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这个问题老子在《道德经》中已有回答,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这里老子已说的非常清楚,老子之道最重要的是一个自悟的过程,一切要顺其自然。不是靠揠苗助长的传播所能达到的。
另外老子在经中还说:大声稀音,大象无形,也是通过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然大道都是隐藏在无形之中,如果是真理也无需你扯破嗓子的到处宣传。再加上老子觉得真正的大道就应该反璞归真,无需那么多复杂的形式与仪礼。所以当孔子向老子问礼求教时,
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也侧面的说明了老子对孔子孜孜以求的恢复周礼的想法并不认可,知道孔子的儒家学说难以在当时得到尊行。所以最后老子也就避世而隐居了。虽然老子不求名不求利,但他还是觉得他的思想应该让世人知道,所以在隐居之前为世人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真经,让世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去体会老子所阐述的微言大道。
再看看孔子的儒家学说,礼仪是儒家学说的基础。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可是“礼仪”本来就是一个后天的产物,史书上说: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在孔子时期,经过夏商周而留传下来的礼仪早已经难分真伪,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子做,都只知道需要这个么形式而已。
于是孔子年青之时查微索隐,翻遍坟典,就是为了找到礼仪的根源,为礼仪的形式有实质的内容,这个工作一定要通过孔子身体力行才能完成,要传承下去,也需要懂的人去给不懂的人说明原委。所以孔子一生弟子三千,都是为了宣传他的礼仪教化之道。
这也并不是说孔子的儒学之道不如老子的自然之道,只不过是两种学说所产生的根源不同而已,一个是要以出世的心态来反观这个现实的世界,一个是需要以入世的态度来为这个现实的世界树参照。于是在我们印象中就出现了安逸的老子和辛苦的孔子的印象。
当然也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老子是个大器晚成的人,而孔子是个早成之才,孔子有更多的精力去折腾。不过不管怎么样,他们都通过他们自认为OK的方式,把他们的思想哲学传给了我们。
文章源自本人,图片来自网络,头条首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2>老子思想的特点具有精神性和私人性,而孔子思想的特点具有实践性和公众性;老子的思想直接指向人心,而孔子思想的落脚点在具体的制度。这两点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
孔子大量地招收门徒,传播自己的思想,以及著书立说;老子则随缘,有一个尹喜,还有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经》。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论六家要旨时说得明白:“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他对道家评价极高,他认为道家继承了“大道之要”,而儒家则会造成“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不是天长地久之道!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老子不认为孔子主动作为就会带来什么积极的改变,他认为“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不会周游列国,倒不是因为他在体制中(图书馆馆长),主要原因还是道家思想的精神性和私人性。 其他网友回答:因为老子知“道"!无为!道!理很深!知者自知之,不知者再宣说也不可知也!故老子“`无为″!
其他网友回答:本质上说,老子的思想哲学是出世间的,是超越人的更高级思想体系!孔子则恰恰相反是入世间的!他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庸之道也是指导大众如何做好人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悌是其主旨思想!当然是出世间境界更高!
其他网友回答:孔子的思想是入世思想,为了推销这一思想,当然要周游列国,推销自己。
庄子是出世哲学,不屑于周游,他的志向在于世外。
庄子在他一则叫《惠子相梁》寓言中说,他的朋友惠子在梁国为相,他去看惠子,有人知道了这消息,告诉惠子,说庄子要来梁国为相,吓得惠子草木皆兵,派兵在梁国搜庄子三天三夜。庄子知道后,依然去见了惠子,说,南方有鸟曰凤凰,志高存远,飞往北海,而猫头鹰只吃腐鼠,看见凤凰飞过,非常不理解凤凰……
庄子非常瞧不起孔子,所以投师于老子学说,超然于物外;孟子崇尚孔子,则投师于儒门,跟孔子一样,到处推销自己,却推销不出去,只好专心授业解惑,并时而找庄子论战……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出世、含蓄韬光养晦,知雄守雌!属于自然哲学家。孔子儒家思想提倡入世奉献精神!践行社会责任社会道德。仁义礼智信的精神体现。属于社会思想家.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没有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一般人都会想到的原因是:老子是“出世”的,孔子是“入世”的;老子淡泊名利,孔子微言大义;老子是形而上的,孔子是形而下的;老子独家寡人空旷孤寂,孔子弟子三千前呼后拥;老子是周王室的官员,不能逍遥游,孔子是“丧家犬”,可以任意行……
这些比较来看不能说错,但也未必都对,因为,老子和孔子同样生活在春秋时代,同样看到了社会的“礼崩乐坏”,同样有着“救世”的理想架构,所以,认为老子很“出世”,有误读的地方;认为老子思想形而上,也有偏颇之处;认为老子职责所在的禁锢,更是忽略了春秋时代人员流动的频繁性。
我认为,老子没有像孔子那样奔走列国,广而告之自己的治世良方,主要是两人有着不一样的政治方略,走了不一样的路径:一个“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一个“士志于道”恢复周礼。
其一,“解题思路”不同
天下乱了,怎么办?命题是一样的,孔子认为是礼崩乐坏引发的,当务之急就是让整个社会恢复到周礼的秩序中,重中之重是如何把自己独创的、有突破性的“仁政”思想传播应用,让外在的政治秩序和内在的心灵秩序共同作用,使社会有序而平稳的运行。
老子认为社会乱了,是因为人们忘记天道了,什么是天道?老子本人的解释,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他认为天道就是人道,所以,在《老子》一书中,自然界中的水、鸟、草等事物,都是他用来类比人类现象阐述天道的工具,看似崇尚自然云淡风轻的姿态下面,实质蓄谋着他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其二,关系攻略不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儒士就是要积极主动的,通过实践礼来实现仁,所以,孔子不断的携弟子频繁周游列国,“讲在官府”、“教在民间”,传播思想,有教无类,让统治者自觉遵循礼,让人人皆可为尧舜,发自内心维护社会秩序。
而老子理想的政治秩序是“无为”和“不争”,“无为”是手段,“有为”才是目的;“不争”是方法,“无不为”才是结果。故而,如果老子到处跑着推销自己的思想,就食言了“无为”和“不争”,辱没了“道可道,非常道”,也摧毁了“知道易,勿言难”等一系列思辨主张的自洽性,所以,老子用一种特别的,孤寂的方式,落实自己的思想,用超脱的“大智若愚”的状态,诠释“无为无不为”的治国运行规则的可行性。
孔子和老子,一个奔走播撒,一个守静致远,其实,他俩都在身体力行着自己的思想主张。
为什么老子没有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去传播自己的思想呢?
第一,老子有工作,没功夫;
第二,道法自然,何必四方奔竞,强加于人;
第三,老子自带光芒,抱一而为天下式;
第四,静为躁君,何必乱动;
第五,紫气东来,乘青牛出关,为尹喜留下五千言道德真经,神秘玄奥,自带磁力。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是“顺其自然”,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老子心无挂碍,逍遥法外。孔子处处碰壁,厄于陈蔡。到现代也就是道家(教)和儒家(教)的不同(区别)。老子是我说的你如果听得进去,对你有好处,你自然会学习遵行。孔子是想让人听我的,指挥教育人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要有一套复杂又难执行的礼仪并遵守,社会才会安定。
威海链 » 为什么老子没有像孔子那样去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呢?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