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真正悟得“善行无迹”的真谛?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善行无迹是行善的最高境界,把行善成为一种习惯,处处想着他人,这是一个人应该做的。无论事情大小,行善不留痕迹,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也是古人崇尚的道德标准。

其他网友回答:

“善行无迹”指的是善于行走的人,从不留下任何足迹,让别人被发现。这句话,也通常用来形容具有高尚品德行为的人,做了善事,不愿意人们对他的善行有所觉察。

“善行无际”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是:“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这其中的善行无辙迹,说善于行走的人,从来不会留下太多的脚印。就是说,“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常善于做善事,并付诸行动的人,往往都是不求彰显、不求扬名、不求立功的,他们不需要,也不在乎是不是能够留名,更不会通过做什么事情给别人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可循。

这“善行无迹”本义,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结果。好心做善事,却自然而然不露痕迹,让人不易发觉。这是高人不露痕迹的高明做法。

其他网友回答:

“善行无迹”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原意为: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这句话形容做善事的人,不会刻意去做,而是不着痕迹的帮助他人。同时,真正的善良,不需要宣扬,而是骨子里的善心使然。

一、 勿以善小而不为

老子学说的“善”与儒家文化的“善”所蕴含的哲理,异曲同工。

孔子所言的“修身”,也包含着以善修德之意。而这一点,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当今时代,都是人们所弘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之一。

日常生活中,行善积德,从小处着手,量力而行,则处处可为。

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发自善心,小小的善举,天长日久的坚持下来,也能成就“大善”。

如:多陪父母聊天,给予老人家一些精神上的关心;不浪费水资源,不浪费粮食,不乱扔垃圾......都是每个人毫不费力就能做到的小善。

二、 做善事不是给别人看的

从“善行无迹”的表意来看,做善事,应由心而为,绝不是做秀,搞花架子。

不知何时起,一些企业、组织和个人,将做善事视为宣传自己的机会,名为公益慈善,实则为了获得直接的利益,这种沽名钓誉之伪善,令人不耻。

诚然,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个人,都应视做善事为一种社会责任,更是社会担当的行为体现。

只不过,他们应将公益慈善做为塑造社会形象的桥梁,或窗口,常态化地关心弱势群体,爱护生态环境等,如此,他们的这种有目的的间接性善意,可为人们接受,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同样,一个有爱心且常为之的人或团体,又怎能不受社会尊重呢?

三、 日行善,则厚德载物

常言道“日行一善,胜似日进斗金;日行一善,积善成德”。

别以为做善事时,没有人看到。

人的口碑不是一天两天塑造的,而是日积月累,经年累月,把善行当作习惯才树立起来的。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无疑就是一个好人,胜过掷金千万的慈善家。

现实中,常听到有人抱怨没有时间做善事,也没有金钱可以给别人。

不是这样的,只要日行一善,与人为善,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自己的品行与修养,如沐阳光,积极向上。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着如此德性之人,也必然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一定为自己的事业增添更多向上的力量。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走的人从来不会留下太多脚印);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的人说话几乎没有让别人挑刺的地方;善计不用筹策——善于计算的人根本都不用什么算盘(

这三个“善”后人亦做出过相应的见解,如河上公就曾这样理解:“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善言,谓择言而出,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

老子先后说了五个“善”,就是为了引出一个结论:“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袭明”就指的是“藏而不露的智慧”。

梳理一遍,这句结论的意思就是所以圣人通常都善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不会出现无用之人或无用之物,这也是一种智慧。

接着,老子又在这样的智慧之上,把自然无为的道理运用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去。他告诉人们,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政,能够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不必多费周折从而得到最好的结果。除此之外,老子还进一步强调道:“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善于行动的人,往往都是不求彰显、不求扬名、不求立功的,他们都不需要也不在乎是不是能够留名,更不会通过做什么事情给别人留下任何把柄(也是我们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善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结果,是高明、白化又无形的,自然而然就不露痕迹。当然,“善言”也并不与“善行”相对,我们常说“少说话,多做事”,其实“善言”并不是鼓励人们多说,而恰恰是要少说,而且要少而精,要尽量说值得说的话,总之,少说多做是上策。

其他网友回答:

“善行无迹”是《道德经》第27章中的一段话: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zhé); 善计,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对于“善行无迹”这段话中的“善行,无辙迹”即“善行无迹”,应该如何理解呢?下面咱们一起来分析,认识,悟出“善行无迹”深刻的含义吧。

一、“善行无迹”是做善事不留名。

“善行无迹”从字面上理解:做善事的行为,给别人社会没有留下痕迹。这四个字的关键字,就是对“善”字的理解。

“善”就是善良。一般人这样理解:是指善良的人所做善事好事的人,例如,助人为乐,做好事不图名,不留名等等。这就叫“善行无迹”?现在我们周边这样善良的人真不少。我们见过富人帮穷人的事,有的是以集体的名义帮助别人,例如企业或慈善机构;有的人,在路边见到穷苦的农村老大爷或老大娘在卖菜或水果,他们会主动掏钱,或再给他们买新衣服和好吃好用的东西;有的人看到亲朋好友遇到什么困难了,会主动帮助等等,在这方面大多数人在帮助别人时,并没考虑要留什么名。雷锋就是一位很鲜活的榜样。

二、“善行无迹” 是做善事不留迹。

“善行无迹”从时代背景理解是做善事不留下痕迹。这怎么讲?与不留名还不是一样吗?不一样。讲这番话是有时代背景的。

这四个字是春秋时期《道德经》中老师面对学生讲的。这与助人为乐做好事有关系吗?严格说没有,没什么关系。因此,有人分析认为:“善行无迹”是针对老师本人讲的。这四个字是在强调善良的人是不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是善良人的资历,言外之意,是善良的老师,教育好了不善良的人,并且以后还成了社会栋梁之才,这不是善良老师的资历又是什么呢?因此,没高贵品质的老师,不会拿着教育好不善良的人这个资历来炫耀自己的,似乎善良的老师在犯迷糊,缺心眼,没智慧。其实,这正是不留一点痕迹,妙在其中的道理。

三、“善行无迹” 是善于做善事的道理。

“善行无迹”是教育人的一个课题。难道是在教育学生或提醒他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做善事吗?例如乐于助人,解救缺德的人等等。仔细琢磨也没道理吧?总感觉有点儿肤浅。那么,这四个字的真谛又在哪里呢?

其实,“善行无迹”是讲了一个大道理。是在宣传了老子“无为而治”学说这个大道理。提示人们:有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会很自然地做善事好事,而且能“善行无迹”,不会给他人和社会留下任何痕迹。强调的是:人人都要善于循道而行,主动地去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善于用人之长,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善于平等待人,才能不恃才傲物而沾沾自喜,似一盏温暖他人心的之路明灯。

“善行无迹”的道理是大道理。不但包含了乐于助人,解救缺德的人等等善事好事,而且,还把人的思想境界推向了高端:人活着要善于走正道;善于探索;善于用人;善于待人等等,把善心善良都包融进善于之中了。这样理解是何等的大气啊!这才是“善行无迹”的真谛!

总之,“善行无迹”使我们悟出一个“与世无争”的大道理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中的“善行无辙迹”的真谛:

善行为若水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以达到平为目的,当然不会像车轮、法纪规矩的行动那样,留下不平整的车辙等痕迹。就这么简单。

例如:修补路为善行好事,就是铲高垫低,去车辙,修补痕迹,达到平整无辙迹的目的。

中华文化造字原则详见《破译<论语>的龙学密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前面的“说明”。

原创文/刘树成

(图片除图1.2外来自网络,若侵权即删)




其他网友回答:

“善行无迹”一语,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才是真善。真善真行的人,他行善于天下,心里没有虚伪的做作,也不想有让别人知道的念头,更没有希望得到善报的想法,因此他的心中,丝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迹。真善真行的人,他的心境,物我两忘,纯粹自然无为,不去执着身外之物,所以无迹可留。

而且真善真行的人,他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所以他所做的事,不用什么计划,一行一动,都是仙佛的显现。不像有的凡人,想做一件好事,用尽心机,结果无论怎么筹算,怎么计划,所做的事,还是离不了因果轮回,难以“善行无迹”。唯有“善行无迹”才能长存、才能不朽、才能永远。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有云:"显善善小,隐恶恶大。"

行了善而四处张扬,一是说明行善者动机不纯;二是有可能将受助人陷入尴尬或不利的境地。

做了恶而不承认,或者不告之被加予人,就不能及时止恶,从而造成严重恶果。

国家之间,团体之间的行善受助,有利于国家利益和彰显大爱,所谓扬善布道,这个没有问题。古人主张善行无迹,主要是观察作为个人行善的真实动机与目的。

不过我倒认为,有的人借行善来扬自己的名,"曲线救国”式的牟取另外的名或利,也没有毛病。受助人得到了确实需要的帮助,行善人确实付出了真金白银,以换取合法的名利,没啥不好。需要注意的是打着行善旗号,而做出违反社会公德、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其他网友回答:

善良,是一种秉性,也是一种习惯,是一个人一辈子修养的课题。



1.世界上没有另一种美丽可与善良之美相提并论。一个人只要拥有善良的心地,总是以善良的目光抚摸我们这个世界,就给自己永远戴上美丽的光环。

什么是善良?善良就是要常怀恻隐之心,就是助人为乐,就是面对贫穷和危难不袖手旁观。

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什么都可以缺少,惟独不能够缺少善良。一个缺少善良的人,会面目可憎,一个缺少善良的社会,邪恶就盛行。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一天晚上,一男子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妻子忘记关了,就进去想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好奇,他的妻子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妻,他们正沐浴在自家阳台投影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边开心地吃着东西。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在这生疏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2.朋友是一个交警,他的善行让你满心满身温暖如春,他常常支助他的穷朋友。那一天,饭桌上,朋友给我进了一个有关他的故事,天下着濛濛细雨,他开车走在街上,眼帘里出现了一个智障女人,下身流了很多血,衣不蔽体蜷缩在路边的大树旁,这个情景让他鼻子一酸,他连忙掉头回家取来了衣服,放在女人身边,给了一些钱,晚上,他不放心,又一次来到这棵树下,那女人不见了。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善良更光辉的举止,把心灵的指针调整到善的方向,你去的地方自然金辉四溢。

3.她是她的学生,她今年已是六年级了,马上就要考初中了,期中考试刚过,星期六准备开全校家长会。可是,噩耗传来了,她的妈妈昨天晚上出了车祸没了。她去上课,久久地望着座位上的她,眼睛里满含泪水,半天说不出话来,为她,为她的母亲。这节课她也不知道是怎么上完的,她更不知道如何与孩子说这件事,就像有人说过,不管年龄多大,只要有妈在,却永远是个孩子。那怕经历了再多的世事风霜,经历了再多的人事沧桑,失去了父母,也会有着难以弥补的凄凉,仿佛世界一下子就空了,不可排遣的孤独,更何况,他还是个孩子。我想:从此长路长夜,思绪飞不到那份遥远,多少个汹涌而至的日夜,却缺少了一份温暖的陪伴,再不能重来,再也不能。


过了些日子,孩子快毕业了,她去天义给孩子买了一件漂亮的羽绒服。她是这样想的:若干年后,老师教了她六年,教了什么,也许她会不记得了,但这件羽绒服也许在多年后也会温暖她的心,让她冰冷的心灵上感觉布满金辉,消融了心里的坚冰,流淌着暖暖的感动。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老师资助学生那样的情况,故事朴素得像白开水一样简洁,但却令人从心底感动莫名,这就是善的力量。

善良,会使一个人闪现着明媚的光辉,善良使一个社会充满友爱和谐。

由此我想,善行并不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来。有时,微笑一点,会美;豁达一点,会美;得失计较少一些,会美;名利看轻看淡一些,会美;心机少一些,会美;宽容多一些,会美;放下自我,会美;玉成他人,会美......这个世界,有好多让一个人美起来的方式,而去成全这种美,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4.一位农村老人,他自己都没有经济来源,但是,他的邻居媳妇跑了,留下一个孩子,老人看着孩子可怜,每天出去的时候,总要带点零钱给孩子。这个小故事,让人听了,仿佛刹那间春暖花开,心中涌动着感动,还有希望生生不息。

在浮华喧嚣快节奏的城市中,“善”就是这样不事张扬地在城市的一角流淌。老子说:“善行,无辙迹。”“上善若水,上善万物而不争。”最上乘的善就是水一样啊!清澈透明,置聚无形,然总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由此我想,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一定有一盏或多盏灯为我们照亮,可在我们匆忙的行走中何曾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这些呢?我们时常叹息世风日下,人心浮躁,可曾想过自己的责任,想过把受惠于他人的光亮在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

标签: 善行 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