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人的思想深度和高度与其经历和心智有关,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

不反思不改正自己的人,就如脑子是‘长不大的大孩子’,无法开拓思想的深度和高度,这种人其实非常多,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

哪些年纪轻轻的就有深度和高度,就是在不断学习人生知识,自发地求进步,加上从自身的经历中自我反省,自我修正,有些人还能遇上高人点拔,突飞猛进,不出十年,差距异大,所以让人惊讶。


其他网友回答:

有志不在年高,有些人他们看起来很年轻,但他们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思想深度和高度,远远超过了一般常人。这绝对值得庆幸,少年强,则国家强。希望这种现象,能长久的存在和持续下去。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应答:

我认为:一个人不管是年纪如何,从表面都很难看出什么真正的思想内涵!天地造就人类并赋有各色能耐,这是一个不用去争的事实。但是后天的意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有形的物质是可度量的!无形的思想思维是无限的。所谓的思想深度,是人们用有形的行动才表现出来的!它只体现了一个人思想深度的百分之多少?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然而别人也只是能感觉比自己有深度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与年龄并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却与自身的阅历、见识、思想观念、价值观有一定的关系。

一个人思想深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以下几点:

第一,读书多。

每一本书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在书中看到别人的阅历,领悟其中的见解,建立自身的价值观,进而对于不同的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起来日常生活非常单调,朋友也并非很多,但是和他交谈起来,往往会觉得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无论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比常人要高的多,让人刮目相看。而他们的一些见解,就是通过读书,体验别人不同的人生,以此来完善自身的见解。

第二,阅历广,见识多。

一个有阅历的人,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职场工作,总会给身边的人一种可以依靠的感觉。因为他们无所不知,别人办不了的事,在他这里都可以办到。

并非他有多专业,甚至也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他确实明白很多道理,经验要比别人丰富得多,而这和他经历的事儿,遇到的人都是有直接关系的。经历的越多,实践的越多,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可以游刃有余。

第三,生活环境,自身条件。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个人从小就比别人懂事,比别人更早的明白一些道理。在这一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见解。

虽然年龄不大,但是无论为人处世,还是广交挚友,都会有自己的一种评定标准。而这都是从小生活的环境所决定的,他们对周围事物更加的敏感,在生活的环境中,这种人特别喜欢跟老年人交谈。因为他们的很多深度思想,都是从富有经验的老年人哪里得到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人类进化!基因突变。勤学苦练,多悟多参。天才加上努力,朋友圈高素质,门第高贵,基因遗传。天赋异禀,后天努力!!

其他网友回答:

简答:俗话说“有才不在长幼”,就是说才智并不是与长幼成比例的。这主要与个人的因素有关,如个人的生长环境、知识的学习多少、生活阅历、成长历程等等。一个人只有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并学以致用,多多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并取长补短,眼力开阔了、思想进步了、阅历丰富了,他就是一个有别于普通人的人,即所谓的思想深度高于常人的人。反之,一个人一辈子闭关自守、孤陋寡闻、远离人群、即使活到百岁也只是庸才一个!

其他网友回答:

思想有深度和高度的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二、读对的书,勤于思考

三、有没有整体思维能力,认知世界准确不准确,考虑问题是客观全面的,还是主观片面的

四、有没有做到老子提到的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有些人到了四五十岁人生阅历丰富起来了,经过长期的思考,思想才慢慢地变得深刻,思想的高度也才开始具备。

但是有些人很年轻就已经具备那些四五十岁的人不具有的深度和高度,这就是与家庭、读的书、经历息息相关。

出生在书香门第和农民家庭的孩子,起点不一样。出生在书香门第家庭的孩子,每天耳濡目染都是父母如何说话做事,如何待人接物,从小就可能要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长大之后可能想着当官员,做科学家,思想家等等。而农民或者普通家庭的孩子,由于没有这样的先天条件,思考的方向都不一样,可能每天父母灌输的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所以这些孩子即使通过努力上了大学,有的人可能也要经过长时间历练,到三四十岁才真正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才学会真正的去思考问题。

我就有这样的朋友,四十岁才当上领导,这才发现原来自己过去所坚持的一些东西真是在犯傻,而同一个单位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已经很会做人做事了。

我们读的书非常重要,就拿我们中国人来说,从小读教导我们做人做事的四书五经之类的工具书,形成良好的三观,这个时候再去学知识,很多知识就能融会贯通,思考问题有深度有广度。如果一个孩子天天读的是故事书,长大之后读网络小说,脑袋里面装的都是其他人的主观的东西,大脑是乱的,各种知识堆放在一起,不知道怎么样用起来,思想是没有办法变得有深度的,即使到了七八十岁,思想仍然是最浅表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很多事情,有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人,把不管什么样的经历都当成正向经验累积起来,思想自然就会越来越成熟。而有些人,经历了一些不幸,就会做外归因,都推到别人身上,自己不去思考,我从经历的事件当中做到哪些,没有做到哪些,下次如何改进。比如同样都是经历十次事件,思考的人每一次都在成长,而外归因的人,经历的每一次事件都跟似乎自己没关系 ,自然也就无法成长。

所以,一个人思考有没有深度和高度,与年龄没有太大关系。

其他网友回答:

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书到今生读已迟。

江西《修水县志》记载,黄庭坚出任黄州知府的时候,一日午睡时做梦。

梦见自己走到一个乡村里去,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倚门而立,好像在等谁,门口有一张香案,上面供着一碗芹菜面。

黄庭坚觉得饿了,就端起来把面吃了,醒了之后,嘴里竟然真的有芹菜的香味。

以后接连两天做梦,都是同样的情景。梦里吃了面,醒来嘴里竟然真的有芹菜香味,黄庭坚心里觉得很好奇。

于是,就顺着梦中的路径去寻找,结果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祭祀自己死去的女儿。

老婆婆说自己的女儿在身是个修行人,喜欢读经文,但是26岁就死了。

黄庭坚请求老婆婆带他去她女儿的房间参观一下,看到屋子里面有一个尘封已久的柜子。

老婆婆说因为不知道女儿生前把钥匙放在哪里,所以柜子自女儿死后,就不曾再打开过。黄庭坚却奇迹般地预感钥匙的置放处,并且打开了柜子,里面的文章是女子生前所做,与自己这一生历次考试的文章一字不差。

黄庭坚感动不已,跪着认下了老婆婆是自己前生的娘,后来把老婆婆接到自己身边奉养。

他自赞诗言:

似僧有发,似俗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

从这个他自己留下的诗词来看,此事应该是可信的。

而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王阳明的轮回故事了。

王阳明到金山寺朝拜,觉得一切景物都十分熟悉,尤其是一个贴着封条关闭了的房间,他觉得自己曾经住过,于是,一再请求寺庙的师父打开给他看看。

师父先是不允许,但是后来还是成全他了。

王阳明进去以后,看到一位安然坐化的老和尚,并且墙上还有一首诗: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怀身。

王阳明留诗记录了此事: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从这些天赋异禀,智慧过人,经历奇特的大才子们的故事里,或许可以窥见为什么有些人确实生来就比一般人聪明。

不仅聪明,他们的思想更是比一般人深刻。

理由:莫过于才子袁枚诗言“书到今生读已迟”。

其实,你如果留心看身边的小婴儿,小朋友们,虽然都也还是纯真无邪的模样,但是留神细看他们之间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有些孩子始终是纯真烂漫的孩子,但是有些孩子即使是纯真无邪中,你也隐隐感觉得到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成熟稳重的感觉。

再比如我们成年人,每个人的天赋也不一样。

有些领域的东西确实接触起来,似乎有一种比较熟悉的感觉,亦或者异常感兴趣,又有时去到一个生平不曾去过的地方,却有莫名的熟悉感,都与以上两个故事隐隐相契合。

只是,我们只是一些普通平凡的生命而已。

再有就是一个年轻人,思想异常深刻,与他今生的经历,以及学识也有很大关系。

认识一位90后的青年,学识与涵养都很深厚。思想是他那个年纪所没有的深刻,而且还不是那种读书多了以后的才有的深刻。

因为比较熟悉,知道一点他成长的经历,他十几岁时,家族中屡遭不幸,所以过早地成熟。

不过无独有偶,这位青年也很喜欢佛学。因为读书时考试时,有一段时间压力特别重。

思想异常焦虑,他的恩师引导接触佛学。虽然不读经文,但是会看佛教经典,然后他开始学习打坐。他觉得打坐对他而言,很能减轻考试时的压力。

这位青年就是一个思想比他的同龄人深刻的青年。

事业做得不错,口碑也好,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对于一个人而言,有着比自己的年龄深刻的思想,并非好事。

这一点,我非常认同。

人是需要慢慢长大的,在应该纯真快乐,傻一点的年龄里,傻傻地开心每一天才是一种幸运。

如果有着比同龄人超出很多的深刻的思想,这个人会很孤独。而且,如果内心又比较脆弱的话,那么,这个年轻人注定有一段路程是会比一般人辛苦得多的。

正如人说的欲戴皇冠需承其重。

如果这个思想异常深刻的人,是我的朋友,亲人,或者兄弟姐妹,我真的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在适合的年龄,享受适合那个年龄的快乐和轻松,才是自然而然地成长。

不觉得与人不同是幸运,恰恰相反,与人相同,才是符合正常轨迹的人生历程。

图片源自百度,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天哪,人有多种境遇,物有百变用场。含着眼泪看看五岁的小女孩,脏脸脏衣小脏手,却要拾柴,拔菜,打井水,这些城里面十七八岁的孩子都不一定做过的事。父母远在千里之外打工,与之相依为命的奶奶突然重病在床,周围也都是老人,而且住的还不近。你就像这五岁与正常的五岁能比吗?鲁迅先生曾述自己,有谁从小康顿入困顿赤贫吗?在这过程中,一个孩子就能体会到世态炎凉,亲戚的势利。闲人之嘴有多恶毒。有些人年轻轻的,度过了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的日子,同理可证,有些人一辈太幸运了,到七八十岁,其见识还不如人家一个孩子。

其他网友回答:

人有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

生理年龄你可以不用去管它,每天正常饮食,这个年龄自然就会慢慢长大。

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关系不大,和一个人的社会阅历有关。社会阅历越丰富,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深度就会越全面。

一个在家中天天吃饱无所事事的人,就算他的年纪再大,也不会有什么样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趁着年轻,多看多学多思,思想也会慢慢搞起来的,毕竟高楼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标签: 年纪轻轻 常人 深度 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