊生,致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候举起的大旗往往是“替天行道”,也就是这一姓缺乏德行该换换了。这就是“天数已尽”,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而刘禅所在的是蜀汉政权,东汉政权覆灭后,按理蜀汉可以扛过这杆大旗,继续延续着汉政权,如果成功了,后世就可以划个“南汉”的名头给他。可历史学家只描述为蜀汉,这说明其根不正、苗不红,并没有足够的号召力,且偏居一隅,若不入主中原则还仅仅是个割据政权。这就不难理解为啥诸葛亮一个劲地要“北伐”,打光子弹、拖着病体还要去。《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以及描述刘禅无能,实际上都隐隐包含着天命观念于其中,用“事在人为,成败在天”来描述诸葛亮的努力最适宜。

三国之所以能鼎立,除了三方实力差不多之外,曹魏的中原优势、孙吴的长江天堑、蜀汉的“蜀道难”都是客观因素,要说守可以守一时,却无法守一世,长期相对和平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优势就明显地体现出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险在实力面前无法持久,就算是死命固守也不会长久。

其他网友回答:

三分天下已成梦,后人凭吊空劳骚,以现在的想法对历史上的发展过程是没有如果存在的,过去了就成历史,我们现在认真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以史为鉴。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你的问题前,我先说说三国时期人口情况。

东汉末期,人口大约5000万,黄巾起义导致全国军阀混战,到公元263年,三国时期总人口数不到800万。

古代战争,打的是人,国家的人口基数大,粮食生产的多,兵源来源就广。

如果题主穿越到三国蜀汉当刘禅,给你几条建议,哈!

一:制定强大的造人计划,并为之提供保重。

鼓励生育就必须思想开放,不应许一夫多妻或者一妇多夫,咱现在的一夫一妻制正好,哈!

鼓励寡妇再嫁,单身独居者重罚。在维护人类伦理道德情况下,所有有利于生育的措施都必须提倡。

二:拓荒开垦,合理兴修水利,大力增加农业生产人口。

三国时期的蜀汉,就是现在的四川,云南,贵州还有两湖,再加个重庆市。相比魏,吴来说,不是产粮之地啊,哈!唯一方法就是多开垦荒地。

出生的小孩就是一个个吃货,必须让他们健康成长,才能有健壮的体格应付未来血腥战争。

三:保住魏延,姜维,这是你的左膀右臂,再加个擅长防御将领王平。

搞不清楚,题主穿越时,落在哪个三国时期,就当孔明义父去世五丈原之后吧,可惜此时的湖北(荆州)已被关叔弄丢。

魏延,长途奔袭是他的强项,可惜蜀汉不产马呀,只能依靠小贩从魏走私。王平,蜀汉步兵多,王平善防,是你前期能用极少兵力防守获取发展时间。姜维,最高统帅,在我眼里,他比孔明强,他能在蜀汉那样艰难环境下北伐11次。

四:封住魏进攻路线,与孙吴起码和平20年。

魏进攻路线有三地: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武都,汉中。

五:多生产诸葛连弩,多训练蜀国精锐连弩兵。

可惜诸葛连弩现已失传,哈!以上说的这些唯一目的就是在保证蜀国存在的情况下,用极少的将士防御,完成蜀汉添丁计划,如同普京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以上措施完成以后,题主就可以回魂了,过你有网的生活了。不过建议你还是留下,现在女生都为成为女神而忙碌,还是尽情与古代川妹谈恋爱吧!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中蜀国偏安一隅,只拥有四川一省,无论从资源还是人口来说,都是注定失败的。再说刘禅其实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么无能,历史上的刘禅其实是挺聪明的,所谓乐不思蜀也不过是自保手段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完全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只能以现在掌握的质料去评价。这样是不够的。别说刘禅!秦始皇又怎么样,我们后世骂了他多少年,可是当今世界出现的问题发现我们又得感激他,这多么可笑!回到问题,如果刘禅当真有这个想法也无法实施,科举制度是多少年之后才形成的,需要多久的社会实践与反复检验。就拿科举制度成立的时间表来说吧!科举制度启蒙于南北朝时期,建立于隋朝时期,完善以达到效果于唐宋,中间经过了多少反复和总结!而刘禅所处的社会背景时期根本就没有科举制度发展的历史土壤,只是我们这些后世、后后世对于古人成功经验的强加罢了!再说如果刘禅不北伐改为内守。我认为根本不可能,诸葛亮北伐的口号就知道了,何为“王业不偏安”?魏国拥有中原肥沃地区,国力、人力是蜀国好几倍,最后蜀国灭亡也是在魏国的进攻下灭亡的,怎么理解成不北伐就一定能够守住呢!蜀国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决定了。

其他网友回答:

考什么,如何考?

考试就得有卷子,当时家里有书、读书经世有多少寒门?

曹操那边唯才是举,因为知道“德才兼备”的人少,只能取才来用,求德才兼具的人很难。

再说曹魏后期都九品中正制了,除非是寒门读书兴起,不然科举怕也只是世家门第的工具,还不如唯才是举。

标签: 刘婵 良才 科举 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