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中多次提到的文化属性,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题记:看懂了《天道》中的文化属性,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码

虽然说《天道》从表面上看是一部商战剧,也被奉为当代商场教科书。但是《天道》却不仅仅是简单的一部商战影视剧,更是一部涉及到哲学,宗教,文化的富有很深的人文内涵的影视佳作。

影视剧中的丁元英,因为有德国留学经历,对于中西方的文化属性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对于哲学有研究的朋友,其实完全可以看出丁元英所崇尚的文化属性背后有黑格尔哲学的影子。实际上,丁元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深的。

丁元英出生在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国家,当时由于受到长期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文化属性显得非常弱势,这也是丁元英在和好友韩楚风的一次交谈中提到的,他对中国几千年以来的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自卑感,这个传统文化就是弱势文化。而他由于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很深的影响,结合中国的一些宗教文化,反而更加崇尚和信奉强势文化。

但是要如何理解这个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呢?

我觉得看完整部剧集以后,还是要回归到本位,他和韩楚风的那次论道中寻找答案。我们姑且将这两种文化导致的结果定义为成功和失败。强势文化造就的强者就很容易获得成功,而弱势文化造就的弱者很容易就会失败。而他所谓的透视社会的三个层次,技术,制度和文化。技术和制度始终没有文化更加重要。

他说过,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社会思想,造就的大部分人就喜欢等,喜欢靠。我等着别人来来帮我,我靠着别人走向成功。这就是封建思想导致的弱势文化。就像他在后面为王庙村做扶贫的时候,他经过调查和分析得出:所谓的扶贫,就是直接赠与,直接给钱。但是这种扶贫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扶越贫,因为长期的免费赠与和送钱导致的结果就是让王庙村的村民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有依赖性,等这国家来扶贫,靠着国家的扶贫来吃饭。而这些村民从来没有主动为脱贫去先要做点什么。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弱势文化的思想作祟。

所以丁元英为王庙村扶贫采取的就是先发掘王庙村的所具备的潜在产能,围绕这个产能来扶贫,于是他经过深入的调查,决定用音响来让王庙村村民自发主动的参与进来,为脱贫主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且他为此还设计了一套周密的计划。而这个计划也因此被奉为商场教科书。同时他还不忘从思想上让村民获得转变,目的就是将这些村民从弱势文化的思想解放出来,意识到强势文化的重要性。就像他说过的经典语录: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千万不要把自己当人,更加不要把比人不当人。如果还没有死,就不要喊累,而且死了也不用再累了。

所以,追其根源,弱势文化就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被动性等待救赎的文化,而强势文化就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主动的追求救赎的文化。而这两种文化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当然,丁元英认为的强势文化并非强盗文化。这点从剧情中王明阳的案件中可以看出。王明阳为了自己的成功,不惜违反法律、杀人放火。而且王明阳也可以算是这部电视剧中位数不多的几个“悟道”之人。也可以说将这个世界看的很透的人。所以他在被抓之后,觉得自己看透了一切,所以并不配合审讯。其实但丁元英看来,王明阳只能算“枭雄”,而并非英雄。王明阳所理解的强势文化,其实是一种强盗逻辑。这和丁元英所理解的强势文化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道”。丁元英和王明阳同样是得道之人。但是二人不同的结果在于,丁元英的“道”后面还有一个“义”。因此,后来芮小丹在丁元英的帮助下,在“道”后面加了一个“义”字,顺利的完成了对王明阳的审讯。

当然,也有很多朋友说,丁元英针对王庙村扶贫这套设计,最后导致了乐圣公司林雨峰的自杀。本来就存在“杀富济贫”不道德的嫌疑。其实这个从设计开始丁元英就已经算到了。就像他的好友韩楚风一听到丁元英的这套设计之后,就一针见血的指出:这可是招招致命,拔刀见血的设计啊。就像五台山的得道高僧也一语道破天机:所谓的得救之道岂非是杀富济贫呢。不过这正好印证了商界的残酷性,丁元英虽然在道德上可能会接受一定的谴责,但是最后格律诗和乐圣的官司以格律诗胜出,而证明丁元英并没有任何“错误”。只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商战游戏罢了。他算到了林雨峰必然失败,但并未算到林雨峰的死亡。

其实,《天道》这部电视剧改编自作者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如果有朋友要更深层次理解这个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本质,有时间可以看看原著小说。最当然这部小说中某些“文化”在当前的社会价值观下存在一定的冲突。所以这部剧传播范围并不是很大,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禁播。但是真的看了这部剧的朋友,肯定会受益匪浅,这部剧也是我每年都必刷几次的影视剧之一,每看完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部剧的成功也的确得益于王志文这个老戏骨的精彩演绎。甚至看完这部剧之后,我在看王志文的平时的一些行为,我很难分清丁元英就是王志文,还是王志文就是丁元英。

当然这部剧不仅在强调文化属性,更重要的是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任何事情的发展都要遵循其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力转移而转移。这也是要求我们平时在做事的时候,一定要顺势而为,以事实为基础,说真话,办实事,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才可以获得成功。其实这也是和我们社会当前主流价值观是相契合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谈一下自己的视角。

要深入理解文化属性,要先透彻的了解属性。那什么是属性呢?

要理解属性抓住两个要素:

要素1:性质

要素2:关系

性质或关系是事物的属性。

苹果的【颜色、气味、软硬】是属性,是关于苹果的性质。

具体的苹果1 比苹果2大或小是关系,这个关系也是属性,这叫关系属性。

苹果在草地上,这是苹果与草地的一种关系。

关系也是属性。

关系属性很容易被人遗漏掉。

拿苹果来说,属性要抓住苹果的性质【颜色、气味、软硬】和苹果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大小关系、在....之上等等】。

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彻底的掌握属性。

啤酒,夏天基本自己每天都要喝

啤酒有什么属性

就可以从属性的两个要素【性质、关系】来思考

啤酒的性质:颜色、口味

啤酒与其它事物的关系:酿造方法

通过对啤酒的属性的刻画,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当前的这个啤酒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属性网络来表述啤酒

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属性网络的上面还有一个价值网络

每一种客观的属性对于人来说有相对应的主观价值

主观价值总是基于客观属性的。你将“享受”(价值),啤酒因为“它” 的原料和酿造方法(“属性”)。反过来,属性通常是由其他更基本的属性组成。

口味与颜色:是啤酒的性质属性。

酿造方法:是啤酒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属性。

再次强调一下,性质与关系是属性。

超爽:是啤酒的客观性质属性【绿色、透明、清淡】提供给人的【主观价值】。

健康:是啤酒的客观关系属性【酿造方法】提供给人的【主观价值】。

健康、超爽,提供给人更大的价值【享受】。

有时在夏天很享受啤酒。

啤酒通过【诸多属性:绿色、透明、清淡、酿造方法,向我提供价值:超爽、健康、享受】。

了解了属性,我们在扫描一下文化属性的地域简单划分。

每种文化属性都能提供相应的价值。

文化有太多的属性,同样是传统经典的爱好者

道家文化的属性【道、德】

儒家文化的属性【仁、义】

但每种属性都有其相应的价值。

作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还是要倡导西方的文化基础属性【逻辑、哲学、科学】以及【制度、技术、文化】。

以中为体,以西为用。

西方的哲学与科学这种文化属性比较适合于导出新知识。

文化这个概念确实很难把握,在这里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浮掠而过。如果能够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其谈文化属性,才能讲得更清楚。

一个人往往是具有多元的文化属性。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一部融合了释道两家文化且有一定深度的小说,不同的人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出入,本文只代表我自己的观点,当然我也只能理解到其中的一点点。纵观整部小说,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词就是文化属性了。

文化属性是什么?引用主人公丁元英的话,“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不等不靠不要。弱势文化造就弱者,等靠要三者俱全。

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此小说被改变成电视剧《天道》。

强势文化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意在告诉我们自立方能立人,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总期望别人去提携自己,从不在自身找原因。

这本书,不断提醒我该做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当然在不架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基础上。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怎么去理解《天道》这首诗里的文化属性?

天道 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五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冯道。

冯道是个精彩的人物,可惜被后世腐儒们骂得抬不起头,从欧阳修、司马光到当代的余秋雨,都用自己的“风雷之笔”把他定性为十足的小人。具体怎么骂的,就不引用了。

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这些正派人士觉得如此不堪?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所谓之四朝元老,十帝之师。这可是了不得的荣耀,为何到了冯道这里就变成了耻辱呢?因为这些皇帝不是一个姓。

吕布阴阳反复,还只是得了个“三姓家奴”的诨号,这冯道服务的朝廷就超过四个,还对辽太宗称臣,岂不是罪该万死?

可他一生荣耀,勤俭对己,宽于待人,保护文化,阻止杀戮,当世之时官声极好。追封瀛王,谥号文懿。老百姓的眼光其实雪亮,后世的文人不过是出于宋理学的忠君思想,对他横加指责。却不知道他才是真正践行先秦儒学的人:“为百姓事,非为帝王事;为天下事,不为国事也。”

即便是在北宋,对冯道的看法也是一分为二。因为在整个五代十国中,皇帝走马灯一样的换,哪个官员不是送走前朝迎后朝?五代中诗成就最高的王仁裕、冯道、和凝,哪一个不是换了几个朝堂呢?

王仁裕甚至比冯道还多“投降”了一次,为什么这些人要拿冯道开刀?

因为冯道在每一次改朝换代中都积极参与政治,为天下苍生做了很多事情。王仁裕只是个名士,和凝是个词臣,这两人在官场的作为和影响都无法与冯道相提并论。所以冯道就成为宋儒们强烈攻击的靶子,成为了一个反面的“榜样”。

宋元明清的文人对他的看法局限于思想,可以理解。当世的余大师却还抱着这种忠君思想来对他提出批判,就让人不得其解了。

了解了诗人的传奇人生,再来看这首诗的文化属性,就比较清楚了。

冯道这首《天道》其实很有宋诗的味道,前面两联“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就是讲道理,和唐诗大不同,已经完全没有赋比兴的起笔味道,直到第三联才有比喻手法的出现:“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这是用冬雪消融,春草自生来比喻天理的循环有道。

虽然是讲道理,但是讲得非常深刻,同时体现了冯道本身的价值观。

他是什么态度?他就是随便你们谁当皇帝,只要对老百姓好,就可以。正是这种价值观和态度就决定了他的行为,他才会出使契丹,用近似于阿谀奉承的吹捧避免了中原百姓的战乱,用贬低后周皇帝不如唐太宗的方式劝阻了御驾亲征平叛,减少了百姓的牺牲,以至于自己失宠隐退。这正是一种大写的奉献精神。

为什么北宋的苏轼、王安石对冯道比较推崇?

一方面喜欢他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理解。

这首诗本身理解起来并不难,可是背后的人生和后世的冤谤十分沉重。我们看冯道另外一首诗: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生于乱世,只有学会“狼虎丛中立身”,才能真正力扫“方寸恶”,通舟“道德津”。

希望大家能看懂冯道这个人,看懂了他这个人,也就看懂了他的诗。

文学、历史、哲学——文采、时事、思考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是不分家的。

其他网友回答:

很读者都了解,《天道》乃改编自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而这一篇小说,或者电视剧,有多种主题交织着,有创业、金融方面的主题故事,有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有追问人生意义的故事,更有对于文化属性反思的故事。

随着中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对于文化加快发展的需求,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们对于文化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深刻反思之中。文化是什么?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区别怎样?文化与人生观、信仰、道德、哲学等的关系如何理解?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等等,确实是当代避不开的重大问题。

《天道》借助丁元英说出了一些探索,而探索的最重要主题是对于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评。

哲学头脑很灵光的金融专家丁元英与能干的企业家韩楚风曾有关于文化的对话,所触及的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反思问题,丁元英的话其实就是《天道》对文化属性及其应用的反思观点:

丁元英说:“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却忘了问一句:是有什么文化?是真理真相的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是符合事物规律的文化还是违背事物规律的文化?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接着,他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皇恩浩大的文化,它的实用就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期望救主、期望救恩,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

在丁元英看来,人的属性归根到底是文化属性,而这一属性常常别理解为“命运”,人的文化属性是与民族文化属性密切相关的,丁元英反思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有“期望救主、期望救恩”的文化属性,其实,这种文化理念曾经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流行过,占统治地位过,但主要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所造成的帝王至上专制集权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期待救恩”的文化诉求与忠孝观念是相互相成的,与儒家仁义忠孝理念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忠君为上,自然就不敢违逆圣意,久而久之,就是“期望救主”,希望有清廉的“父母官”来做主,自己不敢想,也不敢自己做主;对于自己干,没敢做;对于创造,不敢去想;对于自由,不敢渴望,于是,都想让另外的力量来救赎。

不过,《天道》想用文化属性来直接解释人物的活动命运,说明人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如果从群体属性来看,人确实受到了文化属性的影响和制约,但具体的人在具体时期,在特定的环境和活动中,未必直接是受文化特点的决定性影响。

《天道》认为叶晓明、冯世杰、刘冰、肖亚文、欧阳雪、韩楚风、芮小丹乃至丁元英等,都是由于各自的“命运”,各自的文化属性特点所影响,才走出不同的路的,或能智胜,占主动权(丁元英);或上位,能握权柄(韩楚风);或纷争能而有结果(肖亚文);或冷静顺应,只敢小争(欧阳雪);或注重责任,但敢于抗争(芮小丹);或容易知足,能顺境走(冯世杰);或只顾盘算,看不远(叶晓明);或欲望大能力小心胸窄(刘冰);或欲望大格局也不小,但只能进不能退,缺忍耐力和胸怀(如林雨峰),这各种各样的人,确实都与文化素养和眼界见识有密切关系,但仅仅从文化属性去推演,似乎不那么科学。

文化属性有强势有弱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自立自强或求救寻靠,但是,人是具体的,人是可以改变的,人是的行动是由极为复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才决定的,“扒不住井沿”的人如果条件变化了,未必永远是落在井里观天的。叶冯刘三人的退股确实与他们的眼界、见识、素养有关,但并非直接由文化属性所决定,或许,如果适当引导,也能如肖亚文,有成功的机会;林雨峰的自杀,是特定的成长过程影响更多一些,否者,他也会有机会像韩楚峰;芮小丹的独自对敌,或许有选择方面的错误,不一定命运让她必死,若多点思考,寡不敌众先撤,回去再搬兵,也许更好,当年红军的游击战,就不主张硬拼;丁元英料事如神,满足人的神话想象,很美很惬意,但未必就不是想象出来的另一类“救主”。

丁元英挖了一口陷阱,几乎所有当事人都看清了,但却又跳了进去,被丁元英牵着鼻子走,这很难直接用文化属性去解释,这群人虽有认知方面的差距,但更像是以“目的论”在为丁元英谱写智慧。若以利益取向和文化属性来解释这一群人各自的行动是必然的,这似乎难以说服人。不过,小说的情节很有魅力,读者也喜欢,这让人想起了鲁迅说,诸葛亮聪明如妖。

《天道》中,丁元英高于他人的奥秘,就像他自己说的,不过是破解了关于文化属性的“文化密码”,能识破“救主文化”,可现实中,难道就这么简单?传统文化中,本来确实有靠主救赎的心理定势,所以,关帝爷的庙最多,作为神的关羽,一定是非常忙碌的,但是,《三国演义》虽也站在儒家立场,站在“尊刘抑曹”的立场写,但却敢于写关羽其实不怎么样,遇到了陆逊,他连自己都救不了。

渴望被拯救的弱者思维,成了传统文化的一个区别于其他更有强势性文化的一个特点,但也只能是特点之一,传统文化中,那些“和为贵”“执两用中”等带有双赢原则的文化特点,未必都是弱势的,老子强调以退为进,但却是在关注以柔可刚的效果;无为之治,用在汉初挺管用的,没有“文景”的“无为”便没有后来汉武帝的积极“有为”,弱势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强势。

叶冯刘三人遇到丁元英,弱势发展了,若遇到别人,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群体性的文化属性是有相当的决定作用,但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特发展方式,存在是由选择所决定的,并非完全决定于属性。

丁元英这个大智之人,其实反而说明“我命在我不在天”是最重要的,芸芸众生,其中也未必没有未来的豪杰;匍匐在地祈求神佛的保佑和高人照料之外,也有奋争的人,祥林嫂最后都会去砍土地庙的门槛,现实中的“冯世杰”,未必就没有机会。

《天道》故事想说的主题,是强调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谁也救不了谁,要想成为高人,必先相信自己,不求神,不求佛,靠自己,靠行动,不过,对于文化属性的阐述,似乎反而有点儿压抑创造性。把命运交给了“弱势文化”,很难解释清楚。

当然,多看看关于丁元英的故事,确实能多一些机会“自己做主”!

其他网友回答:

早晨从下午开始/原创文

再次解读《天道》第一回

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的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不可否认《天道》的剧情和演员都非常出色,但是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导致这个遗憾的原因就是电视剧删减了部分小说内容,这就导致了剧情不够连贯,或者说有些跳跃了。

进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就是观众对于这部电视剧的内涵或关键字眼的理解有些困难。

所以要解答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站在小说的立场上去思考。

何为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这个词一直都在丁元英的嘴里含着,随时都会听他蹦出这个词来。

丁元英在喝醉了酒后,对韩楚风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皇恩浩大,皇天在上的文化。

中国为什么穷?

穷就穷在幼稚,穷就穷在期望救世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

这是一个被渗透进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

正是基于这个价值判断,丁元英对于后来救助王庙村,同时扶持刘冰,冯世杰,叶晓明有了最基本的判断。

在芮小丹要审问穷凶极恶,狡猾异常的王明阳时,她请教了丁元英。

她请丁元英吃饭,芮小丹问丁元英最近在研究什么?

丁元英说自己对文化属性感兴趣。

芮小丹问:什么是文化属性?

丁元英回答: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芮小丹接着问: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回答: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于强者的道德期待破格获取的文化,也就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

丁元英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有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具体呈现。

不错,诸如丁元英,芮小丹这类人,他们就是强势文化的载体;而刘冰,叶晓明,冯世杰他们那类人,就是弱势文化的载体。

芮小丹为什么要丁元英帮助王庙村脱贫致富?

原因有二:其一是想用事情留住丁元英;其二是想验证丁元英关于“文化属性”的解说是否正确。

芮小丹对丁元英说:既然王庙村的穷是文化属性的必然产物,但是如果用一个神话来改变这里,那么到时的王庙村又是什么文化属性。

丁元英回答:神话的实质就是劫富济贫。扶贫并没有错,但是却可能带来道德的谴责。

丁元英答应了芮小丹,但是他没有对芮小丹说:此刻他就可以判断,文化属性并不会因为神话而发生改变。

丁元英为讨心安,与韩楚风一起去五台山,求个心安。

他们见到了智玄大师,丁元英向智玄大师,简单叙述了他所要做的“扶贫”一事。

智玄大师说:施主算计得手之后,必然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

但是,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有涟漪。

当有识之士骂你的时候,必然会责而又诊。如果责而不诊,他们也背不起这样的骂名。

所以就有了:责必论道。

丁元英在智玄大师那里,确实求得了心安。

果然,正如丁元英所预料的那样,格律诗公司成功之后,他受到了社会舆论铺天盖地的谴责。

但是谴责之后,又引起了有关法律,道德,文化属性的讨论。

其实谁都知道,我国的文化属性已经是沉积了几千年的问题,它不会因为这个事件,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讨论就有所改变和觉悟。

文化属性是一个非常久远的话题。

它也不会因为我们在这里讨论而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但是也许你看完这篇之后,会让你有所思考,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价值。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看《天道》第一回。

喜欢请点赞,加关注,还有后续!

其他网友回答:

《天道》这首诗的作者冯道,是个奇人。先说说这首诗,再说说这个人。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诗中的文化属性,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宿命论。

诗的第一句“穷达皆由命”,也就是冥冥中自有注定。

在儒家思想里,这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谁说的呢,孔子的弟子子夏。孔子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还说"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在孔老夫子那里,富贵、生死都是天注定的。

这种思想不仅中国有,其它诸如古埃及、希腊、罗马也都信命,占卜占星、文学作品、信仰神灵,都有相信命运、求索命运的特征。

二、积极宿命论。

而冯道接着又讲“但知行好事”,他不像年轻人一样,把“命中注定”当成不努力的借口;也不像老年人一样,把“命中注定”当成回顾人生时的自我安慰。而是有目标的努力去做事,用非常积极的态度。

“莫要问前程”更体现了这一点,这与那些想方设法去算命,并消极被动的按“命运”指引做事的人,是完全是不同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的文化属性,我们再说说这个人。

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并先后辅佐十多位皇帝,期间,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本身就是个奇迹。赞他的人很多,都说他贤明元老,骂他的人也多,说他无耻不忠,但所有人都对他“做好事”给予了客观肯定,在自保的同时,他做到了救世济民,而且也引导那一个个虎狼皇帝为百姓做点好事。

他的另一首诗《偶成》, 有一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也反应了他变通做官、”做好事“的理念。这更体现了前秦时期儒家人心、民心的思想,而不是后来的君君臣臣的愚忠。他这官做的,简单跟现在频繁跳槽的高管一样。

古话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从中理解到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请指点,如果赞同请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用小说中的话来讲,文化就是「支配人价值取舍的那个东西」。


审问王明阳的情节


电视剧/原著中,为了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又特意安排了审问死囚王明阳的情节。


以王明阳所犯的罪,都要死好几次了。所以,审问了好几次都没办法让他开口。但是,只要是人,就有那个他在乎的东西。


就像丁元英说的,如果没有了这种在乎的东西,那么文明对其来说就无能为力了。

王明阳与一般的土匪、恶霸不同,是个读过书的文化人,在精神上是有所追求的。虽然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其内心是洋洋得意的,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


芮小丹审问的突破口,就是对于力量的强弱下手,重新界定了王明阳的行为。


过去:王明阳认为自己是强者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重新界定以后:专门欺负弱者,没有胆量跟强者竞争,这其实是一种胆小懦弱。


王明阳期望成为一个强者,结果被重新界定以后,变成了一种「弱者」。这种界定其实打破了王明阳所在乎的那个东西。就是成为一个强者,结果自己实际上还是一个懦弱者而已。这就成为了审问的突破口。


拯救文化VS市场经济文化



在后面整个商战故事中,其中一条很核心的主线,就是期望于别人拯救,还是寄希望于自己。


丁元英在王庙村的设计上,从一开始就设定的是自力更生。虽然也借给农户初始资金,完成冷启动的周转。


王庙村的每个环节都是独立的工商个体,他们不仅可以把产品卖给格律诗,也可以卖给其他的需求者。格律诗本身也只是作为一个冷启动的元素存在。


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要完成交换。如果有人出价高,大家自然会卖给出价更高的一方。就像丁元英反复强调的这里面不存在恩典的关系。


在过去支配这帮农户价值取舍的东西,是强人,是摊派。基于的是一种权力下的资源分配。


而丁元英导入的是,农户在不把自己当人的忍耐中,生产出了极具成本优势的音响。基于这种生产能力,与市场进行交换。而未来随着需求的扩大,获利的空间也会不断打开。


这个其实特别像改革开放早期,很多乡镇企业家的发展路径。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慢慢扩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要给冯世杰股份的原因。因为他是链接格律诗和王庙村的桥梁,通过他才能长期跟王庙村产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人要经常琢磨「支配自己价值取舍的那个东西」是啥。是不是符合时代的进步,还是依旧停留在老观念和老思路里面。小说把这个东西,叫做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什么叫文化属性?

真正的文化属性是指一个人, 一个组织,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通过历史积淀下来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而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则属于文化属性的分类范畴。

就像我们各个民族一样,汉族 ,藏族,彝族等,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与对待事物的看法不同,这就是文化属性。

比如现代的朝鲜与文革时期的中国就是一个文化属性。而当时与现在的欧美国家则是另一种文化属性。

从人的角度看,生活层次的高低与看待事物的透视度就是文化属性。比如有的人和你一见如故,你们在一起很舒服很自然,他的穿衣打扮谈吐你都非常欣赏,这说明你们的属于一个文化属性。

而有一个人的思想,穿着,谈吐都超越了你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另外一种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是骨子里的东西,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外在的打扮或是说几句得体的话就可以改变的。

文化属性分类,也就是天道中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天道已经阐述的非常清晰,顺应规律的就是强势文化,回避规律的就是弱势文化。

比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表面了什么?说明我们不愿吃亏,限是自私,只喜欢单干,不懂得协作,现实中很多公司存在这样的问题。

再看看很多餐饮饭店超市等,一家生意好了,之后周围会新开很多家与之类似的餐厅与超市。 而美国讲究,一个人做生意,两个人开银行,三个人搞殖民地。这表面什么?说明美国人喜欢团队协作。你做生意,我开银行给你贷款存款,再之后我搞殖民地给你扩大市场。

人家是差异化竞争而不是同质化竞争。 这就是文化属性的区别,人家是强势文化,我们是弱势文化。天道中丁元英说过,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正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一个道理,改造的应该是人的思想。否则弱势文化学的再多,都是糟粕,越学反而越制约自身发展,陷入误区。

从天道这部电视剧中,里面的几个人物,韩楚风,欧阳雪 肖雅文 与创业三人组,叶小明 刘冰 冯世杰三人,他们都是不同的文化属性所代表的人物,尤其是叶,刘,冯三个人,分别代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类人,这就是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的人的文化属性,而他们的文化属性也注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剧中有一句话很玄,但又很经典。丁元英对芮小丹说,“我就跟你说句鬼话。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这句话慢慢领悟,其实这句话基本表达了“文化属性”的核心。

其他网友回答:

天道就是易经里的六十四个自然现象,六十四个自然现象都有名称。比方说,天地水火风雷山泽,需求,丰收,旅游,损失,利益,革命,改革,解放这些名词都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来造的名字。六十四个自然现象经过孔子注释解读内涵,演化出社会生活常理。孔子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是天道的文化摡念,但很多人歪曲胡解玄化天道。当下人并没搞懂什么是天道,更不知天道在生活中人们天天在用。顺天而行则成,逆天而行则败。所以,人们不知成在何处,更不知败在何方。




标签: 天道 属性 文化 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