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所有的经典、圣书的共同根脉魂(同一内容)是什么?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跟着台湾师傅学了两次的《易经》,但是本人根性愚劣,还不是很透彻,试着回答您这个问题,以其抛砖引玉。

我国所有的经典其实都在于说“性”和“道”。“性”用易道解释就是先天之心,“道”就是宇宙大道。先来说这个道的渊源,从有文字记载开始,最早的道在《易经》,她是描述宇宙中所有自然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一门科学。最初不叫“道”这个名字,《易经》的主要内容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所以八卦是早期人民最初的哲学概念。而《易经》的形成又缘于河图,伏羲先从宇宙本体无的状态,也叫无极,到有的状态,就是有了太极,然后有了阴阳两仪,就是有了乾坤宇宙,然后天地定位,有了天地而生万物。参照无字天书—-河图的数字,形成了伏羲先天八卦图,最后伏羲一画开天,用一代表天,表示阳爻,“一”就是道,看我说的简单,我自己也感觉说的苍白无力,但试想,“一”代表天,代表道,蕴含着能生万物的能量,你说是什么样的能量,她还简单吗?所以说伏羲传“一”,然后到尧舜传“中”,到文王传“乾”,到周公制“礼”,老子传“道”,这就是我们说的大道的源流,“一”“中”“乾”“礼”说的都是这个道。那什么是“道”呢?老子《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是说,“道”不是普通的道,道家在《清静经》也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所以说我们说的这个“道”,就是老子起的一个取名字。然后这个道在其它家怎么称呼呢?孔子赞易,和易经同出一脉,儒家一直是“执中贯一”,孔子还写了十翼,这样才补全了易经。这样《易经》由伏羲寅生,周文王作卦词,周公作爻词,再到孔子整理注释补全。经历三圣而传于世。释家万法归一,佛言真空,佛家主张最初无极的状态;道家抱元守一,主张无为,就是发挥每个人的本性,自然而然的生长就是符合宇宙大道;耶传福音;回讲清真;其实都在说道,一就是这个道,这几家都是对《易经》中道的追逐和发展,真实应证了《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明白了《易经》,看三家经典基本也都通达容易了。三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合在一起也只是易道的一部分,因为易道包含的方面太广阔。我介绍的九牛一毛都算不上,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研究一下。《易经》相当于各方面的源头,三家是更为具体更为细致展示易道的道理,让易道有血有肉,也体现后面是易道应用。

那么有了《易经》为什么我们还要研究这几家学派呢?因为在伏羲时期,人们十分纯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人心纯善,没有分别,合乎天理的自然无为境界,和大道并存。但是到了后面,人心变了尔虞我诈,追名逐利,你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争权夺利,所以后面陆续产生了孔子及其弟子各位大德前贤,不惧当时的战乱,四处讲学。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自然之道,佛陀为了救治百姓的痛苦,苦苦求道,求真理求解脱,他们都是为了救治人心,脱离苦海,回归先天,得悟大道。

所以说经典都是围绕着大道而展开的,说法不同,意义相同。所以各家经典都是互为渗透,互为解释,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他们流传至今的原因。那怎么找到这个大道呢,其实是人人具有的。就是找到我们易道讲先天的本心,道家讲真人,佛家讲自性或者说佛性,儒家讲仁心,外显就是德行,大学中的一句话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弘扬的意思,后面的明德,就是我们本心,指光明正大的品德,所以怎么找到这个本心本性,大学中介绍了方法,我们可以去细读,儒家的经典是最好理解和入手的。最初我们都是性相近的,只是后面物欲横流,把本心本性迷失了,我们把这个本心或者本性找到了,自然而然的做法就符合宇宙大道。儒家在怎么修心方面做了很多,指导我们怎么找到我们的本心本性,培养浩然之气;道家对道的理解和应用方面阐述的比较多。有了这个基础,佛家和易经就好理解一些了。

所以所有的经典可以说就是修心养性,然后后面顺天应人的做法就是有道,个人叫君子,管理者就叫“有道明君”,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来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一”就是大道。所以多数人在虚心求道。

对于“道”的博大精深和伟大,我论述的千万分不及一,也可能由于个人的狭小和渺小,只是片面之词,希望各位高人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就我们中国而言,所有的经典、圣书的共同根脉魂(同一内容)就是道和德两字。比如最早的易经,对道和德的理论就有很多著名的论述,如中道守正,厚德载物等等,后来的老子发杨光大,写成了《道德经》,对道德两字做了更深刻的阐述,再后来的道家更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教义,发展成了一种宗教文化。而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也是将道德两字发展成了儒家思想体系。著名的中庸之道,就是这个体系的最大产物,也是对维护世界和平理论的一大贡献。其他诸子百家,如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墨子及后来各时代有名的思想家,如董仲舒、朱熹、王守仁、王船山等等,无一不是继承前人理论,在道德两字理论上做更多文章,并从心、善、仁、爱、义、儒、理、法、农、商等各方面学说为重点阐述,把道德观点杂糅在其中,再形成各自理论体系而已。他们的共同根脉魂,其根本理论、都是来自道德这个源头,也就是有着同样的内容意思,当然也还有不同的观念分流的区分。此说对否?众方家也可留言点评,各述己见!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老苏,我来分享一下我的观点,我国所有的经典、圣书的共同根脉魂是“道”

“道”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经里有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很明确的说道是万物的根源。孔子在易经系辞中也有说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整个世界都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也很明确的说了万事万物来源于道。

所以,“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时刻影响着我们,我国所有的经典、圣书都含有道的概念,比如,称为万经之首的易经,它里边的阴阳关系,就是对道最好的解读,而且最重要的内容卦辞和爻辞都遵守着天道和人道。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1、《女诫》为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对其女儿进行“三从四德”等封建道德教育所作。全书分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共计7篇。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对女子实施柔顺之道的教材,影响深远。2、《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教育宫中妇女,采辑“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封建品德的教诲,於永乐二年(1404)所编著。流传至今的版本共有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20章。3、《女论语》为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撰著。体例仿效《论语》,而以前秦太常韦逞之母宋氏代孔子,以曹大家(即班昭)等代颜、闵(此据《旧唐书》,而《新唐书》作颜、冉),彼此问答,阐述封建妇道。其妹若昭申释此书。今存《女论语》,托名曹大家撰,有12章:立身、学作、学礼、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柔和、守节。语句均为四言韵文,亦非问答体。这不像宋若莘的原著。4、《女范捷录》为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此书分有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11篇。宣扬古代的“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等事迹,称赞《女诫》、《内训》诸书,阐发封建伦理的女学。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文化的经典、圣书的共同根脉魂就是以道文化为基础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起始于伏羲,文传于《姬氏家训》即周文王对周武王的临终遗言,也就是道文化的核心。道文化自盘古开天劈地分阴阳一至于今300多万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7000多年前产生的伏羲文化根植于阴阳大道;5000多年前产生的轩辕文化根植于阴阳大道;3000多年前产生的周易文化根植于阴阳大道;2500多年前产生的《道德经》根植于阴阳大道。同期的诸子百家,工农商学兵其实都是道文化的分支。这是国内的情况。国外如2000多年前释迦牟尼成佛依然根植于阴阳大道;再如马克思在100年前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依然根植于阴阳大道;就连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以大道相称;中国、美国等国家名称都来源于道文化,可见道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的一根历史红线,更是人类世界文明的主题。过去如此,未来必然如此!为什么呢?因为道文化反映的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是否认识,是否主导,是否愿意,它都每时每刻每分每秒地伴随你、左右你、驱动你、奖惩你!这就叫"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其他网友回答:

民族性格!

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后羿射日等等,都是人类挑战自然,改造社会,努力奋斗的坚强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才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根脉魂,是一切国学经典的根基!

标签: 圣书 根脉 经典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