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句话怎么理解?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是我们国人著名的俗语,生动展示了不同家庭对待子女的不同态度。

皇帝爱长子,确切的说应该是嫡长子,有必然的原因,中国古代讲究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长,嫡长子长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被看做了皇位的第一合法继承人,比如说汉惠帝刘盈就是高祖刘邦次子,长子是刘肥,但刘肥是私生子,继承权就的排在刘盈以后。

这样做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使人心稳定,政权稳固。是符合封建社会实际的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时代,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欧洲封建社会的长子继承制,包括了长子继承财产,封建贵族的爵位和土地传给长子,其余的儿子因缺乏财产为谋生而沦为骑士。

作为血脉的延续,国祚的继承人,皇长子身上承担的责任远远大于普通百姓人家的长子,所以皇帝自然要多加培养,期望他能有所作为,一来光大门楣,二来帝业千秋万世,上不愧天地,下不愧祖宗。以朱元璋为例,十分疼爱长子朱标,朱标早死,朱元璋伤心之余,竟然把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对长子继承的重视程度近乎痴迷。

百姓爱幺儿,这个无分南北,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家里兄弟姊妹多的网友应该深有体会,父母会不自觉的偏心小儿子,对于大多数家庭,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刚刚做父母还是懵懵懂懂,乱七八糟的就把孩子带大了,等到小儿子出生的时候已经有了育儿经验,对孩子的许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自然感情深厚,再加上小儿子在家里是弱势群体,会得到更多的照顾,无形中加重了这种感觉,即父母更疼小儿子。

我国北方的一些民族曾推行幺儿继承制,与长子继承制恰恰相反,大儿子的出去自谋生路,这算是爱幺儿一种极端的体现了。

但是这两种方式也不绝对,任何一种方式过于固化极端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说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嫡长子是个傻瓜怎么办?如果皇帝偏爱其他的儿子怎么办?历史上著名的傻瓜晋惠帝,就是嫡长子: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再比如李渊喜欢长子李建成,但次子李世民劳苦功高,结果兄弟阋墙,骨肉相残。清朝由于是满人起家,干脆取消了这一制度,有能者居之,反倒出现了不少明君,昏君几乎没有。

百姓爱幺儿,皇家也爱幼儿,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讲的就是赵太后爱幺儿的故事,为了儿子差点国家都不要了,爱子之情可见一斑。

其实长子也罢,幺儿也罢,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我自己做了父亲以后深有此感,区别在于对不同子女期望不同罢了,进入现代社会,许多家庭是独生子女,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这一问题逐渐消失,纵然是放开二胎,两个孩子依旧是宠爱有加,无分彼此,以往那种偏心偏向的情况渐渐一去不复返!

我是日慕乡关,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也祝大家新年快乐!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你问的皇帝爱长子,其实这个也不是一定,咱们国家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除了极个别真真假假的禅让制,大多数都是世袭制,而世袭制中又有嫡长子继位的规定。所以在这个大的环境影响下,皇帝可能是有点长子,也注重于优先培养长子。但由于个人素质的参差不齐,有些人出生下来,可能胎里就带着各种短板,皇帝也是普通人,也会跟着自己的情感变化,去喜爱其他的某个皇子,所以你问的这个问题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

再说说百姓爱幺儿,在中国很长时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下,尤其是前面生过女孩还没男孩时, 大多会有偏爱于男孩的思想,而不是按出生次序,当然咱们现在已经基本摒弃了这种思想。如果同是男孩倒是老大比较受宠爱,第一个出生的男孩比第二个男孩让人在心理上会有更多的获得感,第二个孩子的感觉在心理上可能不会比第一个更激动。民间还多有幺儿心眼多,比前面生的孩子聪明伶俐的说法,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综上所述,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对于根据出生次序分偏爱程度是不成立的。因为这里面的各种相关因素太多了,我想只要不是出生在帝王家,咱们普通老百姓父母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都是一样的。

希望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喜欢的话给个关注吧!

其他网友回答:

<2>1、养老的现实问题

老百姓和皇帝最大的区别是皇帝不需要担心养老问题但老百姓需要。古代老百姓养儿防老是唯一选择。老大往往在自己年老时早就娶妻生子,开枝散叶,长寿的已经升级为爷爷辈了。

七十古来稀,父母和子女的年龄相差并不像现在这么大,往往只相差十四五岁。当父亲70岁,儿子已经五十多岁了,也已经是老人了。(当然现代并不是,古代50多就是老人,这个你可以去农村转转)如果父亲活得更久到80岁,最大的儿子可能也需要人照顾了。一个老人照顾另一个老人,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变数。老舍先生所写的《四世同堂》很能说明问题。

相反老小和父亲年龄可能相差近三四十岁,差得最多的可能到五十岁或更多。当父亲老时,老小还是壮年或青年,所以抚养照顾不存在任何问题。

从养儿防老的角度来说老幺比老大更合适。例如蒙古族有“幼子守灶”习俗。

皇帝是不需要担心养老问题,只要这个王朝存在,他的生存是不存在任何问题,除非是发生混乱,比如梁武帝、齐桓公等人的确晚年凄惨,饿死。不过这些都是小概率的事情。

2、财产和权力交替问题

老百姓家中的老大是未来的家主,他会握有家族的权力,俗话说长兄为父,所以长兄是父亲角色的替补队员。一般家族会议时,老大就会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老大娶妻生子之后,单干就成了很普遍的事情,他家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团体,老小可能结婚比较晚,相对来说在父亲和老大的压力下,他选择依附父亲的概率是最大的,老小从二代权力竞争的角度来说,他也是老大的潜在竞争者。

这种权力结构,老小依附父亲远比依附老大有利得多。虽然古代讲究悌,但现实情况和理想有差异。老大在父亲去世后,欺负老小的事情还是屡有发生。老小的家庭结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这样对父亲的孝心受到干扰的因素就会少得多。要知道古代百姓大多不是富裕家庭,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是对人心的考验。人心受到的考验就越少,恶发生的可能性越少。

皇帝考虑的不是自己晚年怎么生活的问题,而是将整个天下怎么平稳地传递下来。

皇帝希望天下人服自己,同时也希望天下人服自己的接班人。让天下人服需要时间,让天下人服接班人自然也需要时间。

老小出生最晚,他和皇帝年龄差距特别大。古代如果是幼主继位,天下往往会出现动荡,比如太后干政,如宣统与隆裕太后,再比如权臣干政如西汉的霍光和刘弗陵,秦始皇和吕不韦。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会造成权力旁落的现象,这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一般皇帝确立太子之后,就会全力培养太子,让他监国,培养太子府的属官,这帮人就是太子继位之后的重臣。这些都需要时间,这个时间长子有,幼子却没有。

有时皇帝还会主动帮助太子清除一些权力太大的官员,比如朱元璋为他的孙子继位杀了很多跟着他打天下的重臣,就是怕朱允玟节制不了他们。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个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很残酷的斗争。

太子只有一个,如果弄好几个太子,那大臣就会出现不同的选择,就会发生内讧,天下危也,所以立嫡立长这种习俗对王朝稳定是很有好处的。并非皇帝喜欢长子,而是正常情况下长子继位,服的人最多,因为这个符合当时百官的认知,这对权力稳定交接是很有好处的。

结语:

老百姓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皇帝最关心的是权力怎么平衡过度的问题。

正因为两个关注的核心不同,使得他们对待后代的态度差异也很大。当然皇帝喜欢小儿子在历史上也经常发生,老百姓喜欢长子也是经常发生。这些都不能一概而论。

知常容是从纯利益的角度去分析这种客观现象,如实陈述,将所有包在外头的人情味全抛开了,撕开这一层或许会引发一些朋友的不快,这里表现歉意。

其他网友回答:

谢叶大分享。

我是王事情。从小就听父母吵架,总会从我妈嘴里蹦出这句话,听得耳朵生茧的我有必要答一下。

“幸福的家庭有着同样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两句话有相同之处。

第一句话是列夫·托尔斯泰写在《安娜·卡列琳娜》篇首之言。

第二句话,如前所说,是我母亲批评父亲的口头禅,我没读过俄国大文豪那本世界名著,但在《读者》里每篇文章中看过,印象深刻之极,从此每当听到母亲脱口而出这句话,我便也会条件反射的想到“幸福的家庭”这句话。

正如“日慕乡关”兄所言,这句俗语生动显示了“不同家庭对待子女的不同态度”,但还不够全面,应该说,通过这个态度,我们能一窥不同阶级的特性。

皇帝爱长子

众所周知,古代皇帝亲王的嫡长子才是真正的投胎小能手,所谓天之骄子,指的正是他们。立长不立幼,传嫡不传庶,皇帝的嫡长子会被立为太子,他们代表的是帝国未来,可以称为一国之尊;王爷的嫡长子会被立为世子,他们代表的是家族未来,可以称为一家之主。

《白虎通·爵》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侯王之嫡称代子,后代咸因之。

所以名之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绝也。

历代以来,这个规定无不作为一个铁律执行,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内耗。

永乐帝朱棣靖难后并不喜欢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身形痴肥无比,而其弟“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宠于成祖”。靖难未成,朱棣已几乎因中离间计而杀之。为皇太子时成祖北征还,“以太子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又被敲打了一番。“侍郎胡(氵荧)奉命察之,密疏太子诚敬孝谨七事以闻,成祖意乃释”。

朱棣在私人感情上并不喜爱嫡长子朱高炽,但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王朝的延续以及深受“诚敬孝谨七事”所感动,在大局之前仍旧选择了喜爱。

百姓爱幺儿

我自小皮肤黝黑面相不佳,前两个月因家父仙逝回村安葬盘桓,媳妇去村里的诊所给孩子看病时,还听医生说我小时候,“长得丑极了,哪有他大哥好看,没想到这样一个丑孩子也讨着了媳妇,并且孩子都五六岁了!”

也许是丑人多作怪,我的性格还冲动恶劣,一直和家父不算合得来,自我知事起,爱看课外书从而学得伶牙俐齿,与父亲争执时,常常让他气到语塞。

想来父亲因为这些事对我颇有微词,在母亲面前偶尔提起,于是总有争执,泰半倒是因为我。

我记得母亲常常气势澎湃的斥道:“人家都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子,你倒好,对你幺儿子说这说那,对大儿子就有说有笑,你原来不是百姓,是皇帝啊!”

其实在父母的心里,谁都是掌上明珠,手心手背都是肉,又如何能说喜欢谁讨厌谁的话。小儿子不听话,下来两口子说两句引发拌嘴也是正常。

但无意中让我听到了几回,便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总有个声音在耳边告诉自己,爸爸不喜欢我,不喜欢我!

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他越是不喜欢我,我越是跟他争执得多,父亲便越是对我无奈。

直到我不再上学,到外面打工,每年都是两手空空的出门两手空空的回家,父亲总是无奈的看着我,只告诉我不要学坏,不要行错踏差,等到出门那天,又会给我拿500-1000的路费。

带着媳妇回家,那一年又没怎么挣钱,刚进屋爸爸便给了我一万叫我零花。结婚那天,一力操办也没用我管一文钱。市里买房,父亲又给了接近二分之一首付,装修房子,又给了我两万。

这些年我慢慢定下心来上班挣钱,愿意、也有能力奉养二老天年,把他们接过来在市里呆着享福,可是两位老人又闲不住,都去找了份扫地的工作,叫他们别上班了,总说挣点算点,帮我和大哥补贴家用,减轻我们两兄弟的负担。

忽然在2017年的10月13日,一场车祸夺走了老爷子的生命。

……

到今日,已经82天过去,我仍旧没有上班、不再锻炼,看到花白头发的老人恍惚中总会认为那是父亲,每晚12点左右躺下,到凌晨三四点才能艰难睡着,在此之前,每当尝试合眼都会想到那些血淋淋的画面,直到化为骨灰才戛然而止。

父亲的躯体已经化为灰烬,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情仇都已随风远去,惟留下他的灵魂,偶尔会托梦给我,在梦里他浑身完好、言笑晏晏,可我即使在梦里也知道那只是安慰的幻象,蓦然便会惊醒,泪已湿了双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啊?

我知道他早晚会走向他的人生终点,但永远也接受不了以如此惨烈的方式离开、以如此决绝的姿态闭眼!

我们没说上最后一句话,帮他穿登仙衣时替他合上眼又复睁开。

我想念我的父亲。

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实也就是分穷养富养罢了。

穷养儿,富养女并不是绝对不变。

也可以富养儿,穷养女。

关键看你认为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自己及自己的孩子。

还是那句话,手心手背都是肉。

其他网友回答: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句俗语具体从何时开始流传已不可考。不过,其流传地似乎与四川地方有关,四川方言中有“幺儿满崽”之语。且“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还有另一句类似的话,“爷娘疼满崽,公公奶奶疼头孙”。

所谓“皇帝爱长子”,很多答主均言是及嫡长子继承制。确实,在传统社会,一般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皇位尽可能传给嫡长子。但与其说皇帝爱嫡长子,倒不如说皇帝囿于制度原因,为了确保皇位的稳固,而不得不以嫡长子或长子继承皇位,已经有很多答主提及,就不多述及。事实上,皇帝也有自己的喜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对嫡长子似乎就不太喜欢,所以迟迟未立其为太子。

在明代,亦有两位皇帝因为不喜欢嫡长子(长子)而引发的斗争。

明成祖朱棣,对其嫡长子朱高炽也不太喜欢,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挟之行,恒失足”,也即朱高炽是一个大胖子,而且有足疾,走路也需要人扶着,而其弟弟嫡次子朱高煦倒是战功赫赫,且有武勋集团支持,所以在成祖之初,一度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幸赖朱高炽有仁孝之心,得到一大帮文臣支持,又有“立嫡以长”的祖训,再加上有个“好圣孙”朱瞻基,才最终保住太子之位并最终继承皇位。

明成祖朱棣

明万历皇帝不喜欢长子朱常洛,一度想立自己喜欢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遂引发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这也对万历皇帝产生重大影响。朱常洛之母王氏,本为慈圣皇太后身边的宫女,万历在一次去请安的时候临幸她,并且不久即诞生皇长子朱常洛;而郑贵妃深的万历宠爱,在其生下皇子朱常洵之后,一度想立其为皇贵妃,希望能最终进其为皇后,然后朱常洵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继承皇位。这就引起大臣们的担忧,担心破坏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制,所以在郑贵妃册封当天,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直到万历二十九年,才最终立年已二十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以朱常洵为福王,其直到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才最终离开京城去往封地。

神宗万历皇帝

至于“百姓爱幺儿”,大多是因为诸子析产,年长的儿子在成年之后均分得家产,然后各立门户,只有小儿子留在父母身边,小儿子在四川方言中也称“幺儿”,所以就有“百姓爱幺儿”之说。

上述这些说法,大多是在传统社会,一方面有妻妾之分、嫡庶之别,对妻生子的喜欢程度远高于妾生子,另一方面,对百姓来说,苛政猛于虎,所以不得不早早的让年长的儿子成家独立出去,这样避乱过多的杂税,所以只留小儿子在身边照顾。当然,在现代社会,“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均等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简单说,皇帝爱长子,是处于统治江山,需要有一个既有才能,又具备可信度的人来作为助手。长子一般年龄较大,阅历较多,比小兄弟们更能给老爹打下手,而且往往是未来当皇帝的继承人,也是重点栽培对象。所以,皇帝对长子倾注了更多的心血,投入更多的资源。

而百姓一般来说,生下长子就是一起劳碌的命,相反到上了年纪,可能因为较大儿子们一起挣下来的家业,从而在经济上稍微宽裕点,以及因为年迈而不再劳碌如故,这时候,幼小的幺儿往往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其他网友回答:

照理说,皇帝是人,百姓也是人。皇帝对待儿女的情感,与百姓是一样的。皇帝有财产,百姓也有财产。虽然财产多少不一样,但在处理财产问题及方式上,应该也是相同的。

(古代皇帝)

可为什么,皇帝偏偏爱长子,百姓偏偏爱幺儿呢?

我觉得,恰恰是在财产继承和情感方式上,皇帝和老百姓不一样。

先说财产继承问题。

皇帝的财产多吗?不用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财产多得我们都不敢想象。

照理说,财产这么多,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恰恰相反,在皇帝那里,是一件烦恼的事情。

我们听说过一句话:“手心手背都是肉。”意思是对子女要讲公平公正。但是,在皇帝那里,对子女绝对不能讲公平公正。如果讲公平公正,把财产平分,那就意味着国家分裂,战乱四起。因此,财产只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就是皇位继承人,就是太子。

那么,皇帝该选哪个来当皇位继承人呢?照一般的理解,应该是最贤能的人。但是,这个问题会很麻烦。因为谁最贤能?标准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还有,一些皇子又会伪装,更难分辨。若是让他们轮流实习一下吧,也不敢。万一让皇子一实习,这个皇子想提前当皇帝,可能就失控了。

(古代太子)

因此就需要定一个规矩。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规矩。

为什么要选择嫡长子继承制呢?一是有个先后顺序,先娶的妻子叫正妻,先生的儿子叫长子。排排坐吃果果,先到为君后到为寇,这是从古至今,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二是长子,或者说嫡长子因为生得早可以着力培养。太子是皇权国家的根本,只有尽早立太子,皇权国家才能稳固下来。因而,出生得早的,培养的时间就多。

百姓的财产则少多了,甚至很可能没有财产。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自然要追求公平。本来财产就少,还不公平,那不是找事么?再说了,百姓的儿子们,不可能像皇帝的太子那样,身后有军队背景的,其他皇子也不敢反抗。老百姓要不公平,他儿子们能不反抗么?

如果老百姓本身就没有财产,那样的话,他还得考虑将来养老的问题。他要是不公平,将来哪个儿子会养他呢?同时,在中国的传统中,长子很早出去另立门户了,养老的任务,主要由最后的幺儿来完成。所以百姓爱幺儿。

(玄武门之变)

再说说情感方式。

皇帝和他的儿子们,其实是很少有父子情感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皇帝的儿女们多,他和他们接触又少,所以很难建立起情感。二是皇帝和他的儿子们有政治矛盾,他们互相猜忌,谁也不相信谁。历史上皇帝和儿子们互相杀伐火并的情况太多了,根本原因还就在于他们之间没有正常的情感和信任。

皇帝既然和他的儿子们少有情感,因此在继位问题上,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考量,很少有自己的喜好。

百姓则不一样。百姓和他们的儿女之间的情感,才是正常人的情感。在长子和幺儿之间。长子一般生活在百姓创业期,因为物质条件各方面都不够丰富,双方产生的矛盾也大。而幺儿一般出现在百姓的辉煌期,物质条件比较得多,相互的矛盾也都少得多。另外,前面我们也说了,因为幺儿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最久,而百姓最终还需要幺儿来抚养。因此百姓对幺儿的感情,比对长子的感情要深厚许多。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帝王研究》)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民间是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说法,原因与依据就是正统与人性的习惯做法。

一,帝王家皇长子的嫡出与庶出的正统性有严格要求和区别。一般来说,皇帝与正宫娘娘(原配)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皇长子,他也是帝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而皇帝与其它妃子生的皇子一般叫庶出,其地位略低于皇长子。这就是所谓更爱的由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预防其它皇子争夺将来的法统皇位。皇子人数众多,相互攀比就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皇长子只有一个,谁也没有理由与他去争。

二,民间百姓的更爱(偏爱)小儿(幺儿)的习惯性做法非常人性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计划生育以前,一般的人家孩子一大群,长子与幺儿之间相差十几乃至二十几岁,大户人家可能相差四五十岁之多。

这里的问题在于,随着长子逐渐长大成人,父母也更加成熟,也更加知道疼爱孩子了。大一些的孩子不用额外照顾,他们还要帮着父母照顾更小一些的儿子,处处让着小幺哥。久而久之,这个小幺儿就变成了这个家庭最受崇爱的孩子。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在一夫多妻的时代,大户人家三妻四妾很正常。往往妾色好又年轻,多半会得到老爷更多的照顾和偏爱。她生的儿子又小,当然也就母以子贵。对外呢,又子以父贵。这三贵两贵的,自然形成了幺儿最受崇爱的事实了。

其他网友回答:

说实话,皇帝未必爱长子,百姓也不一定都喜欢老儿子,这个其实都是看个人的

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基本上都是从家产分割的角度来看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皇帝确实更加偏重于长子,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是由几千年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决定的。

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由大老婆所生的大儿子来继承爵位甚至是皇位,这个是从周朝就一直传承下来的。而根据“国赖长君”的治理原则,大臣们也更愿意年长的皇帝在位。

但是,这些都只是“一般情况”,甚至说是有些违背人正常本能的。毕竟制度这个东西,一向都是要和本能作斗争的。

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好,但是它并不一定符合实际。大多数皇帝都不一定喜欢自己的嫡长子甚至是长子,而有些嫡长子也根本没能力继承帝位。比如说晋惠帝司马衷,他是司马炎的嫡长子,可他还是个弱智,就这样的人,也被扶上了帝位,你觉得老皇帝心里能没想法吗?

又比如大名鼎鼎的晚明“争国本”事件,就是群臣为了朱常洛和朱常洵兄弟之间的太子之位跟皇帝死磕的故事。尽管身为长子,但是朱常洛不讨他爹的喜;反倒是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受万历喜爱,但是大臣不同意,所以两边就掐架了几十年。至于什么“巫蛊之乱”、“南鲁党争”,更是皇帝对长子失去兴趣的体现。

刚说了“皇帝不一定喜欢”,再说大臣愿不愿意的事儿。如果说忠心耿耿的大臣,那确实是希望年纪大一点的皇帝在位,这样的话好办事。可要是那些自己还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呢?

所以我们看到,从王莽、董卓到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权臣,无不喜欢找一个小皇帝来当傀儡,最后自己再取而代之。

因此,什么“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都是一般情况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要注意,“皇帝爱长子”,这个“长子”,指的是嫡长子,也就是正宫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如果母亲的地位低,不是皇后,她的儿子就不是嫡长子,哪怕儿子的年龄还要大一些。皇帝重视的就是这个嫡长子,就是正宫娘娘生的大儿子。嫡长子的地位很高,按照封建社会的继位规则,嫡长子就是储君的第一候选人。哪怕他是一个白痴,一般情况下也不能推翻这种规定。封建社会特别讲究秩序,君臣有纲,上下有序,嫡长子继位制度就是江山社稷稳固的保障。康熙皇帝就很重视这个传位制度,他后来传位给雍正,是迫不得已,因为太子太不成器了。康熙是伤透了心,二次废除太子之位让他大受打击,以至于一病不起,最后撒手人寰。太子就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即二阿哥。在太子之前,还有一个大阿哥,虽然出生更早,年龄还要大一点,但是他的母亲不是正宫皇后,只是一个普通的下等妃嫔,所以,大阿哥根本没有被康熙考虑继位。康熙特别疼爱这个嫡长子,一心想传位给他,要不是太子太扶不起,也轮不到雍正继位。可以说,雍正继位,是一个特殊的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之中并不常见,属于特例。

而百姓喜欢幺儿,是因为父母觉得小儿子更可爱一点。为什么这样呢?这是有生物演化学原理的。父母已经有了大儿子,大儿子就占用了养育的资源。如果再增添小儿子,有限的资源就要被小儿子划走一部分,如果小儿子不能让父母觉得值得,父母就可能停止向小儿子提供更多的资源,这样,小儿子的生存概率就要低一点。所以,人类就进化的让小儿子出生后更可爱,更健康,让父母看了,心生爱护呵护之情。小儿子有次提高了生存几率。

标签: 爱幺儿 长子 皇帝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