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就是爱好而已。《老子》书是纯政治哲学书,对于管理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对普通人毫无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问题是不讲道理道德底线的人,,咋办,好人不用教自然好,
其他网友回答:无需研究,当然对人类的帮助很大了!只要四十七章做到!人类的未来一切明了!天象地理等!但里面的水太深了!从小到现在有很多东西都无法判断出来,如,月亮园,半月,月牙,色红,色黄,色白,色混等等,都代表不同的信息,太阳,星辰,同样如此!
其他网友回答:<2>道纪理论,先天道德观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道”,“道”字在《老子》书中出现了73次,道法自然、尊道贵德、人道无为是《老子》一书的主旨。道是一种混沌未分的初始态,自然自化,清静自正,是天地之始,道生德(的阶段),是万物之母,道德是为化生万物的根源;道常(法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水近于道性,善利万物而不与万物争,柔弱胜刚强,是最合道的善;道常无名(形),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是道通过德在天地万物的表现发挥作用,凡是合道的都是有德性且自然的,不合道的是失德性而妄为妄念的。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物、人道的法则(道常)。老子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给中国文化思想的架构,打开了一个极其高远、极其究竟的思想空间。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贯穿形而下的,本末有序,一脉相承;而且在贯穿中,不给天、帝这类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余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象帝之先”。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从根本上创造道德论,这是世界思想史的一个伟大发明。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无为而无以为”,而完全出于自然而然,这为人道提供了根本依据,人道法道,自然应尊道自然而“无为”。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四大不是“五大”,自然界的“自然”词意是外来词意,同“天地、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一切自然成就,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是人道尊道自然的延伸,但正是这种“为无为”,成就了“无不为”。这种思想、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道纪,“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之大德、大用(术、行),同时也是支配、产生天地万物(器)之最根本规律、法则(常),是人道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是所谓“道理”。明道纪,行道理,本末有序,一脉相承,系统完整。道是自然之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人道(人伦、常理之道,也非当时时人所能命名之道,这些都是人为之道)。如“玄德”“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纪,推导出圣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人道之理、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则。“无为而无不为”,不仅是道纪、道理,同时亦是道之用、“道术”,是侯王身国同构、治国用兵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亦当以道为本、以德为根(立身修身)、以道(常)为法,“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事而民自富”。
道常法则、天道(自然)观,统一辩证思想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自然存在的,凡是道法自然的都是真善美的、正常的,要警惕人为比较存在的,假恶丑的都是人为妄为妄念的。美丑、善恶是人为妄为妄念的,有无、高下、长短都是自然的,难易是人为无为的、相互转化的。道法自然,无善无恶,万物以自然生命为本,合道之善,为自然善生,人为妄为妄念的将先天和后天混为一谈,自然法则是和谐统一的,“知和曰常”,而不是被西方误解误读的“丛林法则”,从现象界观照一点、片面而断章取义、“不见泰山”,自然之物自然,无为、不妄为、不智巧,自然之物善生为本,不贪、无私(知足),而人道妄为恰恰相反,失道而自以为是、妄为智巧,失德而欲壑难填、妄念贪婪,行的依据是常,常的依据是道,符合自然之道,满足自身之德性需求,不多占,“多则惑”,天道善均,“损有余以补不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人解释为: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极其错误的理解,是人道妄为妄念的理解,将先天自然和后天人为妄为混为一谈了,本末混淆。先天自然下,人道法道,自然袭常,无为无私,天地人和,善生和谐,自然而然,无所谓善恶、福祸;后天人为妄为、失道失德,则福祸无常、善恶滋生、正奇不定。本末混淆。先后不分,是学道明道的大忌。有些学者做学术考证论据很用力,但论点却背道而驰,与其说是缺乏明道悟性,不如说是不肯抱一专注,导致在后天人为妄为妄念里打转转,出不来思维局限、放不下自是可欲,实在可惜。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这不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而是事物一开始就尊道常法则“周行不殆”,先天自然的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后天人道无为的善利无私。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恰恰是背道而驰的结果。同时,事物的发展、人道的成器成功,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根本行为准则。从自然的原则出发,推导出人道的无为法则,尊道自然而无为,贵德真朴而无私。人道以天道、天道以自然之道为根本依据。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妄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法则,失道而妄为,失德而贪欲,造成了人格德性的分裂,人假则事伪,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种种社会失道失德的丑恶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有道,先天自然,一切都自然而然。人道失道失德时,以仁义相标榜,则意味着道德已不复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绝贤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主张实现道法自然、尊道贵德、各得其所、安平泰乐的道德社会。
美学思想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法自然的都是真善美的,假恶丑的都是人为妄为妄念的。大道至简,“淡乎其无味”,平淡之美,也为很多人所崇尚,在宋代更成为一种审美风尚。
《老子》第11章,“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成器思想,对中国传统美学以及传统艺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万物负阴而抱阳”,中国绘画和戏曲一贯强调阴阳虚实结合,强调“计白当黑”,强调“空灵”“留白”,理论源于老子。自然、清静、无为、平淡、虚实等,为后代美学家所继承,成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照的根本理论。
道天生赤子皆真人,明道建德成圣人。道法自然环境下,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都是赤子真人,德性清静如水,自然而然,无为无私,身心健康,和谐善生;后天的人为环境影响孩子是做真人、还是像水一样被污染而沦为假人?是教育成为圣人、善人,还是误导教育沦为佣人、罪人?
价值来自于德,德来自于道。德是本性,不要失去属性,德行是延伸,立德向道,以道为本。学术之前,一定要先明道建德,建立道德根本,不明道则自是妄为、南辕北辙、劳而无果,出离正道之轨,人生路会轻易的迷失、迷茫。
学道纪、明道理:尊道本,建德性,立根立德,立德向道。明白人生的价值观、定位人生使命,心明脑清,坚定不移。
因此不厌其烦的反复重申:道德是根本,道是本,德是根,道是德的依据。成功先成器,成才先成人,治世先治身,道德立根本。 家庭教育: 道德立根本,治世先治身。家教建德真,师教明道本。赤子皆真人,辅真成圣人。
家教教育是第一教育,道德教育是根基教育,必须发展道德人格教育,促进家庭和谐、身心健康。道德家庭应:家庭和谐、善生为本,明道理,顺自然;不言之教,率先垂范,做真人,说真话,行真事,教真人,建德性,发觉天赋兴趣,专注成就优势;立家教,习常守正,知止不殆,知足不辱,不妄为,不控制,不自私,无祸无辱;善行勤行,善言善为,从小做起,不怕吃苦,共同努力,顺势而为,无为而成;道德家庭共同体,道德合一,抱一不离,子孙兴旺,家长业久。
学校教育: 家教建德真,师教明道本。赤子皆真人,辅真成圣人。学校教育:明道建德为本,学道纪,明道理,辨真假、是非、善恶,建德性,顺德性,专注优势,成大器,顺大势。 小胜靠智商, 长胜靠情商,久胜尊道德。无道不久,无德不长。
弘道积德 道德书院,尊道贵德常自然,辅真成圣安泰平。 学道纪、明道理: 尊道本、建德真、习常正、善勤行、成大器、积德功、安泰平。理子《道纪》
威海链 » 现在还有人研究道德经吗。道德经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