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吗?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句出自老子《道德经》,我们该如何理解它?若要理解这句经文的含义我们首先要知道有和无这两个概念的意义。看到无这个字我们首先会想到空无和虚无,认为无这个字就意味着无有和无物。看到有这个字我们就会想存在和实在,从而有这个字就意味着实有和有物。于是有生于无就被归结为如的从空无一物有产生实在的问题,但是我告诉你,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从虚无中产生实有的道理。

那么,老子为什么又要说有生于无呢?其实老子所说的有生无实际上就是万物生于道这个概念。有指得是可被人们感知觉经验的万物,无则指得是不可被人们的感知觉经验的道。有和无是一组意义相对的概念,判分有与无的标准是可否被人们的感知觉官能经验到,所以有指的是可以被我们的感知觉器官经验到的实在,而无指得是不能被我们的感知觉机能经验到的实在。

在老子学说中,宇宙中有两种实在同时并存,一个是无限的自在的实体,但它却不能成为人们感知觉的经验对象,只在这个意义上它才是无,而在实质上它却是有,因为它是宇宙中可以被感知觉机能经验到的实在之所以为是的原因,没有它经验中的万物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它也一个实有,只不过是一个不能成为人们经验对象的实有。由于不能被我们经验到,所以才称它为无。

在我们经验中没有一件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所以,我们说经验中的事物都是时间和空间中的有限存在。它们虽然有限,但却有很真实,我们可以观察它的形状丶形态、颜色丶等属性,我们还可以使用触觉感知它的硬度丶重量丶等属性。在我们看来它们才是真真实实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有。

所以,老子讲有生于无实际上讲得是可经验的万物生于不可经验的道。老子所讲的道虽然不可经验但却是一个实体丶实在,实际上还是一个有,所以老子说有生于无,实质上还是有生于有的,可经验的有生于不可经验的有,而不是有虚无和空无中生某个存在物。比如,一个杯子就不可能凭空产生。但是我们可以说电磁波可以使我们的手机发生信息,手机产生的信息与电磁波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有生于无。如果我能穿越到古代,让古人看我的手机信号,并将电磁波的理论解释给他们听,那他们肯定会一头雾水,我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凭啥你说有就有呢,在这个状态下手机的信号在古人看来就是无中生有的。老子所说的有生于无也要这样来理解才合理。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无”,好比佛教的“空性”,说空不空,说有不有,随心而生,随心而灭,能生这个“心”的本体,就是道家说的“无”,在佛家说,就是我们的自性,那个人之初的,一念不生,清净无为的觉知!

其他网友回答:

无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不能区分(别)。比如太极生于无极,到太极就有两仪。两仪生八卦...以此类推。

其他网友回答: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中的‘’无‘’是有的,也是存在的。

一、此句出自《道德经》。

道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其意为:万物皆生于存在的实体,有的生于不存在的虚体,即无这样的实体。

二、有生于无是存在的。

万物生于有,当然是种子落生和枝根丛生而来。有生于无是万物生于有的原始态,为什么呢?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就证明这一点。物种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是某些无机介质在特殊的条件下遇到了有能产生生命的有机介质(比如冰)而发生异变才产生了一个物种。话说回来,人都是进化而来的,是从无到有,也是生于无中原始状态。

三、万物生于有,也能产生无。

生物与生俱来虽不是动态的,但相互间在授粉时由于昆虫的作用,从而杂交变性延生出新物种,即被人类认为生于无。同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气候、土质是最能影响物质产生变异的条件。例如中国南方的桔带到北方去栽,结出果子即为枳。

总之,万物生于有是看得见的事实,但万物生于无也是客观存在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无,都是自然规律。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我们先分开去谈(我不会讲法,只能在此用谈了),有和无的关系,有一一一物的实质性,天下万物生于有,就是指天下万物都是靠物的实质物体供给养份而生存于世地。哪无又是什么呢?无在这里并不完全代表空,而是指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物质,而这种微观物质在物质的相互运动下而产生生命的实体物种,这便是有的生成。天生万物,阴阳互动,由无到有的物质生命生成的形式,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世间的万物都是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物质在相互运动下而产生的实体物质。知识有限,望高人雅正,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吗?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这个“无”并非什么都不存在的意思。这个“无”具体要如何解释,得看我们自身对《道德经》的“道”的理论如何理解。

其实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给出了“道”、“无”、“有”的定义和关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道”的作用下,天地最开始的状态,我们称之为“无”,而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有”,所以“有”是万物的母体。

再来看四十章中这句话的上下文和原话: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反复是“道”的运作方式(反者道之动),而在无形中对万物施加影响是“道”的特性(弱者道之用)。这是在阐述“道”的特质和运行状态。

注意,《道德经》中的概念都是在说明一种状态。“道”是状态,“德”也是状态,“无”是状态,“有”也是状态。那么“天下万物生于有”作何解释?其实就和“有名,万物之母”是一样的。因为有了“有”这种状态,才会产生天下万物的实质化形态。

这里简单举例说明一下“道”和“德”的状态。

假如我们站在原地,要向某一个方向出发,但是并没有迈步,那么是不是有着朝任何方向走的可能性呢?这种充满所有可能却没有选择的状态,就是“道”。因为没有选择而拥有所有选择,这也就是“无”。

如果我们现在向某个方向移动一步,就打破了这种状态,我们在“道”的基础上做出了选择,抛弃了其它方向,得到了前进的方向,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有”了,也就是“得”了。“道”的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有生于无”并非是“无中生有”,而是相对于“道”这种最本初的“无”的状态,我们把“德”这种选择方向之后的动态称作“有”。实际上“有”和“无”是“道”这种初始状态发生了选择方向之后的两种对应的状态。有“无”才有“有”,而并非“道”变成了“德”,成为“有”的状态,就没有“无”的状态的“道”了。“有生于无”其实是说没有“无”这个“无名,天地之始”的概念,就不会有“有”这个相对概念的意思。

所以才会“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同从“道”出,但是因为状态不同而名字不同罢了。“无”的状态是“德”中像“道”的状态,但并非“道”,而“有”则是“德”中和“无”相反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我们统称之为“玄”,“玄之又玄”就是“反者道之动”的运行轨迹,有无合一,是所有的、最终的归属,也就是回到“道”的状态(众妙之门)。

我们可以把“无”比作佛家理论中的“空”。因为佛教理论在民间普及更广,大部分人都知道这个“空”并非“空空如也”,而是一种状态,一种充满了的状态。比如说杯子“空”了,实际上装满我的情义之类的这种狡辩。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的,这个“空”另有其意。佛教“三法印”,《杂阿含经》中的“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也就是原始佛教“苦集灭道”四真谛的另外一种表述。其认识逻辑是,由于“无常”而“空”,由于“无我”亦“空”,而成佛就是明白这些道理后的“涅槃寂静”。基于龙树的中论,这种“空”并非指万物皆空,而是指万物的本性都一致,也就是万物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有,这种“自性”也只能是“空性”,也就是“佛性”。

而通过修行达到这种认识就是“明心见性”,这个“性”就是“空性”,即佛性。

佛性是对道家的“德”的另一种解释,或者说是对“德”的反叛。因为道德的“德”,并不包含“空性”,没有自性的东西,就是没有“德”。

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道”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但是佛教并没有很彻底地去从“道”的角度来理解,因为“道”代表着“本始””、“初始”,这是与佛家“无始无尽”的基本教义是相矛盾的。

说到底,佛家的哲学思维只到达了道家的“德”的层面。

不过我们能够理解到佛家“空性”,或者说理解到道家的“有”和“无”,思维层次早就离那些把“无”和“空”当做没有的人要远一些了。

看世界的眼光,或许就不同了。

毕竟要“得道”,好像没人能做到啊。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的,简单的讲,老子所说的“有”和“无”都是相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而言的,所以所谓的“有”,指的就是我们可以知道的存在,而“无”则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存在

“有”和“无”是不同的存在形式

有些存在我们是可以知道的,比如象电磁波,如果它的波长介于380至760纳米之间的话,就可以被我们的眼睛捕捉到,叫做可见光,那么这部分电磁波,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有”。

波长小于380纳米,或大于760纳米的电磁波,我们就看不到了,但这部分占比要比可见光大的多,那么在古人而言,因为技术手段的原因,这部分就不可知了,所以就相当于是“无”

这只是一个例子,现代科学发现宇宙中存在有大量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这都是我们无法知道的存在,我们所知道的那部分,在整个存在的范围中,顶多也就占到5%。

由上可知,所谓的“有”和“无”,并不是一个客观标准,而是针对我们的主观认知能力划分的,一个我们无法认知到的东西,再怎么表达,别人也很难理解,所以倒不如先暂时的设定为“无”来的方便。

比如佛家讲“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在没有显微镜的年代,除非对佛的话深信不疑,否则很难接受,但真理往往和我们信或不信没有相接的因果关系,我们相信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而我们不相信的,也不一定真的就不存在

老子深谙这其中的玄妙,所以在《道德经》里,他并没有以否定的态度来诠释“无”,而是把这个“无”和“有”并列放到了相同的平台上,让后人去细细的感悟。

“有”和“无”之间随时面临着转换

现在我们可以对《道德经》里的“有”和“无”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我们认知的角度来看,“有”和“无”都是万物存在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有”理解为已经显现出来的,能够被我们认知到的“无”,而“无”呢?我们则可以理解为还没有显现出来,暂时还不能被我们认知到的“有”

抛开主观层面,“有”和“无”二者是平等的,我们通过一颗种子无法看到大树,那么种子是有,大树是无,但随着种子破土发芽,日渐生长,大树便从无变为了有,而种子则彻底失去了它的踪迹,从有变为了无。

这个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就象是转动着的月亮,在我们的眼睛里,从月初到月末,月相从眉月弦月满月残月不断在变化,月初从无到有,月末又从有到无,不停的循环往复,但实际上抛开我们的视觉认知,从月亮本身而言,它就是它,一直没变。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里就已经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此二者(有和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总之

《道德经》里的“有”和“无”是从主观角度来命名的,“无”不等于什么也没有,“有”也不等于永恒的存在,万物的真相如何,不是靠想象就可以知道的,需要我们按照古人的经验,一步一步的去践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这里的“有”不是现象界的有,而是超越于万物之上、化生万物的有。而有源于无,只有这个“无”才是真正原始的存在,是绝对、终极的本源。

其他网友回答: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个“无“字指的是“微子“,也就是现代说的小得几乎无的微子。我在周天因素中O对应磁(微子),O对应核(微子),也就是对"虚"和“无"的科学论证。当然这个论证只相关科学与哲学而言。那么,道德经是真正的哲学,也就可以这样理解。不相关科学与真正的哲学及无以论证的唯心论,"无",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就成了真正的无。

其他网友回答:

刚才简单看了一下,大家对老子《道德经》理解还是大多只停留在字面上,这样问题很大。

首先要明确老子在《道德经》中究竟在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

这个问题大家可能还没有大问题,老子是在表达“什么是道?”。

其次要明确老子之道是在什么大背景下描述的?这个问题稍稍难一点,其实大家一定同意老子之道一定是有传承的,可以明确说老子是在传递上古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的古太极文明之道。

其三,老子是以怎样的语言或方式来表述老子之道的?这个问题其实老子自己还是说明白了,原文如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是广域费波纳契数列通项公式,其中φ=0.618…(黄金比例),当n=0时,数列值为0,n∈整数(-∞→∞)。这个通项公式展开式为:

-∞ ∞…-1 1 0 1 1 2 3…∞

大家或已经发现这个创生数列与老子道生序列特别相似。

回归本题:什么是无?什么是有?

0→无(天地之始)

1→有(万物之母)

现在简单解释人类所处的宇宙是什么样子?

一个泡泡就是一个真空团,真空由光子填充,所有泡泡都漂浮在宇宙大空洞中,空洞由纯引力子填充。当视界空间一个光子运行到泡泡边缘后就会掉入空洞里,光子碰到引力子就会湮灭生成中微子:

引力子+光子≡中微子

这个就是老子道恒等式,其中,引力子带1份-h能量,光子带1份+h能量,中微子不带能量。

h=6.62607015×10^(-34) J·s(普朗克常数)

道恒等式用数字表示为:-1+1≡0。

有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进一步明确老子之道是什么了?道就是中微子,中微子就是无或无极。

这是中微子精细结构图:正负电荷绕两个引力子形成自耦合。 真空中任意一个点对应一个中微子,因此无或无极就是真空。 下面提出一个更具挑战的问题,中微子如何无中生有(0→1)? 首先要引入冷极概念,冷极就是由纯引力子填充的空洞,那里连一个光子都没有,温度永远是-273.15C°。冷极在哪里?泡泡外就是空洞。 100年前玻色(印度科学家)向爱因斯坦求教关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问题,爱因斯坦如获至宝,两人成功预言宇宙中还存在第五态:当玻色子(外观上看一模一样的基本粒子)在绝对零度附近时,所有粒子量子态就会趋同,形成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就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超流体)。

这个预言现在已经被成功证实了。 这个故事现在可以继续了:中微子中锁闭有一个光子,那个光子是看不见的,所以叫暗能量。中微子团处在空洞中时,就会象水一样在0C°时结冰生成中微子冰(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中微子冰就是暗物质。中微子冰通过一个聚集过程当聚集物体的质量超过霍金质量后就形成先天一代黑洞。

黑洞就是那个“1”或有,老子叫其为玄牝。

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黑洞或玄牝就是创生万物的天地之母。

标签: 有生于 老子 万物 生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