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要引领孩子学《论语》,学国学经典呢?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2>总论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其言行的记录及孔子与学生之对话录及言行录。涉及的内容广泛、用途广泛,为修身入世之法门。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孔子壮年周游列国宣传其政治主张,晚年致力于教育,有弟子三千之众,其中高足七十二人。孔子思想正用之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思想歪用之则辱身、祸国、殃民、乱天下:①孔子思想之糟粕:封建等级特权思想;轻视妇女;极端思想之“杀身成仁”。②《论语》有引人向进、引人向善之功能;“有教无类”_乃至今有多少人无法做到的大仁、大义、大善之举,因此后人尊其为“孔夫子”。③关于对孔子的批判,五四运动有胡适、鲁迅主张砸孔家店及后来的批林批孔,根本原因在历来有读书人利用“仁义礼智信”掩盖,干不仁不义、背信弃义事;把这种账算到孔子身上不公平,实为极左思想作祟。整体来讲孔子的思想瑕不掩瑜,其光芒光照千秋。

孔子思想光芒之“仁”

“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故用礼之为仁,用礼来克制约束自己之为仁;爱人之为仁,友爱、友善之为仁,谦让是仁,不伤害他人之为仁,让人愉快喜悦之为仁,善利万物是仁……。能不偏不倚贯彻此“仁”之思想,则天下太平矣。

“巧言令色,鲜矣仁”_巧言令色中有钻营投机、圆滑奸滑。孔子厌恶花言巧语及修饰的脸色;孔夫子乐意真面目、真嘴脸示人。至于今日有越来越多的人戴着面具,见利而钻营取巧,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以阴奉阳违、拉帮结派、以恶制善、引狼入室,巧取豪夺、欺男霸女、逼良为娼,逼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同室操戈、祸起萧墙、手足相残、秋后算账、兔死狗烹、煮豆燃萁为荣,此为亵渎圣贤、圣贤书,为乱天下之祸根也。

孔子思想光芒之“情爱”

友情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的朋友来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亲情之“慎终,追远”:谨慎丧事,追忆祖先。“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生前,接礼之要求侍奉养老;父母死,按礼的要求安葬,按礼的要祭祀他们。生、死之礼也,包括“仁”、“情”、“礼”,此所谓合“仁”道、通人情、顺“礼”数也。

孔子思想光芒之“礼”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老年能安度晚年,对朋友信任,关怀少年一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礼的用途是家庭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

葬“礼”之用:时下有农村人读歪了圣贤书,“装神弄鬼、布道场、作法事”度亡灵则腐朽矣,当彻底根除之,以树文明和谐之风气,以树孟子之“浩然正气”。

孔子及其学生对“和”社会的构思,就是今人所谓“和谐社会”。故“和”乃人类文明之终极目标: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则万事顺、和则社会无争端、和则人类无战争。

孔子思想光芒之“劝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经常温习所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孔夫子告诫后人读书要养成习惯,读书成了快乐的事,那么知识就有长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思维敏捷并且爱好学习,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求教;这是孔夫子作学问的经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中间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们的优秀学习,他们不好的东西抛弃;这是孔夫子作学问的选择。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夫子要求读书人学《易》,提醒读书人《易》难学,要有了足的经历、经验、学问才去学,就不会有大的迷惑了;《易》乃国学经典中之经典,《易》乃华夏文明之源,老子、孔子、诸子百家皆源于《易》“道”,中国人历来将这些国学经典称为“圣贤书。怎么去作学问、作好学问、作大学问?皆在圣贤书中。

孔子思想光芒之“修身”

“德不孤,必有邻”:有品德的人不会被孤立,周围必定有追随者。友情、亲情之众之广在品德高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做、不喜欢要、不喜欢舍弃的东西,不去要求别人去做、去要、去舍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良的人要向人家看齐,遇到不贤良的人自己要内心反省,远离、抛弃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多严格要求自,少去指责别人。

夫子庙

夫子庙,即孔夫子庙。孔夫子庙与孔子学院合为中国文化、教育之名片。用以祭祀孔夫子,用以纪念孔夫子,用以交流学问,用以传道、授业、解惑,用以表彰孔夫子为华夏文明乃至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境内有40多处孔夫子庙,其中的“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山东曲阜孔庙、吉林文庙”合称四大夫子庙;全球孔子学院500多所,这是孔子思想光芒的折射与延伸,孔夫子名符其实,舍他再无夫子;中国人“为人、为学、为业”绕不过孔夫子这一关,孔夫子留下的东西并不多,但大多数是至理名言,更重要的是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对他的思想作了博大精深的解析,形成了浩于烟海之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孔夫子精神思想的漫延,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治学过程,是一个源源不断的治学过程,中国人“立德、立功、立言”必须在这个理论体系、过程中留下深深的足迹。家长引领孩子学《论语》、学国学经典,因为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光芒万丈、光芒四射,寄希望后代在这种光芒照耀下健康成长,用圣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世世代代父母的梦想。







其他网友回答:

人道修德要有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以天道为依据,天道以自然之道为依据,本末有序, 《论语》是人道修德,但是“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修德无私,更要明道,否则就是自是妄为、南辕北辙。

因此,孩子修德建德,应该以明道为本,道生德,德是道的根本依据。

术贵有德,树贵有根,德生于道,根生于本。小胜靠智商, 长胜靠德商,久胜尊道德。

无道不久,无德不长,失道失本无明、南辕北辙,失德失根无立、虚假迷惑,失常妄为不正常,没有道德教育,其他教育都是0。不,比0还严重,是背道而驰的无限负增长。理子弘道积德语录:推广道德教育,促进身心健康,成就道德家庭,实现道德社会。 检验人生道理是否合乎道纪!学道纪,明道理,建德性,守常正,勤行之,成大器。《道纪教育学》

其他网友回答:

孩子在学校里学的,基本上都是单纯的文化知识,而关于怎么为人处事,怎么做人做事,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事情……这些方面在学校里几乎是学不到的,这就需要向我们的“万世师表”——孔子学习。

孩子学习《论语》,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会获得比同龄人更多更深远的思想和智慧。具体有六点:

一是孕育道德品格

做人始于调适言行举止,成于培育道德品格,在于道德意识的确立。一个人有了道德意识,才会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通过学习,孩子会明白,凡是不符合“仁、义、礼、智、信、忠、孝、勇、直、刚”的,就是违背道德良知的,坚决不能做。

二是提高性格修养

善于做人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这样的:他的行为一定是端正的,举止一定是得体的。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行为合宜、彬彬有礼的人。孩子会觉得,当我做到“温、良、恭、俭、让、宽、和、敬、敏、惠”时,我就塑造了良好的性格,我的修养也能得到提高。

三是坚定意志品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中的这些思想,能让孩子拥有宽广、坚韧的品质,有志向,真正做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智者、仁者、勇者。

四是改善语言表达

语言,是一个人的修养好坏与否的名片。每位家长都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能够谈吐优雅地与人交往。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是低质量的,而经典中的语言则是高质量的呈现,是古往今来备受推崇的语料。孩子经常口诵名句,他的语言表达才能得到净化和提升。

五是提升学习能力

孩子0-13岁,是成长的黄金期,也是一生的奠基石。这个时期的孩子培养好了,家长以后会很省心。因为0—13岁,孩子的记忆力处于巅峰时期,智力、情商处于萌发阶段。这个年龄段学国学,对于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智力、专注力等方面,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当然,对于13岁以上的青少年,乃至成年人来说,经典学习,同样有助于我们提升学习能力。

六是学会文言文

中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但在现实中,孩子从初中才开始正式学习文言文,这会让孩子感觉苦不堪言,困难重重。所以,孩子应当从小就开始诵读经典,积累一些文言文语料,这样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就会轻松许多。

生活中,父母对教不好孩子也有很多焦虑,甚至因为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很多的无助和无奈。因此,家长要引领孩子走入《论语》课堂,接受国学人格教育。不少的孩子因为学习了国学,他的头脑中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懂得了怎样做人做事,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家里跟妈妈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这样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会走正道,不会走错路,

中华国学经典,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来弘扬和传承,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其他网友回答:

了解中华文明的底色,

融入中国社会的传统,

树立仁人志士的节操,

构建为人做事的逻辑。

标签: 论语 国学 引领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