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陵投降匈奴,终生不回汉朝,这事儿从大义来看,自然是值得谴责的,背弃自己国家的人,难道还指望得到好的评价?但具体到李陵身上,就觉得他似乎情有可原。
因为他这一家子,真的太悲催了,像跟汉朝犯冲似的。跟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却始终没有一个人能修成正果,而且下场都还挺惨。
先说李陵的爷爷李广,与匈奴打了那么多年的战,战功却偏偏不足以封侯,许多比他资历浅的人都成为侯爷,他还是没有爵位,以至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李广难封,甚至还怀疑他身带厄运。
后来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上了年纪还不服老,天天找武帝说要出征,武帝被他磨得没办法,拉不下脸来驳胡子发白的老将军面子,只得让他跟随卫青,算是给了他最后一个立功封侯的机会。
没想到李广迷失在茫茫大漠中,根本没能赶上与匈奴人的决战,等到卫青打把仗都打完,回军时正撞上迷路中的李广。卫青照例派人询问了李广几句,感到极为羞愤的李广,一时想不开竟然自杀了!
这事还不算完,他的小儿子李敢因父亲之死迁怒卫青,找上门打了卫青一顿。卫青宽厚没有声张,想冷处理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可霍去病得知此事后心下大怒,为给舅舅出气,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
对于武帝来说,霍去病的价值远远大于李敢。为了包庇霍去病,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意外被鹿撞死的。什么鹿能撞死一个年轻力壮的英武小将?李家明知李敢死得蹊跷,但敢怒不敢言。武帝摆明了要保霍去病,李家中不能跟皇帝扳手腕吧。
再说李陵的父亲李当户,也就是李敢的长兄,早早就死了。他的死细究起来也有问题,什么问题?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了他的死因,只说“当户早死,遗腹子陵”。
然而,这句话之前还记录了一件事。武帝和韩嫣打情骂俏,嬉戏在一处不成体统,担任郎官的李当户认为韩嫣无礼,上前把韩嫣打跑了,史书上说武帝因此而赞赏李当户。
但这可能吗?武帝男女不忌,韩嫣是他心爱的男宠,为了韩嫣不惜与亲生母亲王太后对抗,李当户打了韩嫣,武帝能高兴?只怕在心里暗骂这小子没眼色、煞风景。
接着史书就写到了李当户的死,这两件事情之间真的没有一点联系吗?未必!李当户打的是韩嫣,伤的其实是武帝的颜面,这就不能不让人对李当户的死因感到蹊跷。
也就是说,李广、李敢、李当户,李陵最亲近的几位长辈,都不是寿终正寝。李当户怎么死的没有明证,但李广之死与卫青有关,李敢直接就是霍去病杀死的,卫青和霍去病既是武帝亲近的外戚,也是武帝重用的将领,在李家看来他们就是一伙的。
李陵不至于把武帝当作仇人,但内心深处定然觉得皇帝对自家不公。他叛汉不回,肯定有这方面的影响,整个家族三代人的经验教训,让他从骨子里对武帝缺乏安全感。
而最直接导致李陵投奔匈奴的那一战,分析下来也不尽是李陵的过失。
当时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命李陵带5000步军给李广利运送粮草。李广利的统军能力,在汉廷内部一直饱受怀疑,能当上将军更多靠的是妹妹李夫人在武帝跟前受宠,以至于李陵不愿意给他当后勤,转而踊跃请战。
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打动,同意他自成一军,到兰干山南边出击牵制匈奴单于兵力,以策应李广利的军事行动,并且命令强驽都尉路博德带一批士兵在中途迎候李陵,提供补给,听从他的指挥。
但是,路博德以前当过伏波将军,羞于当李陵的后备部队,上书武帝说现在不是打匈奴的好时机,希望留李陵到春天再出战。
结果晚年的武帝猜疑心渐重,以为是李陵后悔了,不敢与匈奴交战。年轻气盛的李陵一怒之下急速出击,也不管有没有后援了。
李陵这一去,没像他爷爷李广一样迷路,却更糟糕,在浚稽山遇上了单于主力,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但李陵展现出过硬的军事指挥素养,连连重创匈奴的进攻,逼得单于一度萌生过解围撤退的念头。
只可惜李陵军中出了汉奸,让匈奴这边探听到汉军的真实情况,知晓李陵5000步卒奋战数日,已经是强弩之末,于是死缠烂打直到李陵军溃败投降。
消息传回汉朝,武帝自然十分生气,文武百官也都号着皇帝的脉,落井下石唾骂李陵。只有司马迁为他说情,根据平素自己与李陵的交往,推测他估计是诈降,以留得有用之身寻机报答汉朝。
但是正在气头上的武帝,认定司马迁是在帮李陵推卸责任,下令将其下狱施以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武帝忽然回心转意,认识到李陵投降匈奴是无救援所致,便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可是,公孙敖没有找到李陵,却带回了一个消息,说李陵帮匈奴练兵,准备打汉朝。
武帝很生气,再也不提接李陵回来的话,还把李家满门抄斩。
其实帮匈奴练兵的是另一个叫李绪的汉朝降将,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无可挽回。李陵还怎么回来?不管因为什么,家人反正全被汉朝皇帝杀了。谁能保证他回来后不会被清算?所以汉使找到他,希望他回来的时候,李陵拒绝了,说是不愿再次受辱。这个“再”字,估计不单是指他自己,还指他那些倒霉的长辈吧。
至于李陵的人品问题,客观来说,不能以司马迁的感观去做评判,因为他厌恶卫青、霍去病等外戚,对李家迷之好感,《史记》中都有所偏颇。大家还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去判断。
其他网友回答:李陵终身不回汉朝,不是他不想回,而是回不去。汉武帝杀他全家,他还怎么回去?汉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虽然极力邀请他回去。但是李陵要面子,他已经不愿意回了。
司马迁替李陵说话,是因为司马迁认可李陵的人品。但需要强调的是,司马迁和李陵其实并不认识。他只是听说李陵的人品好,所以才替李陵说话。其实,司马迁在李陵问题上是偏心的。他因为认可李广,所以在主观上便认可李陵。或者可以这么说,司马迁对整个李广一族都抱有很深的同情心。在这种同情心的驱使下,他为李陵说情,根本不足为奇。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部。武帝召见李陵,想要他为李广利大军运送粮草。
这里一定要搞清楚汉武帝的初衷,他并没有让李陵出击,他只是让李陵搞后勤。这其实在照顾李陵。
但是李陵不愿意负责后勤,他主动请求讨伐匈奴。所以李陵后来的悲剧,其实是他自己主动请战造成的结果。
当李陵请征后,汉武帝起初并没有答应,原因是没有战马。
但是,李陵坚持要出征。他夸下海口,说我带着步兵也能出征!李家人全都有这种一根筋的毛病,武帝早已领教。所以在李陵这么强烈的要求下,武帝也就没有再阻拦,同意让他出征了。
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汉书》同时,对于没有马的问题,武帝也并没有不管不顾。他在李陵出兵的同时,让一个叫路博德的边将先出塞,在半路上等李陵,目的就是给李陵提供点给养。
然而这个路博德很自负,他觉得自己是个老资历,给李陵做后勤补给太丢人,不太想跟李陵打后勤。当然,这个话他没法跟武帝明说,于是就跟武帝扯了个小谎,说现在秋高马肥,不利于和匈奴人作战,极力劝阻武帝让李陵出征一事,希望等到明年开春再说。
汉武帝当时已经老了,有点老糊涂。他本能的怀疑路博德的话是出自于李陵的授意,为的就是找借口不出征。
因此武帝给李陵下了死命令:你的这五千人必须到浚稽山扎营。(大概位于现在的今阿尔泰山中段,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汉武帝直接下了命令,李陵只能执行。于是他也就踏上了不归路。
后面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李陵在这里碰到了匈奴人的大部队。汉军以五千对三万,李陵且战且退。匈奴人损失惨重,本来准备退兵。但就在这关键的当口,一个叛降的兵士将李陵军队的虚实透露给了匈奴人。在得知李陵部没有援军后,匈奴人增加兵力重新加紧围攻。
这个时候,李陵的选择很诡异。他当时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毕竟后来还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内。但是他居然抛弃大军,率小股部队突围了,在副将战死后立刻投降,大有临阵脱逃的嫌疑。
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汉书》由于李陵在初遇敌军的时候,把情形向长安做了汇报。再加上李家一门都是猛将,李广当年就是自杀的。因此,武帝主观认为李陵可能也会死战殉国。对他的气节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岂不料,这些逃回来的军士带来的却是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很自然,武帝震怒了。
汉武帝的脾气满朝文武都是知道的,于是满朝文武也就都顺着武帝的意思,纷纷发声声讨李陵,把李陵骂的狗血淋头。
这时候,只有司马迁一个人站了出来,替李陵说话。
汉武帝的脾气很多人都知道,只能顺着,不能逆他的意思。司马迁如此作死,汉武帝岂能饶他?
并且,司马迁更不应该的是,这番在不恰当时间发表的不恰当言论,又得罪了当时武帝的亲信兼大舅哥李广利。因为按照出征前的战略规划,李陵部本应该和李广利的主力会师。现在李陵被歼灭,李广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锋中也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其实两个人都应该遭到惩罚。
但是由于李广利害怕武帝怪罪,他便一股脑儿的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陵。汉武帝对此是气上加气(找不到出气筒李陵),便一怒之下拿司马迁做了替罪羊。
这里插一句,司马迁原本是死罪。由于凑不齐钱赎罪,就改成了宫刑。
平心而论,汉武帝对整个李广家族还是相当不错的。李陵事件后没多久,汉武帝就有点后悔了,他很后悔当时没有派兵马去接应李陵。作为补救,他便让令公孙敖带着部队出塞,去看看能不能把李陵接回来。
可是这个公孙敖带着一大帮人马到漠北草原转了一番,空手回来了。大概是公孙敖害怕回去挨骂,就欺骗武帝:说他抓到一个匈奴人,听说李陵在给匈奴人练兵,所以我没能把他带回来。
汉武帝当时老了,听了公孙敖的话,一点也没有怀疑公孙敖的话,立即大怒,当场就下令灭了李陵一家。
过了很多年,终于有汉朝使者到访匈奴,向李陵问起了此事。李陵说,给匈奴练兵的人不是我,而是一个叫李绪的人。但这时候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一切已成定局,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家人被杀了,李陵只能待在匈奴娶妻生子。
汉朝老家,他回不去了。
汉武帝死后,霍光和上官桀执政,这两人都是李陵年少时的好朋友。他们专门派了李陵的另一个好友去匈奴,名为出使,实则为是为劝返李陵。
好友好话说尽,李陵沉默了。过了一会,李陵缓缓的说: “丈夫不能再辱。”
对于李陵来说。
当年吹牛太厉害了,导致跟着他的五千将士死伤大半。副将阵亡,而他却投降了。他哪有颜面回去?
家母妻儿,一家全族都被杀了,李陵连家都没有了,此时再回到长安,他哪里还能找到故乡的感觉?
其实他在匈奴也是受辱的,再回到汉朝,也难免因为投降而再次受辱,本来前途无限的青年将领落到这幅田地,只能说悲凉了。
汉昭帝元平元年(西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终年61岁。这一年,距他降匈奴已经过去了25年。距汉武帝驾崩也有10年。
在李陵这件事上,毫无疑问,李陵和汉武帝都是有责任的。一个豪气冲天,但是让人大跌眼镜;一个晚年易怒多疑,残酷冷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跟随李陵征战匈奴战死的那四千多将士。事后大家都在为李陵鸣不平,却又有谁替那四千多将士感到惋惜呢?
其实可怜的人,并不是李陵。而是李陵的一家老小。汉承秦制,律法严酷,李陵作为汉朝将军,他难道不知道投降匈奴会牵连自己的一家老小?
不过,知不知道已经无所谓了。根据历史的走势老看,即便李陵不在讨伐匈奴这件事上栽跟头,也很难说他在其他事情上不会栽跟头。汉武帝晚年干的那些事,简直件件都是黑历史。比如说巫蛊之祸,很难说李陵不会卷入其中。
而极力邀请李陵回去的霍光和上官桀也不是善茬子。李陵与他们二人关系不错,但他们召李陵回去,李陵也不肯。事实证明李陵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后来霍光与上官桀也翻脸了,霍光杀了上官桀,连好不容易放回去的苏武也受到牵连。李陵如果回去了,他也一样要面临站队问题。
说实话,对于李陵来说,回到汉庭还真不见得比留在匈奴安心。
再说司马迁,历史上的司马迁,就是反感外戚出身的将领,喜欢贵族出身的将领,凡是看过《史记·李将军列传》和《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的人都能知道,司马迁就是喜欢李广,这一点是没得洗。
在同情李广的心态下,司马迁爱屋及乌的对李陵也是非常同情。于是,当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当满朝文武为了迎合汉武帝怒斥李陵的时候,司马迁本能反应的替李陵说了辩解的话。
他说这话的初衷并不复杂,因为他本能的认可李陵的人品。
因为认可,所以替他说话。这有什么问题?
后来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在《史记》里记下了这句话:
“ 自是之后,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这是啥意思?这说明,就连司马迁也觉得李陵投降很丢脸。于是他在《史记》里面记下了这句话。
丁是丁,卯是卯。满朝文武都在黑李陵,很多都是跟风骂,纯粹的抹黑,司马迁当然要驳斥这种马屁行为了。而李陵给整个陇西李氏家族抹黑,导致李氏在陇西抬不起头,司马迁也如实记载了,这有什么问题?
至于李陵的人品如何,这个见仁见智。
其他网友回答:从国家大义来说,李陵的确背叛了汉朝,必须谴责。但具体到李陵的家庭,会发现这一家子在汉朝是真的挺悲催。
李陵投降匈奴,并不是预谋已久,纯属极端环境下脑袋一热做出来的决定,也是因为内心深处对汉武帝刘彻的不信任。事后再想反悔可就来不及了,世上没有后悔药。
人生的最后时光,李陵应该是怀念故土的,但那时已经不是想不想回来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回来。在李陵这儿,大错已铸成;在汉朝那儿,已对李家斩尽杀绝。中间隔着深仇大恨,没有回旋的余地。
至于太史公司马迁,虽是著名史学家,也有自己的个人好恶。对卫青、霍去病等外戚,他向来抱着排斥贬低的态度,卫青那等功绩,在他眼里似乎就是个凭着裙带关系上位的普通将领,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世家子弟则抱有迷之好感,陇西李氏就是他很喜欢的家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具体怎么回事儿,下面就简单聊一聊。
李陵的爷爷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广,李广除了“飞将军”的名号,还有另一个标签“李广难封”,他参加过多次战役,斩杀无数匈奴兵,是名震匈奴的猛将,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军功总达不到封侯的标准。
比如,某年刘彻调任李广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郡出击匈奴,这一战打得很顺,众多将领因功封侯,偏偏李广这一支无功。
又过三年,刘彻派李广率4千骑、博望侯张骞率1万骑,共同袭击匈奴。两军分两路走,约定某时汇合。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李广行了几百里,遇上匈奴左贤王的四万精锐,自然被包围。
张骞却不知什么原因,延误了汇合的日期。李广率部奋力杀敌,几乎全军覆没时张骞才到,惊走了左贤王。此战,李广虽英勇,手下士兵却折损过多,功过相抵。张骞当处死刑,出钱赎罪,降为平民。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慢慢的朝中大臣认为李广时运不济,刘彻也是这么想的。李广则认为,肯定是自己以前杀俘过多,才有此报应,但他还想挣扎一下,想在临终前挣到个侯爵。
这已经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一种不认命。因而刘彻派卫青和霍去病发动漠北之战时,已经上了年纪的李广数次请求随行,刘彻无奈,只好让他出任前将军,跟随卫青。
刘彻私底下对卫青说,李广运气不好,不能让他与单于对阵,否则有可能达不成战略目标。那意思就是让李广随便跟着混个军功,如果达到标准,回来就给他封侯,满足他的愿望。
然而,这次李广又出意外,迷路了。
卫青追着匈奴单于打,单于不敌,逃得飞快,卫青没追上,只好收兵,回军时正好撞上迷路在茫茫大漠中的李广,卫青很惊讶,提供充足的干粮和酒水之后,派人询问迷路状况。
本来这是正常的流程,但李广羞愤难当,挥刀自尽。一代名将落到这种结局,惨吧?更惨的是,这起悲剧导致了另一起悲剧的发生。
李广的幼子李敢也参与了漠北之战,跟的是霍去病那一路,表现勇猛,夺左贤王鼓旗,因军功而被赐爵关内侯。没错,李广心心念念一辈子的侯爵,他的儿子年纪轻轻就得到了。
因父亲之死,李敢对卫青怀恨在心,找机会打伤了他。卫青宽厚,不跟他计较,但后来霍去病得知舅舅被打,打人的还是曾在自己麾下的李敢,气不过,在甘泉宫狩猎时暗箭将李敢射杀。
霍去病与李敢,刘彻选的当然是霍去病,包庇了他,对外宣称李敢是狩猎时被鹿撞死的。但此事既然能被记入史书,就说明当时真相就流传在外了,只是李家不敢跟皇帝对质而已。
李广之死本就是李家极大的损失,现在李敢也死得不明不白,可想而知这对李家的打击有多打。一个卫青,一个霍去病,全都是刘彻的心腹。公开场合不敢说,私下里肯定视他们为仇敌,对刘彻也有意见。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李陵对皇帝、朝廷的信任是有限的,甚至会认为皇帝苛待自家。而且他的父亲李当户,也就是李敢的长兄,死得似乎也有蹊跷。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么记载的“上与韩嫣戏,当户击嫣走。当户早死,遗腹子陵”,意思是说,刘彻与韩嫣嬉戏玩闹,李当户觉得韩嫣对皇帝太失礼,就把他打走了。然后李当户早死,留下遗腹子李陵。
首先,韩嫣是什么人?那是刘彻最为喜爱的男宠,两人嬉戏应当视为皇帝与妃嫔调情,李当户却上前打韩嫣,十分没眼色。
其次,司马迁为什么要在李当户打韩嫣之后,紧跟着写李当户早死?这分明是在暗示李当户之死与此有关。古代史学家惯用这样的笔法。
也就是说,李陵对刘彻的感觉,或许不像别的将领那么纯粹。他会认为自家不能犯错,一旦犯错,皇帝不会包容。因而他想要建功立业,再次为家族带来荣耀。
可惜的是,李陵的运气和祖父李广一样差。率领5千步兵出征匈奴,遇上匈奴3万多骑兵。李陵尽自己所能,杀数千匈奴骑兵,最后力竭投降。另有4百多汉军逃回塞内。
有人可能想问,李陵为什么不逃呢?这就是前面提过的信任问题。如果是其他将领,会认为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做到最好的了,不怕被朝廷问罪。
但李陵不行,李家前辈先人的例子太过惨烈,他不认为刘彻会宽恕自己。因而说“无面目报陛下”,投降匈奴。
刘彻得到消息后,果然大怒,满朝皆是唾骂李陵的声音。唯有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说李陵肯定是诈降。刘彻不信,认为他帮李陵推诿责任,迁怒于他,下令施以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刘彻悔悟到李陵是无救援所致,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可是,这公孙敖去沙漠上转了一圈,没接到李陵,回来说李陵在帮匈奴练兵。
刘彻这次更怒,直接下令族诛李家,李陵的母亲、兄弟和妻子都被诛杀,史书上说“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
但实际上,帮匈奴练兵的不是李陵,是李绪。李陵得知其中误会后,伺机杀了李绪。可这有什么用?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挽回。
总之,司马迁的确曾经崇尚李陵的人品,并因此而被刘彻问罪。但到最后,他对李陵其实也是有微词的,不是因为自己被连累,而是李陵真的投了匈奴。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其他网友回答:<2>汉朝欠他们李家一个道歉!
李陵是汉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是个悲剧英雄,司马迁说他“数奇”,也就是命不好、运不济。更可悲的是,他这个“数奇”还遗传。
李广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都死在了他前面。老三李敢在李广自刎后,认为父亲的死都是大将军卫青害的,气愤不平,将卫青打伤。卫青比较低调,没有声张,但他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年轻气盛,竟然在一次打猎中将李敢射杀。霍去病当时正红,汉武帝袒护得很,对外宣称李敢打猎时被鹿给撞死了。
他们李家的悲剧还没有完。到了第三代李陵,也是将门虎子,特别能打。但是,和他的爷爷、叔叔同样不幸的是,他的老板还是汉武帝。李广和李敢作了卫青、霍去病立功封侯的垫脚石,而李陵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此时,汉武帝捧他的小舅子李广利。为了让小舅子攻打匈奴立大功,汉武帝开始布局。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去统兵三万去攻打匈奴右贤王。
李陵则被安排搞后勤,运送粮草。李陵此时已经35岁,正是当打之年,而且在军中也小有名气,他心高气傲,不甘心给李广利“做嫁衣”。
于是,他主动请缨,要求上前线。汉武帝这个老狐狸一想,正好缺一个诱饵,你既然主动要当炮灰,朕也就成全你吧。于是,批准了李陵的请求,但是,朕没有马匹了,你就带着你的5000步兵去吧。大家都看出来了,匈奴都是骑兵,善于骑射,以步兵攻打骑兵,简直就是找死。
但李陵真是大英雄!他没有退缩,而是带着他的5000步兵,毅然踏上了不归路。
李陵和他爷爷一样,是个大战神。他带着5000步兵,居然打的单于的三万主力找不着北。单于急忙调集左右贤王来会战,兵力达到10万。而李陵只有5000步兵,没有后援。
打到最后,李陵的部队“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惨啊!但是,李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杀红了眼了。可是,“兵尽矢穷,人无尺铁”,奋战8天之后,李陵歼敌1万多,但他的5000步兵也只剩下400多人,“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最终,李陵长叹一声“无面目报陛下”,投降了匈奴!
他是汉奸吗?李陵兵败后,汉武帝以为他战死了,结果消息传来,他投降了!汉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上下,察言观色,纷纷指责李陵的“汉奸行为”。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文采好,但官场经验不丰富,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以少敌多,杀了匈奴那么多人,已经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想必另有隐情,一定是想找机会报答汉室。司马迁话里话外,都在捧李陵,而贬低李广利,触怒了汉武帝,将其下了大狱。结果大家都知道,太史公惨遭宫刑!
李陵自己怎么看待这次投降行为呢?他在《答苏武书》中说:然陵不死,有所为也。他和司马迁一样,都不想死。因为,“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他有大才,有大志,不能像匹夫匹妇那样,徒然自杀,身死名灭。他还举了两个例子,范蠡没有因为会稽山投降之耻而殉国,曹沫也没有因为三战三败之辱而自杀,后来,范蠡给越王勾践报了仇,曹沫也给鲁国雪了耻。一句话,李陵考虑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还想着“报恩于国主耳”。
国主无情?但是,汉武帝等不及了,当他知道李陵投降后,就收押了李陵的妻儿老小。后来,又有更坏的消息传来,说李陵在给匈奴练兵。这可把汉武帝气坏了,下令夷三族。可怜,李陵的老母亲、妻子、兄弟全被杀光光。
这就断了李陵“报恩于国主”的道路了。
而匈奴这边,单于非常欣赏李陵,把女儿嫁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成为匈奴的实权派。至此,李陵也就由假降变为了真降了!
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从汉朝的角度来看,李陵做了汉奸,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了。你娶了人家女儿,接受了人家封的官,还不是汉朝的叛徒吗?
但从李陵的角度来看,汉朝对的起他吗?他把汉朝看的也很透,苏武对他说:“汉与功臣不薄。”李陵讽刺说,你就是个好例子,你壮年出使,被匈奴囚禁在鸟不拉屎的冰天雪地里,放了几十年羊,颠沛流离,几乎嗝屁,但你“持节”不降,等满头白发回去的时候,老母也死了,妻子也改嫁了,为汉朝做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啊!我还以为你能封个万户侯呢,结果汉朝只给了你一个两千石的典属国,而无寸土之封!你都这样,我回去还有好果子吃吗?
李陵对汉朝是伤心透顶了,他说“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就让我老死在匈奴吧。
这是李陵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套用老舍先生茶馆里的一句话:我爱汉朝,可谁爱我呀!
其他网友回答:
假如你对李陵所遭受的冤屈一无所知,你就没有资格质疑他的人品!司马迁为一个与自己没有任何交情但含冤负屈的人说了几句公道话,还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也符合他“不隐恶,不虚美”的治史底线。一句话:李陵的品格和司马迁对他的尊崇都没毛病。
在波澜壮阔的汉匈战争史上,李陵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 李陵的祖父是骁勇善战、威震大漠的“飞将军”李广。自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年已60的李广失期兵败被迫自杀后,这一军人世家就时蹇运乖,厄运不断。李广死后第二年,他的堂弟、当朝丞相、乐安侯李蔡就因盗取官地,被逮捕下狱治罪,后畏罪自杀。李广的三个儿子,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病死在老爹的前头,小儿子李敢曾以校尉之职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战斗中一马当先,勇夺匈奴左贤王旗鼓,积功被赐爵关内侯,代父职为郎中令。
李敢怨恨大将军卫青,认为其父李广是被卫青逼迫自尽的,一直耿耿于怀,遂伺机将卫青击伤 。卫青或许是对李广之死心怀愧疚,或许另有隐情,所以将此事遮掩过去,不予追究。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年轻气盛,愤恨难消,遂趁与李敢一同陪伴汉武帝在甘泉宫围猎时将敢射死。此时霍去病屡挫匈奴,深得武帝宠爱,所以武帝极力掩盖事情真相,说李敢是在行猎时被一头惊慌失措的雄鹿给撞死了,一个世代将门出身的朝廷高官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李敢死后,李家一蹶不振,家道更加衰落了。李敢的儿子李禹虽也有几分勇力,但却没有继承李氏家族仗义疏财的优秀品质,是个贪财好货的蛮勇匹夫。直到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长大成人后,这一军人世家才渐渐恢复了昔日的荣光。
李陵入仕后,先后任侍中、建章监。由于受家风熏陶,李陵精于骑射、刺击,而且待人接物,真诚谦让,声名远播。武帝认为李陵最具李广遗风,曾命他率800骁骑穿越居延海,深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侦查地形。安全归来后官拜骑都尉,教授酒泉、张掖的戍卒练习骑射,以防备匈奴骑兵的侵扰。
天汉二年(前99年)夏,汉武帝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将士出酒泉,远征天山,攻击目标是匈奴右贤王部。李广利本是外戚,武帝的大舅哥,凭裙带关系上位,又无卫、霍那样的本事,却因远征大宛而被封为海西侯,荣宠正盛。是役,汉军以伤亡两万人的惨烈代价,消灭匈奴右部一万余人。大军回撤途中,被匈奴右贤王部主力包围,几乎不能全身而退。
彼时李陵为李广利别将,武帝命他负责为大军押运粮草辎重 ......
但身为一名世代以军功晋升为荣的职业军人之后代,李陵鄙视凭裙带关系而屡获升迁的李广利,不愿意为他护送辎重,所以婉言推脱,称自己所率的戍边将士都是“荆楚勇士”及“奇材剑客”,愿意率领他们单独出击匈奴,使匈奴无法集中兵力专攻李广利所率的汉军主力。武帝察觉到李陵不愿为李广利殿后,尽管心里有些不快,然而却非常欣赏他的勇气,就答应拨五千步卒归他指挥,令他为先锋配合李广利大军出击匈奴。
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居延,孤军深入到浚稽山,突然遭遇单于主力。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部。经过8昼夜的浴血苦战,李陵率部斩杀了一万余匈奴士兵,自身也损失惨重,不得不一面战斗一面突围,并缓缓南撤,途中以寡敌众,大量杀伤匈奴追兵。由于得不到汉军主力的后援,结果逃到距离汉边塞不过百余里的靬汗山口附近时,仅剩数百人的李陵残军弹(箭矢)尽粮绝,匈奴数千骑兵紧追不舍,副将韩延年阵亡。李陵见全军覆灭,长叹一声:“再也无颜回报陛下” !于是含泪投降了匈奴。据记载,五千将士最后只有四百余人分散突围,逃归汉塞。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后,武帝最初期望李陵以身殉国,待得知他投降匈奴后,异常震怒。起初,李陵出塞后屡获胜利,捷报频传时,群臣纷纷上奏祝贺;到李陵陷入困境时,又都缄口不言;最后李陵兵败被迫投降,这些见风使舵之辈又不约而同地上书痛斥李陵。书生气十足的 太史令司马迁看不惯这种首鼠两端、落井下石的恶劣风气,他与李陵并无深交,但秉性正直又有些书生意气的他在面对武帝的询问时,十分坦然地直言相答道:李陵自9月出塞以来,率5000孤军深入匈奴腹心2000余里,“垂饵虎口,横挑强胡” ,与且鞮侯单于十余万精骑辗转苦斗5月有余,歼敌一万多,士卒死伤如积,矢尽援(粮)绝,救兵不至, 既使全军覆没,也为朝廷赢得了荣誉(没丢您的脸);他虽然投降,恐怕也是另有图谋,以求将来能有机会报答陛下。
司马迁的本意旨在宽慰恼羞成怒的武帝,却被武帝误以为似乎在讥讽贰师将军李广利用兵无能,且有意为兵败投降的李陵开脱罪责。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将太史令司马迁下狱治罪,因司马迁无钱“赎罪” ,被处以残酷的腐刑。
李陵兵败归降匈奴后的第二年,汉武帝后悔当初没有及时派兵增援,致使李陵全军覆灭,于是派遣大将公孙敖率军出塞,欲迎回李陵。不料公孙敖无功而返,却向武帝报告说:据捕获的匈奴俘虏供称, 李陵得单于礼遇,正在为匈奴训练士卒,以抵御汉军的攻伐。其实帮助匈奴训练军队的是另一个汉军降将李绪 ,并非李陵 。这一误传,再次激起了汉武帝的雷霆之怒,下令将李陵亲族悉数诛灭。至此,这一陇西世代名将之家彻底衰落。李陵痛惜全家因李绪被杀,派心腹将其刺杀 。但阖门男女老幼的惨死已经完全断绝了李陵的归汉之路。匈奴单于钦佩李陵的勇壮豪迈,遂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封其为右校王。
此后李陵就一直生活在匈奴部族之中,直到20多年后病死,终身再未踏返中原一步。
司马迁之所以为与他并无交情的李陵辩护, 是认为他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为人谦恭礼让,善待士卒,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风范。他在救兵不至,矢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力杀敌。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身陷绝境,兵败投降,但被他打死的匈奴兵将之多,也足以显赫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忍辱投降,一定是(诈降)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李陵的人品毋庸置疑,不能因为他兵败投降而将其全盘否定。因此,他冒死为李陵辩冤,并不惜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插图源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李陵活得比司马迁要长。
在汉武帝死后,汉室辅佐大臣霍光与上官桀,同李陵是旧日的好友,他们派遣任立政出使匈奴,劝李陵返回国内,继续为大汉效命。李陵摇摇头说:“回中国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绝了任立政的请求。最后,李陵老死在异国他乡。
在霍光邀请李陵返回国内时,司马迁可能已经去世了,如何能够评价李陵的这一行为呢?
第一,司马迁在李陵兵败时,站出来为他说了几句公道话李陵兵败投降,当时所有朝廷官员,齐声讨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好话。他说:“李陵对母亲孝敬,对朋友有信义,为国事奋不顾身,有国士之风范。他率领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马之地,对抗匈奴数万精锐骑兵,使敌人伤亡惨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倾国之兵追击围攻,转战千里,直到矢尽路穷,士兵以空弩对抗白刃,仍然顽强苦斗。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将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欣赏李陵的人品的,因为李陵孝顺,有信义,有国士之风。对于李陵的投降,司马迁有一个大胆的推测,认为李陵可能是假投降,目的是想找机会报效朝廷。
从后来李陵与苏武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李陵当时确实是抱有诈降的想法。但是,后来汉武帝把李陵一家老小都杀了,就断了李陵的退路了。而司马迁也因为替李陵说几句公道话,惨遭宫刑的厄运。
第二,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李陵并没有过溢之描写
其实对李陵的故事叙述完整的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在《史记》中,司马迁对李陵这个敏感的话题,还是写得十分小心谨慎,尽量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
对于李陵兵败投降,《史记》只是这样轻描淡写:“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大家注意一下,司马迁特地写了这么一句: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李陵的投降,确实是声败名裂。李氏三代为将,门客不少,但这些门客都因为李陵投降一事,深感耻辱。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李陵,并不是一味推崇他的人品。
第三,无论是为李陵说公道话,还是立传,司马迁都本着客观的原则作为一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立场是比较公正客观的。无论是为李陵说公道话,还是为他立传,司马迁都尽量以事实说话,既不溢美,也不贬低。
比如说,他说李陵孝敬母亲,这说的是事实;他说李陵对人有信义,这也是说事实;他说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战数万敌骑,即便古代名将也未必能超过之,这也是说事实。司马迁的幼稚也在这里,他的思维方式与皇帝根本不同。
对于李陵最后投降匈奴,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司马迁当然不可能去推崇他的这种行径。因此,在《史记》里,司马迁如实写下李氏声败名裂,门客深以为耻。表面上是写门客对李氏的态度,其实也是司马迁的态度。投降敌国是可耻的行径,尽管司马迁对李陵还是抱着些许的同情,但失望之心可以溢于言表的。
其他网友回答:谢邀。
李陵大战匈奴之后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无数人辩解了千年,司马迁是为他辩解的人之一。司马迁死后,汉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马迁看错人了吗?当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况和初衷不可耻。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既是将门之后,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业,司马迁称他有“国士之风”,在边关屯兵多年未与匈奴作战,为了避开汉武帝夹带的私货小舅子李广利,李陵请求单独作战,结果只拿到五千兵马,武帝命令伏波将军博德迎接,结果博德上说此时不宜作战,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战,李陵军只有五千,在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深入匈奴境内,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万大军追杀,又遇匈奴增兵,最后十万大军截击,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杀敌一万余,山穷水尽,粮草耗尽,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汉朝。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2.李陵在汉的家属亲人悉数被杀。李陵战败投降以后,汉武帝刘彻将李陵的家人全部杀掉,“母弟妻子皆伏诛”。李陵在匈奴这边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亲人。后来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劝说苏武时有书信来往,根据“答苏武书”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实意的,也想着暂时保命,将来反戈一击,为大汉效命,不料汉武帝把事情做的那么绝,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后来汉武帝死掉,霍光掌权后,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愿意再回来,很多人由此怀疑李陵的品格,试问,这时的李陵家人悉数被杀,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还怎么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3.霍光时代的李陵已经心灰意冷。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当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只知道投降卖国的小人,霍光作为首辅大臣,也不会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回归。恰恰正是基于李陵正直的“国士之风”和杀敌报国的功劳,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与汉为敌的情谊,汉朝才会派人去劝说李陵回归。而此时的李陵已经受尽了汉家的侮辱,先是汉武帝诛杀李家人,再是满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辩解了两句的司马迁被宫刑受辱。李陵已经完全失去了对汉朝的信任和热爱,变得心灰意冷,在与苏武的书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彻心扉的悲愤!以五千人马对抗十万匈奴兵,斩杀上万人头的李陵将军,哪有什么品格问题?有问题的是刘彻!
4.这不是什么投降言论,这是真实的人心和基本的良知,李陵是为汉家王朝做出贡献的人,是击杀匈奴保护边民的少年英雄,是被杀了全家的孤儿!
其他网友回答:你要李陵怎么回去?
李陵的全家都被汉武帝灭门了,汉朝连一点退路都不给,人家凭什么相信你呢?
李陵的投降匈奴是没有办法之举,他确实是为汉朝战斗到最后一刻。甚至在投降之前,李陵还说:如果再给他数十支箭,他们就能逃脱了。
对于战败这件事,李陵本人是非常悲愤的。所以,司马迁才敢于在朝堂上为李陵辩解:
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司马迁希望汉武帝冷静一点,考虑李陵是否是想要保存生命,以期来日再次报效朝廷。
从李陵后来与苏武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李陵确实是对投降这件事充满愧疚。甚至表明,如果汉朝没有诛杀他的家人,他确实曾有效仿曹刿劫盟于柯邑之意,为汉朝戴罪立功。如果汉武帝运筹得当,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惜啊,汉武帝是希望李陵战死。这种话说的轻飘飘的,可是你汉武帝自己怎么不死呢?明将开疆拓土是你皇帝的功劳,人家因为你决策失误、准备不完善战败,就完全是别人的锅。
丈夫不能再辱。我觉得李陵这句话说的特别好。
其他网友回答:李陵没胡沙,这个问题历史上颇多争议!
李陵的祖父李广,就是著名的飞将军!王勃的滕王阁序名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就是李广终其一生得不到封侯!
汉朝的时候侯爵并不是很惜贵,像鸣雌亭侯许负,一个算命的女人都封侯了。李广一生沙场浴血,尽管功勋不著!后来却不堪受辱自杀了!
李广的儿子李敢为父讨说法,冒犯了卫青,卫青隐忍,却不想霍去病替卫青抱不平射杀李敢!
到了李陵这里!李陵应该是个良将,尽管李陵被匈奴俘虏!李陵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由于之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这一战李陵以五千步卒战八万匈奴军,激战八天八夜尚且杀敌一万多!后来李陵得知是李绪替匈奴练兵致汉武帝误会而诛杀李绪,差点身死匈奴!
我认为李陵没有对不起汉武帝!李陵激战的地方离伏波将军路博德近在咫尺,却得不到救援!后来汉武帝也怪罪路博德,至路博德老死居延!
太史公替李陵说情,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其实这应该是两大军功集团的博弈,李广代表的陇西军功集团与卫霍军功集团互不相容!
汉武帝死后,与李陵关系不错的霍光,上官桀去邀请李陵回来!李陵说大丈夫岂能二次受辱,拒绝回来!其实换了谁家人被夷三族,老母都被汉武帝所杀,有什么脸面回来?
苏武牧羊时,匈奴派李陵说降,苏武说自己有必死的决心,李陵觉得无颜苏武!
后来李陵带去汉武帝死讯给苏武,苏武闻后对南哭拜,悲哀过度以至吐血。
苏武归汉,李陵说,假使汉朝不诛杀我的家人,我或许能像曹沫那样立功赎罪。但皇上杀了我全家,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并做歌道: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后,于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这个悲情的男人终于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杂曲歌辞·千里思 李白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迢迢五原关,朔雪乱边花。
一去隔绝域,思归但长嗟。
鸿雁向西北,飞书报天涯。
其他网友回答:李陵一案,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著名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1)李陵迎战匈奴,是以少胜多,连战皆捷,后来被叛徒出卖,遭遇匈奴几十倍大军的围困,力屈而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的理由是,其一,李陵有功,杀了那么多匈奴人,功足以抵过。其二,李陵如果找到机会,一定会重归汉朝,继续报国。应当说,司马迁的见解是超前的。现代的欧美国家,就允许失去抵抗力的军人投降,以保全生命。以后有机会继续为国家服务。法国的总统密特朗就曾经是二战战俘。二战胜利后,美国像迎接战场上凯旋的将军那样,举行盛大的仪式,迎接被俘的将军。可惜,司马迁的意见被汉武帝否定。汉武帝认为,只要是投降,就是贰师,也就是叛徒。这个观念一直沿续下来,从此,在中国,在战场上,哪怕是失去抵抗力后的军人投降,就会被视为叛徒,软骨头,从此,在社会低人一等。(2)汉武帝给司马迁定了死罪。杀了李陵全家。这就彻底切断了李陵重归汉朝的希望。李陵娶匈奴女人,在匈奴开始新的生活。但李陵从来没有参加过匈奴对汉朝的战争。苏武获得重返汉朝的机会后,曾和李陵见面,要求李陵回汉,被李陵拒绝。原因十分简单,苏武代表不了汉武帝,并没有赦免李陵,回去是送死。李陵的家人都已被杀,回去也没有意义。从整个事件看,李陵是个悲剧人物,十分值得同情。司马迁为李陵只是辩白了李陵力屈而降一事。以后,再未置一词。也无任何必要。
威海链 » 李陵终生不回汉朝,即使汉武帝死后汉使希望他回也没有回来,这就是司马迁崇尚的人品吗?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