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在前、德在后,道重要,还是德重要?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你若无道,何来德,道乃是人生方向标,道是思想理念,行为修行,道行使主观能动性。德是良知体现,作为奉献,慈悲为怀发善心施恩泽。以此类推,道比德重要。且看以下分解。

道不正,行无辙,思想歪不端正,没有正确指导方向,信仰取向倾邪。世界观不正,浑噩惘然,心存侥幸心理,人性邋遢糊涂,本质侵蚀,心术不正,何来德也。道,必须存有为人之道修善,善心良知。必须基于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正确的思想观念潜在,德才能够从行为体现出。

道乃是修行,主导德性为然,人之有道俱先,才能有德,应该是德从道,人生才有施恩好德,慈悲为怀心得,思想正确道有辙,厚道为人才能厚德载物。所以道与德,有道才有德,道比德重要,无道哪来德。这是逻辑规则。

其他网友回答:

道与德是分不开的,融入一体。道乃:天道、人道、地道,道分:天时,人和,地利乃缺一不可。德乃:品德,德操,德行树立人们的行为规范。有道意之人,为德之事。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问道与德之间的关系。依据本人对《道德经》的理解,答案显然是道是最重要的。因为首先是道是万物之本源与归宿。是道生成了宇宙,包括时间与空间以及天下万物,德也是道所生的。

其次是道与德是形与影的关系。没有道就没有德。"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得到了什么?得到道了就是德,得到了其他不叫德。如得到了知识叫学识,得到了薪酬叫收入等。可见无形何来影子。

最后是道决定并主导德的存在与作用的方向。老子讲天地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对万物无亲疏,一视同仁。德也必须朝这个方向走。如我囯不分地域民族人群全民接种疫苗,体现了天下为公之大德,所以得到全民的拥护。

总之就是道是根,德是标。就像树木一样,道是树根,德是枝叶。`

其他网友回答:

道无德有,无有之间证道,知道就过,所以道不知道。关键在经现。
道德,就是因果,没有因哪来的果呢,世人当然重视果,不在乎因,因自然而来,也不重视人造的因。大多人是因盲,只恨果不利己,恨天神明不公,恨制度不公,重果不查己因也。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道德经,道在前、德在后,道重要,还是德重要?

道在前德在后?

如果对《道德经》的来龙去脉有一定了解的话,这个问题就没有了提问基础。

《道德经》只不过是我们习惯性称呼。我们也称呼其为《德道经》,《老子》、《周书》,那么你说“道”和“德”的重要性和“道”在前面,“德”在后面有什么关系没有?

老子五千言,是没有标题的,所以后来者就直接用他的尊称来命名这本书,所谓“《老子》五千言”。到了战国末年的《韩非子》,引用《老子》的内容,称其为《周书》,再到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老子列传,说有“上下篇”,只是说“老子修道德”而已。

《道德经》这个称呼的由来,应该是在很久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成型,为了建立自己的宗教体系,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就将《老子》称为《道德经》,同时将庄子奉为“南华真人”,《庄子》称为《南华经》,完成了自身宗教神仙体系的构建。

这是宗教上的变化,由于道教影响深远,所以后世基本上就称之为《道德经》。

我们今天学习的还是老子哲学思想,虽然书名是《道德经》,但其内容、哲理和道教关系不大,没有道教方面的知识,依然可以读《道德经》。

所以到底是“道”在前,还是“德”在前?我们只能根据发现不同的版本去进行猜测,应该早期是“德”前“道”后,但是并没有定论——除非有更早、更完整的证据发现。

道重要德重要?

这又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大致从对“道”、“德”的偏重态度来判读一个人的思维取向。

看重“道”的,是修行人士,重在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思考,寻求的是精神上的超脱,是真正的道家。

看重“德”的,是认同道家哲学思想,但是以修身为主,力求在身心的修为上靠近“道”,但是更看重行为规范对个人的影响——“道”太玄,而追求“道”的“德”是可以触及,可以做到的,这种现实目标,就是儒家的终极追求。

所以我们说儒家其实是在“道”指导下的修身修心的行为,但是偏重于行为规范、性格打造,让人在社会生活中循规蹈矩——虽然这是追求“道”的一种手段,但是因为“道”的难以理解和不可捉摸,儒家的这种行为模式向左发展为孟子的“性善论”,以德导之,向右发展为荀子的“性恶论”,以法规之。

最终落实到现实社会中,儒家冠冕堂皇,法家严苛残酷——实际上都已经迷失了追求“道”的“德”这个初心。

假设我们现在是一张白纸,既不受法家思想限制,也不受儒家思想欺骗。那么,“道”和“德”到底谁重要?

《老子》中探讨“道”和“德”的含义,以及“道”和“德”的关系的学说,其本质涉及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起始、衍变及衍变的规律,并据此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相处的“至善”原则。

“道”这个字被老子哲学化为一种万物之原始、本始,从而开创了以“道”为核心的一门哲学。老子的“道”,由于是本始的状态,故而无法准确而完备地描述。只要你描述,就必然使用离开“道”而到“德”状态的语言和事物,显然只能“举例”、片面地来阐释,而绝非“道”之本身,故曰“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德”,其实是“得”,是离开本始状态之后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新形式具有“道”的共性,同时更具有自身的特点。而这些自身的特点,又往往是对“道”的偏离,或者是道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老子的意思,最佳状态是“道”而不是“德”,所以,所有“德”都应该遵循“道”甚至回归于“道”。

“道”才是宇宙万物运行的终极密码,而“德”只是追求“道”、力图解锁“道”的行为。

随着儒家在南北宋进入大发展,成为“理学”,中国人就从“讲道德”进入了“讲道理”,而这个“理”其实还是在“德”上面的深入开发,我们现在流行讲“道理”,但是不论“道德”还是“道理”,“道”这个前置的基础总是不变的,发展变化的是“德”、“理”。

这种口头禅的变化,其实无意中就说明谁更重要,毕竟“德”能被“理”、“法”作为部分取代,可是“道”却总是在前面作为定义存在着。

孰轻孰重,你心里有了答案没有?

其他网友回答:

可以说是一样重要。也可以说是一种东西,不分彼此,一体两面。

道是能量体,无形无相。德是道的显化,是世间万物的具体形态。无道形不成万物,无德显不出道的存在。

就如我们人一样,道就是我们的精神,灵魂。德就是我们的肉体。没有灵魂的肉体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很快就会腐烂。而没有肉体,灵魂何处安放?所以说两者相辅相成,都很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道为本体德为性。

道必德,德从道。

透德悟道,知道能德。

无德必无道,无道不能德。

不道莫谈德,缺德不认道。

道德不可分,不能做比较。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本来是一体,不分先后,道,即是德,德也是道。老子只所以写道经和德经,是想让人们知道各自的重要性,道和德的分划,也是法在人间的一种展现形势,也称作世间法,而高出世间的法,是不准常人知道地,只有修炼到一定层次的人才能明白。世人可以知道的最高法,就是轮回,也叫道法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化学术的论证,也就成了人类的政权地象征,故,老子为了能維系人类的发展,也就只能把道和德分开来写了,草草留下两个字便西出化胡啦!道德!

其他网友回答:

道是眼睛,德是心灵(道德一体),萬物自然一体,一分为二。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的道是宇宙的组成,是万物之母,是万物的本源,是宇宙的规律。老子的德就是道,是人之道,是人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人属于万物的范畴。老子的德和孔子的德是有区别的,孔子有道德这个词,但是老子道德经中跟本就没有道德这个词。

标签: 道德经 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