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有必要让孩子背《三字经》和《弟子规》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一年级让孩子背《三字经》和《弟子规》,我觉得很有必要。

俄国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

我们不记得小时候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吗?不记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吗?那时候,我们也不大懂得诗歌写了什么,传达了什么情感,我们依然摇头晃脑读得兴致勃勃,因为它给了我们韵律之美。多年后,我们依然记忆深刻,因为反复的背诵,训练了我们的大脑,使得我们记忆强大。一年级让孩子背《三字经》和《弟子规》,与我们小时候背诵古诗,这道理是一个样的。背诵之中,强化记忆,催生智慧。

陈寿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孩子完全不懂得《三字经》和《弟子规》里面的含义,可是,一旦他们将这些经典烂熟于心,渐渐地,这些经典中的韵律、词句、精髓也就沉淀心中。在潜移默化之中,孩子提高了语文素养,增强了语文能力。而书中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训诫,无疑也会在反复的诵读中熏染着孩子的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说它晦涩难懂也好,说死记硬背也好,读书百遍,自然能够参悟感悟,引起共鸣。长大后的某一天,是不是也会油人而生“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感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背诵《三字经》和《弟子规》,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积累一些文化素养,而不是作为炫耀的资本。家长老师不应无限制地追求背诵的数量,应当是有选择性地让孩子背诵,培养孩子背诵的兴趣。同时,引导孩子理解经典的思想内容,更能够让孩子感受其中的真善美,更能够促进他们背诵的欲望,岂不是真正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总结

《三字经》和《弟子规》其实是非常好的经典,相对来说也通俗易懂,让孩子背诵,既能让孩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能从中学到生活的道理,极其有意义。一年级,有必要背,可以在理解之中背。

其他网友回答:

不仅是一年级,现在很多的幼儿园,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已经是常规课程了。这其中如果说一点好处也没有是不客观的。对于诵读蒙学类的国学读本,可以培养孩子未来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但是,前提是仅限于诵读,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带着节奏与韵律、投入情感朗读的。而不是要背下来。

对于孩子来说,背诵这些内容其实并不难,因为儿童的机械记忆能力是最强的。但是,他们的理解力却又是最弱了,就算你一句一句,或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给孩子解释,他也是不能真正理解的。


所以,如果是诵读,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诵读最好不要仅是局限于《三字经》《弟子规》。因为里面有些内容对孩子的教化意义并不正面。最好的古文启蒙诵读应该选择《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

这两本同样是国学启蒙读本,同样也是内容广博,但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注重古文的韵律美与节奏感,经常诵读这两本书,未来当孩子正式接触文言学习的时候,他不会有陌生感,学起古文会比没有读过这两本书的孩子更轻松。


此外,还s 多读古诗词,古诗词不仅要多读,而且有必要背一背,哪怕是并不是完全理解的情况下,也要背一背。因为诗歌的学习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孩子的理解能力慢慢提升后才越来越好的。而且,诗歌讲求的是“赏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里有一个“意会”的感受力。我们对于诗歌的学习,是完全没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的,要多体会、感受诗中的意境之美,多思考其中的思想与情感。


而这些学习都是建立在对诗歌特别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多诵,多读,多背,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没准在未来,我们的孩子也会变成如武亦姝一样,气质超凡,诗书满腹的孩子,而这些除了热爱,说到底,还是要读的,背的,记忆的,要比别人多得多啊。


我是 @林老师讲作文,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受益,别忘了关注、转发。任何有关孩子语文学习的问题都可以与我交流。我将竭尽所能帮助家长朋友。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不说孩子,就是大人甚至大学生也不能都全明白其意义的。对孩子来说可以慢慢让其接触学习,逐步培养孩子对国学经典学习的兴趣,不求一下子都明白个中意思,培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才是重要的。从略知一二,到产生兴趣,继而不断学习,这样就日积月累,就会不断提高孩子对国学经典的了解、理解,就能不断提高孩子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水平。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的这个问题的内容挺多,核心观点是反对背诵这些内容,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认为背这些内容对孩子没有用,另一个是背诵这些内容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刚好我家孩子学校也有背诵古诗文的要求,那我们就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背这些内容有没有用

题主认为没有用是从三个方面来说的,学业、就业和日常生活,我想主要的还是学业。

如果从学业的角度来说,背诵这些内容肯定是有用的。家长如果了解一下现在小学和中学的学习内容和中考高考的内容的话,就会知道文言文的比重是在上升的。

所以,现在不背,以后也会背;不背《三字经》、《弟子规》,也要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既然早晚都要背,那么早背自然就要比晚背好。

我家孩子小学上完了,至少在小升初过程中,古诗文背得多比背得少的更有利。

现在很多家长能够接受在幼儿园期间甚至更早就让孩子学英语,却对文言文的学习无动于衷或者反感,是有点本末倒置了。

从就业和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说,似乎看上去的确用处不大。但是人的一生,不是只有工作赚钱和柴米油盐,还有精神上追求。听起来可能有点空,可以试想一下,孩子以后谈恋爱的时候,如果能时不时地说几句应景的诗词,想来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古文献中有着大量的优秀的内容,学习这些内容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有益的。

第二,背诵这些内容是否增加了孩子的负担

不知道题主孩子的学校对于这些内容的背诵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如果说是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让孩子背诵完《三字经》、《弟子规》,像题主所说,孩子每天要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背诵,显然是不合理的。

还拿我家孩子来说,他们学校在一年级的时候,额外要求背诵的内容有一个《三字经》,还有20首古诗,都是像咏柳、春晓、悯农这样简单而又耳熟能详的诗,另外还有十几条格言,比如有志者事竟成这样的。他们的要求是这些内容一年内背完。

这样的要求我觉得一点都不高。孩子的记忆力很好,不需要刻意地背诵,只要每天拿出20分钟的时间读一读,一年下来记住一点问题都没有。

六年小学下来,额外背诵的内容有200首诗、56首词、15首元曲、《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节选、32篇文(有的是节选,比如滕王阁序)。

整个过程,并不觉得对孩子是负担。

作为家长,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可以给孩子讲解一下,毕竟不难;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就让孩子每天读也没啥问题,等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就能够看明白基本的意思了。

其他网友回答:

各位家长多虑了,一年级的学生哪用背啊,以他们超强的记忆能力,人家念几遍就能记住了,不会象我们以为的要点灯熬夜的。

还有,现在的老师很懂教学,老师们基本是把《弟子规》、《三字经》放在晨读时间里读一或两遍。但读着读着,孩子们几乎都能背下来,让家长们惊喜万分呢。

我的担心是,孩子只是念熟背会,不知道具体意思,几年之后就会还给老师了。毕竟人的记忆是有时限的,所以我们要用理解加深记忆,用行动理解经典。

最好是亲子共学。国学的主题就是道德修养,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一起用,用爱心来守护成长。教学相长,学习会更有长效性,会让孩子和家庭双双受益。

总之,《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的学习是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他网友回答:

您好!我是浩源妈妈,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回答:有必要

《中国诗词大会》中,5岁的王恒屹能够背诵560首古诗词,不仅是信手拈来,你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多少理解古诗里的意思的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好比是我们教孩子说话一样,开始甚至最简单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人称代词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可是随着我们每天的说,每天的教,听的多了自然而然就明白我们说话的意思了

记得我家老大上幼儿园中班的时候就可以背下整本的《千字文》,爷爷奶奶逢人就夸,到了一年级背古诗速度也很快,所以不管孩子理解不理解意思,背诵绝对是有好处的

1:增强记忆力

2:提高语言文学能力

3:扩大知识面

4:培养学习兴趣

5:提高审美能力

6:增强自信心

7:培养耐性

8:加强家长与孩子的交流

9:提高孩子的人格修养

10:培养孩子的情操

80年代,美国一个教做斯佩里的科学家,他发现人的左右脑是这样分工的:左脑与人的科技生活相关,主要决定逻辑思维能力,右脑与人文学语言活动相关,决定形象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人的右脑记忆量是左脑的几百万倍,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结论是:人应当主要开发右脑

日本一位叫春山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左脑储存的主要是人自身的经验,而右脑储存的是人类500万年积累的知识,自古以来人类主要是依赖右脑完成基本素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研究中最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这个直觉是从右脑开发上获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活动,离不开人文教育,离不开右脑的开发,这就是一种最根本的学习潜能的开发

我是浩源妈妈,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家长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让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背《三字经》和《弟子规》?孩子年龄小,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只能死记硬背。这种想法情有可原。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刚开始我也这样认为,这样生吞活剥的背诵,对孩子来说,弊大于利,还不如让孩子,背背喜欢的课文、儿歌,来得轻松有效呢,但是,当你了解了,语文教学的大趋势,那么,你就知道,背古诗,背这些有关国学方面的内容对孩子真的非常有必要。

现在,我们用的是部编版语文教材,它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也分量也加重了。目的就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怎样教好古诗文的课?编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的阐释,也不要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多读几篇。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看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只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对家长来说,也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帮助孩子理解含义。其实,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文,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熏陶一种浸润。至于孩子的理解,等到他年龄慢慢长大,那么理解能力加强以后,他自然会对原来学过的东西加以理解。

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年级,孩子的记忆力比较强,这样的背诵,其实对孩子来说,就像儿歌一样,不存在多大的难度,而大量的记忆毕竟能让孩子得到滋养。等到他以后,要用时方才能从记忆的宝库中调取出来。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结论:如果只是单纯的背诵,毫无必要,但是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背诵、阅读。

总体来说,《三字经》和《弟子规》里的大部分内容,在今天而言,对小孩子还是有教育意义的,但是作为古代的典籍,其中也难免有一些时代糟粕。

但这些,小孩子都是不懂得分辨的,如果只是单纯的背诵,无论精华糟粕,在小孩子眼里,都是不明含义的三字短语而已。

这时候家长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精华和糟粕,可以由家长来扬弃,小孩子如有不懂,家长可以解释给他听。选择合适的片段,把意义讲解到位,适当地拓展一些故事,不仅有利于小孩子背诵和理解,而且也能让小孩子受到一些古代礼仪、文化的侵染。甚至连其中糟粕的部分,你也可以给孩子说说为何它们被时代抛弃。如果能由此养成孩子怀疑和辩证的意识,何乐不为?

另外值得说的是,《弟子规》中有不少可以切身实践的内容,比如“出必告”“立方正”,如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教导孩子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是为真正的“学以致用”。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孩子小学背《三字经》和《弟子规》很有必要。《三字经》和《弟子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可以说中国的祖辈传承、社交礼仪、做人道理、五谷杂粮生活常识等都在里面。我们成人如果熟读并理解,相信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孩子呢?从小学,背过即使不理解意思,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相同的事会思考,慢慢也会理解。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像民国时期激进分子那样崇洋媚外,也不像老学究一样认为外国全是不好的。国家推崇国学教育有一定道理,老祖宗的东西传承至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失传了太多,如果继续再不推崇国学,不知道一百年甚至几百年后会不会像埃及一样失去自己的文化。

古诗词是灵动的,有大气磅礴,有缠绵娟秀,有……所有只要想都可以唱成歌,这也是我们经常把诗歌放一起原因。我们细心的人会发现近代也有很多歌曲都是古诗演变而来,中国文化比我们想象中的灵动可爱,孩子们或许更喜欢呢?

其他网友回答:



个人觉得,让孩子从小接触国学经典,对孩子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先来分享一下我家孩子小时候学习《弟子规》的小成长。

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去参加一个饭局。

在菜开始陆续上桌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担心我家孩子饿了,就招呼说:"给孩子先夹菜吃。"这时孩子却摆手不要。

我小声问她,为什么不想吃?

孩子一脸认真地回答:"长者先,幼者后。"

孩子突然说出的这句话,让我挺吃惊的。

接着孩子说:"昨天老师给我们讲《弟子规》的时候,教我们的……"

小小孩子的表现,让我顿时对她刮目相看。

接着孩子的又一表现,让我领略到了国学的魅力。

以前,孩子投入玩耍的时候,我叫她过来吃饭,她总是慢吞吞的,不愿配合。

一天晚上,我招呼她来我身边,她立刻配合父母命跑过来了。

我忍不住夸她:"今天这么快就过来,真棒!"

孩子一脸认真地回答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孩子一股脑给我背了一长串。

也就是从那会起,我开始注意《弟子规》本书。我们一起亲子共读,一起讲里面的小故事。

我发现,借助文中的故事和语言,教育起孩子轻松多了。



这么分享,是想说,国学是有它的魅力所在。是值得孩子们去学习,去渗透的。

从孩子从小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一、学习国学经典,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在学习中能陶冶孩子的品德。

三、孩子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学习之道、修身之道等有所启迪,心智得到开发。

礼记.大学》里有这么一句话:"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我建议,在最初的时候,家长要参与进来,和孩子一起学习。

每天不易贪多,一点点去学习。

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目的。

标签: 弟子规 三字经 一年级 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