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翻译《道德经》太繁琐,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01-30发布在栏目【经验】 已阅0

有人说翻译《道德经》太繁琐,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本人认为不存在叫翻译,只是如何解读《道德经》并使之通俗易懂。建议撑握几个关健“字”要点,深刻理解其内涵,就可达到通俗理解:

01“然”道法自然,自然而然

《道德经》开篇就讲到,大地与人类关糸密不可分,大地负载和生养万物,人类生存不可离,人类必然要遵循和效法地的行为。

地与天的关糸也同样密不可分,大地需要天气气象,雨水甘露,四季分明等等都离不开天的作用。

为此,天,地,人三者关糸引申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关系中,也同样要和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应该遵循自然而然法则,处理人类社会各种关系(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人与社会,事与社会等)。这就是道家思想哲学理论基础,就有了“道法自然”自然而然的道家学说。

02“道”的内涵

《道德经》中哲学思想核心就是一个“道”字,其內涵解释就是“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具体说无为自然,无欲不争,无形自化,无动清静,无强柔弱。

“道”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世界的本真(自然现象),自然的规律。

“道”的引申很大,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之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变化规律、认识方法等等都在天地之道中。“人生之道”就是见素抱朴为人,复归婴儿养生,无为而治管理等等都在人生之道中。

03“德”的表现

《道德经》中的“德”和“道”的关系,反应“德”在“道”中的表现。

“德”是“道的具体表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道”是无形的,抽象的,见不到摸不到的,而“德”的表现是外显的。“道”为体,“德”为用,两者是不可割开的。

“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是无意的行为,是自然而然德行表现,这才是真正的有品德。

“下德”是刻意地表现出德性,有目的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达到某种目的德行表现,这是假的有品德。

04“反”向运动

《道德经》高度概括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指出了事物无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是“道”自身运动的结果,这就是“反”向运动规律。

人总是要按照宇宙间天地的运行变化形成“道”的规律来作反向运动。反向来思考问题,在人的思想上形成逆向的思维方式来为人为事。这样反而复得而人生事业一定成功。

“反”其实就是一种“阴柔之术”,也是自然而然的处世智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得到别人的尊重哲理。强求反而不得人心。

综上所述

以上就是解读《道德经》中需要撑握的重要点,四个“字”及其含义。《道德经》全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自然而然”,“道”,“德”,“反”这几条主线。只要深刻理解到这几个字的内涵,对通读《道德经》全文,一定会得到正确理解。

其实《道德经》著作,并不繁琐,文言文程度并不很浓。有初高中文化水平还是可以读懂,只需反复读熟,抓住重要点,是可以理解到的。当然,还在于读者本人要感兴趣,否则,就会感到繁琐。

总而言之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书立学。为道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就是“道”,并以道法自然智慧哲理,为人们打开智慧大门。

让人们改变人生的态度和生命方式,从中获得心灵的安宁,从容和静美,圆满走完自己的一生。

其他网友回答:

翻译用词不当,翻泽成外文吗?读懂老子尹喜了吗?读不懂老子,就读不懂道德经。别想所谓的翻译那回事。
所谓的翻译不过是名利之徒,图名利就根本没读懂道德经。
读懂无字所有五千废话都开悟了,读不懂无字,都是∵上了有字的当。我看就是遗留下来的奴隶上当受骗基因。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中蕴藏深厚的道理,简单的文字里藏着许多的道理。正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成语仅仅四个字就可以代表一个故事。若是强行去读,强行去解释,往往不得其意。

若得真意,便是自得其乐。又何来繁琐一说。读一页书有一页书的快乐,何必苦求通读全文,融会贯通。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而已矣”

其他网友回答:

经典的魅力在于历经岁月的洗礼历久弥新,在人类迷茫时似一座不朽的灯塔指点迷津,《道德经》非之莫属!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圣先贤洞察宇宙自然,并结合人性进行的终极思考,顿悟:人身小天地,天地一人身!这样的顿悟和智慧在用刀笔雕刻文字的时代,大道至简的文言文便成了记录并传承的得力工具。

同时,祖先也知道,这样的智慧经验须有知行合一的践行和艰苦的磨砺才会成为一个人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变成生存的的智慧,否则,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过去对于一个人的修为,必须让这样的智慧和经验变成一个人立身做人的信仰和坚毅的行为习惯,也就是一个人的人格行为模式,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样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孩子在记忆力最佳的少年时代如同牛吃草一样统统装进自己的心理,成为陪伴终生的童子功底,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带给其困惑和迷茫时,过去装进脑子里的经典如同牛的反刍一样,从中产生顿悟和开化,滋养灵魂,安抚心中的彷徨!至此,经典里的文言文便成了一个人不朽的精神食粮和支柱!

所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对经典最高最直接的拜读和汲取!何须煞费苦心地去翻译,更何况她是我们的母语,不是外国文字!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解释《道德经》吧?

如果说太繁琐也没错,你想啊!把道说明白哪有那么容易,哪能不繁琐呢?

可是如果解释得太繁琐,你就解释错了,因为大道至简。

听起来好像是“两头堵”,既可以繁琐也可以简单,可是与此同时,繁琐了不行,简单了也不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因为这是由译者和读者的水平决定的。

译者的境界不同,读者的境界也不同:

如果都是老子的境界一句话都不用说,一个字都不用写,大家都明白了。

如果都是普通人,细枝掰叶写成一本书,读了也不一定懂。

所以说,对于《道德经》来说,能懂的人自会懂,不懂的也没关系,顺其自然最好。你觉得呢?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可以意会不能言传,也就是说,任何翻译必定是失败的。

一般讲,语言讲究语境,字面上相同的句子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不同。道德经不是语境问题而是体悟的境界问题,不同层次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些人以为道德经不好懂,是文字障碍的原因,其实,就算翻译成通俗大白话,不懂的还是不懂。而且,译文是不是准确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一般人她没这个鉴别能力,你能辨别了也勿需翻译。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当代学界认为是公元前571年出生的老子所作。

作为2600年前春秋初期的人物,老子眼界伸展至当时有记录的最早时期,夏商周之前的部落氏族社会。作为当时东周的图书管理员,老子在整个春秋初期文化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物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追问。达到了人类轴心时代的思想的最高高度。

老子思想由于观察到了人类在种内竞争压力不是很大组织结构还不严密的时期人类关系比较和谐由此推断“人性本善”。这样的思绪是要在当今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竞争剧烈,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代社会去解读无疑是困难和繁琐的。

人类终究不可能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但是作为延续几千年的古代思绪结晶,他提醒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地球是有限的,人的欲望确是无限的。只有在这个有限与无限中找到平衡,人类才有可能善终。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原文就很好,没有必要翻译

标签: 道德经 繁琐 翻译 看法