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属儒家思想。
儒家创始人是老子圣人。
俗,道是分家的,后人乱添言弄成了大杂汇,应该是吧。只有老子尹喜知道。读懂他二人才能读懂道德经。他们的去向才是告诉后人的方向。其它都是撤蛋。都是一些耐不住寂寞还俗者,不论不类的人,乱加上去的杂谈,为还俗辩护找出的理由抬高自己,结果把害人害己的战争。推给了道家。
想呀,老子主張清静减负,增加那些杂念干什么?
其他网友回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道德经的确是道家的杰作,这点不能否认。
呵呵,这个问题又是问题,就交给历史学家去研究回答吧!至于咱们普通人,记得是老子写的,是道家经典就足矣。它几千年来,仍然闪烁着思想,文化,精神的光辉,可以悦人心智,启人慧根,滋润后人。如此而已已!
其他网友回答:这种说法不知依据在哪里,题主是否读过《道德经》呢?如果读过,显然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下面谈谈个人的理由
先秦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而《道德经》里反对仁义礼的地方很多:
第十八章讲: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九章讲: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第三十八章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请问有自己否定自己的吗?儒家显然不可能自己否定自己!所以今天《道德经》的通行本绝对不是儒家的。道德经虽然有各种版本,但可以肯定其表达的核心思想并没有被篡改,只是部分章节或者文字有可能有调整,但并不影响我们去学习研究老子的思想!
谢邀!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怎么成了儒家学派了。无为而无不为,处在无为的境界中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經〉本是老子的傑作,永遠都是屬於老子的。之所以它被人們認為成了儒家的思想是因為後世的解經者未得老子道德經真義,故按儒家解經者主觀猜想去解讀,結果當然是形形色色了。
其他网友回答:《道德经》是老子所作,或整理老子哲学思想所作,这不重要,毕竟年代久远。但是道家思想是非常鲜明的。道家的重点“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说穿了就是宇宙万物之自然规律。它是出世指引。而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崇尚中庸,和谐。它是入世精华。两者方向相反。行为指引更是不同,老子是无为而治。孔子则是要求克己复礼。高下立见。孔子在老子面前是学生。
其他网友回答:题主好!这是后人脱离史实的肤浅看法,不必在意!话题太大,下面展开简析几句,供参考。
【1、《道德经》的思想宗旨】
经文本义深广无边,且老子在首篇暗示了有三种读法,即从“道、无、有”的三个角度都能观悟。但自古以来少有人明白这个入门道理,史传下来的几百家注解基本都在摸象;今人更是继续以讹传讹,自误误人。古今乱象纷纭,就变成现在“一锅粥”的杂烩状态,标题问是今人的模糊认知之一,故先要拨乱反正,明示此经的真义,作为探讨的前提。这涉及三个读经常识:(1)从“道、无”角度解读经文,将不可思维、言说和表述,即人对“道德”只能心悟,表达不出来,也无需多此一举去描绘;真道、玄德在心念、言语之外------这是老子在首章的第一个暗示。(2)从“有”角度解读的经文,不论怎么说,都叫“非道、非德”,与真正的道德无关,即思维、语言、形象都是“有”的形式,凡是人以“言、思、行“所及的一切,都不是道德本体,如水中月,只是看起来象而已,其实非真相,南辕北辙------这是老子在首章的第二个暗示。(3)“道和德”是一体不分的,“无”是道的真性,“有”是道的假性,故“无”也是德的真性,“有”也是德的假性,即“道和德”都是真假二性同体;人从“无”可悟道德之真,从“有”可悟道德之假,是认知世界的唯一途径------这是老子在经文中反复做的第三个暗示。进一步看,《道德经》是专讲“怎样超越矛盾、获得永恒”的、人间最高智慧的救世教典,专说“万物即道德,一体不分“,则“无”是万物之真,“有”是万物之假。所以,人若迷于“有”,就深陷矛盾和时空,见不到道德的真理,一生虚度和徒劳,没有意义;唯有破除此迷,顿悟自身本来的“无”性,将彻明道德的真理,瞬间能与道德相合为一,超越矛盾和时空,获得永生。可见,人悟知《道德经》,只要是用思维、念头、言语的方法,得到的都是对“有”的认识,即对“道德”假性的认识,并非老子宣说的真义;只要是以“无欲、无为”的方法,不用念头、思维和言语,将豁然明白“道德”的真性,这才是老子宣说的、人人可达的真义。
【2、后世人对儒道两家“道德观”的误解】
主要有五个:(1)认为“道德是道家专有”。其实,从文化、考古等史料看,道德思想是中国有确切记载以来的、夏商周时期华夏地域的普遍性看法,而老子在春秋时期,只是更加系统概括了这种流传上千年的智慧成果,为《道德经》一书而已。换言之,道德思想不是老子和道家的独有发明,而是各家学派共同推崇的、国史遗留的共有思想,这当然也是孔子等人创立儒家学派时的思想源泉。(2)认为“儒家经典讲的道德就是道家经典讲的道德”。其实,儒家道德≠道家道德,两家对道德的定义有显著区别,根本义虽能被统一,却不宜混谈。(3)认为“孔子的儒家思想与老子的道家思想格格不入,造成二种道德观的相互排斥”。其实,儒家学派侧重从“有”的角度,强调道德的入世作用;道家学派侧重从“无”的角度,强调道德的出世作用,二者并没有根本性矛盾。(4)认为“儒家思想是错误的,唯有道家思想是正确的”。其实,在史载的“孔子拜见老子”故事里,老子只是暗示孔子思想是不圆满的,而不是错误的;是有局限的,而不是普遍的;是需要改造的,而不是绝对的。(5)认为“在救世效果上,儒家不如道家”。其实,在本源上看,儒道是一家,不存在“相互否定和对立“的可能,效果是相通的。
【3、标题问的产生原因】
看懂前两点,也就看清标题问逻辑上的四个明显错误:(1)不知“道德思想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思想,只是解义不同”,绝对不是“道德思想只属于道家”。(2)不知“儒道两家道德观的异同性”,混淆了两家的主张。(3)不知“儒家的道德思想不是在注解道家的道德思想”,两家没有对立和继承的关系。(4)不知“不存在道家思想高于儒家思想的问题”,而两种学说只是教义不同,本来平等,本质一样。
【4、儒道两家“道德观”的对比】
单从原始经典看,两家的道德观有五同五异:(1)对“道德本体”的认识相同,但表述语不同。儒家说的“道”指万物的自然性,“德”指这个自然性的同义语,也叫“善性”;道家说的“道”指万物的共性,“德”指这个共性所起的作用。(2)都强调“证悟道德方法”是唯一重要的,但作法不同。儒家主张“反省能通达道德”;道家主张“无欲”,进而达到“无为”,才能通达道德。(3)都认识到“道德的绝对性、普遍性、圆满性”,但教义着力点不同。儒家的道德主张偏重入世、济世、救世;道家的道德主张既包含儒家主张,也包含出世、无世。(4)都认识到“道德是人的本性”,但解义不同。儒家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性即万物的真性”,道家的道德观认为“道德性即万物的无性”。(5)都认识到“道德性就是公性”,但定义不同。儒家的道德观认为“公性是万物的本性”,道家的道德观认为“公性就是万物的无性”。若将五条统一看,即知在逻辑结构上,儒家是从“有”的角度解读道德,道家是从“无”的角度解读道德,二者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将殊途同归。
【5、儒道两家“道德观”的教育意义】
孔老二圣立说都为教育后人,启迪自救和救世的智慧,但在教育性上也有三个明显区别:(1)孔子理念偏重“超越自我”的教育,老子理念偏重“超越矛盾”的教育,故老子道德观的立论高度超过孔子。(2)孔子理念偏重“入世”,老子理念偏重“出世”,故老子道德观比孔子的门槛高,世人不易接受。(3)孔子理念偏重“先知人性,后作圣贤”,老子理念偏重“先知道性,后作圣贤”,故孔子所教的是渐进式成圣法,适合中下等智商者;老子所教的是顿变式成圣法,适合上等智商者。
总之,儒道两家都讲道德思想,各说各的,而不是儒家在学舌道家;道家的道德思想比儒家的更全面和系统,而不是儒家的道德思想有错误。从对道德论本体的对比看,道家思想有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儒家思想只有方法论,在世界观层面是不足的。
其他网友回答:巜经》,是几代人的传承,不是出自圣人~
威海链 » 有人说现在的《道德经》是儒家《道德经》,不是老子的,你觉得呢?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