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临终为什么立了一块无字碑?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乾陵前东西相对的一是七截碑。是为唐高宗立的,碑文武则天亲自撰写后由唐中宗书写的。二就是无字碑,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武则天立无字碑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武则天一生功高德广,是不能用文字就能说清的。用地道陕西话说就是"好的沒法说了″。二层意思是到底好不好,不能自己说,果不然,自宋以后,有好多名人官吏在无字碑上题字,对武则天评价。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还原一个历史事实:无字碑不是武则天临终才树立,而是武则天生前就已存在的。对于西安乾陵的无字碑,由于武则天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身份,引起历代朝野的很多猜测,历史上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我个人的看法是:

一是武则天是一位难得的女性政治人物,她的能力应该得到肯定。历史上能够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女性很多,但由于历史传统、时代氛围和历史条件所限,女性真正站出来走到政治前台,成为帝王的,唯则天大帝一人。这就造就了一个时代传奇,一位女性人物传奇,一段中国历史进程上的传奇。作为大家公认的传奇人物,她的历史定位,自己众说纷纭,难成定论。不过,承认武则天是一位能力出众、延续当时的社会发展稳定并取得一定成就,且是一位具有帝王谋略的政治人物,这一定应该是可以得到历史公认的。

二是武则天能够站在权利的巅峰,也是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成就了她。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时事件的偶然性,却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性。武则天政治地位上的成功转正,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唐朝对于女性相对开放,女性从学、从政只能能力强,相对来说容易被社会所承认,女性的地位相对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时期来说,还是比较宽松自由的。所以武则天的能力、地位被认可,有其一定的社会基础。对于当时的朝政格局,由于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即已协助办理朝政,人们已经习惯了朝政措施出自一位女性之手。此时武则天虽在幕后,却也是从政多年,培养了一定的政治基础。李唐中出类拔萃的人物,由于受到武则开的压制,并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以进一步巩固了武则开的政治地位。政治地位、社会环境、个人能力的综合作用,武则天成为了一代帝王。

三是武则天树立的无字碑,正是自己雄才大略的集中展示。作为一位女性成为权利的中心,走到历史的前台,她自己也深知自己处于历史的漩涡中。这从她临终把朝政还权于自己的儿子唐中宗,就可以看出她的历史无奈和现实需求。即便成为帝王,但女性的身份认同,依然是李唐媳妇的权利象征,而不是自己打破旧格局所开创的一代伟业。这就是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的女性帝王,她对于自己身份认证的无奈。所以为了把自己的历史定位留给后人,立个无字碑,不发一言,正是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中,最正确的选择,也是对自己历史地位、身份认同的最好诠释。这一点,真正体现了武则天的帝王谋略。

时代总在变换,文明总在进步,历史总是留给后人去评说的。武则天的无字碑,正是武则天超越时代,对于自己这一段人生历史的默默诉说。看着乾陵前的无字碑,似乎听到了武则天临终前的那一声长叹:让后人去评说吧!

大家好,我是空山,专注中原地方史志研究三十年,如果对我们个人观点感兴趣,请关注我的@空山俚语吧,让我们共同品味历史,感悟历史吧。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梦话春秋,我来回答。

在陕西的乾陵有一座无字碑屹立千年,无数的游人在此发出感怀。一座石碑,一个女人,一代王朝,世事任人评说,只有石头是沉默的,它聆听着数千年来对人们言辞,有赞美的,有愤慨的,有追忆的,有嘲笑的,有向往的,也咒骂的。他一言不发,一字不回。睡在乾陵里的武则天似乎猜透了人们的心思,听到人们对她的评论,她只“哼”了一声。让一切又恢复到寂静。

无数帝王都希望立碑树传,把自己的一点功劳,放大许多倍,让后人能够记住,让后世祭祀。其实事非功过,怎么能靠一座石碑说清楚呢。自秦汉以来,无论皇帝树起多高的碑,也遮挡不住自己的罪,无论碑文写的多么华丽,也无法掩饰自己的过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的石碑却一字没有留下,为什么呢,是她不想留,还是她不能留。穿越那段历史,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乾陵前的石碑是谁立的呢,

据史书记载,这乾陵的选址、设计以及营建,都是在武则天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作为乾陵地面建筑大型石雕,无字碑也有可能与陵前的另一块石碑述圣碑一起立起来的。那一块石碑在无字碑的对面,是武则天为高宗歌颂功德而立的碑,其中5000余字的碑文,都是由武则天撰写。看样,这块无字碑是为自己立的,是武则天立的。

为何这块石碑一字没有留下。

史书无记载,民间有传闻,而传闻三个意思,来说明碑不留字的原因。

一,武则天用无字碑夸耀自己。表示自己的功德非常大,已经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有功吗,应该是有的,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能过科举制度,使大量寒门人才进入政治舞台。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为后面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她的打击豪门,是因为当时的世族都反对她当皇帝,所以才不得从寒门中选用人才。

二,武则天立无字碑给自己,是因为自己的罪孽重大,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她利用手段窃唐皇位,让天下人所不耻。并任用酷吏,对朝廷群臣进行严苛压榨,使政治不稳定,内乱不断,民不聊生。并且为皇权,对皇族李氏进行杀戮,自己的儿子、长孙都被自己杀死,可以用无情的老太婆来形容。武则天也知道的罪,故在嵩山写下《除罪金简》,1982年,一位河南的老农在嵩山山顶中发现武则天的除罪金简,除罪金简上面刻着10个字:“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以乞求自己内心的平安吧,这样的过怎么能用碑文表颂功德呢。

三,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这是武则天故意立无字碑的原因,她自己认为功过都有,都不好写,索性就不写了,留下一片空白,让后人们去添加,这也是符合女皇的性格,如果一个女人没有大气的一面,怎么能当皇帝呢。

以上三点是民间传说,这传说,正确吗,有道理,只是符合人们心里的猜测,但与历史有差距。个人认为,这无字碑遗留是历史原因,因为碑可以先立,但碑文需要死后再写,从来没有一个人还没有死就把碑文刻好。这碑文谁来写呢,这项工作只能后人去做。谁是她的后人呢,唐中宗李显。

看来这项工作,李显同志没有做呢。

他有三个理由没有去做。
  • 继位的李显对武则天无法称谓,是先帝,还是太后。怎么称谓都对,也都错。这事弄得让人无法下笔。
  • 李显被废立,心中充满了怨恨,在李唐王朝中间插入这么一段“武周”历史,真是奇耻大辱。并且这人还是自己的亲娘老子,让人无语。
  • 既然如此,索性碑立,不写碑文,因为武则天,作为他的儿子真不好评价。那就不评价了,让空着吧,这一空就是千年之上。

陕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时,无意间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从上到下刻满了方格子,经考证,这些并不是后人刻上的,那只一种可能,是当初准备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经准备好的碑文,根据格子算,碑文应该有3000多字,看来武则天已经把碑文准备好,并交给李显,继位者李显把这碑文给毁了,因为他真的不想对母亲说什么。

那么武则天死之前对自己的后事没有什么交待吗,《新唐书》这样记载: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太后有疾,久不平,居迎仙院。宰相张柬之等建策,请中宗以兵入诛易之、昌宗,于是羽林将军李多祚等帅兵自玄武门入,斩二张于院左。太后闻变而起,桓彦范请进传位,太后返卧,不复语。中宗于复即位。……是岁,后崩,年八十一。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太后,去帝号。谥曰则天大圣后,祔乾陵。

这是武则天最后的岁月,从中我们可以判断,她最后兵变而让位的,并不是主动交出权力的。当闻听兵变后,她没有说一句话,是不能说,还是不想说,我们不得而知。死后与唐高宗合葬在一起。从《新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生前对后事没有任何的安排,这都是死后有人而为之。那么,这石碑就这样树立起来了。留下谜团,让后人猜测。

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位子传儿子李显,为什么没有传给别人呢。以至于自己的碑文无人刻。

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於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以上内容是《资治通鉴》记载,狄仁杰劝慰武则天传位给中宗的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忠心耿耿的狄仁杰还是心向李唐的。对于武则天这段“武周”王朝,群臣们也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是李唐的背叛者,也是武周的背叛者。这武周皇帝碑文,怎么写,承认等于所有人都是二臣,不承认那段历史确实存在。从皇帝到群臣大家都难住了,武则天留给他们一很大的难题,他们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怎么办,那就留给后世吧。

从宋金以后还真有游人在上面题字于碑,但大数人没有历史的态度看问题,只顾自己情绪的宣泄,一块无字碑成了乱字碑。历经宋、金、元、明、清各代,镌刻许多文字,而且在书法上有真、草、隶、篆、行等字体,成了研究书法的好地方,这也是当年武则天树碑立传的意外收获。无字碑头镌满字,谁人能识古坤元。这是对无字碑最真实的评价。

参考书目《新唐书》《资治通鉴》

其他网友回答:

武则天一生可谓善恶并行,毁誉参半。

她恐怕对自己也不好评价,故树立一块无字碑,任后人评说吧!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说盖棺定论,只有死后才会通过碑文来叙述其一生,所以无字碑我猜测是武则天死后立的,所以这里面未必有她的个人意志。

作为第一位女皇帝,并且在位多年的女皇帝。即位的皇帝是她的儿子、明面上反对她的臣子在漫长的执政过程中都杀完了,所以给她撰写碑文的是她的儿子、臣子,这些人不能给她一个非常否定的评价、但是给她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也是比较难为这些男人的;是应该将武则天定义为一个终结李家皇朝的皇帝吗,但是最终明面上武则天又还政了(虽然实际上是通过政变);歌颂她的功绩,李家的宗族、忠臣又被杀的差不多了,李家皇朝恢复后自然不甘心。

无字碑应该是对于武则天的一生是在无法定论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有机会站立“无字碑”前,就会感受到它的巍然耸立、气势不凡。这么大的碑想表明什么?一言不发又是什么意思?一个心理极为矛盾的武则天呈现在后人面前。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精明能干又主宰天下很多年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政治智慧、政治能力毋容置疑,其治理下的经济社会也有很大发展和进步。皇帝为自己树碑立传自然而然,然而得与失往往是孪生兄弟,越是精明的人,苦恼越是如影相随。

高大的碑石反映了武则天的非凡气势。而不说话恐怕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千古惆怅了!

一、杀伐过重。封建时代,皇帝一言九鼎,杀伐决断不足为奇。武则天一生共谋杀了九十三个“身边人”,其中她自己的亲人二十三人、李唐宗室三十四人,朝廷大臣三十六人,甚至包括自己的继子和亲生儿子(尽管太子李弘之死没有实证是武则天毒杀,但她永远也无法为自己澄清)。这些人中多数人的死,只是武周皇帝为了扫平执政障碍,尤其是杀戮李唐宗亲这种违背人伦的事,必然成为悬在空中的一把刀,什么时候落下,武则天不可能没有忧虑。

二、传统压力。纵然武则天一生文治武功,但有一个无法翻越的心理障碍,那就是自己这个皇帝得来的不那么光明天下。我们并不否认武周皇帝的历史贡献,但就是民风开化、激情四射的大唐,世袭罔替的封建制度依然森严壁垒,皇天浩荡的民众意识依然根深蒂固,武则天的强势并不等于民众的高度认同。进一步讲,武则天励精图治推进社会发展,但她十分清楚,她的努力并不能消除人世间对于一个皇后如何成为一个皇帝的所有疑问。

三、身后形势。若非狄仁杰的聪明智慧,则天是很有可能把政权交给武家人的。最终,这位富有政治远见的女皇听懂了狄仁杰的话,秘密接回了庐陵王李显,把政权还给了李家,做出这一步表明了她对于“人亡政息”的内心忧虑,在她身后李姓皇帝重新上台,会不会进行政治清算?实际上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率御林军提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脑袋来见武则天的时候,女皇知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两天后,李显即大周皇帝位。十二天后,李显宣布恢复大唐国号。十个月后,实际处于软禁中的武则天走完了一生。

好在李显没有让母亲失望,认定武周政权是临危受命,逊让皇位是开启未来。与其说武则天立下“无字碑”是“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不如说这是一位政治家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明智之举,也是无奈之举。

立起石碑,是她的不甘心。

空无一文,是她的不可为。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无可奈何,也因为身不由己。虽然有说法说是武则天功勋太过卓著,且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王,已经不需要给自己立功绩碑。可就算再怎么厉害,大抵心中也会对后世人的敬仰有些憧憬吧,再说自古帝王身后都给自己立碑,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武则天也不至于非得特立独行,与历代帝王格格不入吧。所以武则天一生丰功伟绩,励精图治,却死后给自己立了个无字碑,只是因为当时情况特殊,或者说可能来不及给自己立碑吧。

前无古人的女帝王

说起武则天真是一个传奇人物,她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来又离宫出家,最后又再次进宫成为唐高宗的皇后,一个女人历经两代帝王,又两次入宫,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后,可见武则天不仅是有抓住帝王心的美貌,而且她还有智慧与手段。尤其是她成为唐高宗皇后之后,因为唐高宗后期身体不好,几乎朝政都由武则天处理。

武则天从那时开始就已经在前朝经营,并且依靠她的治国能力,在唐高宗不能处理朝政之时,将前朝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唐高宗都佩服以及依赖武则天,而且前朝的臣子们也习惯了武则天理政的事实,当然武则天是有足够的能力,让群臣信服,让她在前朝颇有威望。最后她还因此问鼎帝位,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帝王。

晚年政变

武则天不管是做皇后之时,还是成为帝王之后,她在前朝政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善于用人,所以她成为女帝之时,手下有不少能臣,比如狄仁杰,可见武则天的能力不在其他优秀帝王之下。不过武则天毕竟也是人,还是个女人,古代很多优秀帝王晚年之后,都有宠幸小人的行为,武则天也不例外。因为她是唯一的女帝王,所以她宠幸的小人,便是围绕在她身旁的男宠。

张氏兄弟就是武则天晚年最宠爱的男宠,因为武则天的信任与宠幸,张氏兄弟走进了前朝,并且成为朝堂之上炙手可热的红人。很多人想要加官进爵,就要贿赂张氏兄弟,一时间张氏兄弟也有些飘飘然起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在前朝任意打压大臣,包括武氏与李氏。甚至为了争权夺利,开始迫害武氏与李氏的人。

要知道武氏是武则天的族人,李氏可是唐王朝原来的皇族,也就是说曾经与现在王朝里顶尖的家族,被男宠步步逼迫,这气就算武氏与李氏能咽得下去,他们也得担心,这张氏兄弟会不会磨刀霍霍挥向他们,于是前朝那些大臣们联合武氏与李氏,发动神龙政变,将张氏兄弟除掉。之后这些大臣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逼迫武则天退位给太子李显,武则天就这样被迫下岗了。

下岗生活

之后不到一年时间,武则天就去世了,李显终于再次即位,成为唐王朝的帝王。也就说神龙政变后,武则天的地位很尴尬。她的武周王朝在政变中灭亡了,她也不再是帝王,而是李唐的皇后。虽说在她退位后,李显对她依旧很恭敬孝顺,但毕竟是被迫下台的帝王,自古皇家无亲情,武则天也与儿子关系微妙起来。

虽然武则天毕竟是李显的生母,也确实励精图治治理唐王朝,对大唐王朝是有功劳的,她想给自己立碑也合情合理。可如果武则天真要给自己立碑歌颂功德,那么就得将唐王朝被他人篡夺帝位这事给先说道清楚。因此那时的武则天早已没有女帝王的存在感,尤其是她们母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敏感微妙之后。

武则天这个没有实权,又年迈的女帝,就只能小心维护着与新君的关系。所以在已经拨乱反正的唐王朝,武则天这个武周帝王的存在就是一个大BUG。武则天要是还执意立碑歌颂自己的功绩,会让整个李唐王朝都会尴尬。当然最主要的是,帝王之心不可测,尤其是太上皇与新君之间。再加上武则天当时的身体确实不太好,她也没有精力,像其他帝王那样生前就为自己操持立碑之事。因此武则天大抵是来不及,不得已才会给自己立下个无字碑的。

【点击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史实】

其他网友回答:

想听真的,还是想听故事?

故事就是:这千古女帝不在乎后人的看法,千秋功过后人说去,反正我躺这了。

真的就是:她自己没造完,他儿子又不知道怎么写。武则天是因为神龙政变突然下台的,根本没建完自己的坟。又怕死后被李家老臣们清算于是与丈夫和藏。这你让她的儿子在那碑上写什幺?于是就只能空着了。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这个墓碑虽然是武则天生前立起来的,但墓志铭则是要由后面继位的李显来写。

中国古代历代皇帝的墓志铭,都是由后一任皇帝来为他们刻下的,而不是自己生前就刻在上面。

就算武则天对自己非常自信,生前把这些碑文都写好,碑文也得李显给她刻上才行。

这个不像传言中说的那样,武则天自己的功过是非任由后人评说,我其实相信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给刻一篇华丽的墓志铭。参考她的老公唐高宗李治,就是由她给写的墓志铭,洋洋洒洒的写了不少字,所以估计她自己对墓志铭也是挺期盼的。

武则天的那个墓碑上面刻着很多方格,大概得有3000个左右,那都是给后世留出来刻墓志铭用的。据说她临去世时,已经审定了碑上的文字,3241个。

但是她去世以后,唐朝的政权有一段时间非常的混乱,皇帝换来换去政权更迭,而且后人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她,所以一拖再拖。换了好几任皇帝后,他们的心思压根就不在给她刻墓碑上,这件事情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因为她是中国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自己本身就带有神秘的色彩,再加上墓碑无字,种种事情被后人联系到一起,然后对此浮想联翩。

后来有的人不服气,还专门给她的墓碑上刻了了文字,密密麻麻写了不少题词。其中有一段文字是金国的一个王爷刻的,用的是现在已经消失的契丹文。武则天墓碑上的那段契丹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字。

武则天在不经意中为历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于哪段评论符合她的心思,后人终究无从得知。

其他网友回答:

武则天作为千古第一女皇,其死后立无字碑的缘由众说纷纭,其中以“是非功过由后人评说”的说法最为客观和获得大家的认可。

堪比秦始皇功绩无以描述

实际上,无字碑并非武则天首创,根据《岱史》和《山东通志》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封禅泰山为彰显其绝世伟功,立无字碑以显示其功业无人能比,文字难以表述。以此而论,武则天立无字碑有其彰显自己在位期间文治武功无法描述的意思。从某种意义来说,武则天首开了女帝登基的先河,并在清除门阀世家、提升寒门学子、改革科举等多个方面显示其绝高的政治手段,自己堪比秦始皇也算不为过。

政治环境难以描述

武则天在神龙政变退位后,自削帝位,回归李家媳妇则天大圣皇后,并最终葬入李治的乾陵中。这就给当时的政局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对武则天进行描述。

在武则天退位后,武家的势力遭到清算,虽然留有余地,不过政治上必须对武家有一个定论。李唐朝臣对武氏心怀怨怼,不可能为其歌功颂德,必须否定武则天的成就,打压武则天的威信。

因此,一来立碑之时无处下笔,怎么写都不合适;二来,立无字碑可以以武则天“自认罪行”的表现。而在立碑之后,也传出了武则天“无言刻字”的说法,来诋毁武则天的威信。


所以,一个事情的发生,绝不是单一因素促成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后产生。武则天的无字碑无论当初的初衷是什么,“是非功过后人评说”是对所有历史人物的最客观的评价标准。

标签: 无字碑 武则天 临终 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