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道,即宇宙人生的运行规则,也就是天道人道,天理良心,阳明先生称之为良知。对良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的优良品质,人之为人(异于兽)的根本特质。在阳明先生看来,人的良知生而俱足,无需外求(习学),凭良知而为人做事,就是圣人,阳明先生把这一过程称之为知行合一。按照知行合一理论,人人皆俱良知,皆可成人成圣,人应当按照人的良知而为人,否则干得就不是人事。这与中国禅宗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主张,完全一致。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论的知不是指知识,知行合一也不是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如果非得要划个主义,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顺便说一句,从孔夫子到王阳明,他们都是教导我们,什么是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兽),无论是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对于人,这都是极为重要的!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跳踋的骂他们,难道我们不应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其他网友回答: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论语:日三省吾身。
佛陀: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王阳明是三教融合流派,没有跳出圣人之言。不过万物有道,法人法物法地法天法自然,也许求理于物并不算误也。
其他网友回答:此语甚直白,无须多赘语,即圣人之道,我们每个人自性都具足,个个不无,毫不欠少,若去向世间万事万物求本有之道,如缘木求鱼,如刻舟求剑,如渔父栖巢,如狂人逐声,未有了时,故为大误。
其他网友回答:这句话对治当下人的普遍心理,不相信自己,相信圈子,不断地降低自己的道德下限,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
人在不同境界,对我是谁会有不同的认识。到一定程度,会有电影《记忆大师》那种感觉,以旁观者的态度来看自己,这是一种觉知者的态度,事情的本来面目是什么,该怎么办,完全不用别人教,自己清清楚楚,这就叫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如果不相信自己,还是想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理。这个道理就只是知识,和自己没有关系。但今天的人,奉行享乐主义,追求赚认知范围的钱,满足感官的舒服就行,这和明朝的市民认识不二。
其他网友回答:在事物中求理,
非道之灵智也!
在事情中求命,
非觉之灵性也!
理论非道行,
事情非生命!
得道健康人,
自觉自本性!
其他网友回答:樵叔山翁曰:圣人之道,求之于己之心内,而非求之身外。故曰:误也。
其他网友回答:这是圣人之道,圣人功行。王阳明讲“无心外之物”,一切物都在心内,哲学上来讲就是心物同一、心物统一,心又是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所以一切事物都是与心同一、与心相连,不在心外。心有体,王阳明把它称为“心体”,这个心体就是世界的本体,也叫性体,哲学上叫“物质”。世界上的一切都离不开世界性体、世界本体。性体、心体、本体,在佛学上则称之为自性。禅宗六祖有个自性论,认为自性不生不灭、本来清静、本不动摇、本自具足。王阳明的“吾性自足”跟禅宗六祖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是相似、相同的见解。
威海链 » 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如何解释?
免责声明:本文由提供互联网分享,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