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绝大部分诗歌,现存305篇,大约成书于春秋后期。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颂》有40篇;《雅》包含了《大雅》和《小雅》(《小雅》有6篇有目无词);《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诗经》是周王朝命其乐师把那些由各国乐师搜集、经诸侯进献、最后汇集到王朝经公卿列士、史公等专职人员加以整理、编纂而成的诗歌,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包含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乃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讴歌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为后世留下了立体、形象的历史画卷,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是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诗经》对于中国历史文学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诗经》性质、时代、编订、体制和流派的研究;
二、对内容艺术形式的研究;
三、对有关史料的研究;
四、对文字、音韵、训诂、名物考证以及校勘等资料的研究。
《诗经》的主要艺术特色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朴素鲜明、贴切形象,形成了我国诗歌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为后世广泛应用。除运用赋比兴手法外,还应用对仗、排比、叠词、双声词、对比、反复等多种表现手法,使诗歌的词句工整、音调优美、形象逼真、感情真挚,达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二是独特的结构体裁形式。《诗经》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使得节奏更加和谐、语言更加准确、韵律更加优美。
三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诗经》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事物,把现实生活全方位融汇于作品中,从而增添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诗经》一书的主要价值体现:
一、政治价值
《诗经》中的许多诗,很多就是政治家为政治目的而创作并被当作政治工具而加以运用的。古人认为诗乐能反映政治,“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诗乐不仅可以反映政治,而且有助于政教,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于是周代统治者大规模地制礼作乐,将“乐”作为最重要的教化工具,使得《诗经》也成为周代知识分子求学求仕的必修课。一方面用《诗》来提高道德修养,言语修辞,出使专对,美刺时政,同时《诗经》本身也鲜明地表现出周人的政治观念,即敬天保民、敬德保民。最终使《诗经》成为六经之首,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历史价值
《诗经》的历史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真实性。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灾难,使“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然而《诗经》却以它的短小精干、押韵入乐、便于记诵,通过文字记载与口耳相传两条途径真实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诗经》的真实性决定了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故梁启超评价:“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三、文学价值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七世纪从西周建国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的产物,其空间环境基本上是处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诗经》就是在如此辽阔的时空文化背景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历程,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勤劳与善良、创业与守成、反抗与斗争、理想与愿望、欢乐与哀伤及仇恨爱恋,它的每一篇作品,都凝聚了古人无数次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沉淀着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累,使人们能够从世俗中看社会,从个体中看群体,从际遇中看人生,从生活中看历史。从而使《诗经》成为中国文学的“圣典”。
综上所述,可以说《诗经》既是一部儒学之经、文学之经,又是一部人生之经。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其它任何书籍所不能代替的,它不仅是中国文学文化的源头,也是世界文学文化的源头;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共同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经典著作,从经典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感悟中华文化远古的博大精深。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可是个太大的题目了。
《诗经》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属于奠基之作。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诗经》,不是“孔子收集古代各种诗歌编订而成”。
孔子所做的工作,是对“古本之《诗》”进行了整理和编定,以作为他教学生的教材,这个本子叫“定本”。
一《诗经》非孔子最早编成。
学者们大多赞成,《诗经》成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其实,直到秦汉,《诗经》才最终定型。
今本《竹书纪年》说,周康王三年“定乐歌”,这大约是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
《国语.周语上》载:“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可证,周公此诗,曾在《诗》中。也可证,西周初期已有了《诗》的《颂》《雅》部分。
郑玄《诗谱序》言:“至于大王、王季,克堪顾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鸣》、《文王》之属。及成王、周公致太平,制礼作乐,而有《颂》声兴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风雅而来,故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
“正经”,指的就是“《诗》之古本”。
《诗》在西周初期,已经有了“古本”。
这个“古本”,是由周廷的乐官、史官采编而成。乐官、史官“采诗”“辑诗”不绝于书。
周廷的“文本”编成之后,要分发给各个诸侯国。
按照《周礼.天官.司书》和《左传》的说法,诗、书等典册,是分“邦中之版”和“诸侯之策”的。
诸侯们,根据“诸侯之策”来“统一思想”教育吏民。
《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礼记.内则》又载,周贵族子弟年届十三,即要“学乐、诵《诗》”。
春秋中期,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乐,所演奏的乐歌顺序是《风》《小雅》《大雅》《颂》。这是在孔子之前。
从宋儒朱熹到清儒朱彝尊,皆认为孔子不可能删诗。
唯一的解释,传下来的《诗》,是孔子教学生的课本——他从“古本”里,只选编了这“三0五首”。
学者们,称这个版本为“定本”。
西周至春秋,王室和诸侯们,是把《诗》作为“朝廷文件”和“德育课本”看待并使用的。
《国语.楚语上》载,春秋前期,楚庄王的大臣申叔时给太子上课,“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韦昭注云:“导,开也。显德,谓若成汤、文、武、周邵、僖公之属,诸诗所美者也。”
《左传隐公三年》说,“《风》有《采繁》《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这是春秋早期。
孔子极其重视以《诗》教学。
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何以如此?
孔老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他认为,他编成的这部《诗》,概括起来,就是让人学过之后能“思想纯正”。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从中整理出一部《诗论》,记载了孔子对《诗》的很多重要观点。其第16号简记载——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氒)初之诗,民眚(性)古(故)然。见其美,必谷反一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蒙棘之古也。后稷之见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孔子说,他从《葛覃》感悟到《诗》初始的“面貌”,这就是人性的表达,人的本性固然如此。人的本性,见到高尚至美的东西,就要追根溯源,《葛覃》就是如此。诗中歌颂“葛”,是因为人们穿了用葛织的绤,就会联想到山谷里生长的葛,由此也会联想自己的本源,那就来自父母呀。自己应当及时归宁父母,以尽孝道。人有了这样的品德,才能给父母增添光辉。后稷那么受人尊敬,靠的就是文王武王身上恪守孝道的品德呢!
孔老师绝非“徒有虚名”,他对《诗》的钻研是蛮下功夫的,感悟也绝不浅薄。
终于说到《诗经》“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地位”了。
一开始就说过了,《诗经》,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
其重大影响,再高的评价也不为过。
国内外所有中国文学史的书籍中,都对《诗经》有极高的评价,不再重复。
可以说,后世所有文学体裁中,都有《诗经》的影子,特别是韵文——楚辞、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追根寻源,都必回到《诗经》。
当然,体裁和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从《诗经》开始,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水乳交融的先河,此后的数千年中国文学,无不遵循了这一创造的最高原则。所有中国历史上的优秀文学作品,或以现实主义著称,如杜甫,或以浪漫主义出新,如李白,但没有哪一个彪炳史册的文学巨匠,能游离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这一中国文学创作主流之外。
从美学角度说,《诗经》几乎从一开始,就为中国文学定下了极高的标准。这是一个足可傲视世界的极高坐标,是后来历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统一”的“度量衡”。于此才可以解释,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楚辞能够达到那么高的艺术水平。在这样的美学标准和思想的推动下,中国文学才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经》在文学创作技法上,亦臻于完美,后代对“赋比兴”的不同理解,不仅说明其创作技法的高超,也证明这是久待挖掘的“富矿”。
《风》《雅》《颂》之区别,既包含了宫廷文学的范式,又囊括了广大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文学,这是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不独为官方所垄断,同时亦在任何时期都可能有多种流派存在,保证了中国文学大花园中“百花齐放”。
特别重要的,《诗经》中的诗,就是歌词;“诵”,即“唱”。《诗》与乐,从一开始就紧密相连。《诗经》只存在,也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其后继遗脉。
《诗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足够广泛深远,还是那句话,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
其他网友回答:《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直接开启汉乐府诗歌、唐代新乐府运动,对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巨人杜甫的诗风有直接影响。《诗经》历来备受重视。孔子曾编订、修改《诗经》,后来汉武帝将其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而《毛诗大序》中把“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六义”。其实前三者指的是诗的分类;后三者赋、比、兴指的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他网友回答:诗经女孩来回答呀!这里用孔子的3句话来解释一下,《诗经》为何会作为四书五经之首,被列入古人列入高考必考科目,甚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1.诗三百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思无邪,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就是没有邪念,思想纯正。诗经里写爱情的就是爱情,《草虫》里一句“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将女子对心上人浓浓思念之情描写的淋漓尽致;写怨恨也写的很直白,“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没有了我,你后悔去吧!没有拐弯抹角,直来直去。
第二,就是不虚假。此句在《论语今读》中的注文是:“《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虚假。”注释中又说:“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诗经里写小官小吏的生活《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整日忙忙碌碌。写妇人们的劳作,"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每一种生活都很真实,不虚假。
2.诗可以兴可以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义,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的意思是,学习诗经,可以激发平生意气, 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培养乐群精神,可以抒发怨恨不平。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能够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所以从此也可看出,诗经作为了解西周的百科全书,它既有文学文化价值,也有科学价值。
3.不学诗无以言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孔子认为,《诗经》三百篇,内容健康,思想纯正,合乎礼义,符合儒家的政治道德标准。《诗经》既是“使于四方”所必备的“言语”修养,也是培育德性的读本。
到西汉,随着儒术的被尊崇,儒家经典《诗经》等被当作圣贤大法来读,《诗》便像法典一般神圣!
在我们后世的人看来,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诗经里汲取的营养和文化太多了!诗经的历史地位,可以说像母亲河一样,是我们历史文化的源泉呢!你们说呢?
其他网友回答:《诗经》又叫《诗三百》、《诗》,是儒家基本经典,列入“四书五经”。古代读书人写作讲究“言必有出处”,喜欢“子曰诗云”,“子曰”说的是《论语》,“诗云”说的是《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以15国风为多。
《诗经》是韵文之母,影响了中国韵文(对联、诗歌、骈文、赋)的发展。
通过科举考试、成语等,《诗经》也影响了散文。例如唐宋文学,韵文创作实绩十分突出,散文也很重要。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八大家是我国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作家群,韵文散文都写。
韵文还影响了小说。《西游记》《红楼梦》等章回小说,章标题都是联语,内容也有韵文。
还有戏曲,被称为“词余”,是韵文向散文过渡的一种文体。
孔子认为:不学《诗经》,无以言。《论语》中就有很多成语,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诗经》(韵文之母)的影响力。
最后,介绍中国诗经学会。该会成立于1993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教育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会,秘书处设在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目前有包括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在内的从事《诗经》研究工作的会员600余人,台、港、澳及外籍会员近100人。学会自成立以来,已先后在石家庄、北戴河、桂林、济南、张家界、南充、南宁等地成功地召开了12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诗经学会与日本诗经学会、韩国诗经学会、台湾经学学会、香港中国文学学会保持着经常的学术联系,影响巨大,已成为海内外《诗经》研究的中心。
其他网友回答: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产生。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生活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歌赞传颂,甚至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可以说,没有诗经,我国的诗人至少会延迟数百年才会产生,诗经记录并证明了我国人民很早就拥有了高水平的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诗歌真正始于《诗经》时代。在文学史上被儒家奉为经典,是立言、立行的标准。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理、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的社会功用(包括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它来宣扬和实行修身养性、治国经邦。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关雎》中国文学历史的开篇之作。是一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民间情歌。把《关雎》用在婚礼上,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美丽的女子似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霸。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
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也都有《诗经》译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巴次大陆都正在传播《诗经》。越南社会科学院列《诗经》越文全译为国家项目,蒙古文全译也即将完成。《诗经》正以凣十种语文在世界传播,在各国的《世界文学史》教科书上都有评介《诗经》的章节。诗经学是世界汉学的热点。
欢迎留言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来自于民间,有孔子编订,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涵盖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间风俗,政治经济,统治阶级的内涵。先秦时期称为《诗三百》,到了西汉时期尊为儒家经典。
他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多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出现,曲韵优美,不加修饰,适合民间传唱。
现代社会在学习中多以教本形式教阅,重在了解古代文学修辞手法,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人文风貌……
<2>《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体现在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三个方面,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言,它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会,它是最全面的生活。
著名学者闻一多曾在《神话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说;“诗似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会,它是最全面的生活。维系封建精神的礼乐,阐发礼乐意义的是诗,所以诗支持了那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
这段话正是对《诗经》历史地位的最好概括,它对中华文化影响之大,泽被国人之多,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匹敌的,《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最有价值”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政治价值《诗经》中的许多诗,尤其是《雅》《颂》,当初就是政治家为政治目的而创作,就是被当作政治工具而加以运用的,《诗经》时代以“礼乐”治国,周人所说的“乐”,即诗、乐等文学艺术的统称。
我国古代格外注重诗乐的政教功能,古人一方面认为诗乐是人们思想感情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故曰:“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也”
另一方面古人还认为诗乐能反映政治,“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政治决定诗乐,诗乐反映政治,故审乐以知政,“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以诱发喜乐敬爱之心,以防哀怨之声作,追求“同民心而出于治道”
同时,古人还认识到,诗乐不仅反映政治,而且有助于政教,远比仁言的抽象说教更为有效,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于是周代统治者大规模地制礼作乐,将“乐”作为最重要的教化工具。《诗经》也成为周代知识分子求学求仕的必修课,人人烂熟于心,张口即出,摇笔即来,用《诗》来提高道德修养,言语修辞,出使专对,美刺时政,同时《诗经》本身也鲜明地表现出周人的政治观念,即敬天保民,敬德保民。
最终《诗经》登上儒家神圣的祭坛,《诗经》为六经之首,就变成了政治,变成了宗教,在相当长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它的伦理教化观念而不是其文学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经》的影响度是其他经书无法相比的。
《诗经》的历史价值首先决定于它的真实性。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灾难,使“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诗经》篇幅短小,且又押韵入乐,便于记诵,被广泛应用,普及程度高,文字记载与口耳相传两条流传渠道,使《诗经》得以真实完整地流传下来。《诗经》的真实性决定了其珍贵的史料价值,故梁启超赞曰:“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其次,决定于它的创作时代之早,《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选集。诗之创作始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若《商颂》确为商末作品,那么《诗经》的创作年代还要前提一二百年。
在世界文化史上,就时代而言,可与《诗经》相匹比的恐怕只有古埃及的《亡灵书》,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而已,《圣经》最古老的部分是公元前九世纪的作品,《荷马史诗》记叙的虽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历史,而创作却是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事,而且荷马史诗还更多地带有人类童年时期的宗教神学色彩,而《诗经》则更多地表现出只有理性觉醒时代才可能出现的尚实的价值取向。
《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文化的源头,也是世界文学,文化的源头,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人类共同的骄傲。再次,决定于它内容的丰富。《诗经》是周代各阶级阶层的共同创作,它像一面多棱镜全方位地反映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祭祀诗反映了周代的礼制及天,鬼(祖先)并重的天命观;周民族史诗记叙了周民族的发祥,壮大,取代殷商,巩固政权的历史;士大夫的政治美刺诗记载了周人的政治观念;下层百姓怨刺诗反映了两个阶级在社会地位,产品分配诸方面的悬殊差别及两个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冲突;战争徭役诗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农事诗则直接记载了周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在农业大文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及审美趋向的发生发展;婚恋诗生动地记载了婚俗的发展演变及周人择偶的标准与方式,也反映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女子的悲惨命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诗经》不仅是一部文学选集,而且还是研究商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方面历史无法替代的珍贵文献。 文学价值《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七世纪从西周建国到春秋中叶的五百年间的产物,其空间环境基本上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作者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农夫皂隶,题材非常广泛,农业祭祀,战争徭役,政治美刺,男女情爱,悼亡怀人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无所不包。
《诗经》就是在如此辽阔的时空文化背景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历程,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勤劳与善良,创业与守成,反抗与斗争,理想与愿望,欢乐与哀伤,仇恨与爱恋,它的每一篇作品,都凝聚了古人无数次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沉淀着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累,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与人的精神风貌。
作为我们民族心理开始成熟时产生的第一部诗集,《诗经》还集中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根源于自己的历史特点和精神性格所形成的中国诗歌的文化精神,包括忧患意识,乡土情结,人本思想和现实精神,一部《诗经》,使人们能够从世俗中看社会,从个体中看群体,从际遇中看人生,从生活中看历史,因而给人以纵深历史感与广阔现实感的《诗经》便从最深刻的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特征这些最根本的方面,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古典现实主义传统,并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艺术成就而光耀史册,成为中国文学的“圣典”。
综上所述,《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其它任何书籍所不可匹敌的,它确实是儒学之经,文学之经,人生之经。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的《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巨作其中之一,也是我国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创作于春秋中期,《诗经》反映出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面貌,反应出来自于社会底层的现状。
《诗经》采用立体化的展现方式,描述了三千年前的我国社会的一种状态,明主阶级关系、爱情婚姻,还有生产劳动,历史事件、礼仪习俗等具体描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场景画面,通过对《诗经》的赏析,我们既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存环境,又可以更真实的了解民俗风情。
正是从多个角度的描写手法,所以奠定了《诗经》在古代乃至文学界的地位,在我国古老的文学历史长河中,以真情流露的描述来记录古代的现状,说明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真实的事件记载为基础,汇集成我国的文化精髓,再加上《诗经》的风格平易质朴,所以《诗经》表现出热情、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经》的诞生直接影响了后代诗人的创作,所以说《诗经》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以及深远的影响,熟读《诗经》教育一代又一代后人,诗歌中主人公有着鲜明的形象特点,这些诗通过感情的倾诉,让人感受到其个性。
威海链 » 《诗经》是孔子收集古代各种诗歌编订而成,在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