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就问错了,子路讽刺孔子迂腐的时候,孔子是以“仲由,真粗野啊”反唇相讥,而非“你害人不浅”。
而大V“读史汇”还号称“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连这都不知道,就在那吹“孔子是万世师表,是至圣先师。”
不是孔丘多伟大,是你等无知之辈跪习惯了。
当然,儒学本就自相矛盾、漏洞百出,子路是孔门少有的正直人,入选十哲也算儒家还有一丝良知。
孔子骂子路误人的典故出自这里:
【文】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意思是: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理屈词穷,只好)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孔子辩论不过子路,就空口无凭乱扣帽子,这种教学方式极不道德,枉为人师。国外学生问倒老师,得到的是鼓励和夸赞!国内学生问倒老师,得到的是咒骂和罚站!
很多知识并非课堂、书本所能获得的,孔子尽管说“学而实习之”,这件事暴露了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学!
后来子羔做官非常成功,是孔门弟子中从政当官最多次、最长久、最公正廉明、最得民心的地方官。用实力把孔丘的脸打成了猪头肉!
其他网友回答:子路三次顶嘴孔子,回答了世人三个问题,成为儒家三段佳话!
孔子是万世师表,是至圣先师,倍受后人敬仰,包括追随孔子做学问的“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也都享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孔子的众多门徒大多是老实听话的乖学生,唯有季路(也称子路)鲁莽冲动。经常和师兄弟争执得脸红脖子粗,而且从来不把顶撞孔子当回事儿。
孔子偏爱颜回,所以颜回在论语中占有的篇幅也多。季路的名气没有颜回那么大,论语对他的描述也相对较少,但在为数不多的言语中,一个质疑老师、勇敢务实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季路跟孔子顶嘴是家常便饭,他曾有过三次著名的顶嘴,被选入儒家经典。
什么是勇气季路是个充满勇气的人,甚至有点鲁莽。他跟孔子是截然不同的性格,孔子骨子里偏向于文弱,遇事犹豫不决。不然,那么多君主请他入仕辅佐,他总是站在“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立场,拒绝给位君主的美意。
季路觉得孔子行事过于谨慎,便跑去质疑孔子。论语·阳货里记载说: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季路问孔子说,君子是不是应该比常人勇敢一些。他觉得自己可以说服孔子,或是得到孔子的认可。孔子回答说,君子的基本素养是具备仁义,君子做事只考虑勇气而忽视仁义,这是一种鲁莽的表现;小人只有勇气而放弃仁义,那就是欺世盗名。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好心办坏事”,它与孔子的观点一样。君子与勇敢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君子的标准是有一颗仁义的心,若是勇敢也是一种美德的话,那么君子的格局实在太小气了。稍有不顺心,就要把自己的勇气表现出来,人际关系岂不是乱成一锅粥。
所以,儒家用“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评价君子,把勇气放在末位。有勇气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勇气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用。
什么是迂腐卫出公跟子路交情很好,观念也非常相似。他很欣赏子路,多次邀请子路来卫国做官,子路欣然同意。时间不久,子路向卫出公推荐孔子,说老师的才能比自己更大。卫出公便想召见孔子,让师徒一起辅佐自己。
子路兴高采烈地跑去找老师,众多师兄弟中,只有自己为老师找到一条出路,老师肯定会表扬自己。没想到,师徒见面后,引出儒家历史上一次著名的顶嘴。论语·子路是这样记载: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先问孔子说,假如卫出公邀请你来辅佐他,老师会如何治理卫国。孔子想了想说,若是非要我去的话,那就从纠正名分开始吧。子路听后,双目瞪着孔子说,先生居然如此迂腐。
这段对话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子路认为孔子是个迂腐的人,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愚忠。卫灵公驾崩后,按照继承的流程,应该由蒯聩继承卫国君主的位置。由于蒯聩被流放,孙辈卫出公成为卫国君主。孔子却主张卫出公应该把王位让给父亲蒯聩。
孔子的回答实在令子路难以接受,到底是天下事重要,还是王位的继承更重要。很显然,子路的观点是国事更重要,所谓的名分只是虚名。子路一气之下把老师奚落一顿,说他是井底之蛙没有远见。最后把孔子气得说“你小子害人不浅”。
什么人可以共事子路年纪不小,他只比孔子小九岁,无论学问还是魄力都远在其他师兄弟之上,孔子对他更是疼爱有加。虽然师徒二人经常顶嘴,但他们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
子路属于江湖侠客一类的人物。由于孔子的仇家很多,在周游各国时,必须有子路陪伴左右保驾护航。孔子也十分感激子路对自己的恩情,所以才有论语中那句: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出门的时候,经常遇上仇家半道打劫,只能乘船外出,跟随孔子的人必须是子路。子路勇敢过人,在勇气这方面,孔子对他实在无可挑剔。但是孔子对子路也表达出敬而远之的态度,他说: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认为,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也不知道想办法绕道过河,这种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我是坚决不会和他一起谋划大事。果然,卫出公与父亲蒯聩发生矛盾,子路替卫出公去见蒯聩,最终死在蒯聩的刀下。
子路之所以能位列孔门十哲,他的故事成为儒家经典,一方面是他敢说敢做,另一方面也有孔子的感情因素。毕竟,子路的人际关系非常广,孔子云游四方,需要子路和江湖朋友打招呼。他有恩于孔子,有功于儒家!
其他网友回答:不再不要再学孔子了,你看看山东下跪明明错了,还一天到晚狡辩。就想回到封建的宗族家长制。这样下去1840年的鸦片战争会重演。
其他网友回答:子路心直口快,说话不知拐弯抹角,也许让人面子上挂不住也觉察不到,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贤德与才艺。《论语》中记载他曾三次顶撞孔子,每次都遭到孔子的批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而已,子路也并不因此而减少对孔子的敬重,孔子也并不因此而减少对子路的喜爱。何况在七十二贤当中,受孔子批评最多的是冉求,同样,在众弟子当中,冉求也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孔子七十二大弟子当中,子路和曾参,分别还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子路在孔子众多的子弟当中,凭着出色的贤德和才艺,被评为孔庙十哲,没什么不恰当的。
其他网友回答:《论语》是了解孔子最可信的资料。《论语》的言论人们多受朱熹的影响,把朱熹的理解当初孔子本意。这是对孔子解读的最大误区,对孔子的批判以朱熹的解释作为依据,也就未必公平。所谓孔圣人,孔门十哲,在《论语》形成时,是不存在的。只是孔门弟子回忆先生言行的真实记录,并没有道德批判的选择。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较粗野的一位。子路初见孔子就桀骜不驯,对孔子并不太尊敬。然而面见孔子之后,而终生师从。可见孔子人格魅力。
子路对孔子是十分尊敬的,孔子对子路也十分欣赏,有时鼓励表扬子路,当子路自以为得意时又敲打子路。
子路勇猛过于孔子,而有时死心眼。不能理解孔子本意。
子路为卫出公说孔子,孔子说先要“正名”,子路说孔子“迂腐”,孔子说子路“害人不浅”。就《春秋》记载,孔子是对的。卫君父子争位,子路帮助儿子,后来父亲得位,儿子出逃,子路死于君难。其实对子路而言,完全不必要死,父子之争本就不义(并非儿子非要让给父亲,因为南子的原因,儿子已经为君,但是必须让国人知道君的合法性,糊里糊涂,用军队组织父亲回国,就会生乱。)。本来可以避免祸患,子路不明,自取其祸。
这件事,孔子也没有要求子路一定听自己的,孔子委婉提醒,子路不悟。
还有一次孔子表扬子路清心寡欲,子路自此常吟诵《诗经》句子以名清高,孔子挖苦说,那样就足够好吗?
子路弹琴,孔子说,这哪像孔门的学生。师兄弟们就小看子路,孔子说,你们哪里可以小看子路,子路已升堂而未入室罢了,很不错呀!要知孔子精通音乐,是以他自己的标准而言。
有一次孔子自言,我想乘小木舟漂浮过海,大概只有子路可以跟我吧。子路马上说,愿意。孔子反过来说,可是到那里去找做木舟的材料呢?
子路也有一次把老师逼得说不出话来。孔子见卫君夫人南子(放荡的女人),子路质问孔子,“为什么一定要见她呢?”。孔子只好指天发誓,“如果我做了不合礼仪的事,老天会抛弃我,天打雷劈。”
《论语》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比用朱熹的观点来看,更自然,更朴实,更合理。
孔子本就是武士,大高个(长人),开得弓,驾得车,五六十岁奔走列国,被困陈蔡,被围于匡,而能全身而退。这和朱熹留给我们的孔子,本就不是一人。孔子无愚忠无愚民,为人豪爽豁达,不强求,子路经常拌嘴,宰我不忘挖坑。然而都糊弄不了夫子。孔子心地坦荡,不避闲话,非后世小儒可比。
孔子豁达睿智,如高山敬仰,无众弟子之贤,或不为后世所知。《论语》不必造圣,而圣人自出。孔子可以称为和佛陀、默罕默德、苏格拉底一般人物,又有哪点过分呢?
孔子的确很有趣。
威海链 » 子路骂孔子迂腐,孔子回击“你害人不浅”,为何他能入选孔门十哲?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