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高人无数,为何读不懂《道德经》?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道意不争。道不贱卖,密传有缘人。老子论道皆暗示。谁嚼字谁上当。谁追根谁失道。我说过多次,老子尹喜去向是论道方向。俗事俗释是老子放的烟雾蛋,迷魂陣,也可以说老子惚悠愚人。言外有意,弦外有音,书外有书,道是生,德是过,经是中。悟不透这三个字,其它五千言皆杂念,百害无益也。

其他网友回答:

天传神授是智慧,世传人授是知识。。。

其他网友回答:

真相是无法用文字表述,用文字表述的真相是有偏差的。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根本就不是一本《经书》;初次出现在熟人面前的时候,这本书叫做《老子》;最原始的排序是《德》在前,《道》在后;按照这样的顺序,只能叫《德道经》。

《道德经》之所以深奥,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是一本古代的哲学小册子;后来的人们将其称为"玄学";哲学概念本来就非常抽象,因此又称为"形而上学";

别说是两千多年的哲学书,就是黑格尔的哲学著作,哲学概念都存在巨大的争议;《老子》一书中的"道"、"德"、"名"、"无"等等这样的抽象概念恐怕几万字都说不清楚。

还有一点必须弄明白;那就是老子后后来的"道教"没有一毛钱关系;虽然老子被道教之人尊为"太上老君",然而老子本人并不知情。

还有一种学派,叫做"黄老哲学";这种说法就扯得更远了——将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捆绑"在一起"上市";黄老哲学冠以"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唐朝的天下姓什么?姓李。于是唐朝两百多年中最推崇的"圣人"不是孔子而是老子;皇帝本人纷纷为《道德经》做疏(注释);更加增添了《道德经》的神秘色彩。

说白了,老子以及《道德经》被人为的拔高;因此也就鲜有学者胆敢妄言"读懂了"《老子》。

其他网友回答:

三教,有人说:高是明白。有人说:高是走火。

道德:讲自己,为何读书写字,品字三个囗,一个叫尊重,一个叫得罪,一个叫人格。??????????在问就是明白。

其他网友回答:

谁说读不懂《道德经》!

你只要弄懂老子《道德经》中所称之道之德的真正含义,《道德经》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你把老子《道德经》所称之道理解为酝酿宇宙之初始,你读一万遍,你都无法读懂《道德经》!

因为老子生活于战国时期,人们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他作为哲学家、思想家,是想寻求治国安邦之民生民计,不是想什么宇宙起源。

他想的是怎样实现厚德载物。怎样和大怨执左契。怎么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怎样以柔克刚。怎样不以兵强天下。怎样大邦下礼小邦,实现互惠。怎样鸡大之声相闻,实现往来。怎样安民,治国。怎样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以,老子研究的是事物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则、秩序、轨迹和方法。即事物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而不是研究宇宙的起源。

比如他说三十幅共一彀,有车之用。这就说明了造车的原理。还有造器皿、造房子的原理。由此可知他研究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以其关联关系造物解决生产工具和生活物资的问题,即以厚德载物来解决人们衣食无忧,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人类社会与地球的长久共存。这就是老子留下《道德经》的目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亲们:首先这是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是不是已通过什么途径,不然怎么会知道各种宗教无数的高人都读不懂《道德经》及其二千五百多年至今的中国都未曾有高人可以说读懂了吧?最主要的是,谁能达到老子孔子在当时那样勤奋踏实的学习实践的智慧能力,才有如此的学问著书立说呢?因此这必须不仅是中国人而是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亟待解读的社会人文科学经典著作共同的大问题!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对于你提的问题,宗教高人无数,为何读不懂《道德经》?我从两个方面作以回答。

一。解读的难度

老子在《道德经》十七章这样说道:“知我者稀,则我者贵。”大意为:能理解我的人很稀少,能取法于我的人 就很难得了。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有何难解之处呢?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古老的哲学经典,共计八十一章,前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后三十七至八十一为《德经》。

整部《道德经》共五千一百六十二字,以古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论述的。

《道德经》是为四种人而写的,即帝王、诸侯、大夫、士,他们或是掌握国家命运的人,或是为国家前程制定国策的人。用哲学的角度阐述宇宙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相处存在的意义。

这里还涉及到了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修身育德之术等等,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最难理解的是《道经》,也就是前三十七章。老子想要说明道,他说得很深奥隐晦,例如: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大意为:上士闻道能去践行,中士闻道视若有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不止。

不笑不足以为道。说的是什么意思?老子是在说“道”很难读懂,因为它没有具体的参照物,是处于无形之中的。

又例如开篇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这句话,如果解析它的含义的话,我们只能看注释,注释只能在文字上求解答,它不能体现出老子的真正含义。

由于老子把“道”说很抽象,令人如入雾里看花,摸不清头脑。按照各人的理解能力来说,解释这句话,得有无数个回答,可问题说到点子上了吗?好像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柔弱”一词十一次,柔弱是代表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吗?柔弱是说以柔克刚?我认为柔弱是“道”的起步,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大道至柔至简。

“无为”一词在《道德经》里出现了十三次,可是在周朝以前是讲“有为”的。老子为什么提出“无为”呢?“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在说:无我、无求、无私、无欲,说的是一个“德”的问题。

《道德经》全篇只说了两个字“道德,”老子以道作为论点,用德辩证世界万物的本源。

老子处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战火相续不断,虽然没有战国时期那么猛烈,但老子很想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他的无为思想就是求得世界大同。

宗教高人与老子的区别。

说到宗教高人的问题,我还得先说我国宗教有儒、释、道三大体系。道教高人是会读懂《道德经》的,老子是三清的始祖,《道德经》是道家弟子的必修课,一般道观里的师父都可以读懂《道德经》。

儒家高人读《道德经》当然没有障碍,老子的行文笔法,是他们所熟知的。文言文又是儒家基本功,不论老子的《道德经》如何穿插交替,如何深奥隐晦,他们都能捋出头绪来,能深刻领会老子的本意,除非是悟性不够。

释家高人对《道德经》解读不是多么的上心,虽然在释家的教义里有许多《道德经》的影子,但他和老子是有区别的。

老子的《道德经》是讲入世之法,家国情怀的经典,主旨修身、齐家、平天下。

而释家高人是讲究出世之法,出离苦海无欲无相,吃斋念佛持戒悟道,他们专心潜修佛法,苦读佛经咒语,所以说释家高人是读不懂《道德经的》。

对此您有何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如若读懂了都是贤人了,如老子、庄子…般的贤人,古来真正的圣人、思想家,屈指可数,千古圣人岂是那么容易做的?

况且,老子思想中的许多“道”是肉眼看不见,道不明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方那句“树欲静而风不止”,眼睛能看见风吗?看见的只有飞舞的落叶、黄沙,摇曳的树干,枝丫。只能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只能感受,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吧!有些能用语言描述,有些只能去“悟”。

还记得那篇《两小儿辨日》吗?地球周长,半径也是看不见的,除了如圣人孔子般的科学家去研究天文,地理…谁能看见太阳究竟是什么时侯离人近,什么时侯离人远?

没有切身体会,没有修炼到那种境界,是难懂的,又如我们许多人常说做人如水,“上善若水”,只知水的清澈,水的纯净无瑕,心清如水,却不知老子眼中的水的境界,不但是清澈的,还是包容的,更是谦逊的,人人皆可知,水总是流向最低的地方,低洼,甚至看不见的地方,或是黑暗的地方,世界上不但有江海、湖泊,还有“弱水”,弱水也是水,这也许就是“老子″思想的光辉,“千里共明月”般的光辉,“从零做起,万丈高楼平地起”般的光辉思想。

要把《道德经》全悟透了,定是圣人了,也就是冠名全球的科学家了,也许也就不会有

突然地震等自然灾害了。

标签: 道德经 宗教 一千多年 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