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接触南怀瑾的书是二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个懵懂少年。有一天我一个同学把我喊到他的家中,说要给我介绍几本好书。当时他拿出三本书,一本《如何修正佛法》,一本《楞严大义今释》,还有一本是《金刚经说什么》。我正在和同学探讨时,我同学的父亲出来了,看到摆在桌面的几本书很严肃地问道:“这是谁的书?”我同学连忙指了指我,他父亲拿起来翻了翻意味深长地来了句:“年纪轻轻就看这种书?”我笑了笑,无言以对,总不能出卖朋友。然后我就名正言顺地把书拿回了家。同学要看还要偷偷摸摸地向我借。我的父亲也爱看书,对我看这种书也有些不屑,但还不至于禁止,不过二十多年了,这几本书一直在我家放着,父亲却从来没有看过。这也许就是所说的缘分吧。
后来我又陆陆续续买了几本,基本把他和佛学有关的书籍买全了,可以说这些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后来有了网络,我在网上又陆续收集了他的著作,包括道家和儒家。再后来我听从南怀瑾先生书中提倡要研究原典的建议,又陆续收集了《大藏经》《道藏》和一些儒家的经典。没办法,囊中羞涩,要买齐这些书,不是我的经济能力所能支撑的。
最初纯粹是好奇,觉得好玩儿,从没想过什么信仰问题。荤腥不忌,看见漂亮姑娘也是色心大起,估计我这个样子要去学佛,能把师傅们气死。平常没事儿也学着打坐炼气,没有师傅指点,也没有在这方面可以交流的朋友,倒也没出什么问题。最大的好处是从不失眠,睡眠质量好得很,精力充沛。后来参加工作,跟着结婚生子,打坐的习惯也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只是偶尔坐一坐。
本人性子粗疏,读书没有那么严谨,看书也任意所之,也从没想过做什么学问,只把读书当做生活的调剂。收集来的书没事儿就看,哪一篇喜欢就看哪一篇,遇到想弄明白的地方就多方查找资料互相比对。对于反复都想不通的我也不着急,放在那儿,过一段儿再看,原来是这个意思。直到有一天读庄子《逍遥游》一篇,念着念着突然觉得两肋生风,如坐云端,浑不知身在何处。直到此时方知读书真味。对个人而言,读书就是为了自在。当然做学问是严谨的,真要研究,别学我,会把你坑死,读着玩儿就无所谓了。
对于南怀瑾先生我是非常尊敬的,是他的书把我带入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对于网络上对于南怀瑾先生的批评,我想说几句:
第一,中肯的评价我是赞同的,学术上的探讨也是可以接受的,上升到人身攻击方面就有点儿可耻了。南怀瑾先生的言论一旦触及人物评价是非常谨慎的,有时甚至有学生提问对某个人物评价时不予置评。就算有评论也仅限于某些见解上的分歧加以评论。有人或许觉得这是老江湖,老于世故。而个人觉得他是深信因果的。南怀瑾本来就不是搞学术的,学术的不严谨和错误当然有而且还不少,这也算君子之争了,没什么好说的。
第二,南怀瑾是极力反对讲神通和鬼神等一类稀奇古怪的东西。个人的感受是最初看他的书对这些东西感兴趣,后来再看干脆不信,再深入一点儿,就会把这些放在一边儿。用儒家的话说就是,敬而远之,存而不论。不确切说有,也不确切说没有,只是不讨论这个问题。
第三,南怀瑾的话并不是金科玉律,他对于我也仅是一个引路的人,而且他也不止一次的提到过依法不依人。不论研究哪一家最好从原典开始,他不提倡看注解,尤其是今人的注解简直没法看。要依古人的求学方法,从文章的句读和训诂之学开始,花几年功夫研究文言文,然后研究原典。后来发现确实如此,注解和白话解读一翻过来意境和味道差多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对文字意义的理解是死功夫,没有这个做钥匙,看再多的注解也没用。
第四,读书做学问是为了什么?如果你学到一样东西不能应用,只是在文字上颠来倒去,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一点儿价值和意义那学来干什么,我对于南怀瑾提倡的实证功夫是赞同的。历来儒家对佛道两家多有批判,但一些大儒们偷偷研究这两家的学问,平常也做静坐的修养功夫,有成就了回过头来又狠狠批判,虽然可以理解他们维护道统教化人心的本意,但实在有些不厚道。
最后我想说无论是褒是贬,南怀瑾是很难定义的一个人,我说一句中肯的评价,这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喜欢的可以学,不喜欢可以放在一边儿,拼命黑的不知道什么心理,实在没什么意思。其实只要不是对某人抱有偏见,深入了解一下总能学到一点儿东西,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其他网友回答:南怀瑾,老神棍,政治投机分子。在台湾六七十年代,借国民党搞的传统文化复兴运动,奔走权贵门下搞投机 ,居然混成大师了,那个传统文化复兴其实是共党叛徒任卓宣提出来的反共计划。这老货自封国师,表面儒释道三教,里子是向权贵兜售的按摩养生房中术之类的玩意儿,连妓女都不如,钻的就是蒋经国手下王升李焕那帮特务狗腿没文化的空子。蒋经国死后李登辉上台,打压特务势力,这货看势头不对跑到美国;两岸关系缓解后,这货又回来投机,继续兜售自己那套狗屁不通的地摊货玩意,钻的也是大陆太多人没文化的空子!这些事,自己找找台湾的书和评论看看,很快就能明白怎么回事,懒得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南怀瑾,我国当代文学家,诗人,佛学大师,古文化研究者。他的书籍内容很广泛,理论很深奥,一般的文化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如果能读懂他的书,那将是受益非浅。
经沦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是当今学术界对南老的评论。《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等许多学术书籍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他的佛学思想是把传统佛教与现代思想文化相结合,形成他独到的理论体系。当今学术界对他的有些观点存在争议。
读南老的书籍,应该是创造性地吸收他的思想,以辨正的观点来正确对待他的学术内容,不然的话会使自己感觉到很迷茫。
其他网友回答:南怀瑾表面讲佛,同时拉上儒家、道家混为一起谈,无非是想说各门各派都可成就佛道,守不守佛的戒律同样可成就佛道,遵不遵从佛的修法同样可成就佛道。在家世俗中同样可成就佛道。从而打破佛家的戒律,打破佛家的修行方法。实质上,南非道家传统弟子,亦非学佛的的弟子,而是修“气功”的伪佛学者!非佛、非道、非儒。正一杂说。
大家认为南大师学的是“气功”,还是“佛学”? 看一下南如何彻底的改写佛经对于禅定的讲法:
南说:《金刚经说什么》南定义的禅定: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
大家 再对比一下佛经:《长阿含经》于是比丘断除淫欲。去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行第一禅。除灭觉.观。内信欢悦。捡心专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行第二禅。舍喜守护。专心不乱。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乐行。行第三禅。舍灭苦乐。先除忧喜。不苦不乐。护念清净。行第四禅。
学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南禅七日》等等著作,都是在讲佛表面下掺杂道家、儒家,从而底下叫卖自己的“气功”江湖膏药!学完南的书就会被其鼓吹的神秘故事,对其产生盲目的崇拜,进而忽悠进坑里去!
其他网友回答:现在的人,有位置的忙着培养关系,有钱的忙着炫耀自己一切用名牌,有闲的整天麻将桌上寻快乐,至于传统文化是当笑话来听当迷信去蔑视。可能豪宅内金碧辉煌却无一书本,可能电器一应新锐却开口娘不断。
南大师是台湾文化名人,也是世界华人圈公认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南大师曾参军入伍抗击倭寇,又曾三十岁开课讲授中华文化,南大师甚至自筹资金为大陆造了一条铁路,而且收益不取分文!立言立功无过如此!如果你们不认可南大师可以从文化角度进行反驳,或者著书立论逐一辩论。最讨厌的就是半桶水随便晃任意贬低别人,别人活着不敢发声,当别人去世了便高声骂使劲骂,欺负别人开不了口!
谢谢题主的提问。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首先亮明观点,南怀瑾的书不值得一读,或者说不建议读。
首先申明,对于南怀瑾的书,自己是读过的,比如他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禅宗与道家》,还有稍晚一些出版的《南怀瑾著作精选》等等。尽管他的其余著述没有读过(原因稍后写出),但自我感觉对于他的书还是有一些发言权的。
说实在的,自己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南怀瑾的书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对于南怀瑾这个人,在很多人心目中俨然成为了神一样的人物。一些人已经不满足于称其为“国学大师”,竟然把南怀瑾奉为神灵。还有的人把南怀瑾与孔子相提并论,说他是“近现代的孔子”。除了把南怀瑾的书奉为圣旨和灵丹妙药外,还有人在南怀瑾圆寂后,大肆炒作他的舍利子。类似种种不理智的狂热追捧行为令人哭笑不得。
曾几何时,“国学”在很多时机和场合成为一些人故弄玄虚、附庸风雅甚至招摇撞骗的代名词。今天还四处签名售书、登坛讲学的所谓新晋“国学大师”,明天就可能身败名裂、千夫所指、万人唾骂。今天洛阳纸贵的所谓国学“畅销书”,明天可能就会变得一文不值、无人问津。唯一受益的可能只有那些迎合肤浅受众的投机出版商。
据本人所指,那些奉南怀瑾为“国学大师”的人很多都是民间“搞国学”的人。他们中又有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够深入甚至文化常识相对匮乏,并且还有不少佛教信徒(在此没有丝毫贬低佛教信徒的意思,只是分析南怀瑾著述的读者成分)。这些人中不乏拒绝思考、人云亦云的伪国学爱好者。
在此,对南怀瑾的学历、为人、生平等均不予讨论,仅对他的书做一个简要评价。很多朋友都知道,南怀瑾的书硬伤过多,错误随处可见。他写的书既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不客气的说,用信口开河、错漏百出形容并不为过,有的时候甚至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如,把“不如诸夏之亡也”中的“诸夏”解释为“夏朝”,把“亡”理解成“死亡”。还有,把“暴虎冯河”说成“一只发了疯的暴虎站在河边就想跳过去”等等。不仅如此,南怀瑾的书还普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我们常说“多读书”,但更重要的是“读好书”。那些试图通过感性描述来忽悠人文基础不牢的读者而出版的伪国学书宁可不读,那些附庸风雅怪力乱神的所谓“全民入门国学”书尽量少读或不读。国学入门书可以深入浅出,但绝不是信口开河、误人子弟和以讹传讹。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批判南怀瑾,不知什么时候出来了个大师,叫南怀瑾,好象是养生的大家,偶然走进书店,书架上摆放了,很多南怀瑾的著作,看样子比毛选还多,不由得令人诧异,这位博学大师真能写,。好象儒释道无一不精,不由得令人感叹,想当初六祖慧能目不识丁,也未写这么多著作,他南怀瑾何以高谈阔论,佛教说,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何以写这么多,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他修道之人,怎么写得了这么多书,不会是请人代写的吧!
其他网友回答:<2>南怀谨的书是值得一读,其影响力在近三十年内少有!
对于南怀谨先生的书,我也是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关注的,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唯儒、释、道三家为根脉,从一家入门往往会三家皆涉,所以学来学去,三家的议论发端都会难免涉猎的。
尤其是从二十一世纪初大陆兴起的经典等学习热,各种的读经班让人目不暇接,偶尔读到南先生的,感觉通俗易懂,就一本本的购来读,还大量买来送给家人和朋友们去读,因为先前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接触了道学、佛学和儒学,
这些肤浅根柢让我读起南师的白话书还是有一些亲切感的,毕竟自己也不是文史专业,没有专家底蕴,所以对于其中一些被一些专家至今还诟病的错谬,自乐其中而浑然不觉,既便是今日,我读大学者们的书,依然是重格调、重格局、重道味、重眼界,而无力去寻章摘句的去找毛病。事实上,真正在学问上无漏的专家乃至大家,百年来是罕闻有几人的。
学术间的严谨探讨是应该且必须的,但不赞成因学术中的一些错谬就对作者的人格大加挞伐,学问探讨不在于一味的苟责于人,探索学问的目的,更在于用一生的时间来识得自己的本心。
不凡经历、对三家学说多穷究南怀瑾先生出生于浙江温州,是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当代的国学大师。民国时期,先后在浙江国立艺术院、中央军校和金陵大学学习,毕业后曾任军校政治教官。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浙江国术馆毕业,获得武术教官的资格。 其间醉心于佛学的研学,
并成为成都灵岩寺维摩精舍的首座弟子,潜心学道参禅,并在四川择地闭关。并到西藏等地求师问道,通过对儒、释、道各家学术的研究,逐渐自己在学术上的包容并蓄的新知解。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到大陆云南大学和四川大学讲学。
在台湾致力文化复古运动四九年南怀谨先生到台湾后,先后任台政治大学、台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的教授。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台却以“文化复兴运动”为发端,企图将三民主义思想替代为华夏道统的传承者,妄图以此对抗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冲击,由此标榜所谓的台湾新文化观,其实,这是由于蒋氏父子对大陆执政失败后,在执政理念上的自我怀疑之后,
想利用文化大复古来缓解其紧张的社会矛盾罢了。
期间,南怀瑾也借势加大了对诸子百家的解读。其讲座记录编辑成的著作,也多是这一时期出版的。其学生初期既有政界要人,也有文化精英和商贾平民。
特别是胡适对南怀谨著作的赞许后,使得南怀谨声誉鹊起,蒋氏父子曾邀请其到台军队进行古文化的授课,
许多政界名流如:王升、马纪壮和彭孟缉等人都曾听过他的讲座如《史记》、《战国策》和《阴符经》等,期间亦受邀到台各界讲学,从其学者除了政界要人,还有文化精英和商贾平民。
《论语》授课的讲稿后来在台报纸上连载。随后经整理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在台出版,并受到极大关注,到八八年时已再版18次之多;
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论语别裁》等南怀瑾著作引进大陆,同样掀起“南怀瑾热”。 几年间,《论语别裁》发行即过百万,堪称中国图书界的一个大卖点。
时至今日,围绕着他的作品的争议仍不绝于耳,言词激烈的直斥其是“江湖骗子”、“篡改三教混淆古今”,某些文史学者非议较多的也正是这部《论语别裁》 。
但尊其为国学大师和一代宗师之人却不在少数。事实上,像南怀谨先生这样的哲史纵论大家,人生几十年是难逢一位的。
热衷于两岸文化和经济交流,1988年初,南怀瑾从美国移居香港,积极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和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操劳奔波,是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人物。是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建设的金温铁路的倡建者。
金温铁路建成时,南怀瑾曾赋诗言志:“铁路已铺成,心忧意未平。世间须大道,何祗羡车行。”待金温铁路峻工前,南怀瑾功成身退,提前将股权转让于公共部门,1998年6月,金温铁路正式通车。
由于在台湾的学生多为达官人甚至是军界要人,为避嫌后旅居于美国、香港等地, 最后,移居于大陆上海专心致学。随着各种机缘的成熟,
南怀谨决定在国内筹建太湖大学堂, 在南怀瑾的筹划推动下,太湖大学堂经过6年建设拔地而起。
2006年夏天,太湖大学堂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南怀瑾先生开始在大学堂讲课。
当时学习者既有行政干部、商贾名流,亦有学生娃娃跟学经典、武术及琴棋书画。
自从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一书走红后,在大陆迅速引发了“南怀瑾热”。随之,国内出版社争相出版南怀瑾著述。 先后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南怀瑾的《孟子旁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南怀瑾的《金刚经说什么》;中国世界语出版社出版南怀瑾的《禅海蠡测》和《禅话》;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南怀瑾的《南怀瑾演讲录》和《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两书。此外,还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等,都出版过南怀瑾的著述。
南怀谨先生一生,通研了儒、释、道等多种典籍,毕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复兴,代表作有《论语别裁》《老子他说》《孟子旁通》《金刚经说什么》
《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等七十余册,著作被译成八种外语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南怀瑾先生著作等身、走俏市场。他自从1955年出版首本著作《禅海蠡测》到2012年辞世,共出版各种版本的著述70多种,
有的还被译成英、法、日、韩、意、葡、西、罗等语言流通。特别是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出版的各个版本的《论语别裁》,累计销售已超过100万册。
因此有人说,“当代人不读南怀瑾,就不知道何为中国文化”。
多年来,南怀瑾先生对自己的评价多是:“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他的学生在编著《南怀瑾历史纵横谈》一书即将出版时,
南怀瑾先生写信给他说:“这本书如果能给人贡献一点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你的好意也就达到目的了。但希望读者们,从此能更上一层楼,探索固有文化的精华所在。千万不要把我看作是什么专家、权威、学者。我从来把自己归入旁门左道,而非正统主流。我只是一个好学而无所成就、一无是处的人。
是的,对于著作等身、一生中广泛涉猎于各家文化几十年的研究者来说,其作品没有暇疵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大陆传统文化几乎断代的几十年后,能有一个为我们抛砖引玉、呕心沥血先行者,让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这条历史长河,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甚至是踏着先驱者的肩膀来升华自己的,河卵虽不如钻石之璀璨夺目,但亦有其独特风韵及大美,所以,滴水之恩非唯涌泉不可,徜若以杯水相报之心来看待世间,亦算是有情有义之举。
一代大师终谢世、空谷传音悟后学
2012年一代大师南怀谨先生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这既是一些后学对南先生的过誉,但也不乏充分之肯定。
复旦大学某位研究西方哲学的教授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批评通识教育不免粗陋,首先举出理科生学《大学》、《中庸》,有何意义?我读到这个观点很感叹,毕竟他是治西方哲学的,虽说是名牌大学教授,但是他对传统文化还是没有摸着门径,因而有上述的观念。从实际来说,他说的也对。若有老师来教我们《大学》、《中庸》这些课程,想必我们也不爱听,即便听了,对人生大抵也没啥帮助。原因何在?
再举一个例子。文化大家许嘉璐先生和陈鼓应先生有一次做客央视,讨论《庄子》。陈鼓应先生本是台湾大学教授,治学《庄子》,颇有名望,著有《庄子今注今译》等书籍,后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两位的学养自不必说。谈起学术文化绝对是滔滔不绝,滴水不漏。问题是,两位都承认,时常要承受生活中的烦恼病痛,庄子的逍遥他们很懂,可是自己却逍遥不起来。庄子夫人去世,庄子鼓盆而歌,庄子能做到啊,他们两都自认,若是自己,无法做到如庄子。这就是问题所在。
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受用”,而我们现在都是在分析其概念,作为“知识”来认知和传播,方向完全错误。中华文化的断层就在这一面。而南怀瑾先生可谓是横空出世,昔日对普贤菩萨发愿,以有生之年弘扬传统文化,接续中华文化之断层。我要说,不读南先生书籍,你很难真正读懂古人要表达什么。
其他网友回答:南师的书,适合对佛学有兴趣,或者初初接触佛学者。
但真正事修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培养了最初的兴趣以后,可以深读(禅宗思想),而后可读印光大师的文钞,今时净界法师的著作也非常好。
当然,要事修时,平时还需直接读大乘经典,看自己的机缘,比如喜欢修空性,就从(金刚经)开始,喜欢理观可以深读(楞严经),想先得到人天福报可以先读(地藏经),以上经典百千万遍认真的读。
当然,每一部经典都含藏无量清净功德和圆满福慧,我所指的是它们偏重之殊胜之处。
有时,哪怕只真正读懂一句大乘经典里所含的智慧,都能令自己一生都受益。
以上回答,若有不圆满的地方,至诚求三宝忏悔!亦求各位包容!
威海链 » 南怀瑾的书值不值得读?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